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村落(9)--不如歸去,以家的名義;泉州古城
中國 人對於家的感情,從遠古而來,便是如此濃烈。
最自然的家,便是天地。我們很明確的知道我們是天地陰陽所生,猶如萬物一般,亦沒有區別。因此,古代多山水畫並不是偶然,庭院多植盆景以應四時也是順其自然,甚至到處游山玩水,這是為了親近天地,回到天地父母的懷抱。
再後來,我們觀天象察地理以化成文,而後化人,這就是我們第二層家,文化。大部分閩南人源自中原,想當年衣冠南渡,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詩書傳家克勤克勉,始終不忘來處。在 泉州 古城區隨處可見“XX傳芳”“XX衍派”,這就是烙在骨子裡對家的深刻印象。文化以華夏天道文明為學,根源以中原神州為依,二者並行不悖,構成了 泉州 對家的那種追溯。
第三層家,則是以地區文明所衍生的分支文明, 比如 我的家在 廈門 ,也是閩南文化所影響的地區,但是我很喜歡到 泉州 去游歷,尤其是到 泉州 古城區。去清源山看老子,體驗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去文廟看孔子,瞭解儒家文化如何教人氣度不凡、如何成為大丈夫。去看閩南紅磚古厝,回憶兒時的童年時光。
第四層家的寓意,便是自己成長的故鄉以及為雙親所撫養的溫馨的家。毛主席在年輕時期曾經用過這麼一句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背井離鄉,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不舍的。既有家有雙親不能奉養膝下的無奈,也有倚門眺望游子歸家的惆悵。但無論如何,游子對於家的牽掛都不會斷線。同時,人生何處不青山。是啊,人乃天地所生,又何處不為家呢?這就是 中國 人的文化,也是 泉州 人的文化。
家,不僅是其樂融融的家,也是天地所衣養。
正因為如此, 泉州 人惦記著先祖從中原而來,同時也在 江南 之濱勤奮打拼,終有東亞文化之都美譽。 紅磚古厝是閩 南特 有的民居,與其他地方的民居建築各為一派。
游子從外地歸來,遠遠望見一片紅色屋厝,燕尾脊優雅的飛旋,便知道家就在眼前了。
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尋常百姓,院子里總是要留有庭院,格局總是要對稱,雕欄玉砌也是免不了的。尋常之處可見 泉州 人的生活美學早已遍及居處環境,雖百年轉瞬,滄桑躍然紙上,仍舊一副生機盎然,不過是洗盡鉛華呈素姿,更有一番風味。
那些老舊的木柱和紅磚,那些被踏得缺了個口的門檻,那些被磨的光量的雨凳,則慣看了秋月春風。所謂流金歲月,也是一朝一夕。
人在外地,難得的是能聽見鄉音。人在故鄉,則是成人之後依舊能跟孩提時的玩伴在自家門口喝茶閑敘,縱然歷載廿年,內心始終質朴溫純。談笑間,每一口茶都有家的溫暖和清香,使人自醉。 總之,歲月也過了幾千年了。閩南子弟在這裡重新揚帆起航,接受著道儒法的聖賢之道,背負著先祖一代又一代的期許和精神,砥礪前行。
拜別家裡這片熟悉的紅磚古厝,告辭閩南的巍巍群山,揮手村門口那棵大榕樹。到南洋去,到東洋去,到西洋去,只要太陽能照耀到的地方,就能生根落地。愛拼才會贏,是被 泉州 人認可的座右銘。有朝一日,榮歸故里。告知祖先,光耀門楣。
實際上,幾千年前的事情誰還記得那麼清楚,縱然青史留名,記憶也模糊了雙眼。或許,精神的力量就是這麼的無窮,祖先把這些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來,雖然他們仙逝了,但這種精神始終不滅!所謂“子孫以祭祀不輟”。 泉州 的每一個地區都有文廟,老城區也是如此。要瞭解儒家,必須區分魯迅口中那種殺人的禮教指的是滿清的奴役思想,跟先秦儒家有著本質的區別。
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周游列國呼號以恢復周禮,回到周公之學,這說明孔子的儒家學說從周公而來,周公的學說從堯舜而來,由此可見儒家並不是孔子首創,孔子可以說是一位為了道義而當仁不讓的聖賢。雖然他知道當時的社會已經積重難返,但是他依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終為萬世師表。其實,從孔子的身上就可以得出儒學要培養的是什麼人!
培養的就是這種終剛強兮不可凌的大丈夫氣概,培養的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君子風度,培養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培養的是行於大道,修之於身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崇道之人。
那麼儒學的根基又是什麼呢?“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也就是說儒學的根據也要合乎天道才行。 老城區的關帝廟是香火最旺的一座廟宇,供奉的是義薄雲天的關雲長,因為他的忠義,他的豪氣乾雲而得到後人的崇敬。
莊子說:“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黃帝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人是萬物最尊貴的生靈,甚至還可以跟造物者一起欣賞這萬千世界的一切美好。所以,我們不講信仰,而是講崇敬。人是萬物的一類,人類裡面也有千萬的人,那麼崇敬那些為了民族而奮鬥不息的聖賢英雄和先祖,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些所有跟我們息息相關的人和精神才值得我們去崇拜。 泉州 天后宮,是一座禮制規格甚高的廟宇。我們也必須分清楚,我們祭祀民族的聖賢英雄和先祖,這跟外來的胡教等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是我們的習俗,是寄托我們尊崇聖賢英雄的地方!
