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初印象
今年暑假出了一趟遠門,放棄在國內的自駕旅游,直飛 加拿大 多倫多 探親訪友,這是一次沒有什麼自然風景的欣賞,而是多於深入 加拿大 的小民生活,更加偏於人文範疇。
其實去 加拿大 的想法已經好多年,只不過一直沒有賦予實際行動,今年終於行動了,先是一家人弄簽證,大人還去了外地的簽證處,留了生物信息,其實就是留指紋。接下來就是留意機票信息,由於暑期正值高峰,機票價格不斷上漲, 上海 多倫多 往返票我們一張大約花費6000多人民幣,如果不是假期可能3、4千也可以買到。 出發,一天的高鐵飛機高鐵去 上海 ,虹橋機場專線再轉浦東機場,一番折騰下來終於坐在浦東的候機大廳裡面了,我的嗓子火燒火燎,不知道是感冒還是急性咽炎。 上海 直飛 加拿大 空中大約13小時,這是我坐過最長的一次空中飛行了,飛機一排9個座位,兩個 通道 ,座位比較窄,13小時的確不舒服,不過跨洋飛行的旅客還是很多,目之所及沒有空位。 每個座位前都有一個屏幕,各種視頻、游戲還有飛行位置等等,不過看著眼睛不舒服,加上下午5點多起飛,6小時後大多數旅客都昏昏欲睡。舷窗玻璃在起飛後一段時間,色彩自動變得很暗,對於機艙內部的旅客也分不清外面到底是白天還是黑夜。 降落多倫多13小時之後,終於降落在 加拿大 多倫多 皮爾遜機場,今天的 多倫多 多雲,有些悶熱。過海關取行李出奇的順利,以致於早已聯繫接機好友遲到,機場外邊是兩條車道,出租車和私家車在不同車道停靠,旅客們也在不同的地方等候。 毫無頭緒就從最拿手開始這次來 加拿大 主要是探親,幾乎就在家裡住著,實在不知道如何提筆,思來想去就從最拿手的建築開始吧。
地廣人稀的 加拿大 ,就算是大都市也多是1-2層的住宅為主,絕大多數的小區都是按道路劃分,每個房子面對馬路,一般是背靠背的獨棟或聯排房子,真正的低密度多路網小區。每戶大約是300多平方,占地400-500平方,幾百上千戶形成一個社區,有小學中學,商業則相對集中,類似國內那種街頭路尾的沿街小店很少。如果要用國內較為類似的形容,那就是商業很像高速服務區,一大片空地一個一個獨立的商店房屋,四周都是停車場,這裡如果沒有汽車生活會很不方便。
一般社區有這麼幾種形式
一種是占地比較大的,主要是一些老 歐洲 的幾代以前移居北美的居民,算是老移民了,可能 加拿大 已經好幾代了。這些占地約有1個足球場大小,很多建築就只有一層,花園泳池一應俱全。 這些密密麻麻的房屋四周有很多高大喬木的社區,基本是有幾十年的歷史,估計是上世紀中葉開始形成的,主要是一些當地居民為主的社區。 這一類幾乎都是本世紀開始形成的社區,植物比較小,多在城市郊區,以中產新移民為主題, 中國 人、 韓國 人、 印度 人、 美國 人居多。 整個社區乾凈整潔,人少車少,整個街道幾乎看不到人,也沒有商業設施,。大多數是2-3個車庫的兩層小樓,面積300-500平方。
因為是新的小區,所以還有正在建造的房子,我關註一段時間,看看當地是如何蓋房子的。
首先無一例外的是房子先要澆築砼地下室,然後上部就是完全木製結構骨架,牆體中間是保溫隔音面棉,牆面就是防火木板或者是石膏板。 房屋有條不紊的在建設,由於是木結構所以建設的很快,幾天就一個樣子,屋面也是木板,上面鋪設防水瀝青瓦,這種材料的壽命大約10年,老一點的房子10年後就要重新鋪設一邊。 外牆在木板之外還會粘貼一層多孔的外牆磚,這種算是比較好的外飾面,差一點就是一種類似塑木的合成材料。
