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虛齡時代:暖冬·薄霧·威海海濱的懷舊之旅

我覺得這樣也很好啊。站在海邊高處的廣場上看城市的車來人往,有種別樣味道。

整個沿海風光帶,有好幾個租自行車的點,這是最北邊的一個。我們在這裡租了一輛普通雙人自行車。
為什麼要租自行車呢?因為整個沿海風光帶十幾公里長,一路走過去太累,畢竟我又不是學唐僧取經來了。
那為什麼要租一輛普通雙人自行車,而不是這些舒適的、帶頂棚的、卡哇伊的電動車呢?因為如前所說,沿海景觀帶的三個公園之間有間隔,有段路需要拐到濱海路上去,而這些電動車不被允許出去。只有普通自行車和普通雙人自行車可以在 幸福公園 租,到 威海公園 還,只要你提供 租車 時的小票就行。
另外說一句,普通雙人自行車的價格是30塊——你覺得便宜嗎?是半小時30塊。其實這挺貴的了,我們這天騎了兩個小時,花了120塊。
說實在的,當年騎自己的自行車來這裡,想騎多久騎多久,心裡一直很愜意,半點壓力都沒有。現在騎租來的自行車,感覺還是有點壓力的,每分鐘都在看表,生怕騎得慢浪費了錢,心裡有點小不爽,略微影響了游玩的心情。

圖中遠處那個朦朦朧朧的半島,只是第一個公園—— 幸福公園 的盡頭。南邊那倆公園被山遮住了。路很長,一路風景,走起。


——儘管我並不知道她是不是那個傳說中幫助窮書生打掃家裡衛生的保姆式美女,但她腳下有個海螺,就這麼叫了。我一直覺得她拽裙子的姿勢非常優雅,真有種出塵若仙的感覺呢。

這張圖不好意思了,把字放在了正中間,遮擋了主要景物。不過這張當時確實糾結了很久,字放在哪兒,都不如放在那兒好看。抱歉了各位。


當年攝影課,她跟剛纔提到的“海上鋼琴師”一樣是大家照片里的常客,大約是因為她造型優美、意蘊悠長的緣故吧。這位在海邊奔跑的少女似乎象徵著某種自由、希望與夢想。
不過說實在的,看她的臉,真不覺得她是位“少女”。感覺年紀應該不算小了。
還有我聽說,從人體功能學的角度講,她的手臂擺動幅度那麼小,說明奔跑運動不劇烈,於是左腳是不太可能抬那麼高的,這不科學。

它正對面有一條小路,聯通濱海路和 新威路 ,當年乘車路過 青島 路時可以透過小路望見它,那時心裡總會一陣激動——我離海那麼近。

在這樣的路上騎自行車,僅憑想象,恐怕也能體會那愜意的感覺。

那艘白色輪船是 威海 著名的僑鄉號游輪,它是目前唯一仍停靠舊威海港的船了——連 定遠 艦都被拖到新威海港去了。


它是“海翔景區”的核心。我真的覺得這是弄錯了,剛纔那個奔跑的少女該叫“海翔”,這個母親該叫“海情”的。
也許是因為它的設計,也許是因為看到它就意味著一段好路走到了盡頭,總之每次看到它,心裡總有些奇怪的沉重和莫名的傷感。歲月仿佛一剎那間就變得向那鐵錨一樣斑駁。
據說那鐵錨是當年船上用的真家伙。如果是那樣,它當年一定經歷了無數風浪,見證了無數航程。如今它退休了,靜靜地看著風浪,想象自己當年乘風破浪的日子。


遠處紅頂白牆的高樓下,有 威海 第一家大潤發超市,和第一家量販式KTV。大一那年,學校附近還沒有大型超市和KTV,如果想體驗一下在 大城 市裡逛街、K歌的感覺,就要到這裡來。所以大一、大二時我們常來,大三之後,學校周邊漸漸繁華起來,就不怎麼經常來了。
當時在學校周圍看慣了“漁村”,到大潤發逛一趟超市,竟有“進城”的感覺。如今想想真是好笑。



對了,這個地方叫“海伢廣場”。



在風景如此秀美的地方,出現如此現代化的樓盤,讓我倍加羡慕那樓盤的業主。現代都市的舒適與自然風景的清新完美融合,瞬間甩從前我艷羡的那些樓盤幾條街。
一位當地人告訴我,原來這裡是沒有這塊地的(我說我怎麼不記得有這個地方呢),他們把西邊的一座小山挖平,挖出的土填了這塊海,這樣可以賣兩塊地,還能出兩遍GDP,算盤打得精明啊。




所以,這種天氣只是對拍照有影響,騎行還是很愜意的。


我沒去過“江之島”,雖然我很想去。這裡也很美,很舒緩,很寧靜,大約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缺一個靜靜站在海邊凝望大海的少女的背影。
也許夏天的時候會有吧。我自認並非好色之徒,只是單純從美學角度講,如果站一位少女,構圖會顯得更靈動。沒有少女,有個路燈也好啊,可惜也沒有。

這樣拍它,好像還有點氣勢。其實不怎麼有的。

歲月斑駁,而大海長新。

它好像是個小漁船的避風港,有時我會見到一大片船停在這裡,不過這次好像它們大多出海去了。港灣後面的建築是 威海 國際會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