“韓”家宮闕動高秋 | 二刷韓國,走進新羅王朝的前世今生
↑瞻星台 在大陵苑暢游了一個小時後,我們步行前往瞻星台和雞林。瞻星台是東方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建於新羅善德女王(公元七世紀)時期,用於觀測天空中的雲氣及星座。瞻星台是一座石結構建築,直線與曲線的搭配十分和諧,1962年被指定為 韓國 國寶。整體呈圓筒形,由362塊30釐米大小的石塊分27層堆砌而成。距底部4.16米處有一扇門,呈正方形,每邊長1米,門下方還遺留著放置梯子的痕跡。瞻星台高9.17米,基座的石塊每邊長5.35米。當時人們通過星空測定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24節氣,而井字石估計則是用來指定東西南北方位的基準。建造瞻星台時用了362塊石塊,象徵著陰曆年一年的日子數。
在大多數 中國 游客眼中,瞻星台與恢弘毫不相關,但畢竟是一千多年的遺跡,我們看了一眼便前往雞林拍照。 ↑雞林 雞林是位於 慶州 歷史遺跡區內的一片樹林,號稱是新羅金氏王朝的始祖金閼智出生地,總面積7千3百多平方米,裡面有 榆樹 ,楓樹等100多棵新羅建國初期栽植的古木,林中存碑閣,裡面有 朝鮮 純祖3年建立的碑石。如果不在賞楓期間,雞林不過是一片不起眼的小樹林,但到了11月初,這裡色彩斑斕、落葉遍地,引得游客爭相拍照。 ↑雞林 尤其是下午光線柔和時分,很適合拍一些逆光照片,可以將樹葉的層次感和輪廓展現出來 ↑雞林 雞林里火紅的楓葉,引得游人如織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游覽完雞林,我們來到今天最後一個景點—— 慶州 鄉校。鄉校初建於新羅神文王2年,是一所傳揚儒家文化的學校。 朝鮮 王朝時期1492年, 慶州 府尹崔應賢重新修理,再到壬辰倭亂大聖殿破損,而把位牌搬到道德山鬥德庵。1600年 慶州 府尹李時發重 新興 建大聖殿和典祀廳,並把位牌辦到這裡。1614年,府尹李安納重新修建明倫堂。目前,明倫堂被指定為第191號 慶尚北道 有形文化遺產。現在留下的建築有大聖殿、明倫堂、東廡、西廡、典祀廳等。
慶州 鄉校這個景點其實是一大片複原的韓屋建築群,如果原來在 韓國 其他城市已經游覽過韓屋村落,這個景點可以略過。其實 慶州 市區以北十幾公里保存了一個完整的歷史村落,名為良洞村,是 朝鮮 時代 慶州 孫氏和驪江李氏家族世居500餘年的歷史村落,位列 韓國 現存的10個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但良洞村交通不便,又不在市中心,所以我們放棄了這個景點,退而求其次選擇了 慶州 鄉校。我們抵達時已臨近傍晚,景點里已經沒有什麼游客,可以讓我們慢慢欣賞這片韓屋。 ↑慶州史跡區 鄉校門口一戶人家養的小萌狗,一點也不害怕游客,與我們嬉戲了好長一段時間 ↑慶州史跡區 瞧這溫暖的小眼神,把遠道而來的我們都融化了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慶州 鄉校的明倫堂。明倫堂多設於文廟、書院、太學、學宮的正殿,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之所。過去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社會精英講學論道的地方,同時也承擔著傳播文化與學術研究的功能。“明倫”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意思是鄉裡辦的地方學校的名稱,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於國家辦的學校即大學,三個朝代都叫“學”。