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東南部七國30日
第二天一大早要去島南面出海看海豚
5-6個人一艘小船,天色倒是不錯,不過風不小。船很簡單,淺淺的船身,中間橫了三塊木板就算座位了,尾部有個馬達承擔著所有的動力,不過貌似特地給我們加了個鐵桿子支持的遮陽頂棚,因為後面在海裡看到的其他船都是光禿禿的。
登船要涉水走過一片海藻灘,索性桑島離赤道不算遠,所以這個時候即使是在南半球水溫還是溫熱的。然後船出發了,真的是乘風破浪啊~~~ 離岸越遠風浪越大,大的一個浪來,前後的船可以被浪掀起的45度的浪花牆完全遮住。本宮原來是坐在位子上隨著每個浪歡呼的,後來浪太大了,每次被浪震的彈起來再摔下去PP就在木板座位上敲一下,雖然本宮上身一層包一層雨衣一層救生衣的把自己裹成了一個粽子,但是PP直接磨著木板,骨頭太多,敲多了實在擱著疼,於是我就蹲在座位前面了。這樣雖然看著慫,但重心降低,的確穩了很多 。
有段時間浪大雲多,周圍的海水起起伏伏的有一種身處翻滾的泥漿的感覺 。還好後來看到海豚的喜悅把這個小恐懼打跑了
出現海豚的時候海面相對平靜了些,有看見其他游客跳下去游泳的,我們多數人還是牢牢抓著桿子和木板以防風浪再起。海豚有時從我們船下穿過,有一些技術好的抓拍到了海豚出入水的瞬間 。 浪了兩小時,回岸邊的時候風倒是小了點,岸上也有不少當地的漁民出來交易了。 回到岸上,休息一下,吹吹 印度 洋上暖暖的海風,打道回府
回到酒店,海邊的BBQ在等著我們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開的是我們這些ladies花花綠綠的衣服。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不多拍點照片豈不可惜 於是這個下午很休閑,酒店里隨便耍。
因為連著幾天很早起,本宮在隨便晃了晃後回房間洗洗睡了,後來室友回來說可以去看日落,本宮答了幾句話,無奈太困,頭一歪又昏過去一小時,再醒來時大概正好日落點,慌忙著出去看,然後覺得雲層比較厚,應該看不到鹹蛋黃,而且我們酒店是對著東面的,要看日落要走去一個小遠的棧橋,估計走到天也黑了,不如就趁著夕陽無限好的時候海灘上隨便走走啦
海灘上有幾個細腳伶仃的 馬賽 人,細看就是昨天表演的那幾個,他們可能是為發展旅游業來走穴的,村子就在酒店邊上,輪流在附近的酒店飯前賣手工藝品飯後演出,因為那天晚上我們酒店里就木有他們的小攤和表演了。 當晚繼續泳池邊的自助餐,不過駐唱換了,好聽很多 。
離開桑島前要去看一下石 頭城 。
石 頭城 的出名除了它的房子多是由當地珊瑚石建成之外,奴隸市場也是原因之一。
地處港口,桑島從15世紀起就由 葡萄牙 人開始了奴隸貿易,後逐步轉向被阿拉伯人控制。這裡主要集中了當時從 非洲 中東 部運來的奴隸,經過各種適者生存的考驗,在此拍賣,然後奴隸有留在島上的種植園幹活的,也有再被賣去別處的。
直到由倡導奴隸制的國家之一的 英國 ,他們的傳教士Dr. Livingstone又呼喚廢除奴隸制,桑島的奴隸市場才最終在1873年關閉,併在這鞭撻奴隸的交易廣場原址建造了這座Anglican Cathedral教堂。
現在教堂的邊上除了有個奴隸博物館訴說著當年的歷史,還保留了兩間當年關押奴隸的地牢。
其實當時除了奴隸是暴利外,象牙也是交易的主要內容之一。可憐的大象受到迫害的原因居然是因為象牙是極好的琴鍵及桌球的原料,這兩種貌似優雅的娛樂背後的成本是有多高啊 。
