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聊聊 “ 萬神殿 ”
前言萬神殿 (Pantheon),位於 意大利 首都 羅馬 市中心的羅通達廣場(Piazza della Rotonda)南部,
它最初是一座宗教建築,被焚毀後被改建成了教堂,文藝復興之後,這裡成了名人墓地。
公元609年拜占庭皇帝弗 卡斯 將萬神廟贈給了 羅馬 教皇波尼法爵四世,
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 羅馬 帝國時期建築,也是古 羅馬 穹頂技術的巔峰之作。 “Pantheon” 的 “Pan” 是指全部,“theon” 是指神的意思,
連起來就是作為神廟奉獻給古 羅馬 人信奉的眾神:
包括愛神維納斯(Venus)、智慧女神彌涅耳瓦(Minerva)、狩獵女神狄安娜(Diana)、
太陽神阿波羅(Apollo)、天帝朱庇特(Jupiter)和酒神巴克斯(Bacchus)等。
這個建築被米開朗基羅贊嘆為 “天使的設計”。 歷史背景萬神廟最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 羅馬 共和 國時期,
當時,為了紀念屋大維在 “亞克 興海 戰” 中,以少勝多打敗了 安東 尼和克利奧帕特拉( 埃及 艷後)。
從而奠定了屋大維在 羅馬 帝國的統治地位。 由他的副手阿格裡帕(也是他的女婿)阿格裡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主持,
在 羅馬 城內建造了一座神廟,用以供奉 奧林匹亞 山上的諸神,因而得名 “萬神廟”(Pantheon)。 很遺憾,這座最初廟宇大部分在公元69年12月19日被大火焚毀,
僅殘餘一長方形的柱廊,及12.5米高的花崗岩 石柱 ,這一部分也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
“The Pantheon, the Morning after the Fire” -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創作。 火災後的廢墟一直殘留到公元125年,才由當時喜愛建築的 羅馬 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重建, 他為了告訴後人,是阿格裡帕建造了這個原本建造於此的建築。
所以在神廟前面的 希腊 式楣牆上面刻了 "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 的字樣,
意大利 語,意為 “盧修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 - 瑪爾庫斯·阿格裡帕建造此廟”。
備註:這裡的 “TERTIVM” 表示三的意思,拉丁語本應為 “TERTIUM”,
但是因為中世紀以前沒有 “u”,只有 “v”,直至中世紀 “v” 才變為了 “u”。 建築綜述萬神殿是一座前面帶有三排巨大花崗岩 石柱 門廊的圓形建築,
第一排八根,後面兩排各四根巨型圓柱支撐著三角形前牆。 殿內的混凝土穹頂中央開有一個圓形大孔用於採光,這個天孔也是萬神殿內唯一的採光點。
萬神殿的穹頂現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砌築圓頂,也就是說穹頂內部是沒有任何支架的。 萬神殿穹頂的直徑及離地高度都是43.3米, 穹頂中心的開孔直徑為8.9米,它是萬神殿內唯一的光線來源,
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日晷 -- 太陽射入神殿的光線會根據太陽的移動而改變。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日期是4月21日,這一天的正午時分,太陽光會透過圓孔投射在萬神殿入口處,
而這一天也恰恰正是 羅馬 建立的日期。
也就是說,很有可能萬神殿設計時,其位置、高度、朝向都是為了達到這個效果而設立的。
當陽 光照亮入口之時,古 羅馬 的皇帝會在此刻進入廟中舉行儀式, 多麼莊嚴、神聖的時刻啊。 萬神殿穹頂內壁被整齊的劃分為了5排28格,一共140個花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鑿出凹陷,
這種凹陷不僅使牆厚的遞減更為合理,也增加了萬神殿內部的美觀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
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步削弱,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 自後世 歐洲 中世紀上千年一來,再無人能複製出這樣規模的穹頂。 內部介紹先上段視頻,然後挑一些主要的介紹下:
1,The Altar:主祭壇
2,“St Anne and the Virgin” : “聖母子與聖安妮” 雕像
3,Tomb of Raphael:拉斐爾之墓
