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清華園,游在京冀晉:香山圓明園,山海老龍頭,雲岡懸空寺
↑懸空寺
懸空寺,原名玄空閣,這座空中樓閣始建於北魏孝文帝 太和 年間。拾給而上,走向進入寺廟之門。
懸在半空中寺廟,沒有其他寺廟那開闊氣勢的大門大殿。窄小的寺門,就像千縫百補的舊衣衫,不同時期不同的建築材料,山石,方磚,鐵門,石檻,磚石相混的牆體,石鐵相隔的梯坎……斑駁而零亂,正是懸空寺風風雨雨的歷史痕跡。 ↑懸空寺
遁門而入,啊,這哪裡是參觀,分明就是一場歷險。沿山崖鑿出的石級僅容一人獨行,碗口粗的木柱支撐起山崖間的層層疊疊。有人說:“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弔”,看著懸吊弔,聽起更害怕。真怕它隨時隨地都可能給垮掉下來。同伴真有了打道回府的想法。解說員告訴我們:放心吧,1996年 山西 大地震,震垮了不少的高樓大廈,懸空寺 都安 然無恙呢。我們這才謹慎小心的往前而行。 ↑懸空寺
慢慢前行,慢慢適應著。當註意力集中到對奇妙建築的欣賞去了,才忽視了懸空之險。
有個 德國 的建築學家參觀懸空寺後感慨地說:“懸空寺把力學、美學與宗教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說的: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我便在懸空寺里找尋著這種完美的結合。 ↑懸空寺
滄桑懸空寺,可以用“奇、險、巧”三個字來概括它的建築藝術構思。奇,就奇在它的選址。懸空寺建在 恆山 翠屏峰上,翠屏峰突兀直起,但崖壁中間略呈弧形,整個寺院峭立於這個弧形凹崖之中,石窟頂峰突出部分像一把天然大傘將整個寺院罩在裡面,既避免了風侵雨蝕,又使陽光很少暴曬。險,就險在上載危崖下臨深谷,“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步行其間,木柱晃晃悠悠,腳下顫顫巍巍。巧,就巧在它在有限的空間內因岩石結構,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巧妙地把寺院立起來,天窗、石窟、棧道有機聯繫,寺院應有的門、樓、殿、閣齊備,小巧玲瓏,令人嘆為觀止。 ↑懸空寺
這樣的建築傑作,絕非常人能為。據說最早是由 中國 傑出的建築家魯班所造。後人因此題有“公輸天巧”。解說員給我們講了這樣的故事:魯班當年造懸空寺時,本來是讓明柱和暗柱分別受力的。臨完工時,忽聽明柱和暗柱爭吵起來,明柱嫌暗柱偷懶,自己負荷太重,魯班一想也是啊,便順手吹掉明柱的柱腳,然後在柱身上貼上一張紙條,上寫“輪流歇著”。誰知這張紙條被一陣山風吹得無影無蹤。於是,明柱就耍起滑頭,懸空寺的負荷平時遂由暗柱默默承擔,明柱反倒清閑自在起來。
聽了這個故事,才不再為那晃晃悠悠的木柱擔心了,更為大師的匠心叫絕! ↑懸空寺
站在窄窄的廊間過道,凌空之上,不敢多看腳下的懸崖。寺院對面, 恆山 主峰天峰嶺遙遙相望。有風而來,吹響翹檐風鈴,丁當響起,似在山谷間迴蕩。 ↑懸空寺 ↑懸空寺
懸空寺雖受空間所限,卻仍建成全寺大小十八處殿閣,交錯疊折,撲朔迷離,殿回樓轉,一會兒鑽天窗,一會兒跨飛棧。幾經穿越不知不覺來到了寺中的三層懸空飛樓,兩座宏偉的三層九脊瓊樓,讓人有如臨深淵、履薄冰,登浮雲、步天庭之感。 ↑懸空寺
小小寺院,三教同歸。懸空寺的狹小天地,納十方之神靈,匯三教之眾神,把“儒、道、佛”有序的組合在一起。三教相爭幾千年,曾有多少風雲際會,懸空寺建成了罕見而著名的三教殿,三家祖師同居一室,開創了宗教領域的一塊自由天地。 ↑懸空寺
寺在空中,對面的天峰嶺不再高傲。與翠 屏山 遙相呼應的天峰嶺,海拔高達2016米,本為五嶽之最,有著“人天北柱”之稱。因寺院視角之高,對視天峰,雖可感天高雲淡之風采,卻不見所謂的“絕塞名山”的雄奇。再加行程所限,還得趕回 北京 城應付縣衙門安排的學業,便斷了登越北岳 恆山 之念。 ↑懸空寺
原路返回,已沒了入寺時的緊張。因為已經深信,懸空寺是垮不了的。它就是建築藝術與宗教文化的一柱擎天,永遠屹立在世間! ↑懸空寺
告別懸空寺,也是與北岳的辭行。懸空寺正處於 恆山 的入口。在我的旅程中, 恆山 是不是算來過的呢?來過,因為懸空寺就是北岳自豪的樣本,因為它的翠屏峰我已攀越,它的天峰嶺我已領略。 ↑恆山
如若認真考量, 恆山 還是該算未履之行。只在金龍峽口的一次相遇,僅是北岳 恆山 的九牛一毛。 恆山 ,五嶽之一,是 中國 北方重要的文物薈萃處,又是道教的主要發祥地和華北地區著名的風景游覽區。歷代帝王紛至封禪,使之成為集王、帝、神為一身的北岳之聖。那麼多的神奇為吸引我的游興,期待著再至 恆山 ,深入其中,攀越之上。
