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游記

滾滾遙源出不咸,大東王氣起龍潛。
劈空解使山原折,接上那辭霧雨添。
兩岸參差青嶂印,一川縈繆碧波恬。
地中呈象原檐鼓,石辨支機孰是嚴。




明朝中後期,位於松花江中游 海西 女真烏拉部,在距龍潭山北30公里的地方築城建都,建立了疆域廣大的部落國家--烏拉國。
為抵禦外敵的進攻,烏拉國在松花江沿岸修建了五座城堡,其中之一就是重築了高句麗人留下的龍潭山山城,當時稱“俄漠城”,“俄漠”即“水泊”。水泊當指“龍潭”。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率他的兒子皇太極等諸將,攻打烏拉國。因為俄漠城戰略位置重要,努爾哈赤先攻打此城。汗王親自帶兵猛攻,卻中了烏拉軍的埋伏。建州軍四處逃散,單槍匹馬的努爾哈赤落荒而逃,後來甩掉了追兵卻迷了路,不知不覺中鑽進俄漠城。只見烏拉兵執刀挾矛漫山遍野,為了不被髮現,他見水潭旁有一株大樺樹,樹下蒿草灌莽,甚是隱蔽,便藏匿其中。吉人自有天助,眾多的烏拉兵從他身邊走過卻沒發現他。等到夜深人靜,努爾哈赤從樺樹下溜走,重整兵馬終於滅了烏拉國。
努爾哈赤確信此次化險為夷,是有神明相助,因此,他對庇護自己的尼什哈山和那棵樹,心存感激,念念不忘,並傳之後人,有機會要報恩。後來乾隆皇帝為了感謝大樺樹隱蔽太祖之恩德,東巡 吉林 烏拉,御封大樺樹為“神樹”,並諭旨當地官員,每年要與龍潭同日祭祀。
此後,每年春秋兩季,清朝在 吉林 的文武官員都要到龍潭山祭禮“龍潭”與“神樹”。至民國時,祭祀活動才廢止。今天這棵樹已經老去化為泥土,它的後代也只剩下一柱殘樁了。但游人們每至此,都要對“神樹”進行一番拜謁,許下一些心愿,求得“神樹”保佑。




《 永吉 縣誌》記載此洞 “洞口狹窄,內部闊而黑,有風聲……疑為潭之尾閭”。 關於這個石洞流傳著一個故事,傳說這個洞是金朝名將金兀術(完顏宗弼)開鑿的,一直通到 吉林市 烏拉街的百花公主點將台。直到清朝時,烏拉古城中熱鬧的十字大街上,還存在著南北兩個高大的牌樓。其中南牌樓上的兩塊牌匾,分別寫著“南接龍潭”、“北衛勝地”。
相傳,公元1143年,一生戎馬倥傯的金兀術在戰事稍安後,回到了自己烏拉領地的居所——弘尼勒城(今 吉林市 烏拉街鎮)。金兀術外出征戰時,由妹妹百花公主總理城中及領地諸事,城中 高臺 也是專為好武習兵的百花公主所建,被稱為“百花點將台”。百花公主每日都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夠為國效力、馳騁沙場,盡心儘力地管理弘尼勒城及領地內的其他城寨。位於弘尼勒城20多公裡外的龍潭山,是最為重要的軍事城堡,百花公主為兩地之間沒有便捷的 通道 而煩惱多時,便請求哥哥金兀術為其打通,不日,有“土龍”之稱的金兀術,便將龍潭山一山洞打通,抵達松花江岸,從此兩城交通暢通無阻,而“金兀術打洞通烏拉”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
這個介紹牌現在已經看不到了,這是在網上下載來的,說法比較簡單。
















登上山巔的高句麗古城的南 天門 的亭子,俯瞰山腳下的松花江和 吉林 城,緩緩流淌的松花江水,





清朝入主中原後,先後有4位皇帝、10次東巡到 東北 地區,史家稱之為“東巡祭祖”。開此先河的是清聖祖康熙。康熙曾兩次來到 吉林 這偏遠之地。
據《 吉林 通志》和《 吉林 外紀》記載,康熙二十一年(1861),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 平定 。次年二月二十一日,康熙帝特諭 吉林 烏拉將軍巴海:“今以 雲南 等處底定,躬詣盛京告祭三陵,意欲於扈從人等喂養馬匹之暇,觀看烏拉地方”。“烏拉地方”,即今天的 吉林市 老城和距 吉林市 30公里的烏拉街滿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