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悉尼 很高興遇見你
第三天第三天的行程基本圍繞著環形碼頭和岩石區一帶
路線:
1\. 以 悉尼 歌劇院為起點
2\. 經過 Opera Quays
3\. 環形碼頭 Circular Quays
4\. 海關大樓
5\. 悉尼 免費店 DFS Sydney
6\. 當代藝術博物館
7\. 蘇伊士 渠 (Suez Canal)
8\. 瞭望 台山 (Observatory Hill)
9\. 阿蓋爾廣場(Argule Place)
10\. 英王愛德華時代的碼頭
11\. 君悅酒店 (Park Hyatt Sydney)
12\. 海外游客航站碼頭 (Overseas Passenger Terminal)
13\. 卡德曼小屋 (Cadman‘s Cottage)
這條徒步路徑幾乎概括了所有環形碼頭一帶最經典的景點,而且不走回頭路 悉尼歌劇院當人們談起 悉尼 這座城市,估計所有人腦海裡的第一印象,永遠屬於 悉尼 的歌劇院。毫無疑問這座白色風帆形狀的建築物,無論你去過 悉尼 與否,你也一定會在平時的生活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見識過它的身影,不管是新年的煙火,還是任何電影關於 悉尼 的場景,歌劇院一直是這座城市的代表。
正如S初見歌劇院時的激動萬分,正如小女後來看到歌劇院圖片時都會提及她去過的畫面,這座半個世紀之前的景點建築物,以最平常的方式,的確,讓人過目難忘。而我覺得,無論從哪個角度彎曲,我都會很自然的把鏡頭對準了它,允許它毫不客氣的霸占著我的相機 - 它確實盡善盡美。 提起歌劇院,就不得不說說其傳奇的歷史,而要說它的故事,就必須提及一個著名的建築師 約恩 · 烏松(Jorn Utzon)
建造 悉尼 歌劇院的計劃始於1940年代,戰後的 悉尼 並沒有專門場所用於音樂、戲劇表演。 悉尼 音樂學院的院長 尤金 ·古森斯(Eugene Goossens)游說政府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 悉尼 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4年,古森斯 成功 取得 新南威爾士 州總理約瑟夫·卡希爾(Joseph Cahill)的支持,卡希爾要求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
來著 丹麥 的設計師烏松之前從來沒設計過任何公共建築物,他只是一個家居設計師。在1956年,烏松在 斯德哥爾摩 旅行時從一份建築雜誌上得知這個建築競賽,在尚未造訪過 悉尼 的情況下,憑藉著幾個 悉尼 姑娘對家鄉的描述就繪製出這份設計圖。直到6個月之後烏松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獲選,當他在7月29日第一次踏上 澳大利亞 的土地時受到熱烈的歡迎,烏松此行還帶來他在 丹麥 所製作的 悉尼 歌劇院木製模型,模型和 悉尼 歌劇院的最終造型有不小的差別,它採用的是更為奔放的拋物線屋頂,這個設計因為建造難度過大在後來的建造過程中被修改。
歌劇院的工程在1959年年初展開,一切看似最美好的開始,卻伴隨著最挫折,最傳奇的過程。在施工過程中,原本支持項目的工黨政府下臺,新政府與烏松本人有著嚴重的價值觀衝突,設計方案一變再變,工程無限延期。施工過程中,由於歌劇院其獨特的造型,對技術要求極其之高,工人操作不當引發了死亡事故,烏松被推至言論的旋渦。歌劇院原本的成本預算只有700萬澳元,而到第二期工程結束,已經花費了將近2300萬澳元。如此多的邊動讓烏松惱怒的退出了該項目的建設,當他滿懷怨氣離開 悉尼 時,甚至已經淪落為身無分文,只能靠朋友接濟度日。
直到2008年烏松先生離世,他從來沒再踏足過 澳大利亞 的國土,這位創作出當今世上最年輕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師,卻從來沒有親眼見到過他的傑作。這樣的案例,全世界也只有 悉尼 歌劇院獨一份了。 第三天的行程,依然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我在 悉尼 有太多的親戚,都不知道為什麼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全部喜歡移居來了這座城市居住。趕到歌劇院的時候已經下午三點,而當天 悉尼 日落時間為下午四點五十五分。。。
S埋怨說已經第三天了,她依然沒有什麼出彩的照片讓她發發朋友圈啥的,我表示慚愧。趁著冬季柔和的夕陽,趕緊幫她咔嚓了好幾張,以是謝罪。
