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出品】賞芭蕾,逛教堂,世界杯,屬於俄羅斯的夏季回憶
烈士墓的旁邊排列著12座長方體花崗岩標誌物,逐一鐫刻著衛國戰爭中12座“英雄城市”,裡面裝有這些城市的泥土,包括: 莫斯科 、列寧格勒( 聖彼得堡 )、 基輔 、 明斯克 、斯 大林 格勒( 伏爾加格勒 )、 塞瓦斯托波爾 、 敖德薩 、刻赤、 新羅西斯克 、 摩爾曼斯克 、 圖拉 、 斯摩棱斯克 。 每天的8-20點,每個整點都會有士兵換崗。 無名烈士墓不遠處的灰色紀念碑於1918年修建,為了紀念那些為了布爾什 維克 革命做出貢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
有這樣一句諺語:條條大路通 羅馬 。本意是 羅馬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 羅馬 帝國的中心,交通四通八達,從各個行省到 羅馬 都有大路相通,非常方便。
作為超級城市之一的 莫斯科 ,其實也一樣。
莫斯科 地圖呈放射狀,同心圓式向外擴散,圓心就是克裡姆林宮和紅場。紅場北側的地面上還有 俄羅斯 道路0起點的標誌,中心地區被一條“林蔭環路(Бульва́рное кольцо́)”所包圍,城市中心的外圍是“花園環路(Sadovoe Koltso)”,地下就是著名的地鐵5號線,也是多個著名地鐵站的所在地。 我選了從紅場出發最有特色的兩條街道,步行向林蔭環路方向游覽。
克裡姆林宮北面,穿過寬闊的馬路,正對著的這條筆直的道路叫 特維爾 大街(Tverskaya Ulitsa),它從克裡姆林宮延伸出來,經過林蔭環路繼續向外延伸到花園環路。和火車站的命名方式一樣,道路也以終點命名,這條大街一直通向古鎮 特維爾 。 多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是交通要道,也是主要的商業街區,吸引了各地時尚愛好者,街道兩旁遍佈商鋪、餐廳、銀行等。每逢節日,游行閱兵的隊伍都沿著這條大街一直走到紅場。這條大街還頗有蘇聯時期的“風範”,門牌號單號左邊雙號右邊,12路無軌電車行駛全程。 中央電報局(Central Telegraph,7號),巨大的數字鐘錶提醒著時間,門口正上方的藍色地球有時會旋轉。 莫斯科 市政廳(Government of Moscow ,13號),由馬特維卡薩科夫設計於18世紀末,上世紀30年代重建大街時,整幢樓後移了45英寸,還加蓋了上面的兩層。 對面的 特維爾 廣場(Tverskaya Square),最早建於1792年,1918年改名為蘇聯廣場,直到1994年才又改回原來的名字。1954年 莫斯科 建城800周年慶典後,建造了廣場上的 尤里 ·多爾戈魯基大公雕像,他於1147年建立了最早的 莫斯科 。 旁邊的14號是有著“ 俄羅斯 最美超市”的葉利謝耶夫副食商店(Yeliseyevsky's),它的創始人是格裡戈里·格裡戈里耶維奇·葉利謝耶夫,1917年十月革命後,食品店被收歸國有,格裡戈里也遷居 巴黎 。1920年,改名為“國家食品一號店”(Гастроном No.1)。 蘇聯時期,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商品種類,這裡生意火爆,而且還是當時唯一的菠蘿銷售點。蘇聯解體後商店才開始私有化,2005年被紅帆集團“Алые паруса“收購,並運營至今。
商店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進口食品區,巴奇拉水晶玻璃製品區,食品雜貨區,糖果點心區和水果區五大部分,後面還有個釀酒的作坊,釀造上等的伏特加。 特維爾 大街與林蔭環路交界處,小小的 普希金 廣場(Pushkin Square)自然得名於中央的 普希金 銅像,1880年在公眾的捐助下請來 亞歷山大 奧普庫辛建造了它。據說, 莫斯科 的第一家麥當勞就是馬路對面的那家店。 21號的 俄羅斯 現代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Russia)——曾一度是 莫斯科 貴族們進行社交活動的中心。最初由吉里阿爾迪於1787年修建,但是在經歷1812年的 莫斯科 大火之後,人們按照 俄羅斯 傳統建築模式重新修建了這座建築。從1926年至20世紀末,這裡一直被用作革命博物館。儘管重建後的博物館保留了大量具有濃厚蘇聯風情的展品,但是館中的藏品主要還是反映了 俄羅斯 風雲變幻的政治局勢。 從克裡姆林宮西側輻射出的兩條大街,就是“新舊阿爾巴特街”,舊阿爾巴特街被叫做“地標阿爾巴特街(Arbat Pedestrian mall)”,新街被稱為“諾維阿爾巴特街(Novy Arbat)”。
