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角的風,初秋的雨,一起走過的德意志
德國 , 歐洲 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歐盟的領軍者,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和戰敗國,曾經被迫的兩種意識形態並存、冷戰的縮影與前沿陣地,犯下過暴行,也深刻的懺悔;經受過壓制,也出現過騰飛。這樣歷史豐富、厚重的國家,是早晚要去訪尋的目的地,但都訪尋哪裡,情況卻稍微有點兒複雜。 德國 作為統一的國家出現,也不到兩百年,古往今來一直是聯邦制政體,曾經300多個公國、侯國、自由市,如今也16個聯邦州,每處都有獨特的歷史與風貌。而且國界幾經變換,與 法國 淵源可追溯到查理曼大帝,中間有神聖 羅馬 帝國的橫空出世,各邦國雖分散但合起來疆域遼闊,普魯士統一後軍國主義侵略領土擴張,睥睨天下,但兩次都是戰敗投降割地賠款,尤其是二戰後,國土大幅縮水,導致如若追尋歷史的腳步,勢必要將行程擴展至鄰國;如若只在現今的國境內游覽,追本溯源起來又總覺不夠完整。 \--視頻材料取自網絡,經N倍速加工
19年金秋,我和嘟嘟每年一次的 歐洲 之行如期而至,雖然年初計劃的是德奧一起,但真正做起行前攻略來,發現僅 德國 想去的城市就已有很多,且東西分散,於是捨棄 奧地利 ,只專註 德國 ,然而16天奔波於 德國 的十個大小城鎮,有些依然走馬觀花,有些依然遺憾割捨,行程略緊湊,姿態欠從容。計划著今年再去 歐洲 時找機會把 德國 邊境小城一併補上,計划著春節期間把這篇游記寫完,然而計劃卻終趕不上變化,一場疫情國內國際形勢瞬息萬變,每天關註的疫情信息、留意的防控舉措占據大半時間,終於在生活漸漸恢復如常的暖春四月,回憶記錄起半年前的 德國 之行,也算是目前不能出國玩、且無法預期今年是否還能出國玩的情況下來一場雲•故地重游。
霍恩施萬高 | 幽遠村落,宜走進童話在 奧地利 的邊界、 阿爾卑斯山 的山腳,有一個小城叫 福森 ;而距離 福森 4公里、每隔一小時才有一輛公交車往返,有一個村落叫 霍恩 施萬高 。聽起來名不見經傳,但每年有兩百萬人來這裡旅游,從天亮起迎來送往漸漸熱鬧,到日落後游客散盡回歸靜寂,如果寫出它的 德文 名Hohenschwangau,對 德國 那兩個天鵝堡熟悉的人們想必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其中一個的名字。這個村落,遠離浮華,暫別喧囂,依山傍水,新天鵝堡和高天鵝堡坐落在山間,一幢幢宅院散佈在湖畔,晨暉暮靄,清水翠林,一片世外 桃源 。 我們出了 慕尼黑 機場,輾轉倒了三趟車,歷時三個多小時終於到了 霍恩 施萬高 ,匆匆把行李放進房間,轉身就向山上跑,想趕在太陽下山前拍到夕陽中的新天鵝堡。用google maps導航定位瑪麗安橋,開頭還好好的,沿著較為寬敞的山路,可在某一處突然向右轉,突然得讓你懷疑自己的眼睛,因為右邊看起來並沒有路,而是人跡罕至的密林。