無論是鄉學還是國學,共同的目的都是闡明並教導人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標準。這種倫理道德標準,處於社會階層上面的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麵的普通百姓就會緊密團結在一起。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懸掛於明倫堂正殿一側的“三綱五倫”全部用漢字寫就,不知現在還有幾個 韓國 人能認得。。。倒是我們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游客讀來頗為親切,感覺尚在國內旅行。這就是幾千年來中華帝國強大國力和儒家思想深遠影響的直接體現吧。 ↑慶州史跡區 莊嚴肅穆的明倫堂走廊在夕陽餘暉的點染下,竟也溫暖了些。 ↑慶州史跡區 鄉校的射箭場。旁邊的牌子上還用漢字寫著“仁者如射,正心正己,發而不中,不怨勝者,反求諸己”的字樣,看來這是 朝鮮 時代浸透著儒家思想的射箭要領吧。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回程途中夕 陽西 下, 慶州 歷史遺跡區的一座座陵寢和廢棄宮殿的石礎籠罩在一片蒼涼中。 ↑淑英包飯 由於我們的飛機抵達 釜山 時已近中午,來不及吃飯便趕往 慶州 ,再加上一路暴走,臨近傍晚時已是飢腸轆轆,於是趕緊找餐館。這裡表揚一下大眾點評,我們沒有事先攻略,通過大眾點評的“附近餐館”功能找到的這家淑英包飯,竟然是一家幾十年的老店,而且在大眾點評上的評價甚高,吃下來的感受也確實不錯。 ↑淑英包飯 韓國 的定食種類很全面,但每份的量都不大,擺上來滿滿一大桌,吃下來感覺竹筐里的泡菜餅和牡蠣攤雞蛋都不錯,反而大醬湯沒有什麼特色之處。 ↑雁鴨池 吃完飯後回到民宿稍作休整,我們再次出發觀賞遺跡區最後一個重要景觀——雁鴨池和東宮。雁鴨池是新羅時代東宮內最華麗荷花池,雁鴨池呈圓形東西長200多米,南北長200多米,總面積達到5000多平方米。 韓國 最古老的史書《三國史記》記載,新羅文武王14年命令在宮城裡挖一蓮花池,做成一座小山,種上花草,還喂養珍奇動物。雁鴨池即是當時挖出的蓮花池,位於月城外側 東北 部。據1974年挖掘時的調查結果,目前的雁鴨池接近圓形,是沿護岸石重新修建而成的。 ↑雁鴨池 現在我們看到的東宮和雁鴨池是就是在1974年重新發掘的遺址處複原的。一進雁鴨池,就能看到有許多的建築遺跡——圓形的柱礎石排列有序,位於一個20釐米左右的 高臺 上,周圍有一圈矮護欄,遺跡大多呈長方形。這些建築以前稱為 臨海 殿,本是新羅王宮的離宮並曾作為東宮。最初挖掘出土時,發現宮殿的建築物、迴廊以及雁鴨池西側的5處樓閣的輪廓 。 韓國 政府在水池的西側邊緣,複原起了三座建築。這三座建築都是單層,呈曲尺形“ㄣ”排列。北側和東側則是一些土山和樹木。
↑雁鴨池 由於雁鴨池的開放時間直到晚上十點,入夜後 慶州 政府會為建築打開彩燈,所以雁鴨池是 慶州 最適合看夜景的景點,每天晚上池邊都會聚集大量攝影愛好者,架起三腳架,用自己的相機鏡頭記錄這個將古代建築和現代燈光完美融合的美輪美奐的景觀。由於雁鴨池白天的景觀遠不如夜晚出色,所以我建議大家白天先參觀歷史遺跡區的其他景點,晚餐後再背著三腳架過來欣賞夜景。 慶州篇 | 佛國寺:隋唐風格,千年國寺第二天的重頭戲是 慶州 城最著名的世界遺產——佛國寺。雖然天公不作美一直陰沉沉的,但這沒有影響我們的興緻。一大清早我們在民宿吃完簡單的早餐後,步行來到 慶州 巴士站對面的公交車站,坐一趟公交車40分鐘直達佛國寺山門口。