為了紀念布爾什 維克 戰士米哈伊爾·卡裡寧,新阿爾巴特街曾一度改名為卡裡寧街長達30年,1991年後,從克裡姆林宮到阿爾巴特廣場(Arbatskaya Ploshchad)這一段被改回了昔日的名字——沃茲德維任卡大街(Vozdvizhenka),也保留了蘇聯時期的風格。而向西延伸的新阿爾巴特街如今是一條充滿了現代氣息的大道,街道兩旁有不少高級餐廳和俱樂部。 阿爾巴特廣場位於大街和花園環路的交界處,廣場上經常有藝人表演。 新阿爾巴特街旁邊這座小小的西 蒙斯 托爾普尼克教堂(Church of the St.Simon the Stylite)與周圍大片的現代建築形成了鮮明對比,它建於17世紀,很幸運,在上世紀60年代重建城市時沒有被拆毀,作為對過去的紀念而保留了下來,多年來一直被用於文物博物館,後來又被改作東正教堂。 不過, 莫斯科 人可不買新阿爾巴特街的賬,他們認為這條街過於商業化,就像 北京 本地人不喜歡後海三里屯一樣。
每個城市都有一條古老的步行街,舊阿爾巴特街就相當於 北京 的王府井大街。這條磚石大道頗受 莫斯科 人的尊敬,街道兩旁遍佈禮品店、咖啡廳、餐廳等,也是畫家、詩人、音樂家的天堂。作為 莫斯科 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已經有500餘年的歷史,街道一直通往 斯摩棱斯克 市( 斯摩棱斯克 )。 昔日宮廷里的工匠們也住在這個街區,很多延伸出的小街都是以工匠的名字命名的,例如普羅特尼科夫大街(木匠)、賽瑞布亞尼大街(銀匠)、科拉什尼大街(面點師)。
19世紀初,貴族們最喜歡來此休閑,街邊的咖啡座前,停著不少“老炮兒”的摩托。 瓦赫坦戈夫劇院(Vakhtangov Theater)右側的黃金雕像和石頭噴泉是1997年為紀念 莫斯科 建城850周年而修建的。 梅利尼科夫故居(Melnikov House), 普希金 故居博物館(Pushkin Ap artment Museum)也都在這條街道上。
有這樣一句諺語:條條大路通 羅馬 。本意是 羅馬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 羅馬 帝國的中心,交通四通八達,從各個行省到 羅馬 都有大路相通,非常方便。
作為超級城市之一的 莫斯科 ,其實也一樣。
莫斯科 地圖呈放射狀,同心圓式向外擴散,圓心就是克裡姆林宮和紅場。紅場北側的地面上還有 俄羅斯 道路0起點的標誌,中心地區被一條“林蔭環路(Бульва́рное кольцо́)”所包圍,城市中心的外圍是“花園環路(Sadovoe Koltso)”,地下就是著名的地鐵5號線,也是多個著名地鐵站的所在地。 我選了從紅場出發最有特色的兩條街道,步行向林蔭環路方向游覽。
克裡姆林宮北面,穿過寬闊的馬路,正對著的這條筆直的道路叫 特維爾 大街(Tverskaya Ulitsa),它從克裡姆林宮延伸出來,經過林蔭環路繼續向外延伸到花園環路。和火車站的命名方式一樣,道路也以終點命名,這條大街一直通向古鎮 特維爾 。 多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是交通要道,也是主要的商業街區,吸引了各地時尚愛好者,街道兩旁遍佈商鋪、餐廳、銀行等。每逢節日,游行閱兵的隊伍都沿著這條大街一直走到紅場。這條大街還頗有蘇聯時期的“風範”,門牌號單號左邊雙號右邊,12路無軌電車行駛全程。 中央電報局(Central Telegraph,7號),巨大的數字鐘錶提醒著時間,門口正上方的藍色地球有時會旋轉。 莫斯科 市政廳(Government of Moscow ,13號),由馬特維卡薩科夫設計於18世紀末,上世紀30年代重建大街時,整幢樓後移了45英寸,還加蓋了上面的兩層。 