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得里亞海的王冠-威尼斯👑
走出陽臺,站在二層陽臺上,眼前的聖馬可廣場,依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不知道我站的位置,是不是當年拿破侖也曾在此駐足,看到眼前廣場的大氣恢弘後,不由感慨:“聖馬可廣場,不愧是 歐洲 最美的廣場!”。 教堂正面上方的鐘樓,造型精美的雕刻、排列優雅的廊柱,則是典型的文藝復興巴 洛克 藝術風格。 而點綴其間的 馬賽 克鑲嵌畫,又是拜占庭風格,雖然 威尼斯 信奉的是天主教,但整個教堂幾乎隨處可見東正教的拜占庭風格,這不正好也是 威尼斯 、乃至整個 意大利 包容並濟的最好例證嗎? 教堂正面的畫作,耶穌下十字架。 下麵描繪的則是耶穌在天使的見證下升天。 整個聖馬可廣場,在九月這個和煦陽光下的午後時分,散髮著濃郁的藝術氣息,三面巨大排列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廊柱,在 意大利 眾多城鎮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我仔細想了想,好像也只有 聖彼得 廣場,可以與之媲美了。 遠處碧波蕩漾的碼頭,一代代 威尼斯 人,就是從這裡踏上旅途,或經商辦業,或開疆闢土,正是這些人,造就了 威尼斯 古時的威名,與現代依舊如故的繁華。 照片左邊的就是總督府,右邊則是完成於拿破侖時期的行政官邸大樓,這座大樓一共三個部分,其中兩部分位於剛剛介紹的聖馬可廣場,照片中的這部分正對著總督府,現在是 意大利 國家圖書館,也叫聖馬可圖書館,這裡據說收藏著75萬冊書籍,13000幅手稿、以及24000幅版畫。 總督府與聖馬可大教堂相連,其實古時聖馬可教堂就僅僅是 威尼斯 總督的私人教堂。 而高達98.6米(都是 中國 人喜歡的數字啊)的聖馬可鐘樓,則絕對是聖馬可廣場甚至整個 威尼斯 的地標,他的下半部是每邊長12米,高50米的磚塊結構的“基座”(好高的基座啊),而上半部則是放置了五座鐘的鐘樓。 別看 意大利 這個國家不大,但即使小到鐘樓,也是各有千秋, 比如 比薩 的鐘樓( 比薩 斜塔),再 比如 路加羅曼式, 托斯卡納 的 錫耶納 與翡冷翠,風格也不一樣。如果有機會去 西西里 ,你會發現 巴勒莫 或墨西拿的鐘樓,也是風格迥異。 鐘樓旁邊的青銅雕塑。 威尼斯總督府前面提到過的 威尼斯 總督府,最初建於814年,最初的建築風格是拜占庭式,這點很好理解,8-9世紀的 威尼斯 ,剛剛脫離拜占庭的統治,即將迎來屬於他自己的偉大時代。 走進總督府,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拜占庭時期遺留的廊柱,自查士丁尼皇帝之後(公元六世紀),拜占庭的 羅馬 屬性逐漸消失,漸漸成為了 希腊 風格,從這些廊柱便可以讀出深深的 希腊 風格。 驚嘆於 意大利 人對於文物保護以及文化傳承的獨到視角,這些歷史遺跡,並沒有收藏到什麼博物館,或是弄個專門的展廳,而是根據之前的造型與位置,成為了總督府這個歷史地標建築的一部分。 這些都是明顯的拜占庭風格, 土耳其 以佛所的歷史古城遺址,是不是恨相似? 即使兩道環拱中間的部分,建築師也不會讓他們空白,不得不感嘆建築師們的設計,是多麼美妙絕倫。 在廊柱之間徘徊,仿佛在和歷史對話。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覺。 走進總督府內院,靠近聖馬可廣場的一面牆旁邊,是一艘精美無比的貢多拉,沒錯,這就是總督當年穿行 水城 威尼斯 交通工具。 除了整體做工的精良與船首船尾雕刻的繁複,不然這艘看似普通的小船怎麼會想到這是總督的貢多拉呢? 不過這麼小的貢多拉,倒是方便穿行於狹窄的運河河道,方便總督大人私會情人。 不知不覺,已經走到了總督府的內院。下麵照片中,大家看到的可是聖馬可教堂的“付費”內容,因為只有買了總督府的門票,才可以走到這裡,看到這些。 這面教堂外牆上,有八座古 希腊 時期的雕像,剛纔寫到過,1204年 威尼斯 伙同十字軍一起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之後包括 希腊 諸島在內的許多地區,都被 威尼斯 吞併。 而總督府也一直在擴建與改建,最主要的工程發生在1309-1424年間,但1574年,總督府發生嚴重火災,受損嚴重。於是之後內院 裡加 了兩口大水缸,青銅鑄造,外面也是造型精美,不知道當年馬可波羅回到 威尼斯 後,是不是向總督彙報了 中國 宮殿防火的經驗,才有了這兩口水缸。 總督大人想必就是從這裡進入聖馬可大教堂的,而這些古 希腊 雕像,不知道來自 雅典 還是 克裡特 島,後來在 伊拉克利翁 ,我總是莫名的想起總督府的這些 希腊 雕像。 總督府其實不大,即便如此,也有清晰的指示牌,告訴大家接下來的參觀流程與路線:該進入總督府內部一探究竟了。 這座建築主體結構還是哥特式,但底層這些文藝復興風格具有濃郁新古典主義的柱廊,幾乎和聖馬可廣場的一樣,真是讓我忍不住停下腳步再多欣賞一會兒。 幽長的走廊,想想當年總督府的幕僚們,匆匆走過,傳遞著諸多信息,或好或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