很讓本宮吃驚的是博物館里有一張當代奴隸類型分類,按這個定義,感覺奴隸的範圍即使在今天依然很廣啊 。 地牢就不用說了,有男女之分,但是都無比壓抑。看過一本書裡面提到這種地牢人是擠著蹲在石頭上的,髒東西排泄在地上,然後漲潮可以把髒東西帶走。但是這個地勢和位置不像是能漲潮到裡面的;不過裡面味道也是不太好,所以匆匆一瞥快閃吧。 還是教堂的莊嚴挺拔比較莊嚴悅目。 石 頭城 (Stone Town)老街就在邊上。
現在我們看到的房子大多建於19世紀,顯示了斯瓦西里文化,融合了阿拉伯、 印度 等建築風格。房子外牆年久斑駁,不少都發黑了,但是門都十分漂亮。有精美雕琢的木門框,還有那種門上有金屬突起的那種,號稱當時 印度 人為了防大象來家裡所以有這種尖戳的設計,然後就這麼照搬過來了。 老城小巷曲徑通幽,不少鋪子都在賣畫,畫風很 非洲 ,粗線條大色塊,色彩明亮,通俗易懂 隨著19世紀阿拉伯人在桑島人口的增長,石 頭城 也發展起來,所以接著我們看到的城堡、奇跡屋(House of Wonders)、皇宮(the Sultan's Palace)都是他們造的。
石 頭城 里巷子小,所以城堡前的空地停了無數車 。 穿過城堡發現奇跡屋正在維修,好吧,那就看不到那部神奇的島上第一部電梯了 。
皇宮內的門廊處處用大括號頂顯示著阿拉伯風格,也不覺得特別豪華,住的皇帝公主啥的也不是很熟 ,倒是過道里有CC公主的畫像、擺設里有 中國 的刺繡還是很意外的。那些保留的 印度 黑木雕刻的傢具和 意大利 吊燈也還是稍顯身份的吧 。 房間麽就是些正常的傢具,陽臺面朝大海,風景不錯 沿海就是桑島的碼頭,午飯後我們就坐船去對岸的 達累斯薩拉姆 啦 。
不愧為 東非 第一大港,還在船上就看到達累沿海高樓林立 。
達累斯薩拉姆 (Dar es Salaam)在斯瓦希里語意為“平安之港”的意思,原來是坦桑的首都,現在算是經濟首都,政治首都在多多馬(Dodoma)。
團隊的行程在這裡並沒有特別的點,只是為了過一下,第二天一大早飛 馬拉維 的。所以在這裡的半天只是游車河粗粗看一下這個城市的市區和海邊。 馬拉維湖又是一大早的飛機,到機場的時候天還黑著呢
從達累飛 馬拉維 首都的航線很繞,先是飛到了更南面的布蘭太爾機場停了半小時,然後又折回往北面飛到利隆圭。
迎接我們的是四個當地壯小黑。 馬拉維 已經是 東非 靠南,和我們剛踏上 非洲 看到的 埃塞俄比亞 黑人已經很不相同。從北到南,凹眼高鼻已不那麼明顯,嘴唇厚度慢慢增加了。
四個人很熱情,其中兩個全程相陪,之一是個在 中國 留過學的官二代,圓頭圓腦,中文馬馬虎虎可以基本交流;另一個是老闆,也在 深圳 做生意,好像還有個類似二奶的女朋友,不過能說的中文詞很少。
雖然 馬拉維 有被稱為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接待我們的規格很高啊——中間擺滿鮮花的20人大桌中餐廳,這個地方也是我們第二天要住的賓館,當然,是同胞經營的 。 飯後,為了配合宣傳,大家還在飯店前拍了好一會兒集體照,最後終於出發去 馬拉維 湖。
出了利隆圭基本就是荒山野嶺了,可能因為來的游客太少,司機在岔路口還選錯了方向 ,一刻鐘後發現了,折回。
路過幾個村子,看到一支送新娘的隊伍,隊伍為首的拿著樹枝,邊唱邊跳,看著很傳統的樣子。不過整支隊伍最新潮的應該就是新娘了,穿著現代的白紗還帶著墨鏡 。 後半程的路上漸漸出現了許多麵包樹。 在快到湖邊的時候算是領略了 馬拉維 的不發達了。茅草泥巴的村子,很多光著腳站著或坐在沙土地里的人。
我們的酒店就在湖邊,與他們只是一牆之隔......
