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之行|莫斯科+摩爾曼斯克+捷里別爾卡+貝加爾湖藍冰攻略+游記 追光的人9天8晚共赴一場盛宴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幾乎有手臂那麼長的蟹爪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第一天在捷里晚上,不僅吃到了美味的帝王蟹,還有從國內帶去的火鍋底料熬煮的 俄羅斯 餛飩,隨著夜色的濃稠,內心開始欣喜的等待著暗夜精靈的到來。
等待的間隙,同伴去外面挖了兩碗雪,說是要以雪水泡茶,茶經上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入鄉隨俗利用雪水泡茶,我還是頭回品嘗。 ↑捷里別爾卡 月光傾瀉,繁星滿天,延綿的雪在月光下閃爍著銀色的光,遠處的極光若隱若現的在雲層下恣意舞動,像是我內心起伏的心電圖,跟隨者極光舞動的速度,時高時低。
一片白雪,一輪汪洋,
一間暖屋,一群友人,
一杯熱茶,一席之地。
安然睡下,期待著明晚能夠邂逅更美的風景。
↑捷里別爾卡 深夜的捷里。天空像是打翻了的藍墨水。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漫步捷里
“……地球之所以沉默,是因為我們不再覺得它神聖。大部分人都對這樣的損失不以為意。最後,大自然再也不跟我們對話了。”
清晨的捷里,晨曦徐徐拉開帷幕,褪去了暗夜的朦朧,瑰麗的朝霞,浸潤著淺藍色的天幕,打開窗,清涼的氣息撲面而來,夾雜著淡淡海水的辛咸,不遠處的海浪輕柔的打著招呼,似乎在說著早安,美麗的清晨,美好的開始。 ↑捷里別爾卡 一邊欣賞著窗外心曠神怡的美景,一邊做著早餐,在這裡,一日三餐都需要自己做,鎮上有三個小賣部,提供者匱乏的物資,遇到一對夫妻,已是第三年來到這裡,每次都會待上一小段時間,這次安排了一個星期。寂寥的地域,相愛的人,旖旎的風光,神仙眷侶般的日子,讓人好生羡慕。羡慕……這麼長的假期。 ↑捷里別爾卡 這一天的行程沒有任何的目的地,不用趕時間,我們沿著主路一直走,從房屋的密集程度可以看出這個小鎮曾經的興盛,只不過現在早已是斷腕殘垣,頹垣斷壁,房屋上的玻璃窗破爛不堪,不敢往內窺視太長時間,像是黑洞,當你註視它的時候,會覺得它也在裡頭註視著你。
捷里的天氣變幻莫測,出門時還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可就在一個轉角,馬上狂風暴雪。
沿著主路一直走,踏著前人的腳步走到了巴倫支海域附近。這片海域名稱的得來,還有著一段讓人驚心的故事。
1594年,有3艘船從 阿姆斯特丹 出發,再一次踏上了遠征 北極 的航程。其中有一艘是由巴倫支指揮的,這正是他探險生涯的開始,那時他剛44歲。巴倫支在他短暫一生的探險中一共完成了3次航行,雖然每次都進入了北冰洋,但前兩次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建樹。1596年,在 阿姆斯特丹 商人們的資助下,巴倫支指揮著3艘船又開始了第三次探險。在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航行中,他們不僅發現了斯匹茲 卑爾根 群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3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後來,巴倫支繼續向 東北 行進,直到8月26日他們的船隻被冰封住為止,他和船員們成為第一批在 北極 越冬的 歐洲 人。當時的天氣是如此之寒冷,他們只有把指頭伸進嘴裡才能保持溫暖,他們還經常受到 北極 熊的襲擊。儘管如此,船員們在巴倫支的鼓勵下,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頑強地生存下來。直到第二年夏天,敞篷小船終於掙脫了堅冰的圍困,又回到自由的水域。然而,這時的巴倫支已經病入膏肓。臨死之前,他寫了3封信,把一封藏在他們越冬住房的煙囪里,另外兩封分開交給同伴,以備萬一遭到不測,能有點文字記錄流傳於世。