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之路》游記之四:北極(斯瓦爾巴德群島)

牛人並未停下腳步:
1926年6月,阿蒙森和 美國 人埃爾斯 沃斯 合作,乘飛艇從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新 奧勒松 起飛,經過 北極 點,到達 阿拉斯加 的巴羅角,首創了斯瓦爾巴德群島- 北極 點-美洲的世界飛艇飛行紀錄。1928年5月28日, 意大利 人諾彼勒駕飛艇從新 奧勒松 起飛赴 北極 點,返程時飛艇漏氣失事。為了救助他,6月18日,阿蒙森再次登上飛機,但,再也沒能回來......
下麵,就是1926年阿蒙森放飛飛艇的高塔,也是在新 奧勒松 。此處必須留影。

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維京人自古就擁有高超的造船工藝和偉大的航海技術,加上臨近 北極 ,所以在近現代成了探索 北極 的急先鋒。下麵要說的是另一位 挪威 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

同樣是牛人的南森,隨後又有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這是源自“珍妮特號”事件。
那時人們誤認為,位於白令海峽北口西側的弗蘭格爾島是一塊往北延伸的大陸,而沿太平洋西側往 北流 動的 日本 暖流通過白令海峽之後將一直往北,正好為往北的航行開闢出一條水路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 美國 人喬治· 華盛頓 ·德朗船長和他的支持者們計劃先沿弗蘭格爾島海岸往北航行,到無法前進時再改乘雪橇一舉到達 北極 點。1879年7月8日,德朗船長率領他的三十二名船員從 舊金山 出發,開始了 美國 “珍妮特號”的偉大航行。他們懷著雄心壯志,向著未經開拓的 北極 水域縱深處前進,希望 美國 成為第一個抵達 北極 的國家。經過兩年的艱苦航行後,“珍妮特號”在經過一條浮冰帶時,船身破裂,全體船員被迫棄船,投入湍急的海水中。幾個小時後,“珍妮特號”沉入水底,船員們被放逐至西伯利亞北部一千公里處,面對著一望無際的浮冰、僅剩有限物資的困境,最終,人開始吃人,慘不忍睹……
奇特的是,“珍妮特”號被冰塊擠毀3年之後,它的部分殘駭卻出現在 格陵蘭島 的西 南海 岸正對著 北極 盆地的地方,這清楚地表明, 北極 冰蓋的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
正是這一事件,讓南森有了一個更異想天開的計劃:建造一艘圓底的(這樣不易被冰擠毀)、堅固的船,主動讓冰凍住,然後隨冰蓋漂移到 北極 點附近,然後下船徒步抵達 北極 點!幸運的是,那時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他的這個瘋狂的念頭竟然得到了資助。1893年6月,這艘特製的探險船“弗雷姆”號(一說是前進號,其實“弗雷姆”是音譯,“前進號”是意譯,就是同一艘船)駛出 奧斯陸 峽灣,開始探索 北極 。 南森探險路線圖

開始計劃很順利,船真的被凍住,也隨洋流和冰蓋漂移,在確定冰蓋不再往北漂移時,南森下船,帶著伙伴和雪橇向 北極 進發。1895年4月8日,這批 北極 朝聖者們抵達北緯86度14分,此時離 北極 點最近時僅有224英里。但終因冰蓋反方向的移動抵消了他們的北進,理性的南森此時決定返回。幸運的是,1896年,南森和同伴們在 北極 靠挖雪窩,食 北極 熊艱難熬過冬天,在瀕臨死亡之際,遇到了 英國 北極 探險家 弗雷德里克 ·傑中遜,得以生還。而留在弗雷姆號的船員們,也終於掙脫冰蓋, 成功 返航。併在 挪威 北部 特羅姆瑟 與南森重逢。-----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那種劫後重生的重逢場面。
這是隨同南森一起探索 北極 的探險家Otto Sverdrup誕辰150周年時發行的紀念郵票。


房龍在《名人的故事》里,最後一篇就是南森的傳記。1930年5月13日,南森在睡夢中逝去,享年70歲,算是一個結局圓滿的探險家。

刺激阿蒙森成就南極點偉業的人是 美國 海軍中校羅伯特·皮爾里。8年裡他屢次衝擊 北極 失敗,在1909年3月1日和最信賴的伙伴馬瑟·漢森等6位隊員,乘坐著由40只狗拉引著的5部雪橇,再次向 北極 進發。


8、地理大發現之後,斯瓦爾巴德群島的開拓者們
捕鯨人
斯瓦爾巴德群島在12世紀由 北歐 海盜首先發現,1596年巴倫支航海至此,命名為斯瓦爾巴德(意為寒冷的海岸),方為世人所知。17世紀,斯瓦爾巴德成為重要的捕鯨中心。1611年,荷、英的捕鯨船即曾來此,其後 法國 、漢撒同盟、 丹麥 與 挪威 的捕鯨船亦相繼來到,他們為爭奪捕鯨權發生糾紛。最後在海岸畫分勢力範圍,以此結束彼此的衝突。
我們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的首府 朗伊爾城 ,游覽了博物館,其中一個重要篇章就是捕鯨史。




1800年捕鯨業衰退,在20世紀初,斯瓦爾巴德群島發現了煤礦。美、英、 挪威 、 瑞典 、 荷蘭 及俄國的公司與個人開始勘測煤藏量並要求取得礦產所有權。1920年的斯瓦爾巴條約約定該群島的主權歸屬 挪威 ,礦權則為簽約國平等享有,礦權之爭乃告解決。但現在只有 俄羅斯 和 挪威 仍在該群島採煤及輸出。
這是我們在街頭拍攝的礦工塑像。












當代科考人
幾個世紀以來, 英國 、 荷蘭 、 丹麥 和 挪威 等國都對斯瓦爾巴德群島提出了主權要求。1920年2月9日, 英國 、 美國 、 丹麥 、 挪威 、 瑞典 、 法國 、 意大利 、 荷蘭 及 日本 等18個國家.在 巴黎 簽訂了斯匹次 卑爾根 群島行政狀態條約,即斯瓦爾巴條約。1925年, 中國 、前蘇聯、 德國 、 芬蘭 、 西班牙 等33個國家也參加了該條約,成為斯瓦爾巴條約的協約國。該條約使 斯瓦爾巴群島 成為 北極 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非軍事區。條約承認 挪威 “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該地區“永遠不得為戰爭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締約國的公民可以自主進入,在遵守 挪威 法律的範圍內從事正當的生產和商業活動。。
2015年8月6日,我們來到斯瓦爾巴德群島Ny-Alesund(新 奧勒松 ),這裡是距 北極 路程最短的永久定居點。儘管這裡冬季常住人口不超過30人,但小鎮上旅館、飯店、郵局和超市等設施齊全。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這裡常年吸引全球各地的科考人員來此地考察研究,多個國家在這裡建立了 北極 考察站。其中就有我國的 黃河 站。

下圖為我們到新 奧勒松 時, 中國 科考隊員們正在打排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