佛國寺始建於新羅第23代王法興王15年(公元528年),當時稱為華嚴佛國寺。經高麗時期至 朝鮮 時代,佛國寺經過了多次改造,更揚名於世,但 朝鮮 時代的宣祖時期(1593年)由於壬辰倭亂,佛國寺的木結構全部被燒毀,只有當時的石造建築物得以保全,如:三層石塔和多寶塔的基座和紫霞門、安養門前的大型 高臺 ,以及可以拾級而上的石橋形石砌臺階等。 朝鮮 時代的1604年左右又開始重建佛國寺,至1805年經過了40多次的局部保修。但此後又有許多建築被破壞、偷盜,可謂是禍事纍纍。1969年佛國寺複原委員會成立,在留下遺址的無說殿、觀音殿、毗盧殿、經樓、迴廊等於1973年複原,大雄殿、極樂殿、泛影樓、紫霞門等破舊的部分也進行了修複。 ↑佛國寺 通往山門的甬道兩旁儘是賣山貨的小販(和 中國 寺廟有些相像),烤慄子、烤玉米、榛蘑之類山貨應有盡有,圖中這位大媽賣的慄子品相很好,但吃起來不算香甜,價格也不便宜,七八顆烤慄子摺合二十元人民幣,不過還是買了一些支持她一下。 ↑佛國寺 所謂“一葉知秋”。進入深秋的 韓國 東部地區開始大量落葉。踩著吱吱作響的厚厚枯葉,我們欣喜於攻略的辛勞沒有白費,要知道再過1-2周肯定無法再欣賞到如此美景了。 ↑佛國寺 我們在停車場的枯葉堆中找到了兩枚巨大的松果,不僅大小、連形狀都很相似,有點像 北京 爺們常把玩的成對的文玩核桃,令人愛不釋手。於是我們一直把他們帶回 北京 ,現在還放在書架上。希望多年以後看到這對松果時還能想起 韓國 追秋這段往事,豈不快哉。 ↑佛國寺 看到佛國寺牆內一片火紅的槭樹,情不自禁念出杜牧的那首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於是來不及買票就在牆外拍照起來。 ↑佛國寺 買票進門後,我們發現其實靠近山牆這兩株槭樹長勢最好,於是繼續一通狂拍。
↑佛國寺 記得高曉松在《曉松奇談》節目中提到: 朝鮮 和 日本 建築雖然外觀看起來和中華建築很相像,但細看還是可以發現區別。最大的區別是日韓古建築很少使用飛檐,屋檐上也沒有檐脊獸。究其原因: 朝鮮 和 日本 緯度較高,冬天寒冷多雪,飛檐容易被大雪壓塌,所以他們多用平直簡明的屋檐。這次在 慶州 ,確如高曉松所說,未曾見一間建築上出現飛檐。所以說,有時旅行可以讓自己對過往書本中的知識加深印象、去偽存真,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道理。
↑佛國寺
在大多數 中國 游客眼中,瞻星台與恢弘毫不相關,但畢竟是一千多年的遺跡,我們看了一眼便前往雞林拍照。 ↑雞林 雞林是位於 慶州 歷史遺跡區內的一片樹林,號稱是新羅金氏王朝的始祖金閼智出生地,總面積7千3百多平方米,裡面有 榆樹 ,楓樹等100多棵新羅建國初期栽植的古木,林中存碑閣,裡面有 朝鮮 純祖3年建立的碑石。如果不在賞楓期間,雞林不過是一片不起眼的小樹林,但到了11月初,這裡色彩斑斕、落葉遍地,引得游客爭相拍照。 ↑雞林 尤其是下午光線柔和時分,很適合拍一些逆光照片,可以將樹葉的層次感和輪廓展現出來 ↑雞林 雞林里火紅的楓葉,引得游人如織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游覽完雞林,我們來到今天最後一個景點—— 慶州 鄉校。鄉校初建於新羅神文王2年,是一所傳揚儒家文化的學校。 朝鮮 王朝時期1492年, 慶州 府尹崔應賢重新修理,再到壬辰倭亂大聖殿破損,而把位牌搬到道德山鬥德庵。1600年 慶州 府尹李時發重 新興 建大聖殿和典祀廳,並把位牌辦到這裡。1614年,府尹李安納重新修建明倫堂。目前,明倫堂被指定為第191號 慶尚北道 有形文化遺產。現在留下的建築有大聖殿、明倫堂、東廡、西廡、典祀廳等。