4,Tomb of King Victor Emmanuel II: 維 托里 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國王之墓
5,Tomb of King Umberto I and Queen Margherita : 翁貝托一世及其妻子瑪格麗塔之墓,
6,“Annunciatiation” : “天使報喜” 壁畫
7, “St Joseph with the Boy Jesus :“約瑟及他的孩子耶穌” 雕像 1,The Altar正對大門的是主祭台: 萬神廟至今任是 意大利 的一個教堂,這裡還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
在祭台左邊是 St. Rasius Statue 的雕像,右邊是 St. Anastasius 的雕像。 2,St Anne and the Virgin
聖母與她的母親安妮
“The Virgin" 是對耶穌母親 - 聖母 瑪利亞 的尊稱,而 “Anne” 則是 瑪利亞 的母親。 3,Tomb of Raphael在正中央神壇的左側,還有著文藝復興 “三傑” 之一,拉斐爾之墓。 拉斐爾只活了37歲,隨著拉斐爾的去世,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宣告結束: 在拉斐爾的墓上,是他的學生洛倫澤托(Lorenzetto)所作的一尊雕像 - 岩石聖母(Madonna del Sasso)
它因聖母的一隻腳踩在石頭上作休息狀而得名。
巨石聖母的右手邊是拉斐爾的半身雕像,但是左邊的神龕卻是空空如也,
因為拉斐爾一直到37歲去世,也沒有和他被婚配的紅衣主教的侄女完婚。 拉斐爾的棺墓上刻著與他同時代的紅衣主教,作家和詩人彼得.班博為拉斐爾寫的詩句:
“ILLE HICEST RAPHAEL TIMUIT QUO SOSPITE VINCI / RERUM MAGNA PARENS ET MORIENTE MORI”
大致意思就是 “你活著,大自然黯然失色;你逝去,大自然悲慟欲絕。” 4,Tomb of Victor Emmanuel II在主祭台的右側第二個禮拜堂是埃馬努埃爾二世(Victor Emmanuel II 1820-1878年)的陵墓。 埃馬努埃爾是 意大利 統一後的第一任國王。 在他的陵墓上還裝飾有巨大的銅鷹和薩伏依王朝的兵器。 羅馬 , 威尼斯 廣場前的雕像就是他。 5,Tomb of 2nd King of Italy and Queen在主祭壇左側第二個禮拜堂是國王翁貝托一世(Umberto I 1844-1900年)和他的妻子瑪格麗塔王后(Margherita 1851-1926年)的陵墓,
它最初是一座宗教建築,被焚毀後被改建成了教堂,文藝復興之後,這裡成了名人墓地。
公元609年拜占庭皇帝弗 卡斯 將萬神廟贈給了 羅馬 教皇波尼法爵四世,
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 羅馬 帝國時期建築,也是古 羅馬 穹頂技術的巔峰之作。 “Pantheon” 的 “Pan” 是指全部,“theon” 是指神的意思,
連起來就是作為神廟奉獻給古 羅馬 人信奉的眾神:
包括愛神維納斯(Venus)、智慧女神彌涅耳瓦(Minerva)、狩獵女神狄安娜(Diana)、
太陽神阿波羅(Apollo)、天帝朱庇特(Jupiter)和酒神巴克斯(Bacchus)等。
這個建築被米開朗基羅贊嘆為 “天使的設計”。 歷史背景萬神廟最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 羅馬 共和 國時期,
當時,為了紀念屋大維在 “亞克 興海 戰” 中,以少勝多打敗了 安東 尼和克利奧帕特拉( 埃及 艷後)。
從而奠定了屋大維在 羅馬 帝國的統治地位。 由他的副手阿格裡帕(也是他的女婿)阿格裡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主持,
在 羅馬 城內建造了一座神廟,用以供奉 奧林匹亞 山上的諸神,因而得名 “萬神廟”(Pantheon)。 很遺憾,這座最初廟宇大部分在公元69年12月19日被大火焚毀,
僅殘餘一長方形的柱廊,及12.5米高的花崗岩 石柱 ,這一部分也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
“The Pantheon, the Morning after the Fire” -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創作。 火災後的廢墟一直殘留到公元125年,才由當時喜愛建築的 羅馬 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重建, 他為了告訴後人,是阿格裡帕建造了這個原本建造於此的建築。
所以在神廟前面的 希腊 式楣牆上面刻了 "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 的字樣,
意大利 語,意為 “盧修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 - 瑪爾庫斯·阿格裡帕建造此廟”。