對面的 特維爾 廣場(Tverskaya Square),最早建於1792年,1918年改名為蘇聯廣場,直到1994年才又改回原來的名字。1954年 莫斯科 建城800周年慶典後,建造了廣場上的 尤里 ·多爾戈魯基大公雕像,他於1147年建立了最早的 莫斯科 。 旁邊的14號是有著“ 俄羅斯 最美超市”的葉利謝耶夫副食商店(Yeliseyevsky's),它的創始人是格裡戈里·格裡戈里耶維奇·葉利謝耶夫,1917年十月革命後,食品店被收歸國有,格裡戈里也遷居 巴黎 。1920年,改名為“國家食品一號店”(Гастроном No.1)。 蘇聯時期,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商品種類,這裡生意火爆,而且還是當時唯一的菠蘿銷售點。蘇聯解體後商店才開始私有化,2005年被紅帆集團“Алые паруса“收購,並運營至今。
商店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進口食品區,巴奇拉水晶玻璃製品區,食品雜貨區,糖果點心區和水果區五大部分,後面還有個釀酒的作坊,釀造上等的伏特加。 特維爾 大街與林蔭環路交界處,小小的 普希金 廣場(Pushkin Square)自然得名於中央的 普希金 銅像,1880年在公眾的捐助下請來 亞歷山大 奧普庫辛建造了它。據說, 莫斯科 的第一家麥當勞就是馬路對面的那家店。 21號的 俄羅斯 現代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Russia)——曾一度是 莫斯科 貴族們進行社交活動的中心。最初由吉里阿爾迪於1787年修建,但是在經歷1812年的 莫斯科 大火之後,人們按照 俄羅斯 傳統建築模式重新修建了這座建築。從1926年至20世紀末,這裡一直被用作革命博物館。儘管重建後的博物館保留了大量具有濃厚蘇聯風情的展品,但是館中的藏品主要還是反映了 俄羅斯 風雲變幻的政治局勢。 從克裡姆林宮西側輻射出的兩條大街,就是“新舊阿爾巴特街”,舊阿爾巴特街被叫做“地標阿爾巴特街(Arbat Pedestrian mall)”,新街被稱為“諾維阿爾巴特街(Novy Arbat)”。
為了紀念布爾什 維克 戰士米哈伊爾·卡裡寧,新阿爾巴特街曾一度改名為卡裡寧街長達30年,1991年後,從克裡姆林宮到阿爾巴特廣場(Arbatskaya Ploshchad)這一段被改回了昔日的名字——沃茲德維任卡大街(Vozdvizhenka),也保留了蘇聯時期的風格。而向西延伸的新阿爾巴特街如今是一條充滿了現代氣息的大道,街道兩旁有不少高級餐廳和俱樂部。 阿爾巴特廣場位於大街和花園環路的交界處,廣場上經常有藝人表演。 新阿爾巴特街旁邊這座小小的西 蒙斯 托爾普尼克教堂(Church of the St.Simon the Stylite)與周圍大片的現代建築形成了鮮明對比,它建於17世紀,很幸運,在上世紀60年代重建城市時沒有被拆毀,作為對過去的紀念而保留了下來,多年來一直被用於文物博物館,後來又被改作東正教堂。 不過, 莫斯科 人可不買新阿爾巴特街的賬,他們認為這條街過於商業化,就像 北京 本地人不喜歡後海三里屯一樣。
每個城市都有一條古老的步行街,舊阿爾巴特街就相當於 北京 的王府井大街。這條磚石大道頗受 莫斯科 人的尊敬,街道兩旁遍佈禮品店、咖啡廳、餐廳等,也是畫家、詩人、音樂家的天堂。作為 莫斯科 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已經有500餘年的歷史,街道一直通往 斯摩棱斯克 市( 斯摩棱斯克 )。 昔日宮廷里的工匠們也住在這個街區,很多延伸出的小街都是以工匠的名字命名的,例如普羅特尼科夫大街(木匠)、賽瑞布亞尼大街(銀匠)、科拉什尼大街(面點師)。
19世紀初,貴族們最喜歡來此休閑,街邊的咖啡座前,停著不少“老炮兒”的摩托。 瓦赫坦戈夫劇院(Vakhtangov Theater)右側的黃金雕像和石頭噴泉是1997年為紀念 莫斯科 建城850周年而修建的。 梅利尼科夫故居(Melnikov House), 普希金 故居博物館(Pushkin Ap artment Museum)也都在這條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