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ai-dee】一帶一路直通~瀾滄“佛國”凈土

水上的交通亦是 老撾 人民的日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一般這種長尾船,能容納10多個游客,每個位置都配備了救生衣。



乘船游玩時,不存在像 柬埔寨 那樣子的商業區,沒有任何商家或者本地小孩向游客索取小費,清雅淳樸,藏著溫柔敦厚的遺風。吹著河風、時而眺望遠處的高山、時而閉上雙眼感受清新的空氣,這是繁華和熱鬧無法取代的原生之美,此時此刻哪怕是你獨自一人泛舟河面,亦不會因為遠離都市兒感到孤獨和破落。
湄公河孕育出這裡的人們,靠著湄公河邊討生活,每天伴隨日升月落,一輩子的出生和死亡都與河水相伴共存,如同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割裂。
湄公河的子民多半均靠著信仰和傳統習俗支撐心靈,人類均是通過古文明進化至今,不應該一味只嚮往享有更多的物質和現代工業化的前進方向,更應該珍惜可以保留古老和傳統的文化,讓這個與世間喧囂而隔離的小鎮保持其原貌傳承下去,永不流逝。 湄公河有個帕烏洞穴(Pak Ou Caves),距離 琅勃拉邦 25公里,位於俯瞰湄公河的石灰岩峭壁上。
1帕烏洞是屬於16世紀的石窟寺,根據 老撾 傳說幾個世紀以來,這些石窟一直是令人崇拜的地方,因為河神就住在那邊,且帕烏洞是由 老撾 最偉大的國網之一賽塔提拉二世(Setthathirath)國王發現的。
洞穴中供奉著成千上萬的佛像,從飽經風霜摧殘到褪色的佛陀到金碧輝煌的 菩薩 應有盡有,充斥著各種的年代感,據說當地統計此洞穴已經有著近千年的歷史,所有佛像均由信徒坐船帶 來安 置的,當真無愧是當地的聖域,且每逢重大節日,當地人都會乘船涌到這裡來參加祭拜。

帕烏洞門票:2萬 Kip

佛洞中的祭拜用品跟國內的不一樣,香燭綁在包裹著糯米粽子之上,隨緣添上香油就可以請上一根用去祭拜。










此時已經是午後4時,亦是日落前陽光最燦爛的時分,湄公河將其最亮麗的一面展現在我們眼前。
深入湄公河深處後,水流變得更為急速,河水波浪滾動越發頻繁,沒有起始那段的平穩,但視野更為開闊,空氣的味道亦變得更為清新,負離子瞬間爆滿。









曾經的赫蒙族文化的程度都普遍都不高,以致他們近幾代人都無法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往日的他們都是依賴小量的背包客造訪村莊,跟他們體驗傳統的赫蒙文化,在此載歌載舞與他們同吃同住個三兩天,藉此獲取一些收入來源。亦正正因為不斷有背包客前來,以致他們村莊稍有語言能力的村民掌握了與外界溝通的技能,充當起村莊的小型嚮導。


小孩子成長起來後,都會去隔壁的村子上學。現在的Hmong村莊另外的一條村子有了四位支教的老師,基本都是從 琅勃拉邦 那邊接收完教育後過來支教的,日後會由他們自己優秀的族人在 琅勃拉邦 那邊就讀完畢後回籠到村子輔助他們的後代。 這就是村子裡面唯一能當嚮導的村民,那天忘記問他名字了。他所有的英語都是從游客那裡學到的,基本的溝通完全沒有問題。
根據他的闡述,他們Hmong村已經是遷移了好幾次,這次是政府第二次給他們援助,同行的小哥其實10年前曾經有幸造訪過村莊,他都非常感慨現在已經全變了,沒有曾經那時候原始風光的味道,那時候沒有先進的科技,沒有現代化的房子和現代人的衣著,大家仍舊以原始的姿態活得十分恰意,現在雖然仍舊沒有行業化,但卻缺小了探秘的那份神秘感,怪不得很多船夫現在都不把Hmong村莊納入為可去的地方,直接跟游客說已經沒了,不值得去了。
寫在湄公河行程的最後,真的建議大家要去小眾原始的地方,尤其這種人文文化深度的造訪之行,必須趁早出發,越往後很多傳統的人文都會消失在世界的視野上,蛻變為大眾文化或者充斥各種商業味道。



稍作提醒,在完全入黑後的湄公河上游船建議可以稍微穿上救生衣,畢竟在看不到盡頭的河段時聽著那喘息般的急流聲,對於不懂水性的人來說隱約會有一丟丟瘮人,一個不小心發生了翻船的意外還能保障下自身安全,因為船隻的燈光無法保障照明的程度,還是自救相對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