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四天三夜的“擁軍之旅”記
10點鐘,各班“戰士”都換上了海魂衫整齊地站在班旗後面參加莊嚴的升旗儀式,大家齊聲唱著國歌,目送著五星紅旗徐徐升上旗桿頂迎風招展,然後舉起右手,在國旗下莊嚴地隨教導員高呼著“我愛西沙!我愛祖國!祖國萬歲!”的口號,大家忽然覺得這次的歌聲唱得比以往都嘹亮,口號也響亮,一種愛國情懷油然而生。一位女“戰士”激動地說,她去過許多國家的海島游玩,那裡的海也很清澈迷人,但唯有這裡的沙灘和海水是最美麗的,因為在它們的上空飄揚著五星紅旗。
海浪拍打著沙灘,沙灘上留下的足印便隨水而去。一個大浪打來,打濕了海邊拍照人的衣衫,引來一陣陣尖叫。此時拍照最搶手的道具就是五星紅旗了,每個人都想展開紅旗,留下一張在西沙宣示主權的身影。
沿著沙灘環島走一圈,俯首便可撿拾到美麗的貝殼和形狀千奇百怪的珊瑚,但是不能帶走它們,你可以帶走的是人們丟棄的垃圾和對島嶼美好的印象。
“戰士”們四處拍照,不願漏掉任何一處美景,直到教導員催促了多次,才戀戀不捨地乘快艇回到郵輪上。
午飯時分,“戰士”們像部隊一樣,列隊進入餐廳就餐,餐前還要像部隊一樣唱歌,雖餓著,但大家在合唱《團結就是力量》時還是很整齊。用餐是6人1桌,8菜1湯,4葷4素,3樣水果。這樣的待遇真的不錯。
下午3點,我們乘快艇登上了距全富島1海裡的鴨公島,這是一個僅約0.01平方公里、由珊瑚礁堆積而成的小島,有20餘戶人家居住,據說因島的形狀似鴨子,而島上的漁民多為男性而叫“鴨公島”。這裡已有了鴨公居委會,還有海水淡化設備,漁民們在島上用木材搭建了低矮而簡易的房屋,彼此相連,為了防風,屋頂上用大塊的珊瑚和十幾斤重的貝殼壓著,房前屋後栽種了零星的熱帶植物。島上有個潟湖,每當颱風來臨時,漁民們會將小漁船拖入潟湖躲避。 住在島上的漁民熱情地招呼著登島的客人,他們大多是 瓊海 市潭門鎮的漁民,離鄉背井來到島上打魚為生,一般要在這裡住半年以上,生活的單調和寂寞是難免的。這個島上就有一個狗墳的故事:一位漁民帶著一條狗來到島上,狗因終日思念它陸地上的伙伴,最終抑鬱而亡,漁民專門為它在島上立墳豎碑。我們環島路過斜插著狗墳二字石碑的珊瑚礁時特意多看了兩眼。
因風浪較大,原安排的游泳和浮潛等活動取消,只有乘“玻璃船”去離島不遠的海上,透過玻璃船底看海底的奇妙世界:海星、海膽在清澈的海底裡游曳,不同色彩的海魚在形狀各異的珊瑚叢中來回穿梭,人們驚嘆海底的神奇、美麗,卻不得不因船的顛簸感到眩暈而不敢再欣賞。
上得岸來,漁民們開的海鮮館成了許多人的首選,各種鮮活的海魚、海貝、海蝦,好多都是我們不認識的,可愛的形態讓人捨不得吃又忍不住想嘗鮮。這裡的海鮮不是論斤賣的,而是按條或個來賣。花二三百元買幾條魚、一大筐海貝,漁民用最簡單的水煮和清蒸,端上桌來,五六個人圍桌品嘗著鮮嫩的魚肉,享受著海風拂面的舒爽,那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
島上隨處可見漁民晾曬的魷魚、海參,漁民也向客人們出售用貝殼、珊瑚等製作成的手鏈、掛件以及曬乾的海產品,客人們總想將西沙的特產帶回去與親友分享,於是漁民又有了一筆不菲的收入。
漫步在鴨公島的沙灘上,置身在這藍海 白沙 和藍天白雲間,任海風吹拂,讓人心曠神怡,陶醉的感受不禁油然而生:海浪層層疊疊地涌向岸邊,在沙灘上逶迤拖出一條條弧線,仿佛是在述說著大海對陸地的依戀。
晚飯時,大家仍然要像部隊的戰士一樣列隊進入餐廳,然後齊唱《打靶歸來》,似乎是亮了嗓子後,吃飯更多更香。
晚8點的演出準時開始了,今夜的主題是“愛在西沙”,演員們用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一對苗家阿哥阿妹的愛情故事,阿哥當兵到西沙守衛邊疆,兩年後才見到心愛的姑娘。劇中演唱的當兵的人、軍港之夜等軍旅歌曲也引得臺下眾多觀眾的跟唱。演出結束時,演員們給每個觀眾發了一個電子蠟燭,在舞 臺中 央組成了“我愛西沙”並點亮,這表達了每一個來西沙旅游的人的情懷。
隨後播放了一位海底攝影師拍攝的“西沙南沙海底印象”照片集,許多海底生物讓我們感到新奇,也感到保護好西沙生態環境的重要。
晚10點,“西沙影院”播放了《1974西沙海戰》的紀錄片,讓我們再次重溫了43年前(1974年1月19日)那場 中國 海軍以弱勝強、全面奪回 西沙群島 的故事,海戰的軍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西沙的 和平 和安穩,我們才能來到這裡旅游。
熄燈號吹響了,人們可以安心地休息,因為在不遠處仍亮著燈光的島上,有保衛著這片海域的 中國 人民解放軍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