其實去 加拿大 的想法已經好多年,只不過一直沒有賦予實際行動,今年終於行動了,先是一家人弄簽證,大人還去了外地的簽證處,留了生物信息,其實就是留指紋。接下來就是留意機票信息,由於暑期正值高峰,機票價格不斷上漲, 上海 多倫多 往返票我們一張大約花費6000多人民幣,如果不是假期可能3、4千也可以買到。 出發,一天的高鐵飛機高鐵去 上海 ,虹橋機場專線再轉浦東機場,一番折騰下來終於坐在浦東的候機大廳裡面了,我的嗓子火燒火燎,不知道是感冒還是急性咽炎。 上海 直飛 加拿大 空中大約13小時,這是我坐過最長的一次空中飛行了,飛機一排9個座位,兩個 通道 ,座位比較窄,13小時的確不舒服,不過跨洋飛行的旅客還是很多,目之所及沒有空位。 每個座位前都有一個屏幕,各種視頻、游戲還有飛行位置等等,不過看著眼睛不舒服,加上下午5點多起飛,6小時後大多數旅客都昏昏欲睡。舷窗玻璃在起飛後一段時間,色彩自動變得很暗,對於機艙內部的旅客也分不清外面到底是白天還是黑夜。 降落多倫多13小時之後,終於降落在 加拿大 多倫多 皮爾遜機場,今天的 多倫多 多雲,有些悶熱。過海關取行李出奇的順利,以致於早已聯繫接機好友遲到,機場外邊是兩條車道,出租車和私家車在不同車道停靠,旅客們也在不同的地方等候。 毫無頭緒就從最拿手開始這次來 加拿大 主要是探親,幾乎就在家裡住著,實在不知道如何提筆,思來想去就從最拿手的建築開始吧。
地廣人稀的 加拿大 ,就算是大都市也多是1-2層的住宅為主,絕大多數的小區都是按道路劃分,每個房子面對馬路,一般是背靠背的獨棟或聯排房子,真正的低密度多路網小區。每戶大約是300多平方,占地400-500平方,幾百上千戶形成一個社區,有小學中學,商業則相對集中,類似國內那種街頭路尾的沿街小店很少。如果要用國內較為類似的形容,那就是商業很像高速服務區,一大片空地一個一個獨立的商店房屋,四周都是停車場,這裡如果沒有汽車生活會很不方便。
一般社區有這麼幾種形式
一種是占地比較大的,主要是一些老 歐洲 的幾代以前移居北美的居民,算是老移民了,可能 加拿大 已經好幾代了。這些占地約有1個足球場大小,很多建築就只有一層,花園泳池一應俱全。 這些密密麻麻的房屋四周有很多高大喬木的社區,基本是有幾十年的歷史,估計是上世紀中葉開始形成的,主要是一些當地居民為主的社區。 這一類幾乎都是本世紀開始形成的社區,植物比較小,多在城市郊區,以中產新移民為主題, 中國 人、 韓國 人、 印度 人、 美國 人居多。 整個社區乾凈整潔,人少車少,整個街道幾乎看不到人,也沒有商業設施,。大多數是2-3個車庫的兩層小樓,面積300-500平方。
因為是新的小區,所以還有正在建造的房子,我關註一段時間,看看當地是如何蓋房子的。
首先無一例外的是房子先要澆築砼地下室,然後上部就是完全木製結構骨架,牆體中間是保溫隔音面棉,牆面就是防火木板或者是石膏板。 房屋有條不紊的在建設,由於是木結構所以建設的很快,幾天就一個樣子,屋面也是木板,上面鋪設防水瀝青瓦,這種材料的壽命大約10年,老一點的房子10年後就要重新鋪設一邊。 外牆在木板之外還會粘貼一層多孔的外牆磚,這種算是比較好的外飾面,差一點就是一種類似塑木的合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