到達湖邊已經傍晚了,我們那位老闆導游還是磨磨唧唧叫我們先check-in再游湖,可是我們覺得這樣到了湖上就天黑看不見了呀~~~
於是——發現——原來熱情的小黑做事真是不靠譜,完全木有安排好船!於是開始扯皮啦,小黑說其實你們出行手冊上並沒有說有免費坐船啦blabla~~~
這時候的團長顯示了無以倫比的領導責任心和執行力,遠隔萬里,國際長途嚴厲譴責了國內的行程定製師找的當地地接不靠譜的行為,軟硬兼施的要求給我們派船,最後在三方溝通後達成統一,第二天一大早給我們坐船!幸虧那個湖邊還有信號,要知道很多地方我們的團友買了當地的電話卡也是木有用的 。
好吧,那麼當時我們就玩玩光影,在湖邊欣賞日落晚霞啦。 湖邊的房間是一個個單獨的小屋,每個名字都奇奇怪怪的,每次遇到這種不按號碼排序的房間或者沒有電梯的高層就是服務員賺小費的機會了。不過這次的一美金性價比好低,前臺出去十米不到就到了。好吧,明天退房的時候不能再浪費錢了
馬拉維 湖是 非洲 第三大 淡水 湖,世界第四深湖,位置處於 馬拉維 、 坦桑尼亞 和 莫桑比克 的邊界,當然在 馬拉維 境內的面積最大,所以冠名權給了戶主。
為了看宣傳畫上湖中那種船有懸浮感的水質,也為了在湖上欣賞日出,第二天天沒亮我們就登船出發了。不過協商結果是只有一艘像樣的船,船上最多坐14個人,所以有些團友就自願犧牲不去了 。
日出的方向是在村子有山的一邊,所以我們天沒亮駛出去到了湖中間正是太陽爬上山坡的時候。 伴隨太陽漸漸升起,我們向著宣傳畫的那個湖心島開去。 隨船的官二代小黑說我們行程木有上島的安排,如果要上去,每人要收十美金的。我們看了一下島周圍的湖水,很乾凈,但是完全木有那種船懸浮的效果,於是我們覺得照片一定就是照騙,一定要有特定的時間和角度才有可能有那樣的效果,於是就讓船在島附近晃晃,看駕船的小哥給飛鷹喂魚。
小哥是帶了一袋子小💩魚在船上的。就聽他不停的吹著口哨,然後看到有飛鷹靠近就拋出去一條。不過那些鳥大多都是等魚落到湖裡再去撈的,很少一兩次能配合到隔空抓食。但就是這樣,也被我們隊友的機關槍抓捕了下來。
5-6個人一艘小船,天色倒是不錯,不過風不小。船很簡單,淺淺的船身,中間橫了三塊木板就算座位了,尾部有個馬達承擔著所有的動力,不過貌似特地給我們加了個鐵桿子支持的遮陽頂棚,因為後面在海裡看到的其他船都是光禿禿的。
登船要涉水走過一片海藻灘,索性桑島離赤道不算遠,所以這個時候即使是在南半球水溫還是溫熱的。然後船出發了,真的是乘風破浪啊~~~ 離岸越遠風浪越大,大的一個浪來,前後的船可以被浪掀起的45度的浪花牆完全遮住。本宮原來是坐在位子上隨著每個浪歡呼的,後來浪太大了,每次被浪震的彈起來再摔下去PP就在木板座位上敲一下,雖然本宮上身一層包一層雨衣一層救生衣的把自己裹成了一個粽子,但是PP直接磨著木板,骨頭太多,敲多了實在擱著疼,於是我就蹲在座位前面了。這樣雖然看著慫,但重心降低,的確穩了很多 。
有段時間浪大雲多,周圍的海水起起伏伏的有一種身處翻滾的泥漿的感覺 。還好後來看到海豚的喜悅把這個小恐懼打跑了
出現海豚的時候海面相對平靜了些,有看見其他游客跳下去游泳的,我們多數人還是牢牢抓著桿子和木板以防風浪再起。海豚有時從我們船下穿過,有一些技術好的抓拍到了海豚出入水的瞬間 。 浪了兩小時,回岸邊的時候風倒是小了點,岸上也有不少當地的漁民出來交易了。 回到岸上,休息一下,吹吹 印度 洋上暖暖的海風,打道回府
回到酒店,海邊的BBQ在等著我們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開的是我們這些ladies花花綠綠的衣服。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不多拍點照片豈不可惜 於是這個下午很休閑,酒店里隨便耍。
