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時光,純真的情懷】-行攝我最愛的上海(北外灘 、民生路碼頭、外灘圓明圓路|更新至東外灘)
↑民生路濱江文化城 ↑民生路濱江文化城 ↑民生路濱江文化城 ↑民生路濱江文化城 夕陽無限好 第三篇章 | 外灘從小在北外灘長大的孩子自然是很喜歡外灘的,因為離得很近,小時候就經常會去玩耍。
外灘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也是到 上海 必去的景點,不過我今天走的路線稍微有點不一樣,這裡強烈推薦圓明園路,非常安靜有情調的一條路。在這裡,你看不到密密麻麻的人群哦。 寧靜而又不失典雅的一角-圓明園路外灘源—— 上海 圓明園路。在 上海 這個繁華擁擠的城市裡,也有寧靜而又不失典雅的一角——圓明園路,緊靠外灘的 北京 東路上一條相交界路上。
圓明園路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南起 北京 東路[滇池路(租界時代名為仁記路)],北至 蘇州 路,全長462米。1860年代,由 上海 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築此路。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東側,第一棟:原新天安堂
從圓明園路臨 蘇州 河的南面,南 蘇州 路107號(中 山東 一路33號4號樓),原為天主教新天安堂(又名聯合禮拜堂),於1886年建成,1901年擴建,由道達爾設計,仿 維多利亞 時期 羅馬 式建築風格。建築總體平面呈十字結構,中間33米高的八邊形尖塔,建成當時為 蘇州 河南 岸的制高點。 ↑圓明園路 我竟然也是第一次來這條路,被驚艷到 ↑圓明園路 西側的建築同樣也是歷史建築,每一座都各具特色。8幢聯排老洋房,其中97號安培洋行、133號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185號蘭心大樓和209號真光大樓尤為讓人嘆為觀止。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真光大樓圓明園路209號,原為中華浸信會聯合會辦公樓。1930年建成。建築面積3347平方米。 匈牙利 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坐西朝東。10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立面以銳角狀豎線條裝飾,橫豎直線交叉組合,乳白色及褐色曲面外牆貼面磚飾面。大片玻璃窗與方形玻璃燈柱都具有一種強烈的時代感。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蘭心大樓圓明園路185號(是外僑在 上海 最早的劇場蘭心戲院舊址),1927年竣工。七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立面採用褐色面磚飾面,裝飾簡潔。主入口處略前出,設齒狀隅石,層間窗洞置連續式平拱鋼窗,橫線條韻味感強。頂部挑出陽臺飾愛奧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牆花裝飾。頂層塔樓三面飾弧拱券、中間是券心嵌銷石。整幢大樓呈現出現代主義風格並局部帶有新古典主義裝飾。
當時國民政府外交部駐滬辦事處就設在此處。 ↑圓明園路 協進大樓圓明圓路169號。原為泰慎洋行鮑士洋行。 ↑圓明園路 哈密 大樓位於圓明園路149號,建於1927年,由新馬海洋行設計,立面風格為折衷主義三段式立面,整體比例適當,細部精美,入口大門及陽臺處理細節精緻。整棟建築為8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1至7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加建的8層局部有鋼柱,樓梯均為鋼筋混凝土樓梯。
該棟建築曾進駐中央通訊社 上海 分社、文彙報館、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單位。 ↑圓明園路 圓明園公寓位於圓明園路115號,建於1904年前後,由近代 上海 知名建築師事務所愛爾德洋行設計。主體為四層磚木混合結構,局部有鋼筋混凝土框架,。清水磚牆、磚雕,整個建築表現出典型的 英國 安妮女王復興風格。是 上海 最早的英式公寓。 ↑圓明園路 安培洋行
圓明園路97號。建於1908年,通和洋行設計。四層磚木混合結構,總建築面積為2,389.4平米。內部仍保留花飾精美的樓梯、欄桿 和平 台扶手。立面局部採用變形的古典裝飾符號。入口間強調豎向構圖,飾有一半圓形挑出窗。清水紅磚牆,磚工精細。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非常喜歡這個圓形的建築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這條路有一段是只能步行的哦 ↑圓明園路 適合傍晚拍攝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在這條路上駐足了很久,很少能在外灘感受這般寧靜 拍攝江景最佳位置-乍浦路橋在清晨以及傍晚時分,如果你來到乍浦路橋一定能看到很多人架著三腳架在拍攝。日出或是夜幕降臨的過程。 一段延時攝影 ↑外灘 ↑外灘 白天拍出來比較普通 ↑外灘 天色漸暗,照片就越來越出彩 ↑外灘 華燈初上的 上海 灘 真心美 一百年的城市地標-外白渡橋上海 人的記憶中始終保留著這麼一座橋———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是 中國 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 蘇州 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梁。由於處於 蘇州 河與黃 浦江 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 上海 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 上海 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1994年2月15日, 上海 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 [1] 在 上海 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城市裡,外白渡橋仍舊散髮著獨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後,外白渡橋便是成為 上海 天際線的組成部分。