懸空寺,原名玄空閣,這座空中樓閣始建於北魏孝文帝 太和 年間。拾給而上,走向進入寺廟之門。
懸在半空中寺廟,沒有其他寺廟那開闊氣勢的大門大殿。窄小的寺門,就像千縫百補的舊衣衫,不同時期不同的建築材料,山石,方磚,鐵門,石檻,磚石相混的牆體,石鐵相隔的梯坎……斑駁而零亂,正是懸空寺風風雨雨的歷史痕跡。 ↑懸空寺
遁門而入,啊,這哪裡是參觀,分明就是一場歷險。沿山崖鑿出的石級僅容一人獨行,碗口粗的木柱支撐起山崖間的層層疊疊。有人說:“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弔”,看著懸吊弔,聽起更害怕。真怕它隨時隨地都可能給垮掉下來。同伴真有了打道回府的想法。解說員告訴我們:放心吧,1996年 山西 大地震,震垮了不少的高樓大廈,懸空寺 都安 然無恙呢。我們這才謹慎小心的往前而行。 ↑懸空寺
慢慢前行,慢慢適應著。當註意力集中到對奇妙建築的欣賞去了,才忽視了懸空之險。
有個 德國 的建築學家參觀懸空寺後感慨地說:“懸空寺把力學、美學與宗教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說的: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我便在懸空寺里找尋著這種完美的結合。 ↑懸空寺
滄桑懸空寺,可以用“奇、險、巧”三個字來概括它的建築藝術構思。奇,就奇在它的選址。懸空寺建在 恆山 翠屏峰上,翠屏峰突兀直起,但崖壁中間略呈弧形,整個寺院峭立於這個弧形凹崖之中,石窟頂峰突出部分像一把天然大傘將整個寺院罩在裡面,既避免了風侵雨蝕,又使陽光很少暴曬。險,就險在上載危崖下臨深谷,“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步行其間,木柱晃晃悠悠,腳下顫顫巍巍。巧,就巧在它在有限的空間內因岩石結構,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巧妙地把寺院立起來,天窗、石窟、棧道有機聯繫,寺院應有的門、樓、殿、閣齊備,小巧玲瓏,令人嘆為觀止。 ↑懸空寺
這樣的建築傑作,絕非常人能為。據說最早是由 中國 傑出的建築家魯班所造。後人因此題有“公輸天巧”。解說員給我們講了這樣的故事:魯班當年造懸空寺時,本來是讓明柱和暗柱分別受力的。臨完工時,忽聽明柱和暗柱爭吵起來,明柱嫌暗柱偷懶,自己負荷太重,魯班一想也是啊,便順手吹掉明柱的柱腳,然後在柱身上貼上一張紙條,上寫“輪流歇著”。誰知這張紙條被一陣山風吹得無影無蹤。於是,明柱就耍起滑頭,懸空寺的負荷平時遂由暗柱默默承擔,明柱反倒清閑自在起來。
聽了這個故事,才不再為那晃晃悠悠的木柱擔心了,更為大師的匠心叫絕! ↑懸空寺
站在窄窄的廊間過道,凌空之上,不敢多看腳下的懸崖。寺院對面, 恆山 主峰天峰嶺遙遙相望。有風而來,吹響翹檐風鈴,丁當響起,似在山谷間迴蕩。 ↑懸空寺 ↑懸空寺
懸空寺雖受空間所限,卻仍建成全寺大小十八處殿閣,交錯疊折,撲朔迷離,殿回樓轉,一會兒鑽天窗,一會兒跨飛棧。幾經穿越不知不覺來到了寺中的三層懸空飛樓,兩座宏偉的三層九脊瓊樓,讓人有如臨深淵、履薄冰,登浮雲、步天庭之感。 ↑懸空寺
小小寺院,三教同歸。懸空寺的狹小天地,納十方之神靈,匯三教之眾神,把“儒、道、佛”有序的組合在一起。三教相爭幾千年,曾有多少風雲際會,懸空寺建成了罕見而著名的三教殿,三家祖師同居一室,開創了宗教領域的一塊自由天地。 ↑懸空寺
寺在空中,對面的天峰嶺不再高傲。與翠 屏山 遙相呼應的天峰嶺,海拔高達2016米,本為五嶽之最,有著“人天北柱”之稱。因寺院視角之高,對視天峰,雖可感天高雲淡之風采,卻不見所謂的“絕塞名山”的雄奇。再加行程所限,還得趕回 北京 城應付縣衙門安排的學業,便斷了登越北岳 恆山 之念。 ↑懸空寺
原路返回,已沒了入寺時的緊張。因為已經深信,懸空寺是垮不了的。它就是建築藝術與宗教文化的一柱擎天,永遠屹立在世間! ↑懸空寺
告別懸空寺,也是與北岳的辭行。懸空寺正處於 恆山 的入口。在我的旅程中, 恆山 是不是算來過的呢?來過,因為懸空寺就是北岳自豪的樣本,因為它的翠屏峰我已攀越,它的天峰嶺我已領略。 ↑恆山
如若認真考量, 恆山 還是該算未履之行。只在金龍峽口的一次相遇,僅是北岳 恆山 的九牛一毛。 恆山 ,五嶽之一,是 中國 北方重要的文物薈萃處,又是道教的主要發祥地和華北地區著名的風景游覽區。歷代帝王紛至封禪,使之成為集王、帝、神為一身的北岳之聖。那麼多的神奇為吸引我的游興,期待著再至 恆山 ,深入其中,攀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