女兒繼續發揚下午不睡,晚上崩潰的嬰幼兒原則,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入睡。而下圖是她最愛帽子的最後留影,因為後來這頂帽子就不翼而飛了。。。 在歌劇院四周,想拍出那種空無一人的照片,絕對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這裡遍佈著來著全球五湖四海的游客,幾乎所有踏足 悉尼 的游人都會來這裡到此一游。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景象,讓我覺得有點時空錯亂,感覺剎那間穿梭去了大天朝國慶節時的景點。。。
Opera Bar的生意永遠都是客朋滿座,日進斗金。畢竟這裡有整個 悉尼 最夢幻的景色,但是其出品也就那樣,我估計菜單上一半的價格都是為風景而買單。 歌劇院二樓的平臺上,還有一對出來拍婚紗照的新人,我很好奇那位幫他們拍照的攝影師,到底用多大光圈的鏡頭才可以虛化掉身邊無法去除,躲也躲不了人群。就算是用PS大法,那麼每一張照片也得耗費將近半天的時間了吧。
這座單獨的建築物,是一家餐廳,Bennelong,米其林二星等級。在 悉尼 最具標誌性建築物中上手一份至尊的禮物,我估計是所有美食愛好者的追求。
中午人均消費大概需要AUD$200,而晚上大概是AUD$350
我慶幸還好S不是一位美食愛好者。。。 冬日里最珍貴的時刻,莫非就是享受著那短暫夕陽的時光。其實好久好久沒有好好認真幫S拍過這樣子的逆光照片了,趁著女兒睡覺的時候,好好認真的琢磨了一番。 其實歌劇院每一塊風帆的形狀都是來著球體形其中的一部分,如下圖。而在其後面的大門,可以通向歌劇院內部,裡面有出售歌劇院的參觀游覽門票。 沿著海邊走,人群會越來越少,好像大部分的游人都集中在初見歌劇院的那個地點,然後就是各種拍照,然後發發朋友圈,Facebook,instagram之類的,然後就轉身走人,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歌劇院正面朝向海港的方向,就剩下我們一家三口了,只不過這個地方不太好拍照,除非是特別大廣角的鏡頭。 往回走,對面的碼頭每天都會停靠著一艘大游輪,而且每天都是不一樣的。 在 悉尼 有兩個地標性的建築物,一個是歌劇院,另一個就是 悉尼 港大橋了(Sydney Harbour Bridge)。自從1932年大橋竣工通車後, 悉尼 人就漸漸愛上了他們的這個“大衣架”。
除了人氣極高的大橋攀登活動(志玲姐姐也爬過)之外,其實大橋是可以徒步走上去,橫跨兩岸的,不過我並不建議在冬季夜晚攀爬,原因嘛,請看下文。在大橋上,還可以爬上東南段的主塔到達橋塔景觀臺(Pylon Lookout), 16年前,但我還是年輕小伙子的時候爬上去過一次,如此你叫我再次攀爬的話,估計我只能送你一個白眼了。假如你覺得乘坐火車或者汽車過橋時候也能看到風景,這樣的期待我建議還是放棄吧,因為你能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擁堵的車輛而已。
攀橋活動的官網: www.bridgeclimb.com 成人AUD$218-348
不接受10歲以下小孩子參加活動,而且活動期間不能帶任何私人物品包括照相機,所以對於我來說,無愛 不得不提的是,請註意海港內的凶猛的海鷗
女兒醒來後,說她餓了,於是我們在一家便利店幫她買了個麵包,她拿著手上還沒吃兩口,突然之間就飛來了一隻海鷗!那個海鷗居然公然打劫我女兒了,整個麵包被它叼走,然後還引發了一場海鷗之間的生死大戰。。。
小女被嚇到了,哭了好久好久。。。
岩石區在 悉尼 的歷史上,岩石區的過去與當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由 英國 來的囚犯而建成,骯髒與混亂曾經是這個社區的代言詞。直到70年代,岩石區的文化和建築遺產地位才最終直到認可。
我老爸說,岩石區(The Rock)就是一個充斥著宰客陷阱的舊世界風格旅游景區而已。而我卻說這裡是可以在高檔餐廳碰杯,在歷史悠久的酒館小酌,然後不經意之間可以觀看到各式文藝演出的小清新場地。
凡事都有多面性,只在乎於你往哪一面看而已
離開歌劇院時,夜幕已經完全降臨,看了看時間,只有5點半不到而已。
在冬季,太陽下山之後,氣溫會驟降,晝夜氣溫相差很大。
The Rock的第一站,就是T Galleria DFS免稅店了,用S的話,就是可以刷銀聯的地方,她都很喜歡。
DFS內有全世界各種大牌,我們去的時候還遇到瘋狂的折扣,例如S試穿的那雙鞋子,3折~~~!得知價錢之後,我真想喊麻煩來兩雙,畢竟能省則省啊
其實我們去到岩石區的時候,大部分賣商品的店鋪已經打烊休息了,這裡平日的營業時間只到5點而已。 女兒坐在嬰兒車裡面乖乖的,四處張望。