在困惑中發現導的是一條上山的小路,我們出於對google maps的信任拐了進去,一路上氣喘吁吁地踩著碎石、露出地面的樹根攀爬,有的路段甚至得手腳並用,層層疊疊的枝椏遮擋住大部分的夕陽餘暉,寂靜得只有偶爾幾聲鳥鳴。為了趕日落時間,我們極力辨識著腳下的路不敢停歇,終於在20多分鐘後重回了正常的大路,告別了這種原始的hiking。 瑪麗安橋橫跨在兩個山峰之間,秋風凜凜,寒意逼人,遠處夕陽暈染,晚霞漫天,一望無際、綠色的平原上聚集著點點紅色屋頂,新天鵝堡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鬱郁蔥蔥的樹木簇擁之中,與我們遙遙相對,雍容典雅,遺世獨立。 ↑新天鵝堡 從瑪麗安橋 盤山 走下來,半路上天就已全黑,僅餘路燈陪伴。往山下望去,燈火星星點點,幽靜得不忍打擾。 阿爾卑斯山 脈南北多山且多湖,我們住的酒店旁邊就有一個,名叫阿爾卑斯湖,於是第二天起了個大早去看日出。晨光中的小鎮萬籟俱寂,行人寥寥,在一排排積木一樣的小房子中來到湖邊,湖水極為清澈,湖底沙石可見,早起覓食的小鴨子成群結隊的游來游去,划出道道漣漪。遠山如黛,朝霞粉盈盈的散在初醒的藍天上,整個天空連同湖中倒影都浪漫而柔美起來。 新天鵝堡,顧名思義,建設年代比較近,是那位沒啥政績、熱愛藝術、英年早逝、死因和性向同樣成謎的 巴伐利亞 國王路德 維希 二世所建,雖然最後也沒建完,但大到結構造型,小到裡面的房間壁畫,都是他參與設計的心血。可能一方面受限於資金,另一方面也與國家地位和國王權勢及格局有關,新天鵝堡由外而內既不是 凡爾賽 宮那種極盡奢華,也不是 溫莎 城堡那種古樸大氣,建於山間、新哥特式的風格、紅色的門樓、聖潔的白牆藍頂更像是路德 維希 二世遠離塵世而久藏心中的美好的童話世界。內部的裝飾風格也沒那麼統一,新哥特、拜占庭、 土耳其 風格多元混合,能看出國王豐富的藝術喜好。政治上遠遜於同時期有俾斯 麥加 持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精神上壓抑而不被理解,藝術上狂熱追求甚至痴迷,對於路德 維希 二世而言,歸於Starnberger湖倒也是一種解脫。 ↑新天鵝堡 \-- 室內不允許拍照,從庭院平臺上拍的城堡一角也是滿滿的童話風 ↑瑪麗安橋 \-- 從新天鵝堡遠眺瑪麗安橋
出了新天鵝堡,我們再一次登上瑪麗安橋,中午的游客明顯多了起來,從入口的顯示屏來看,瑪麗安橋至多承載400人。 ↑瑪麗安橋 我們這次快速走到橋盡頭,再順著一小段護欄接著往前走,是一條被眾多hiking愛好者們踩出的Z字型小路,蜿蜒而上,豁然開朗,這是一處游客更少、離新天鵝堡更近的小平臺,靜謐初秋,漫山蒼鬱,極目望遠,美景如約而至。 ↑瑪麗安橋 ↑新天鵝堡 相比於新天鵝堡,高天鵝堡名氣沒那麼大,游客也就更少,但其實論建築年代這個在先。薑黃色的古堡聳立在山間,緊臨阿爾卑斯湖,造型端莊周正。 ↑高天鵝堡 高天鵝堡原本屬於 施萬高 的騎士,後被路德 維希 二世的父親馬克西米立安二世買了下來,翻新得很有創意,似乎不滿足於傳統的 歐洲 古堡,在裡面引入當時流行的鐘乳石洞,有種曲徑通幽的趣味。路德 維希 二世在這裡度過了大半時光,據說還曾經用望遠鏡監工新天鵝堡的建造進度。