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之路》游記之四:北極(斯瓦爾巴德群島)
在北冰洋上游弋,主要靠經驗豐富的水手告訴我們動物的蹤跡,而且一般都離動物很遠(所以望遠鏡和長焦鏡頭就很有必要了)。
相對於陸地動物,或許是因為藏在 水裡 ,或許是因為各種流傳古今的海怪傳說,海洋生物都顯得更加神秘,一條忽隱忽現的水跡線引得大家神經緊張了半天 我們在觀賞海象
與陸地上肥頭大耳、長長的鼻子、四肢粗壯的大象不同的是,海象的四肢因適應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鰭狀,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於陸上,僅靠後鰭腳朝前彎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進,所以海象的學名,若用中文直譯便是“用牙一起步行者” (下圖來自網絡)
這位神似“小李子”的 德國 小伙子顯然是有備而來,自帶瞭望遠鏡
晚上11點,大家都已就寢。此時廣播里突然傳來急促而興奮的聲音。雖然聽不懂說的是什麼,但我們都知道,準是發現了大型動物。我們抓起相機和攝像機,跟隨著人流,衝上甲板。那是一頭藍鯨! 最激動人心的還是看到 北極 熊。本來我們以為這個熊比人多的群島,熊雖可能不是隨處可見,但至少也不會太難。但實際上由於氣候的變化,要看到熊,還真不容易。我們旅途中一共看到兩次熊,都是母子兩頭。 這是在靠近科考站的海岸邊發現的兩頭正在美餐的熊。 北極 熊的膚色其實是黑色, 北極 熊的毛是無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外觀上通常為白色(也是保護自己不被獵物過早發現),但在夏季由於氧化可能會變成淡黃色、褐色或灰色。 # 北極 之冰#
2015年8月5日晚9時許,我們穿過北緯80度,船長拿出早已為我們準備好的香檳。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這輩子到的最北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這裡了 這也是有證書的
北緯80度附近,浮冰和冰川顯著增多。
北極 與南極,雖然都是極地,但南極大陸全覆蓋著終年不化的冰蓋。 北極 沒有陸地,有的只是冰封的海洋、島嶼,冰封面積占總面積的2/3左右。其餘海面上分佈有自東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僅巴倫支 海地 區受 北角 暖流影響常年不封凍。
北極 星號抵近冰川(Lilliehookglacier) 我們乘坐衝鋒舟向冰川腳下進發 近了,
更近了,
衝鋒舟在浮冰中小心的穿行,碾壓過的冰塊咔咔作響。巨大、藍色的冰川一覽無遺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 冰窟 望遠鏡里的冰窟
相對於陸地動物,或許是因為藏在 水裡 ,或許是因為各種流傳古今的海怪傳說,海洋生物都顯得更加神秘,一條忽隱忽現的水跡線引得大家神經緊張了半天 我們在觀賞海象
與陸地上肥頭大耳、長長的鼻子、四肢粗壯的大象不同的是,海象的四肢因適應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鰭狀,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於陸上,僅靠後鰭腳朝前彎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進,所以海象的學名,若用中文直譯便是“用牙一起步行者” (下圖來自網絡)
這位神似“小李子”的 德國 小伙子顯然是有備而來,自帶瞭望遠鏡
晚上11點,大家都已就寢。此時廣播里突然傳來急促而興奮的聲音。雖然聽不懂說的是什麼,但我們都知道,準是發現了大型動物。我們抓起相機和攝像機,跟隨著人流,衝上甲板。那是一頭藍鯨! 最激動人心的還是看到 北極 熊。本來我們以為這個熊比人多的群島,熊雖可能不是隨處可見,但至少也不會太難。但實際上由於氣候的變化,要看到熊,還真不容易。我們旅途中一共看到兩次熊,都是母子兩頭。 這是在靠近科考站的海岸邊發現的兩頭正在美餐的熊。 北極 熊的膚色其實是黑色, 北極 熊的毛是無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外觀上通常為白色(也是保護自己不被獵物過早發現),但在夏季由於氧化可能會變成淡黃色、褐色或灰色。 # 北極 之冰#
2015年8月5日晚9時許,我們穿過北緯80度,船長拿出早已為我們準備好的香檳。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這輩子到的最北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這裡了 這也是有證書的
北緯80度附近,浮冰和冰川顯著增多。
北極 與南極,雖然都是極地,但南極大陸全覆蓋著終年不化的冰蓋。 北極 沒有陸地,有的只是冰封的海洋、島嶼,冰封面積占總面積的2/3左右。其餘海面上分佈有自東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僅巴倫支 海地 區受 北角 暖流影響常年不封凍。
北極 星號抵近冰川(Lilliehookglacier) 我們乘坐衝鋒舟向冰川腳下進發 近了,
更近了,
衝鋒舟在浮冰中小心的穿行,碾壓過的冰塊咔咔作響。巨大、藍色的冰川一覽無遺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 冰窟 望遠鏡里的冰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