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簡樸的“寨”——做一周高棉獨行俠
↑龍蟠水池 中間的大水池四方各連有一個小型水池,大水池的水通過四個方面的雕塑的噴口流入小水池,北方為象,代表水;東方為人,代表土;南方為獅,代表火;西方為馬,代表風。當時在大水池的池底種滿有醫療作用的草藥,待雨季到來,池內水漲,藥水就會流入小水池中,而人們認為四個池中的藥水療效不同,所以根據每個人病情的不同,再把病人安排到不同的水池裡。
小小的神廟,在水中央,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亭亭玉立,美得像一顆水中明珠。大水池中央有個小島,島上只有一座仿造「 須彌山 」而建造的石塔小寺廟,石塔上雕刻兩隻纏繞的巨蛇王那伽,小島東側還有一座白馬雕像。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3.4.3只為看眼塔遜寺的樹塔遜寺(Ta Som)也叫塔遜將軍寺,也是《古墓麗影》的主要拍攝地之一。寺廟比較小,寺廟周圍曾經住過很多的僧人,至今還可以看見他們居住過的痕跡。塔遜寺的牆壁上的很多雕刻都保存的比較完好,女神們姿態優美,表情也很豐富。 ↑塔遜 東塔門是整座寺廟的點睛之處,整座門被一個 大樹 的根系完全覆蓋,寺門與樹融為一體,與門後的四面佛塔相互陪伴千年之久。走出東塔門,塔遜寺就游覽結束了。 ↑塔遜 ↑塔遜 3.4.4“火葬場”比粒寺比粒寺(Pre Rup)又名變身塔,是堅德拉跋摩給我們留下的偉大建築。這位偉大的君主在他的晚年修建了比粒寺以及女王宮(Banteay Srei)。
就像女王宮並不是給女王或者妃子住的一樣,變身塔也不是什麼可以幻化為神魔的地方,而是堅德拉跋摩給自己造的主廟。但是由於堅德拉跋摩在公元961年才開始建造比粒寺,而他在968年就駕崩了,因此君主自己並沒有看到塔的完成。相反倒是有種說法,比粒寺成了君主火化的場所。
比粒寺很可能為堅德拉跋摩進行過火化儀式。其次,要說到比粒寺的結構了。公元1000年前的吳哥寺廟多為磚牆結構,且多為紅磚。這種火紅的顏色在太陽的照耀下,顯得很火熱,讓人不得不相信這曾經是君主的“火葬場”。 ↑比粒寺 “比粒”是轉動身體的意思,指的是一種火葬方法。 印度 教義中有善惡輪迴解脫之說,人死後經火化可變身為神,或轉世為另一個生命。
比粒寺是典型塔山建築,建築材料大多是紅色砂岩和紅磚,因此顏色很鮮艷。基座上建造磚塔,塔身上有很多小孔,據說曾經填滿寶石。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3.4.5乾涸湖中的東梅奔東梅奔寺(East Mebon), 柬埔寨 吳哥地區的10世紀寺廟,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統治期間所建,坐落在如今已乾涸的東湖蓄水池的湖心人工島上。東梅奔寺供奉 印度 教天神濕婆,並用以榮耀國王的雙親。它的地理位置反映了高棉建築師們對於朝向和基本方位的高度關註。東梅奔寺與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的國廟比粒寺建於同一南北軸線上,前者位於後者以南1,200米,恰好在東湖之外。
東梅奔寺與比粒寺風格大致相同。它有兩道迴廊牆,分為三層。同時使用了所有堅固耐久的高棉建築材料:砂岩、磚、紅土和泥灰。位於正方形平臺最頂端的是中央塔,周圍是四座略小的廟塔,位於平臺的四角。廟塔用磚塊製成,上面還留有用來固定泥灰的小孔。
東梅奔寺的雕刻五花八門,別具一格,其中就包括第一層和第二層平臺四角上兩米高的獨立石頭象。如今,站在上層眺望的游客只能靠想象來填補寺廟周圍的廣闊水域。底層的四條棧橋也證明瞭從前的人們是靠划船抵達寺廟的。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每層平臺的四個角上各有一隻大象,這是根據古老的 印度 神話“四象支撐宇宙”而建的。 ↑東梅奔寺 往上走便來到了寺廟最高處的塔樓,幾乎所有的吳哥古跡的寺廟都是都石塊建造的,但唯有東梅奔寺的這五座寶塔是由磚塊堆砌建造的。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這裡的色彩與吳哥其它寺廟有明顯的不同,其它的砂石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多呈黑色狀態,而這裡的建築由於多為紅磚材料,所以他的色彩還是呈淡淡的紅色。 ↑東梅奔寺 3.5最精緻的外圈外圈景點距離很遠,搭乘突突車不太方便,只能包下一輛越野車游覽。 3.5.1藝術之鑽女王宮女王宮(Banteay Srei)色彩極為艷麗,精美浮雕遍佈,有吳哥藝術之鑽的美譽。該寺是古代高棉雕塑的最精華作品之一,寺院整體為紅色砂岩雕刻而成。 ↑女王宮 ↑女王宮 ↑女王宮 Banteay Srei的意思是“女人的城堡”,據猜測神廟是由女性修建和雕刻的。也許因為這裡的雕刻太過精美,不像出於男性之手。