路線:
1\. 以 悉尼 歌劇院為起點
2\. 經過 Opera Quays
3\. 環形碼頭 Circular Quays
4\. 海關大樓
5\. 悉尼 免費店 DFS Sydney
6\. 當代藝術博物館
7\. 蘇伊士 渠 (Suez Canal)
8\. 瞭望 台山 (Observatory Hill)
9\. 阿蓋爾廣場(Argule Place)
10\. 英王愛德華時代的碼頭
11\. 君悅酒店 (Park Hyatt Sydney)
12\. 海外游客航站碼頭 (Overseas Passenger Terminal)
13\. 卡德曼小屋 (Cadman‘s Cottage)
這條徒步路徑幾乎概括了所有環形碼頭一帶最經典的景點,而且不走回頭路 悉尼歌劇院當人們談起 悉尼 這座城市,估計所有人腦海裡的第一印象,永遠屬於 悉尼 的歌劇院。毫無疑問這座白色風帆形狀的建築物,無論你去過 悉尼 與否,你也一定會在平時的生活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見識過它的身影,不管是新年的煙火,還是任何電影關於 悉尼 的場景,歌劇院一直是這座城市的代表。
正如S初見歌劇院時的激動萬分,正如小女後來看到歌劇院圖片時都會提及她去過的畫面,這座半個世紀之前的景點建築物,以最平常的方式,的確,讓人過目難忘。而我覺得,無論從哪個角度彎曲,我都會很自然的把鏡頭對準了它,允許它毫不客氣的霸占著我的相機 - 它確實盡善盡美。 提起歌劇院,就不得不說說其傳奇的歷史,而要說它的故事,就必須提及一個著名的建築師 約恩 · 烏松(Jorn Utzon)
建造 悉尼 歌劇院的計劃始於1940年代,戰後的 悉尼 並沒有專門場所用於音樂、戲劇表演。 悉尼 音樂學院的院長 尤金 ·古森斯(Eugene Goossens)游說政府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 悉尼 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4年,古森斯 成功 取得 新南威爾士 州總理約瑟夫·卡希爾(Joseph Cahill)的支持,卡希爾要求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
來著 丹麥 的設計師烏松之前從來沒設計過任何公共建築物,他只是一個家居設計師。在1956年,烏松在 斯德哥爾摩 旅行時從一份建築雜誌上得知這個建築競賽,在尚未造訪過 悉尼 的情況下,憑藉著幾個 悉尼 姑娘對家鄉的描述就繪製出這份設計圖。直到6個月之後烏松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獲選,當他在7月29日第一次踏上 澳大利亞 的土地時受到熱烈的歡迎,烏松此行還帶來他在 丹麥 所製作的 悉尼 歌劇院木製模型,模型和 悉尼 歌劇院的最終造型有不小的差別,它採用的是更為奔放的拋物線屋頂,這個設計因為建造難度過大在後來的建造過程中被修改。
歌劇院的工程在1959年年初展開,一切看似最美好的開始,卻伴隨著最挫折,最傳奇的過程。在施工過程中,原本支持項目的工黨政府下臺,新政府與烏松本人有著嚴重的價值觀衝突,設計方案一變再變,工程無限延期。施工過程中,由於歌劇院其獨特的造型,對技術要求極其之高,工人操作不當引發了死亡事故,烏松被推至言論的旋渦。歌劇院原本的成本預算只有700萬澳元,而到第二期工程結束,已經花費了將近2300萬澳元。如此多的邊動讓烏松惱怒的退出了該項目的建設,當他滿懷怨氣離開 悉尼 時,甚至已經淪落為身無分文,只能靠朋友接濟度日。
直到2008年烏松先生離世,他從來沒再踏足過 澳大利亞 的國土,這位創作出當今世上最年輕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師,卻從來沒有親眼見到過他的傑作。這樣的案例,全世界也只有 悉尼 歌劇院獨一份了。 第三天的行程,依然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我在 悉尼 有太多的親戚,都不知道為什麼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全部喜歡移居來了這座城市居住。趕到歌劇院的時候已經下午三點,而當天 悉尼 日落時間為下午四點五十五分。。。
S埋怨說已經第三天了,她依然沒有什麼出彩的照片讓她發發朋友圈啥的,我表示慚愧。趁著冬季柔和的夕陽,趕緊幫她咔嚓了好幾張,以是謝罪。