因為連著幾天很早起,本宮在隨便晃了晃後回房間洗洗睡了,後來室友回來說可以去看日落,本宮答了幾句話,無奈太困,頭一歪又昏過去一小時,再醒來時大概正好日落點,慌忙著出去看,然後覺得雲層比較厚,應該看不到鹹蛋黃,而且我們酒店是對著東面的,要看日落要走去一個小遠的棧橋,估計走到天也黑了,不如就趁著夕陽無限好的時候海灘上隨便走走啦
海灘上有幾個細腳伶仃的 馬賽 人,細看就是昨天表演的那幾個,他們可能是為發展旅游業來走穴的,村子就在酒店邊上,輪流在附近的酒店飯前賣手工藝品飯後演出,因為那天晚上我們酒店里就木有他們的小攤和表演了。 當晚繼續泳池邊的自助餐,不過駐唱換了,好聽很多 。
離開桑島前要去看一下石 頭城 。
石 頭城 的出名除了它的房子多是由當地珊瑚石建成之外,奴隸市場也是原因之一。
地處港口,桑島從15世紀起就由 葡萄牙 人開始了奴隸貿易,後逐步轉向被阿拉伯人控制。這裡主要集中了當時從 非洲 中東 部運來的奴隸,經過各種適者生存的考驗,在此拍賣,然後奴隸有留在島上的種植園幹活的,也有再被賣去別處的。
直到由倡導奴隸制的國家之一的 英國 ,他們的傳教士Dr. Livingstone又呼喚廢除奴隸制,桑島的奴隸市場才最終在1873年關閉,併在這鞭撻奴隸的交易廣場原址建造了這座Anglican Cathedral教堂。
現在教堂的邊上除了有個奴隸博物館訴說著當年的歷史,還保留了兩間當年關押奴隸的地牢。
其實當時除了奴隸是暴利外,象牙也是交易的主要內容之一。可憐的大象受到迫害的原因居然是因為象牙是極好的琴鍵及桌球的原料,這兩種貌似優雅的娛樂背後的成本是有多高啊 。
很讓本宮吃驚的是博物館里有一張當代奴隸類型分類,按這個定義,感覺奴隸的範圍即使在今天依然很廣啊 。 地牢就不用說了,有男女之分,但是都無比壓抑。看過一本書裡面提到這種地牢人是擠著蹲在石頭上的,髒東西排泄在地上,然後漲潮可以把髒東西帶走。但是這個地勢和位置不像是能漲潮到裡面的;不過裡面味道也是不太好,所以匆匆一瞥快閃吧。 還是教堂的莊嚴挺拔比較莊嚴悅目。 石 頭城 (Stone Town)老街就在邊上。
現在我們看到的房子大多建於19世紀,顯示了斯瓦西里文化,融合了阿拉伯、 印度 等建築風格。房子外牆年久斑駁,不少都發黑了,但是門都十分漂亮。有精美雕琢的木門框,還有那種門上有金屬突起的那種,號稱當時 印度 人為了防大象來家裡所以有這種尖戳的設計,然後就這麼照搬過來了。 老城小巷曲徑通幽,不少鋪子都在賣畫,畫風很 非洲 ,粗線條大色塊,色彩明亮,通俗易懂 隨著19世紀阿拉伯人在桑島人口的增長,石 頭城 也發展起來,所以接著我們看到的城堡、奇跡屋(House of Wonders)、皇宮(the Sultan's Palace)都是他們造的。
石 頭城 里巷子小,所以城堡前的空地停了無數車 。 穿過城堡發現奇跡屋正在維修,好吧,那就看不到那部神奇的島上第一部電梯了 。
皇宮內的門廊處處用大括號頂顯示著阿拉伯風格,也不覺得特別豪華,住的皇帝公主啥的也不是很熟 ,倒是過道里有CC公主的畫像、擺設里有 中國 的刺繡還是很意外的。那些保留的 印度 黑木雕刻的傢具和 意大利 吊燈也還是稍顯身份的吧 。 房間麽就是些正常的傢具,陽臺面朝大海,風景不錯 沿海就是桑島的碼頭,午飯後我們就坐船去對岸的 達累斯薩拉姆 啦 。
不愧為 東非 第一大港,還在船上就看到達累沿海高樓林立 。
達累斯薩拉姆 (Dar es Salaam)在斯瓦希里語意為“平安之港”的意思,原來是坦桑的首都,現在算是經濟首都,政治首都在多多馬(Dodoma)。
團隊的行程在這裡並沒有特別的點,只是為了過一下,第二天一大早飛 馬拉維 的。所以在這裡的半天只是游車河粗粗看一下這個城市的市區和海邊。 馬拉維湖又是一大早的飛機,到機場的時候天還黑著呢