1597年6月20日,巴倫支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那時他剛好47歲。兩個多世紀之後,直到1871年,一個 挪威 航海家又來到巴倫支當年越冬的地方,並從煙囪里找出了那封信。巴倫支的航行不僅都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製了極為準確的海圖,為後來的探險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為了紀念他,人們便把 北歐 以北他航行過的海域的一部分稱為巴倫支海。也有版本流傳說,巴倫支是在船運貨物途中在 北極 圈被冰封八個月之久,即便是在被困的情況下,也只是拆掉甲板做燃料取暖,打獵為生,不曾動用船艙中的貨物,船員們經歷生死終於獲救之後,將貨物完整的送到收貨人手中。(資料來源於網絡)
所以巴倫支海域也代表著巴倫支船長的一種精神,用生死捍衛的承諾,用信仰堅守誓言。我們走到岸邊,遙望著這一片海域,蔚藍,廣闊,像是經歷了滄桑變幻的老者,波瀾不驚。沉穩,內斂,卻又像在喃喃細語地對我們訴說著千萬年來的史乘,和藹可親。
你無法想象,上帝用乾坤之指塑造的這片終年不凍的海域養育了多少人口,卻也生生看著它從原來的豐裕到如今的荒落,海岸周邊無不是廢棄的房屋和船舶。若不是站在那裡,無法感觸到大自然給予的震撼,和內心的敬畏。生命和自然的聯繫或許就在於,供養和尊崇,你接受它的饋贈的同時,也理應遵守自然的法則,一味的貪婪和索取,最終只能換得如今這般,當我們不再覺得它神聖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對這樣的損失也不以為意。最後,大自然再也不跟我們對話了。
所以該走的人走了,想留的人留了下來,也許正如電影《利維坦》里的說的那樣,“ 北極 有自己的靈魂,它想接受誰,就接受誰,想趕走誰就趕走誰。”
長途遷徙的鳥能夠任意飛向遠方,那是因為家人在側,家人在哪,家就在哪。
而有著記憶基底和歲月肌理的捷里別爾卡,我想是那些沒有離去駐守在捷里的人內心想要永久守護的地方,家在哪,家人,就在哪。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第一天在捷里晚上,不僅吃到了美味的帝王蟹,還有從國內帶去的火鍋底料熬煮的 俄羅斯 餛飩,隨著夜色的濃稠,內心開始欣喜的等待著暗夜精靈的到來。
等待的間隙,同伴去外面挖了兩碗雪,說是要以雪水泡茶,茶經上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入鄉隨俗利用雪水泡茶,我還是頭回品嘗。 ↑捷里別爾卡 月光傾瀉,繁星滿天,延綿的雪在月光下閃爍著銀色的光,遠處的極光若隱若現的在雲層下恣意舞動,像是我內心起伏的心電圖,跟隨者極光舞動的速度,時高時低。
一片白雪,一輪汪洋,
一間暖屋,一群友人,
一杯熱茶,一席之地。
安然睡下,期待著明晚能夠邂逅更美的風景。
↑捷里別爾卡 深夜的捷里。天空像是打翻了的藍墨水。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漫步捷里
“……地球之所以沉默,是因為我們不再覺得它神聖。大部分人都對這樣的損失不以為意。最後,大自然再也不跟我們對話了。”
清晨的捷里,晨曦徐徐拉開帷幕,褪去了暗夜的朦朧,瑰麗的朝霞,浸潤著淺藍色的天幕,打開窗,清涼的氣息撲面而來,夾雜著淡淡海水的辛咸,不遠處的海浪輕柔的打著招呼,似乎在說著早安,美麗的清晨,美好的開始。 ↑捷里別爾卡 一邊欣賞著窗外心曠神怡的美景,一邊做著早餐,在這裡,一日三餐都需要自己做,鎮上有三個小賣部,提供者匱乏的物資,遇到一對夫妻,已是第三年來到這裡,每次都會待上一小段時間,這次安排了一個星期。寂寥的地域,相愛的人,旖旎的風光,神仙眷侶般的日子,讓人好生羡慕。羡慕……這麼長的假期。 ↑捷里別爾卡 這一天的行程沒有任何的目的地,不用趕時間,我們沿著主路一直走,從房屋的密集程度可以看出這個小鎮曾經的興盛,只不過現在早已是斷腕殘垣,頹垣斷壁,房屋上的玻璃窗破爛不堪,不敢往內窺視太長時間,像是黑洞,當你註視它的時候,會覺得它也在裡頭註視著你。