媽祖本命林默, 福建 莆田 人。醫術精湛,懸壺濟世,時常為出海漁民排憂解難。仙逝之後,百姓皆感其德,於是刻碑立廟,以享世間祭祀。 福建 第一道觀,元妙觀。
我對元妙觀感興趣的不僅僅是恢弘的建築,還有這塊牌匾。眾妙之 門源 自道德經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兩者指的是無跟有,他們源自道,所謂道生無,無中生有。無跟有的名詞看起來不一樣,但是皆從道而來,所以才稱同謂之玄。玄,意思是深邃幽遠不可測,如同仰望星河一樣。便是這深邃幽遠的地方,也就是道所在的惟恍惟惚的狀態,便是世間一切的本源。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存。
這些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也就是天地之間存在一個道的東西,但是有看不見摸不著,推動著萬物的生長化收藏。正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整本書的意思是天地之間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大道,人們行於大道以修之於身,如何保證行為這條大道上而不出錯的真人真言。道德二字,便是以上的意思,而不是當下那種流俗的倫理。 老城區的晉光小學,校園古香古色,傳統建築風格的校門,反而顯得歲月的美好。校園內的學生們在做課間操,那種朝氣蓬勃的感覺,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誠如毛主席所言。 開元寺裡面這座 泉州 灣古船博物館,恰好見證了 泉州 人敢打敢拼的精神。
泉州 人帶著一腔碧血,幾代忠魂,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不斷的向海外開拓。他們的足跡走遍世界,世界也把足跡帶到 泉州 ,那是早在宋朝的時候, 泉州 便成為水上 絲綢之路 的起點之一,這是以中央帝國為核心的全球貿易體系的一座城市。這些成績不是天降恩賜,而是世代奮鬥而來。
福建 多山,地勢連綿起伏,交通不便, 泉州 也不能幸免。看 安溪 有那麼多的村子都坐落在山腰上就可以知道一二了。所以,向海外謀生,與大海為伍尋求貿易,則是 泉州 人不得不做的事業。
我們的傳統文化講的是“士農工商”,抑商的意思是抑制資本的嗜血和無情,並不是抑制貿易本身,不然 泉州 的貿易也不會這麼發達。
最自然的家,便是天地。我們很明確的知道我們是天地陰陽所生,猶如萬物一般,亦沒有區別。因此,古代多山水畫並不是偶然,庭院多植盆景以應四時也是順其自然,甚至到處游山玩水,這是為了親近天地,回到天地父母的懷抱。
再後來,我們觀天象察地理以化成文,而後化人,這就是我們第二層家,文化。大部分閩南人源自中原,想當年衣冠南渡,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詩書傳家克勤克勉,始終不忘來處。在 泉州 古城區隨處可見“XX傳芳”“XX衍派”,這就是烙在骨子裡對家的深刻印象。文化以華夏天道文明為學,根源以中原神州為依,二者並行不悖,構成了 泉州 對家的那種追溯。
第三層家,則是以地區文明所衍生的分支文明, 比如 我的家在 廈門 ,也是閩南文化所影響的地區,但是我很喜歡到 泉州 去游歷,尤其是到 泉州 古城區。去清源山看老子,體驗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去文廟看孔子,瞭解儒家文化如何教人氣度不凡、如何成為大丈夫。去看閩南紅磚古厝,回憶兒時的童年時光。
第四層家的寓意,便是自己成長的故鄉以及為雙親所撫養的溫馨的家。毛主席在年輕時期曾經用過這麼一句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背井離鄉,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不舍的。既有家有雙親不能奉養膝下的無奈,也有倚門眺望游子歸家的惆悵。但無論如何,游子對於家的牽掛都不會斷線。同時,人生何處不青山。是啊,人乃天地所生,又何處不為家呢?這就是 中國 人的文化,也是 泉州 人的文化。
家,不僅是其樂融融的家,也是天地所衣養。
正因為如此, 泉州 人惦記著先祖從中原而來,同時也在 江南 之濱勤奮打拼,終有東亞文化之都美譽。 紅磚古厝是閩 南特 有的民居,與其他地方的民居建築各為一派。
游子從外地歸來,遠遠望見一片紅色屋厝,燕尾脊優雅的飛旋,便知道家就在眼前了。
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尋常百姓,院子里總是要留有庭院,格局總是要對稱,雕欄玉砌也是免不了的。尋常之處可見 泉州 人的生活美學早已遍及居處環境,雖百年轉瞬,滄桑躍然紙上,仍舊一副生機盎然,不過是洗盡鉛華呈素姿,更有一番風味。
那些老舊的木柱和紅磚,那些被踏得缺了個口的門檻,那些被磨的光量的雨凳,則慣看了秋月春風。所謂流金歲月,也是一朝一夕。
人在外地,難得的是能聽見鄉音。人在故鄉,則是成人之後依舊能跟孩提時的玩伴在自家門口喝茶閑敘,縱然歷載廿年,內心始終質朴溫純。談笑間,每一口茶都有家的溫暖和清香,使人自醉。 總之,歲月也過了幾千年了。閩南子弟在這裡重新揚帆起航,接受著道儒法的聖賢之道,背負著先祖一代又一代的期許和精神,砥礪前行。