外灘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也是到 上海 必去的景點,不過我今天走的路線稍微有點不一樣,這裡強烈推薦圓明園路,非常安靜有情調的一條路。在這裡,你看不到密密麻麻的人群哦。 寧靜而又不失典雅的一角-圓明園路外灘源—— 上海 圓明園路。在 上海 這個繁華擁擠的城市裡,也有寧靜而又不失典雅的一角——圓明園路,緊靠外灘的 北京 東路上一條相交界路上。
圓明園路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南起 北京 東路[滇池路(租界時代名為仁記路)],北至 蘇州 路,全長462米。1860年代,由 上海 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築此路。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東側,第一棟:原新天安堂
從圓明園路臨 蘇州 河的南面,南 蘇州 路107號(中 山東 一路33號4號樓),原為天主教新天安堂(又名聯合禮拜堂),於1886年建成,1901年擴建,由道達爾設計,仿 維多利亞 時期 羅馬 式建築風格。建築總體平面呈十字結構,中間33米高的八邊形尖塔,建成當時為 蘇州 河南 岸的制高點。 ↑圓明園路 我竟然也是第一次來這條路,被驚艷到 ↑圓明園路 西側的建築同樣也是歷史建築,每一座都各具特色。8幢聯排老洋房,其中97號安培洋行、133號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185號蘭心大樓和209號真光大樓尤為讓人嘆為觀止。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真光大樓圓明園路209號,原為中華浸信會聯合會辦公樓。1930年建成。建築面積3347平方米。 匈牙利 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坐西朝東。10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立面以銳角狀豎線條裝飾,橫豎直線交叉組合,乳白色及褐色曲面外牆貼面磚飾面。大片玻璃窗與方形玻璃燈柱都具有一種強烈的時代感。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蘭心大樓圓明園路185號(是外僑在 上海 最早的劇場蘭心戲院舊址),1927年竣工。七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立面採用褐色面磚飾面,裝飾簡潔。主入口處略前出,設齒狀隅石,層間窗洞置連續式平拱鋼窗,橫線條韻味感強。頂部挑出陽臺飾愛奧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牆花裝飾。頂層塔樓三面飾弧拱券、中間是券心嵌銷石。整幢大樓呈現出現代主義風格並局部帶有新古典主義裝飾。
當時國民政府外交部駐滬辦事處就設在此處。 ↑圓明園路 協進大樓圓明圓路169號。原為泰慎洋行鮑士洋行。 ↑圓明園路 哈密 大樓位於圓明園路149號,建於1927年,由新馬海洋行設計,立面風格為折衷主義三段式立面,整體比例適當,細部精美,入口大門及陽臺處理細節精緻。整棟建築為8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1至7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加建的8層局部有鋼柱,樓梯均為鋼筋混凝土樓梯。
該棟建築曾進駐中央通訊社 上海 分社、文彙報館、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單位。 ↑圓明園路 圓明園公寓位於圓明園路115號,建於1904年前後,由近代 上海 知名建築師事務所愛爾德洋行設計。主體為四層磚木混合結構,局部有鋼筋混凝土框架,。清水磚牆、磚雕,整個建築表現出典型的 英國 安妮女王復興風格。是 上海 最早的英式公寓。 ↑圓明園路 安培洋行
圓明園路97號。建於1908年,通和洋行設計。四層磚木混合結構,總建築面積為2,389.4平米。內部仍保留花飾精美的樓梯、欄桿 和平 台扶手。立面局部採用變形的古典裝飾符號。入口間強調豎向構圖,飾有一半圓形挑出窗。清水紅磚牆,磚工精細。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非常喜歡這個圓形的建築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這條路有一段是只能步行的哦 ↑圓明園路 適合傍晚拍攝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圓明園路 在這條路上駐足了很久,很少能在外灘感受這般寧靜 拍攝江景最佳位置-乍浦路橋在清晨以及傍晚時分,如果你來到乍浦路橋一定能看到很多人架著三腳架在拍攝。日出或是夜幕降臨的過程。 一段延時攝影 ↑外灘 ↑外灘 白天拍出來比較普通 ↑外灘 天色漸暗,照片就越來越出彩 ↑外灘 華燈初上的 上海 灘 真心美 一百年的城市地標-外白渡橋上海 人的記憶中始終保留著這麼一座橋———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是 中國 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 蘇州 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梁。由於處於 蘇州 河與黃 浦江 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 上海 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 上海 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1994年2月15日, 上海 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 [1] 在 上海 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城市裡,外白渡橋仍舊散髮著獨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後,外白渡橋便是成為 上海 天際線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