備註:這裡的 “TERTIVM” 表示三的意思,拉丁語本應為 “TERTIUM”,
但是因為中世紀以前沒有 “u”,只有 “v”,直至中世紀 “v” 才變為了 “u”。 建築綜述萬神殿是一座前面帶有三排巨大花崗岩 石柱 門廊的圓形建築,
第一排八根,後面兩排各四根巨型圓柱支撐著三角形前牆。 殿內的混凝土穹頂中央開有一個圓形大孔用於採光,這個天孔也是萬神殿內唯一的採光點。
萬神殿的穹頂現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砌築圓頂,也就是說穹頂內部是沒有任何支架的。 萬神殿穹頂的直徑及離地高度都是43.3米, 穹頂中心的開孔直徑為8.9米,它是萬神殿內唯一的光線來源,
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日晷 -- 太陽射入神殿的光線會根據太陽的移動而改變。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日期是4月21日,這一天的正午時分,太陽光會透過圓孔投射在萬神殿入口處,
而這一天也恰恰正是 羅馬 建立的日期。
也就是說,很有可能萬神殿設計時,其位置、高度、朝向都是為了達到這個效果而設立的。
當陽 光照亮入口之時,古 羅馬 的皇帝會在此刻進入廟中舉行儀式, 多麼莊嚴、神聖的時刻啊。 萬神殿穹頂內壁被整齊的劃分為了5排28格,一共140個花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鑿出凹陷,
這種凹陷不僅使牆厚的遞減更為合理,也增加了萬神殿內部的美觀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
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步削弱,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 自後世 歐洲 中世紀上千年一來,再無人能複製出這樣規模的穹頂。 內部介紹先上段視頻,然後挑一些主要的介紹下:
1,The Altar:主祭壇
2,“St Anne and the Virgin” : “聖母子與聖安妮” 雕像
3,Tomb of Raphael:拉斐爾之墓
4,Tomb of King Victor Emmanuel II: 維 托里 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國王之墓
5,Tomb of King Umberto I and Queen Margherita : 翁貝托一世及其妻子瑪格麗塔之墓,
6,“Annunciatiation” : “天使報喜” 壁畫
7, “St Joseph with the Boy Jesus :“約瑟及他的孩子耶穌” 雕像 1,The Altar正對大門的是主祭台: 萬神廟至今任是 意大利 的一個教堂,這裡還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
在祭台左邊是 St. Rasius Statue 的雕像,右邊是 St. Anastasius 的雕像。 2,St Anne and the Virgin
聖母與她的母親安妮
“The Virgin" 是對耶穌母親 - 聖母 瑪利亞 的尊稱,而 “Anne” 則是 瑪利亞 的母親。 3,Tomb of Raphael在正中央神壇的左側,還有著文藝復興 “三傑” 之一,拉斐爾之墓。 拉斐爾只活了37歲,隨著拉斐爾的去世,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宣告結束: 在拉斐爾的墓上,是他的學生洛倫澤托(Lorenzetto)所作的一尊雕像 - 岩石聖母(Madonna del Sasso)
它因聖母的一隻腳踩在石頭上作休息狀而得名。
巨石聖母的右手邊是拉斐爾的半身雕像,但是左邊的神龕卻是空空如也,
因為拉斐爾一直到37歲去世,也沒有和他被婚配的紅衣主教的侄女完婚。 拉斐爾的棺墓上刻著與他同時代的紅衣主教,作家和詩人彼得.班博為拉斐爾寫的詩句:
“ILLE HICEST RAPHAEL TIMUIT QUO SOSPITE VINCI / RERUM MAGNA PARENS ET MORIENTE MORI”
大致意思就是 “你活著,大自然黯然失色;你逝去,大自然悲慟欲絕。” 4,Tomb of Victor Emmanuel II在主祭台的右側第二個禮拜堂是埃馬努埃爾二世(Victor Emmanuel II 1820-1878年)的陵墓。 埃馬努埃爾是 意大利 統一後的第一任國王。 在他的陵墓上還裝飾有巨大的銅鷹和薩伏依王朝的兵器。 羅馬 , 威尼斯 廣場前的雕像就是他。 5,Tomb of 2nd King of Italy and Queen在主祭壇左側第二個禮拜堂是國王翁貝托一世(Umberto I 1844-1900年)和他的妻子瑪格麗塔王后(Margherita 1851-1926年)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