女王宮規模不大,周圍同樣開挖護城河。現存的主體建築有三座中央塔和大型藏書室,所有外牆全部佈滿精美的雕刻。女王宮是第一座採用“原物歸位”修複法 成功 的建築,後來這一方法廣泛應用到 吳哥窟 其他古跡的修複工作中。 ↑女王宮 ↑女王宮
小小的神廟,在水中央,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亭亭玉立,美得像一顆水中明珠。大水池中央有個小島,島上只有一座仿造「 須彌山 」而建造的石塔小寺廟,石塔上雕刻兩隻纏繞的巨蛇王那伽,小島東側還有一座白馬雕像。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3.4.3只為看眼塔遜寺的樹塔遜寺(Ta Som)也叫塔遜將軍寺,也是《古墓麗影》的主要拍攝地之一。寺廟比較小,寺廟周圍曾經住過很多的僧人,至今還可以看見他們居住過的痕跡。塔遜寺的牆壁上的很多雕刻都保存的比較完好,女神們姿態優美,表情也很豐富。 ↑塔遜 東塔門是整座寺廟的點睛之處,整座門被一個 大樹 的根系完全覆蓋,寺門與樹融為一體,與門後的四面佛塔相互陪伴千年之久。走出東塔門,塔遜寺就游覽結束了。 ↑塔遜 ↑塔遜 3.4.4“火葬場”比粒寺比粒寺(Pre Rup)又名變身塔,是堅德拉跋摩給我們留下的偉大建築。這位偉大的君主在他的晚年修建了比粒寺以及女王宮(Banteay Srei)。
就像女王宮並不是給女王或者妃子住的一樣,變身塔也不是什麼可以幻化為神魔的地方,而是堅德拉跋摩給自己造的主廟。但是由於堅德拉跋摩在公元961年才開始建造比粒寺,而他在968年就駕崩了,因此君主自己並沒有看到塔的完成。相反倒是有種說法,比粒寺成了君主火化的場所。
比粒寺很可能為堅德拉跋摩進行過火化儀式。其次,要說到比粒寺的結構了。公元1000年前的吳哥寺廟多為磚牆結構,且多為紅磚。這種火紅的顏色在太陽的照耀下,顯得很火熱,讓人不得不相信這曾經是君主的“火葬場”。 ↑比粒寺 “比粒”是轉動身體的意思,指的是一種火葬方法。 印度 教義中有善惡輪迴解脫之說,人死後經火化可變身為神,或轉世為另一個生命。
比粒寺是典型塔山建築,建築材料大多是紅色砂岩和紅磚,因此顏色很鮮艷。基座上建造磚塔,塔身上有很多小孔,據說曾經填滿寶石。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比粒寺 3.4.5乾涸湖中的東梅奔東梅奔寺(East Mebon), 柬埔寨 吳哥地區的10世紀寺廟,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統治期間所建,坐落在如今已乾涸的東湖蓄水池的湖心人工島上。東梅奔寺供奉 印度 教天神濕婆,並用以榮耀國王的雙親。它的地理位置反映了高棉建築師們對於朝向和基本方位的高度關註。東梅奔寺與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的國廟比粒寺建於同一南北軸線上,前者位於後者以南1,200米,恰好在東湖之外。
東梅奔寺與比粒寺風格大致相同。它有兩道迴廊牆,分為三層。同時使用了所有堅固耐久的高棉建築材料:砂岩、磚、紅土和泥灰。位於正方形平臺最頂端的是中央塔,周圍是四座略小的廟塔,位於平臺的四角。廟塔用磚塊製成,上面還留有用來固定泥灰的小孔。
東梅奔寺的雕刻五花八門,別具一格,其中就包括第一層和第二層平臺四角上兩米高的獨立石頭象。如今,站在上層眺望的游客只能靠想象來填補寺廟周圍的廣闊水域。底層的四條棧橋也證明瞭從前的人們是靠划船抵達寺廟的。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每層平臺的四個角上各有一隻大象,這是根據古老的 印度 神話“四象支撐宇宙”而建的。 ↑東梅奔寺 往上走便來到了寺廟最高處的塔樓,幾乎所有的吳哥古跡的寺廟都是都石塊建造的,但唯有東梅奔寺的這五座寶塔是由磚塊堆砌建造的。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這裡的色彩與吳哥其它寺廟有明顯的不同,其它的砂石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多呈黑色狀態,而這裡的建築由於多為紅磚材料,所以他的色彩還是呈淡淡的紅色。 ↑東梅奔寺 3.5最精緻的外圈外圈景點距離很遠,搭乘突突車不太方便,只能包下一輛越野車游覽。 3.5.1藝術之鑽女王宮女王宮(Banteay Srei)色彩極為艷麗,精美浮雕遍佈,有吳哥藝術之鑽的美譽。該寺是古代高棉雕塑的最精華作品之一,寺院整體為紅色砂岩雕刻而成。 ↑女王宮 ↑女王宮 ↑女王宮 Banteay Srei的意思是“女人的城堡”,據猜測神廟是由女性修建和雕刻的。也許因為這裡的雕刻太過精美,不像出於男性之手。
女王宮規模不大,周圍同樣開挖護城河。現存的主體建築有三座中央塔和大型藏書室,所有外牆全部佈滿精美的雕刻。女王宮是第一座採用“原物歸位”修複法 成功 的建築,後來這一方法廣泛應用到 吳哥窟 其他古跡的修複工作中。 ↑女王宮 ↑女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