捷里的天氣變幻莫測,出門時還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可就在一個轉角,馬上狂風暴雪。
沿著主路一直走,踏著前人的腳步走到了巴倫支海域附近。這片海域名稱的得來,還有著一段讓人驚心的故事。
1594年,有3艘船從 阿姆斯特丹 出發,再一次踏上了遠征 北極 的航程。其中有一艘是由巴倫支指揮的,這正是他探險生涯的開始,那時他剛44歲。巴倫支在他短暫一生的探險中一共完成了3次航行,雖然每次都進入了北冰洋,但前兩次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建樹。1596年,在 阿姆斯特丹 商人們的資助下,巴倫支指揮著3艘船又開始了第三次探險。在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航行中,他們不僅發現了斯匹茲 卑爾根 群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3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後來,巴倫支繼續向 東北 行進,直到8月26日他們的船隻被冰封住為止,他和船員們成為第一批在 北極 越冬的 歐洲 人。當時的天氣是如此之寒冷,他們只有把指頭伸進嘴裡才能保持溫暖,他們還經常受到 北極 熊的襲擊。儘管如此,船員們在巴倫支的鼓勵下,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頑強地生存下來。直到第二年夏天,敞篷小船終於掙脫了堅冰的圍困,又回到自由的水域。然而,這時的巴倫支已經病入膏肓。臨死之前,他寫了3封信,把一封藏在他們越冬住房的煙囪里,另外兩封分開交給同伴,以備萬一遭到不測,能有點文字記錄流傳於世。1597年6月20日,巴倫支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那時他剛好47歲。兩個多世紀之後,直到1871年,一個 挪威 航海家又來到巴倫支當年越冬的地方,並從煙囪里找出了那封信。巴倫支的航行不僅都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製了極為準確的海圖,為後來的探險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為了紀念他,人們便把 北歐 以北他航行過的海域的一部分稱為巴倫支海。也有版本流傳說,巴倫支是在船運貨物途中在 北極 圈被冰封八個月之久,即便是在被困的情況下,也只是拆掉甲板做燃料取暖,打獵為生,不曾動用船艙中的貨物,船員們經歷生死終於獲救之後,將貨物完整的送到收貨人手中。(資料來源於網絡)
所以巴倫支海域也代表著巴倫支船長的一種精神,用生死捍衛的承諾,用信仰堅守誓言。我們走到岸邊,遙望著這一片海域,蔚藍,廣闊,像是經歷了滄桑變幻的老者,波瀾不驚。沉穩,內斂,卻又像在喃喃細語地對我們訴說著千萬年來的史乘,和藹可親。
你無法想象,上帝用乾坤之指塑造的這片終年不凍的海域養育了多少人口,卻也生生看著它從原來的豐裕到如今的荒落,海岸周邊無不是廢棄的房屋和船舶。若不是站在那裡,無法感觸到大自然給予的震撼,和內心的敬畏。生命和自然的聯繫或許就在於,供養和尊崇,你接受它的饋贈的同時,也理應遵守自然的法則,一味的貪婪和索取,最終只能換得如今這般,當我們不再覺得它神聖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對這樣的損失也不以為意。最後,大自然再也不跟我們對話了。
所以該走的人走了,想留的人留了下來,也許正如電影《利維坦》里的說的那樣,“ 北極 有自己的靈魂,它想接受誰,就接受誰,想趕走誰就趕走誰。”
長途遷徙的鳥能夠任意飛向遠方,那是因為家人在側,家人在哪,家就在哪。
而有著記憶基底和歲月肌理的捷里別爾卡,我想是那些沒有離去駐守在捷里的人內心想要永久守護的地方,家在哪,家人,就在哪。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 ↑捷里別爾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