從達累飛 馬拉維 首都的航線很繞,先是飛到了更南面的布蘭太爾機場停了半小時,然後又折回往北面飛到利隆圭。
迎接我們的是四個當地壯小黑。 馬拉維 已經是 東非 靠南,和我們剛踏上 非洲 看到的 埃塞俄比亞 黑人已經很不相同。從北到南,凹眼高鼻已不那麼明顯,嘴唇厚度慢慢增加了。
四個人很熱情,其中兩個全程相陪,之一是個在 中國 留過學的官二代,圓頭圓腦,中文馬馬虎虎可以基本交流;另一個是老闆,也在 深圳 做生意,好像還有個類似二奶的女朋友,不過能說的中文詞很少。
雖然 馬拉維 有被稱為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接待我們的規格很高啊——中間擺滿鮮花的20人大桌中餐廳,這個地方也是我們第二天要住的賓館,當然,是同胞經營的 。 飯後,為了配合宣傳,大家還在飯店前拍了好一會兒集體照,最後終於出發去 馬拉維 湖。
出了利隆圭基本就是荒山野嶺了,可能因為來的游客太少,司機在岔路口還選錯了方向 ,一刻鐘後發現了,折回。
路過幾個村子,看到一支送新娘的隊伍,隊伍為首的拿著樹枝,邊唱邊跳,看著很傳統的樣子。不過整支隊伍最新潮的應該就是新娘了,穿著現代的白紗還帶著墨鏡 。 後半程的路上漸漸出現了許多麵包樹。 在快到湖邊的時候算是領略了 馬拉維 的不發達了。茅草泥巴的村子,很多光著腳站著或坐在沙土地里的人。
我們的酒店就在湖邊,與他們只是一牆之隔......
到達湖邊已經傍晚了,我們那位老闆導游還是磨磨唧唧叫我們先check-in再游湖,可是我們覺得這樣到了湖上就天黑看不見了呀~~~
於是——發現——原來熱情的小黑做事真是不靠譜,完全木有安排好船!於是開始扯皮啦,小黑說其實你們出行手冊上並沒有說有免費坐船啦blabla~~~
這時候的團長顯示了無以倫比的領導責任心和執行力,遠隔萬里,國際長途嚴厲譴責了國內的行程定製師找的當地地接不靠譜的行為,軟硬兼施的要求給我們派船,最後在三方溝通後達成統一,第二天一大早給我們坐船!幸虧那個湖邊還有信號,要知道很多地方我們的團友買了當地的電話卡也是木有用的 。
好吧,那麼當時我們就玩玩光影,在湖邊欣賞日落晚霞啦。 湖邊的房間是一個個單獨的小屋,每個名字都奇奇怪怪的,每次遇到這種不按號碼排序的房間或者沒有電梯的高層就是服務員賺小費的機會了。不過這次的一美金性價比好低,前臺出去十米不到就到了。好吧,明天退房的時候不能再浪費錢了
馬拉維 湖是 非洲 第三大 淡水 湖,世界第四深湖,位置處於 馬拉維 、 坦桑尼亞 和 莫桑比克 的邊界,當然在 馬拉維 境內的面積最大,所以冠名權給了戶主。
為了看宣傳畫上湖中那種船有懸浮感的水質,也為了在湖上欣賞日出,第二天天沒亮我們就登船出發了。不過協商結果是只有一艘像樣的船,船上最多坐14個人,所以有些團友就自願犧牲不去了 。
日出的方向是在村子有山的一邊,所以我們天沒亮駛出去到了湖中間正是太陽爬上山坡的時候。 伴隨太陽漸漸升起,我們向著宣傳畫的那個湖心島開去。 隨船的官二代小黑說我們行程木有上島的安排,如果要上去,每人要收十美金的。我們看了一下島周圍的湖水,很乾凈,但是完全木有那種船懸浮的效果,於是我們覺得照片一定就是照騙,一定要有特定的時間和角度才有可能有那樣的效果,於是就讓船在島附近晃晃,看駕船的小哥給飛鷹喂魚。
小哥是帶了一袋子小💩魚在船上的。就聽他不停的吹著口哨,然後看到有飛鷹靠近就拋出去一條。不過那些鳥大多都是等魚落到湖裡再去撈的,很少一兩次能配合到隔空抓食。但就是這樣,也被我們隊友的機關槍抓捕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