慶州 鄉校這個景點其實是一大片複原的韓屋建築群,如果原來在 韓國 其他城市已經游覽過韓屋村落,這個景點可以略過。其實 慶州 市區以北十幾公里保存了一個完整的歷史村落,名為良洞村,是 朝鮮 時代 慶州 孫氏和驪江李氏家族世居500餘年的歷史村落,位列 韓國 現存的10個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但良洞村交通不便,又不在市中心,所以我們放棄了這個景點,退而求其次選擇了 慶州 鄉校。我們抵達時已臨近傍晚,景點里已經沒有什麼游客,可以讓我們慢慢欣賞這片韓屋。 ↑慶州史跡區 鄉校門口一戶人家養的小萌狗,一點也不害怕游客,與我們嬉戲了好長一段時間 ↑慶州史跡區 瞧這溫暖的小眼神,把遠道而來的我們都融化了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慶州 鄉校的明倫堂。明倫堂多設於文廟、書院、太學、學宮的正殿,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之所。過去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社會精英講學論道的地方,同時也承擔著傳播文化與學術研究的功能。“明倫”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意思是鄉裡辦的地方學校的名稱,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於國家辦的學校即大學,三個朝代都叫“學”。無論是鄉學還是國學,共同的目的都是闡明並教導人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標準。這種倫理道德標準,處於社會階層上面的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麵的普通百姓就會緊密團結在一起。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懸掛於明倫堂正殿一側的“三綱五倫”全部用漢字寫就,不知現在還有幾個 韓國 人能認得。。。倒是我們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游客讀來頗為親切,感覺尚在國內旅行。這就是幾千年來中華帝國強大國力和儒家思想深遠影響的直接體現吧。 ↑慶州史跡區 莊嚴肅穆的明倫堂走廊在夕陽餘暉的點染下,竟也溫暖了些。 ↑慶州史跡區 鄉校的射箭場。旁邊的牌子上還用漢字寫著“仁者如射,正心正己,發而不中,不怨勝者,反求諸己”的字樣,看來這是 朝鮮 時代浸透著儒家思想的射箭要領吧。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回程途中夕 陽西 下, 慶州 歷史遺跡區的一座座陵寢和廢棄宮殿的石礎籠罩在一片蒼涼中。 ↑淑英包飯 由於我們的飛機抵達 釜山 時已近中午,來不及吃飯便趕往 慶州 ,再加上一路暴走,臨近傍晚時已是飢腸轆轆,於是趕緊找餐館。這裡表揚一下大眾點評,我們沒有事先攻略,通過大眾點評的“附近餐館”功能找到的這家淑英包飯,竟然是一家幾十年的老店,而且在大眾點評上的評價甚高,吃下來的感受也確實不錯。 ↑淑英包飯 韓國 的定食種類很全面,但每份的量都不大,擺上來滿滿一大桌,吃下來感覺竹筐里的泡菜餅和牡蠣攤雞蛋都不錯,反而大醬湯沒有什麼特色之處。 ↑雁鴨池 吃完飯後回到民宿稍作休整,我們再次出發觀賞遺跡區最後一個重要景觀——雁鴨池和東宮。雁鴨池是新羅時代東宮內最華麗荷花池,雁鴨池呈圓形東西長200多米,南北長200多米,總面積達到5000多平方米。 韓國 最古老的史書《三國史記》記載,新羅文武王14年命令在宮城裡挖一蓮花池,做成一座小山,種上花草,還喂養珍奇動物。雁鴨池即是當時挖出的蓮花池,位於月城外側 東北 部。據1974年挖掘時的調查結果,目前的雁鴨池接近圓形,是沿護岸石重新修建而成的。 ↑雁鴨池 現在我們看到的東宮和雁鴨池是就是在1974年重新發掘的遺址處複原的。一進雁鴨池,就能看到有許多的建築遺跡——圓形的柱礎石排列有序,位於一個20釐米左右的 高臺 上,周圍有一圈矮護欄,遺跡大多呈長方形。這些建築以前稱為 臨海 殿,本是新羅王宮的離宮並曾作為東宮。最初挖掘出土時,發現宮殿的建築物、迴廊以及雁鴨池西側的5處樓閣的輪廓 。 韓國 政府在水池的西側邊緣,複原起了三座建築。這三座建築都是單層,呈曲尺形“ㄣ”排列。北側和東側則是一些土山和樹木。