拜別家裡這片熟悉的紅磚古厝,告辭閩南的巍巍群山,揮手村門口那棵大榕樹。到南洋去,到東洋去,到西洋去,只要太陽能照耀到的地方,就能生根落地。愛拼才會贏,是被 泉州 人認可的座右銘。有朝一日,榮歸故里。告知祖先,光耀門楣。
實際上,幾千年前的事情誰還記得那麼清楚,縱然青史留名,記憶也模糊了雙眼。或許,精神的力量就是這麼的無窮,祖先把這些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來,雖然他們仙逝了,但這種精神始終不滅!所謂“子孫以祭祀不輟”。 泉州 的每一個地區都有文廟,老城區也是如此。要瞭解儒家,必須區分魯迅口中那種殺人的禮教指的是滿清的奴役思想,跟先秦儒家有著本質的區別。
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周游列國呼號以恢復周禮,回到周公之學,這說明孔子的儒家學說從周公而來,周公的學說從堯舜而來,由此可見儒家並不是孔子首創,孔子可以說是一位為了道義而當仁不讓的聖賢。雖然他知道當時的社會已經積重難返,但是他依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終為萬世師表。其實,從孔子的身上就可以得出儒學要培養的是什麼人!
培養的就是這種終剛強兮不可凌的大丈夫氣概,培養的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君子風度,培養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培養的是行於大道,修之於身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崇道之人。
那麼儒學的根基又是什麼呢?“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也就是說儒學的根據也要合乎天道才行。 老城區的關帝廟是香火最旺的一座廟宇,供奉的是義薄雲天的關雲長,因為他的忠義,他的豪氣乾雲而得到後人的崇敬。
莊子說:“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黃帝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人是萬物最尊貴的生靈,甚至還可以跟造物者一起欣賞這萬千世界的一切美好。所以,我們不講信仰,而是講崇敬。人是萬物的一類,人類裡面也有千萬的人,那麼崇敬那些為了民族而奮鬥不息的聖賢英雄和先祖,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些所有跟我們息息相關的人和精神才值得我們去崇拜。 泉州 天后宮,是一座禮制規格甚高的廟宇。我們也必須分清楚,我們祭祀民族的聖賢英雄和先祖,這跟外來的胡教等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是我們的習俗,是寄托我們尊崇聖賢英雄的地方!
媽祖本命林默, 福建 莆田 人。醫術精湛,懸壺濟世,時常為出海漁民排憂解難。仙逝之後,百姓皆感其德,於是刻碑立廟,以享世間祭祀。 福建 第一道觀,元妙觀。
我對元妙觀感興趣的不僅僅是恢弘的建築,還有這塊牌匾。眾妙之 門源 自道德經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兩者指的是無跟有,他們源自道,所謂道生無,無中生有。無跟有的名詞看起來不一樣,但是皆從道而來,所以才稱同謂之玄。玄,意思是深邃幽遠不可測,如同仰望星河一樣。便是這深邃幽遠的地方,也就是道所在的惟恍惟惚的狀態,便是世間一切的本源。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存。
這些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也就是天地之間存在一個道的東西,但是有看不見摸不著,推動著萬物的生長化收藏。正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整本書的意思是天地之間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大道,人們行於大道以修之於身,如何保證行為這條大道上而不出錯的真人真言。道德二字,便是以上的意思,而不是當下那種流俗的倫理。 老城區的晉光小學,校園古香古色,傳統建築風格的校門,反而顯得歲月的美好。校園內的學生們在做課間操,那種朝氣蓬勃的感覺,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誠如毛主席所言。 開元寺裡面這座 泉州 灣古船博物館,恰好見證了 泉州 人敢打敢拼的精神。
泉州 人帶著一腔碧血,幾代忠魂,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不斷的向海外開拓。他們的足跡走遍世界,世界也把足跡帶到 泉州 ,那是早在宋朝的時候, 泉州 便成為水上 絲綢之路 的起點之一,這是以中央帝國為核心的全球貿易體系的一座城市。這些成績不是天降恩賜,而是世代奮鬥而來。
福建 多山,地勢連綿起伏,交通不便, 泉州 也不能幸免。看 安溪 有那麼多的村子都坐落在山腰上就可以知道一二了。所以,向海外謀生,與大海為伍尋求貿易,則是 泉州 人不得不做的事業。
我們的傳統文化講的是“士農工商”,抑商的意思是抑制資本的嗜血和無情,並不是抑制貿易本身,不然 泉州 的貿易也不會這麼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