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時光穿越之雙城記“平壤VS首爾”——2015年8月

演出非常精彩,我卻覺得似乎少了什麼,直到由一群七八歲孩子表演的舞蹈節目出現——這個舞蹈難度非常高、稍有不慎就會露出破綻,但身為觀看者的我卻一點也不替小演員緊張,因為我內心篤定她們經過了成千上萬次的嚴格訓練,不會或者說不允許出現差錯。我知道問題在哪裡了——這場演出規格高、難度大,設計精心、表現完美,卻唯獨沒有突出個體”人“的精神內核——整齊劃一的動作、標準的微笑弧度、程式化的手勢動作,都只是為了保證演出的效果。
陡然想起《病梅館記》,養梅之人“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迎合文人畫士“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的審美。








朝鮮 的大型演出一貫採用人海戰術,代表作是創造了11萬人同台表演紀錄的《 阿裡 郎》。因為缺乏高科技的支持,全部依靠人工表演,整齊劃一的動作、繁複精美的圖案,在令人贊嘆之餘也困惑 朝鮮 人民的個體思想在哪裡?或許這也是 朝鮮 國民文化的最佳註腳:摒棄個體、匯成集體,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駛出 平壤 市區,大片濃郁翠色向我們涌來。此刻對導游反覆提到的“ 朝鮮半島 三千里錦繡 江山 ”有了最直觀的印象(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朝方導游在向游客介紹 朝鮮 的基本情況如長度、面積、人口等基本數據時,都是包括南韓一起計算進去的。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們統一 朝鮮半島 的願望和決心)。










途中停車休息,有大膽的村民拿著土特產詢問游客買不買,被導游嚴厲地制止了,因為這些物產屬於國家,私下買賣是禁止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