可惜室內同樣不允許拍照,只能憑雙眼去記錄。室外的小庭院環繞著城堡,依著山勢,近可賞花觀泉,遠可一覽湖光山色。 ↑高天鵝堡 ↑高天鵝堡 慕尼黑 | 巴伐利亞首府,宜飲美酒賞名畫提到 巴伐利亞 ,第一反應就是傳奇的茜茜公主。 巴伐利亞 位於 德國 東南部,現在是 德國 面積最大的聯邦州,歷史上曾經先後作為公國、王國雄霸一方,與其他眾多公國分分合合、此消彼長相比, 巴伐利亞 雖歷經眾多家族統治,但相對統一。而提起它的首府 慕尼黑 ,第一反應是寶馬,第二反應就是啤酒節,寶馬我們沒去探訪,啤酒節倒是無心插柳的遇上了,於是在 慕尼黑 停留的短短兩天里,在高樓林立的街巷間,數度與穿著皮短褲、帽上插羽毛的男士和敞口領、泡泡袖、束腰圍裙的女生擦肩而過,感覺到這個城市現代的外表下那縷傳統的靈魂。 ↑慕尼黑 —— 神權與王權慕尼黑 作為當年的王城,教堂眾多,宮殿巍峨,如今老城區的街旁,商鋪一片繁華景象,而風格各異的教堂散佈其間,整點的鐘聲、彌撒的頌唱似乎已響徹千年。 ↑新市政廳 慕尼黑 的老城區不算大,最知名的要算 瑪利亞 廣場,廣場以聖母 瑪利亞 的紀念柱命名,鍍金的聖母高高立於圓柱上,基座四角各有一組青銅雕像,小天使們斬殺人類憎恨的四個妖怪, 獅子 代表戰爭、蜥蜴代表瘟疫、龍代表饑餓、蛇代表無信。 ↑瑪利亞廣場 廣場北側是新市政廳,哥特式的建築風格,雖然建於19世紀末,棕黑色的外觀卻自帶年代感。 ↑新市政廳 高聳入雲的鐘樓上有三層塔閣,每天固定時間音樂奏響、木偶舞動。我們10:50來到鐘樓前,冒著大雨舉著手機仰頭等待,終於在11點的鐘聲敲過後演奏起了音樂,先是第二層的騎士木偶們開始相向轉動,模擬的是中世紀的騎士比武,然後第三層的舞者木偶們開始跳起了在 慕尼黑 有著悠久歷史 和美 好寓意的桶匠舞Schäfflertanz,全程10分鐘左右,鐘樓上的木偶表演和鐘樓下翹首以盼的游客都成了 慕尼黑 一道獨特的風景。 ↑新市政廳 廣場東側是 聖彼得 教堂,作為 慕尼黑 最古老的教堂,外表卻看起來比新市政廳還要年輕。教堂裡面也裝飾得恰到好處,白色牆面為基底,金色點綴著每一個廊角、柱頭、天花板畫框,神聖、尊貴而不浮誇。 阿薩姆教堂以它的建造者阿薩姆兄弟命名,本是一處私人教堂,開在商業區,與周邊的商鋪幾乎融為一體。一進門就被滿眼的巴 洛克 風格吸引,繁複浮誇,正前上方的四根柱子扭曲著盤旋而上,與貝尼尼在 聖彼得 大教堂設計的華蓋螺旋柱風格一樣。後來才知道,這對兄弟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畫家,都在貝尼尼的學院學習過,果然有淵源。 ↑阿薩姆教堂 ↑阿薩姆教堂 聖母教堂高聳的兩顆拜占庭風格的洋蔥頭,算是 慕尼黑 市區最高的建築了,隔著幾條街遠遠的就可以看到。哥特式晚期的紅磚看起來低調朴素,那兩個尖頂據說原本也應是哥特式的尖塔,但苦於缺少資金而擱置30年,再修建時就被代之以現在的拜占庭風格。我們進門的時候,幸運的趕 上里 面正在做彌撒,唱詩班和管風琴的聲音空靈而穿透整個教堂。殿內風格較為簡單,沒有那麼多的壁畫、聖像,白牆上甚至還有些空蕩盪。 ↑聖母教堂 聖米歇爾教堂裝修風格介於前兩個教堂之間,潔白的立面,古銅色的大門,在入口之間和教堂里的聖水池前都可以看到聖米歇爾的雕像。 