女兒繼續發揚下午不睡,晚上崩潰的嬰幼兒原則,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入睡。而下圖是她最愛帽子的最後留影,因為後來這頂帽子就不翼而飛了。。。 在歌劇院四周,想拍出那種空無一人的照片,絕對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這裡遍佈著來著全球五湖四海的游客,幾乎所有踏足 悉尼 的游人都會來這裡到此一游。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景象,讓我覺得有點時空錯亂,感覺剎那間穿梭去了大天朝國慶節時的景點。。。
Opera Bar的生意永遠都是客朋滿座,日進斗金。畢竟這裡有整個 悉尼 最夢幻的景色,但是其出品也就那樣,我估計菜單上一半的價格都是為風景而買單。 歌劇院二樓的平臺上,還有一對出來拍婚紗照的新人,我很好奇那位幫他們拍照的攝影師,到底用多大光圈的鏡頭才可以虛化掉身邊無法去除,躲也躲不了人群。就算是用PS大法,那麼每一張照片也得耗費將近半天的時間了吧。
這座單獨的建築物,是一家餐廳,Bennelong,米其林二星等級。在 悉尼 最具標誌性建築物中上手一份至尊的禮物,我估計是所有美食愛好者的追求。
中午人均消費大概需要AUD$200,而晚上大概是AUD$350
我慶幸還好S不是一位美食愛好者。。。 冬日里最珍貴的時刻,莫非就是享受著那短暫夕陽的時光。其實好久好久沒有好好認真幫S拍過這樣子的逆光照片了,趁著女兒睡覺的時候,好好認真的琢磨了一番。 其實歌劇院每一塊風帆的形狀都是來著球體形其中的一部分,如下圖。而在其後面的大門,可以通向歌劇院內部,裡面有出售歌劇院的參觀游覽門票。 沿著海邊走,人群會越來越少,好像大部分的游人都集中在初見歌劇院的那個地點,然後就是各種拍照,然後發發朋友圈,Facebook,instagram之類的,然後就轉身走人,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歌劇院正面朝向海港的方向,就剩下我們一家三口了,只不過這個地方不太好拍照,除非是特別大廣角的鏡頭。 往回走,對面的碼頭每天都會停靠著一艘大游輪,而且每天都是不一樣的。 在 悉尼 有兩個地標性的建築物,一個是歌劇院,另一個就是 悉尼 港大橋了(Sydney Harbour Bridge)。自從1932年大橋竣工通車後, 悉尼 人就漸漸愛上了他們的這個“大衣架”。
除了人氣極高的大橋攀登活動(志玲姐姐也爬過)之外,其實大橋是可以徒步走上去,橫跨兩岸的,不過我並不建議在冬季夜晚攀爬,原因嘛,請看下文。在大橋上,還可以爬上東南段的主塔到達橋塔景觀臺(Pylon Lookout), 16年前,但我還是年輕小伙子的時候爬上去過一次,如此你叫我再次攀爬的話,估計我只能送你一個白眼了。假如你覺得乘坐火車或者汽車過橋時候也能看到風景,這樣的期待我建議還是放棄吧,因為你能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擁堵的車輛而已。
攀橋活動的官網: www.bridgeclimb.com 成人AUD$218-348
不接受10歲以下小孩子參加活動,而且活動期間不能帶任何私人物品包括照相機,所以對於我來說,無愛 不得不提的是,請註意海港內的凶猛的海鷗
女兒醒來後,說她餓了,於是我們在一家便利店幫她買了個麵包,她拿著手上還沒吃兩口,突然之間就飛來了一隻海鷗!那個海鷗居然公然打劫我女兒了,整個麵包被它叼走,然後還引發了一場海鷗之間的生死大戰。。。
小女被嚇到了,哭了好久好久。。。
岩石區在 悉尼 的歷史上,岩石區的過去與當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由 英國 來的囚犯而建成,骯髒與混亂曾經是這個社區的代言詞。直到70年代,岩石區的文化和建築遺產地位才最終直到認可。
我老爸說,岩石區(The Rock)就是一個充斥著宰客陷阱的舊世界風格旅游景區而已。而我卻說這裡是可以在高檔餐廳碰杯,在歷史悠久的酒館小酌,然後不經意之間可以觀看到各式文藝演出的小清新場地。
凡事都有多面性,只在乎於你往哪一面看而已
離開歌劇院時,夜幕已經完全降臨,看了看時間,只有5點半不到而已。
在冬季,太陽下山之後,氣溫會驟降,晝夜氣溫相差很大。
The Rock的第一站,就是T Galleria DFS免稅店了,用S的話,就是可以刷銀聯的地方,她都很喜歡。
DFS內有全世界各種大牌,我們去的時候還遇到瘋狂的折扣,例如S試穿的那雙鞋子,3折~~~!得知價錢之後,我真想喊麻煩來兩雙,畢竟能省則省啊
其實我們去到岩石區的時候,大部分賣商品的店鋪已經打烊休息了,這裡平日的營業時間只到5點而已。 女兒坐在嬰兒車裡面乖乖的,四處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