↑雁鴨池 由於雁鴨池的開放時間直到晚上十點,入夜後 慶州 政府會為建築打開彩燈,所以雁鴨池是 慶州 最適合看夜景的景點,每天晚上池邊都會聚集大量攝影愛好者,架起三腳架,用自己的相機鏡頭記錄這個將古代建築和現代燈光完美融合的美輪美奐的景觀。由於雁鴨池白天的景觀遠不如夜晚出色,所以我建議大家白天先參觀歷史遺跡區的其他景點,晚餐後再背著三腳架過來欣賞夜景。 慶州篇 | 佛國寺:隋唐風格,千年國寺第二天的重頭戲是 慶州 城最著名的世界遺產——佛國寺。雖然天公不作美一直陰沉沉的,但這沒有影響我們的興緻。一大清早我們在民宿吃完簡單的早餐後,步行來到 慶州 巴士站對面的公交車站,坐一趟公交車40分鐘直達佛國寺山門口。
佛國寺始建於新羅第23代王法興王15年(公元528年),當時稱為華嚴佛國寺。經高麗時期至 朝鮮 時代,佛國寺經過了多次改造,更揚名於世,但 朝鮮 時代的宣祖時期(1593年)由於壬辰倭亂,佛國寺的木結構全部被燒毀,只有當時的石造建築物得以保全,如:三層石塔和多寶塔的基座和紫霞門、安養門前的大型 高臺 ,以及可以拾級而上的石橋形石砌臺階等。 朝鮮 時代的1604年左右又開始重建佛國寺,至1805年經過了40多次的局部保修。但此後又有許多建築被破壞、偷盜,可謂是禍事纍纍。1969年佛國寺複原委員會成立,在留下遺址的無說殿、觀音殿、毗盧殿、經樓、迴廊等於1973年複原,大雄殿、極樂殿、泛影樓、紫霞門等破舊的部分也進行了修複。 ↑佛國寺 通往山門的甬道兩旁儘是賣山貨的小販(和 中國 寺廟有些相像),烤慄子、烤玉米、榛蘑之類山貨應有盡有,圖中這位大媽賣的慄子品相很好,但吃起來不算香甜,價格也不便宜,七八顆烤慄子摺合二十元人民幣,不過還是買了一些支持她一下。 ↑佛國寺 所謂“一葉知秋”。進入深秋的 韓國 東部地區開始大量落葉。踩著吱吱作響的厚厚枯葉,我們欣喜於攻略的辛勞沒有白費,要知道再過1-2周肯定無法再欣賞到如此美景了。 ↑佛國寺 我們在停車場的枯葉堆中找到了兩枚巨大的松果,不僅大小、連形狀都很相似,有點像 北京 爺們常把玩的成對的文玩核桃,令人愛不釋手。於是我們一直把他們帶回 北京 ,現在還放在書架上。希望多年以後看到這對松果時還能想起 韓國 追秋這段往事,豈不快哉。 ↑佛國寺 看到佛國寺牆內一片火紅的槭樹,情不自禁念出杜牧的那首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於是來不及買票就在牆外拍照起來。 ↑佛國寺 買票進門後,我們發現其實靠近山牆這兩株槭樹長勢最好,於是繼續一通狂拍。
↑佛國寺 記得高曉松在《曉松奇談》節目中提到: 朝鮮 和 日本 建築雖然外觀看起來和中華建築很相像,但細看還是可以發現區別。最大的區別是日韓古建築很少使用飛檐,屋檐上也沒有檐脊獸。究其原因: 朝鮮 和 日本 緯度較高,冬天寒冷多雪,飛檐容易被大雪壓塌,所以他們多用平直簡明的屋檐。這次在 慶州 ,確如高曉松所說,未曾見一間建築上出現飛檐。所以說,有時旅行可以讓自己對過往書本中的知識加深印象、去偽存真,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道理。
↑佛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