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來桂林看山看水



龍脊的壯族、瑤族先民在海拔300米到1200米之間世代耕種。梯田依山形地勢而修,從水流湍急的河谷到雲霧繚繞的山巒,凡有水有地的地方,都開鑿了梯田,也造就了這片梯田與眾不同,最大的田塊面積不超過一畝,最小的田塊只能插3株禾苗,最大坡度達50度,形成了“青蛙一跳三塊田”和“一床蓑衣蓋過田”的說法。




梯田如鏈似帶,在一座座山峰中有層次地開鑿出一片片碎塊,在廣袤的空間,小路悠悠地蜿蜒跌宕地縈繞在梯田間。看到梯田,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三年前在 貴州 黔東南 見到的 堂安 梯田,那是我心中最美的梯田。
八月盛夏, 堂安 梯田是綠與白、田與雲完美交織的畫捲,那份美讓我無法挪步,生怕離開後,再返回也無法遇到。那次,我與“大部隊”分道揚鑣,他們去看銀飾,我就駐足看田。
此刻,站在九龍五虎觀景台,看到的不是涉人心魂的美麗,而是辛苦勞作的人間滋味。相比只是遠觀的 堂安 梯田,這一次我換上瑤族服飾,走向了它。風吹著頭飾的薄銀片,發現清脆悅耳的叮噹聲。滿頭銀片作響,聲音一點不聒嗓,為這份好聽,我甚至不時故意搖頭,將滿頭銀飾弄得嘩嘩作響,即使如此,聲音依舊如山泉流湍,叮咚可人。田裡的灌溉水自上而下,順著挖好的溝渠流入稻田,一階接著一階,進行著精準地接力,發出汩汩的水流聲,給寂寞的稻田增添了生命的活動機,也如同勞動號角時時吹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