教堂里也在做彌撒,信徒們極其虔誠,沾幾滴聖水,胸前劃十字,從兩側書架取一本唱詩集,在空閑座位前朝著祭壇行屈膝禮,然後才按照電子屏顯示的段落數字翻動唱詩集,加入聖歌的詠誦。 教堂里的 東北 角有一段樓梯,通往韋特斯巴赫家族的墓穴,路德 維希 二世就葬在這裡,想來今天真是跟他有緣,白天在他生活過的城堡、為夢想設計的城堡,傍晚來到他安息的教堂。 \--墓穴不允許拍照,上圖取自網絡
鐵阿提納教堂建於17世紀,巴 洛克 風格的雙塔式建築,鵝黃色的外觀,但內有乾坤。
19年金秋,我和嘟嘟每年一次的 歐洲 之行如期而至,雖然年初計劃的是德奧一起,但真正做起行前攻略來,發現僅 德國 想去的城市就已有很多,且東西分散,於是捨棄 奧地利 ,只專註 德國 ,然而16天奔波於 德國 的十個大小城鎮,有些依然走馬觀花,有些依然遺憾割捨,行程略緊湊,姿態欠從容。計划著今年再去 歐洲 時找機會把 德國 邊境小城一併補上,計划著春節期間把這篇游記寫完,然而計劃卻終趕不上變化,一場疫情國內國際形勢瞬息萬變,每天關註的疫情信息、留意的防控舉措占據大半時間,終於在生活漸漸恢復如常的暖春四月,回憶記錄起半年前的 德國 之行,也算是目前不能出國玩、且無法預期今年是否還能出國玩的情況下來一場雲•故地重游。
霍恩施萬高 | 幽遠村落,宜走進童話在 奧地利 的邊界、 阿爾卑斯山 的山腳,有一個小城叫 福森 ;而距離 福森 4公里、每隔一小時才有一輛公交車往返,有一個村落叫 霍恩 施萬高 。聽起來名不見經傳,但每年有兩百萬人來這裡旅游,從天亮起迎來送往漸漸熱鬧,到日落後游客散盡回歸靜寂,如果寫出它的 德文 名Hohenschwangau,對 德國 那兩個天鵝堡熟悉的人們想必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其中一個的名字。這個村落,遠離浮華,暫別喧囂,依山傍水,新天鵝堡和高天鵝堡坐落在山間,一幢幢宅院散佈在湖畔,晨暉暮靄,清水翠林,一片世外 桃源 。 我們出了 慕尼黑 機場,輾轉倒了三趟車,歷時三個多小時終於到了 霍恩 施萬高 ,匆匆把行李放進房間,轉身就向山上跑,想趕在太陽下山前拍到夕陽中的新天鵝堡。用google maps導航定位瑪麗安橋,開頭還好好的,沿著較為寬敞的山路,可在某一處突然向右轉,突然得讓你懷疑自己的眼睛,因為右邊看起來並沒有路,而是人跡罕至的密林。在困惑中發現導的是一條上山的小路,我們出於對google maps的信任拐了進去,一路上氣喘吁吁地踩著碎石、露出地面的樹根攀爬,有的路段甚至得手腳並用,層層疊疊的枝椏遮擋住大部分的夕陽餘暉,寂靜得只有偶爾幾聲鳥鳴。為了趕日落時間,我們極力辨識著腳下的路不敢停歇,終於在20多分鐘後重回了正常的大路,告別了這種原始的hiking。 瑪麗安橋橫跨在兩個山峰之間,秋風凜凜,寒意逼人,遠處夕陽暈染,晚霞漫天,一望無際、綠色的平原上聚集著點點紅色屋頂,新天鵝堡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鬱郁蔥蔥的樹木簇擁之中,與我們遙遙相對,雍容典雅,遺世獨立。 ↑新天鵝堡 從瑪麗安橋 盤山 走下來,半路上天就已全黑,僅餘路燈陪伴。往山下望去,燈火星星點點,幽靜得不忍打擾。 阿爾卑斯山 脈南北多山且多湖,我們住的酒店旁邊就有一個,名叫阿爾卑斯湖,於是第二天起了個大早去看日出。晨光中的小鎮萬籟俱寂,行人寥寥,在一排排積木一樣的小房子中來到湖邊,湖水極為清澈,湖底沙石可見,早起覓食的小鴨子成群結隊的游來游去,划出道道漣漪。遠山如黛,朝霞粉盈盈的散在初醒的藍天上,整個天空連同湖中倒影都浪漫而柔美起來。 新天鵝堡,顧名思義,建設年代比較近,是那位沒啥政績、熱愛藝術、英年早逝、死因和性向同樣成謎的 巴伐利亞 國王路德 維希 二世所建,雖然最後也沒建完,但大到結構造型,小到裡面的房間壁畫,都是他參與設計的心血。可能一方面受限於資金,另一方面也與國家地位和國王權勢及格局有關,新天鵝堡由外而內既不是 凡爾賽 宮那種極盡奢華,也不是 溫莎 城堡那種古樸大氣,建於山間、新哥特式的風格、紅色的門樓、聖潔的白牆藍頂更像是路德 維希 二世遠離塵世而久藏心中的美好的童話世界。內部的裝飾風格也沒那麼統一,新哥特、拜占庭、 土耳其 風格多元混合,能看出國王豐富的藝術喜好。政治上遠遜於同時期有俾斯 麥加 持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精神上壓抑而不被理解,藝術上狂熱追求甚至痴迷,對於路德 維希 二世而言,歸於Starnberger湖倒也是一種解脫。 ↑新天鵝堡 \-- 室內不允許拍照,從庭院平臺上拍的城堡一角也是滿滿的童話風 ↑瑪麗安橋 \-- 從新天鵝堡遠眺瑪麗安橋
出了新天鵝堡,我們再一次登上瑪麗安橋,中午的游客明顯多了起來,從入口的顯示屏來看,瑪麗安橋至多承載400人。 ↑瑪麗安橋 我們這次快速走到橋盡頭,再順著一小段護欄接著往前走,是一條被眾多hiking愛好者們踩出的Z字型小路,蜿蜒而上,豁然開朗,這是一處游客更少、離新天鵝堡更近的小平臺,靜謐初秋,漫山蒼鬱,極目望遠,美景如約而至。 ↑瑪麗安橋 ↑新天鵝堡 相比於新天鵝堡,高天鵝堡名氣沒那麼大,游客也就更少,但其實論建築年代這個在先。薑黃色的古堡聳立在山間,緊臨阿爾卑斯湖,造型端莊周正。 ↑高天鵝堡 高天鵝堡原本屬於 施萬高 的騎士,後被路德 維希 二世的父親馬克西米立安二世買了下來,翻新得很有創意,似乎不滿足於傳統的 歐洲 古堡,在裡面引入當時流行的鐘乳石洞,有種曲徑通幽的趣味。路德 維希 二世在這裡度過了大半時光,據說還曾經用望遠鏡監工新天鵝堡的建造進度。可惜室內同樣不允許拍照,只能憑雙眼去記錄。室外的小庭院環繞著城堡,依著山勢,近可賞花觀泉,遠可一覽湖光山色。 ↑高天鵝堡 ↑高天鵝堡 慕尼黑 | 巴伐利亞首府,宜飲美酒賞名畫提到 巴伐利亞 ,第一反應就是傳奇的茜茜公主。 巴伐利亞 位於 德國 東南部,現在是 德國 面積最大的聯邦州,歷史上曾經先後作為公國、王國雄霸一方,與其他眾多公國分分合合、此消彼長相比, 巴伐利亞 雖歷經眾多家族統治,但相對統一。而提起它的首府 慕尼黑 ,第一反應是寶馬,第二反應就是啤酒節,寶馬我們沒去探訪,啤酒節倒是無心插柳的遇上了,於是在 慕尼黑 停留的短短兩天里,在高樓林立的街巷間,數度與穿著皮短褲、帽上插羽毛的男士和敞口領、泡泡袖、束腰圍裙的女生擦肩而過,感覺到這個城市現代的外表下那縷傳統的靈魂。 ↑慕尼黑 —— 神權與王權慕尼黑 作為當年的王城,教堂眾多,宮殿巍峨,如今老城區的街旁,商鋪一片繁華景象,而風格各異的教堂散佈其間,整點的鐘聲、彌撒的頌唱似乎已響徹千年。 ↑新市政廳 慕尼黑 的老城區不算大,最知名的要算 瑪利亞 廣場,廣場以聖母 瑪利亞 的紀念柱命名,鍍金的聖母高高立於圓柱上,基座四角各有一組青銅雕像,小天使們斬殺人類憎恨的四個妖怪, 獅子 代表戰爭、蜥蜴代表瘟疫、龍代表饑餓、蛇代表無信。 ↑瑪利亞廣場 廣場北側是新市政廳,哥特式的建築風格,雖然建於19世紀末,棕黑色的外觀卻自帶年代感。 ↑新市政廳 高聳入雲的鐘樓上有三層塔閣,每天固定時間音樂奏響、木偶舞動。我們10:50來到鐘樓前,冒著大雨舉著手機仰頭等待,終於在11點的鐘聲敲過後演奏起了音樂,先是第二層的騎士木偶們開始相向轉動,模擬的是中世紀的騎士比武,然後第三層的舞者木偶們開始跳起了在 慕尼黑 有著悠久歷史 和美 好寓意的桶匠舞Schäfflertanz,全程10分鐘左右,鐘樓上的木偶表演和鐘樓下翹首以盼的游客都成了 慕尼黑 一道獨特的風景。 ↑新市政廳 廣場東側是 聖彼得 教堂,作為 慕尼黑 最古老的教堂,外表卻看起來比新市政廳還要年輕。教堂裡面也裝飾得恰到好處,白色牆面為基底,金色點綴著每一個廊角、柱頭、天花板畫框,神聖、尊貴而不浮誇。 阿薩姆教堂以它的建造者阿薩姆兄弟命名,本是一處私人教堂,開在商業區,與周邊的商鋪幾乎融為一體。一進門就被滿眼的巴 洛克 風格吸引,繁複浮誇,正前上方的四根柱子扭曲著盤旋而上,與貝尼尼在 聖彼得 大教堂設計的華蓋螺旋柱風格一樣。後來才知道,這對兄弟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畫家,都在貝尼尼的學院學習過,果然有淵源。 ↑阿薩姆教堂 ↑阿薩姆教堂 聖母教堂高聳的兩顆拜占庭風格的洋蔥頭,算是 慕尼黑 市區最高的建築了,隔著幾條街遠遠的就可以看到。哥特式晚期的紅磚看起來低調朴素,那兩個尖頂據說原本也應是哥特式的尖塔,但苦於缺少資金而擱置30年,再修建時就被代之以現在的拜占庭風格。我們進門的時候,幸運的趕 上里 面正在做彌撒,唱詩班和管風琴的聲音空靈而穿透整個教堂。殿內風格較為簡單,沒有那麼多的壁畫、聖像,白牆上甚至還有些空蕩盪。 ↑聖母教堂 聖米歇爾教堂裝修風格介於前兩個教堂之間,潔白的立面,古銅色的大門,在入口之間和教堂里的聖水池前都可以看到聖米歇爾的雕像。 教堂里也在做彌撒,信徒們極其虔誠,沾幾滴聖水,胸前劃十字,從兩側書架取一本唱詩集,在空閑座位前朝著祭壇行屈膝禮,然後才按照電子屏顯示的段落數字翻動唱詩集,加入聖歌的詠誦。 教堂里的 東北 角有一段樓梯,通往韋特斯巴赫家族的墓穴,路德 維希 二世就葬在這裡,想來今天真是跟他有緣,白天在他生活過的城堡、為夢想設計的城堡,傍晚來到他安息的教堂。 \--墓穴不允許拍照,上圖取自網絡
鐵阿提納教堂建於17世紀,巴 洛克 風格的雙塔式建築,鵝黃色的外觀,但內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