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虛齡時代:暖冬·薄霧·威海海濱的懷舊之旅
↑海上公園 這門的柱子是古 希腊 的多立克柱式。透過柱子看遠處的大海,竟讓我有種站在 雅典 衛城前的懸崖上、憑虛臨風的感覺。我的腦洞是不是開太大了。 ↑海上公園 中心廣場的南邊是個小型游樂場,這裡孩子很多,是我這一路走來見的最熱鬧的地方。 ↑海上公園 ↑海上公園 ↑海上公園 再向南就是這座湖,它是 海上公園 的主體。
當年看到這座湖,以及湖心島別緻的圓形建築,覺得這裡很美,很特別。 ↑海上公園 ↑海上公園 湖周邊各種拍。我的同學們對這個地方大多比較陌生,很少有來過這裡的。當年這裡確實冷清得很,如今熱鬧多了——我是指相對於從前而言。 ↑海上公園 湖東側是座吊橋。其實它挺小的,也沒什麼驚險刺激,一如這座公園溫柔的性格。 ↑海上公園 吊橋的南端出口。從這張圖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西邊是湖,東邊是沙灘。 ↑海上公園 ↑海上公園 終於來到這座橋邊了。它通常是我騎行海濱景觀帶的終點。
不知為什麼,我常在夢裡夢見它,夢見海浪拍打它弧形防波堤的聲音,夢見清冷的海風吹過它橋洞的聲音,夢見日落黃昏時海鷗繞著它盤旋鳴叫的聲音。 ↑海上公園 ↑海上公園 上橋看看。
當年,這裡行人稀少,景色冷清,太陽一偏西,立即會有種蒼莽凄清的感覺。現在人多多了,站了半天,也沒等到一個空曠的時候。 ↑威海 ↑威海 ↑威海 站在橋的拱頂處看 威海 。上圖向南,中圖向北,下圖向西。
南邊這片水域,並不是某條河流的入 海口 ,而是一個細長喇叭形海灣的口。它向內陸延伸了很長一段距離,越來越細,最終像沙漠里的河流一樣消失。我對這塊水域也有種莫名的喜愛,說不上原因,但常在夢裡見到它。 ↑海上公園 從橋上下去,走到橋的另一端,就出了 海上公園 的範圍。那裡仍大致保留著記憶中的樣子,一片荒蕪蕭瑟。
彼時那裡也有那麼幾個小攤位的,不過沒什麼客人光顧,攤主也有些無精打采。 ↑威海 過了那幾個小攤位,就是這片荒地,穿過它向南,還有一片城區。
這裡依然保持著記憶中荒蕪的模樣。 ↑威海 ↑威海 站在荒地上看海灣對面的城市。太陽偏西,霧霾增大,城市又太遠,實在拍不清楚了。不過霧中看那幾座樓,倒也挺有種“仙氣”。 ↑威海 ↑威海 ↑威海 逆光拍荒地上的蘆葦。
西斜的日光打在蘆葦叢上,光影輕輕搖曳。腦海裡忽然浮現譚維維那首《如果有來生》里的歌詞:我穿過金黃的麥田,聽稻草人唱歌。
這當然不是麥田,它只是蘆葦叢,沒有任何意義的蘆葦叢。然而我相信,若有一天我再次重游故地,發現它已經消失,必會熱淚盈眶。
因為它就是麥田啊,我二十歲時的麥田。 ↑威海 原路返回前,再看一眼大海。
海洋一旦在人們心目中變成“海景”,大約總是壯闊的,綺麗的,柔美的。然而那隻是景點,只是海岸線上很小的一部分。
更多的海岸其實都是這樣,它們是荒蕪的,蒼涼的,破敗的。我從中發現了另一種美。 ↑海上公園 返程時決定打車,要從海岸邊走到濱海大道(註意,這不是海濱路,它們是平行的兩條路,海濱路在它西邊)上,於是我們抄近道,穿湖而過。
在橋上,我看見這幅景象,於是隨手拍了幾張。
當年走到過湖那邊的別墅旁。那時想,這些別墅所處的地方未免太荒僻了,白天都很冷清,晚上怕是有些嚇人。如今它周圍已經是大片高樓。 ↑奇石苑 出了 海上公園 ,濱海大道路西是這個地方,它叫“ 奇石苑 ”。
我從來沒仔細逛過這個地方,只是很喜歡它那一排柱子一樣的燈。這次也懶得進去逛了,在邊上拍一張,就閃。
我們在它路對面打車返回市裡。濱海風光帶之行至此圓滿結束。 正文Part3·如今我們變了模樣 生命依然充滿渴望本段落標題來自 譚維維《往日時光》 ↑威高國際 返回市中心時,暮色還未完全降下,時間還早,就在住處附近逛逛。 ↑新威路 住處附近就是 新威路 ,這也是當年常逛的地方,自然要再來看看。
這張圖是站在 新威路 與 昆明 路的十字路口向北看,遠處山前臺階上的就是 威海 市政府,前文簡介中提到過它。這樣看,還真有點“佈達拉宮”的味道,而且那臺階比佈達拉宮還有氣勢呢。
我曾看過一番話,說在 歐洲 ,城市核心區最輝煌的建築是教堂;在 美國 ,是議會;在 日本 ,是科技館和博物館;而在 中國 ,是政府。我覺得北 方城 市在這一點上尤甚,尤其越是縣城,其政府大樓越是氣勢磅礴,似乎指望通過這樣,讓百姓感到敬畏。然而政府應該讓人民感到親切,而不是敬畏,它是服務人民的。不過說實話,我倒是真挺喜歡 威海 市政府這個設計。 ↑新威路 向南看 新威路 。
如此看來,這條“模範街道”似乎也不過如此,其實當年,它更“不過如此”。 ↑威高國際
當年看到這座湖,以及湖心島別緻的圓形建築,覺得這裡很美,很特別。 ↑海上公園 ↑海上公園 湖周邊各種拍。我的同學們對這個地方大多比較陌生,很少有來過這裡的。當年這裡確實冷清得很,如今熱鬧多了——我是指相對於從前而言。 ↑海上公園 湖東側是座吊橋。其實它挺小的,也沒什麼驚險刺激,一如這座公園溫柔的性格。 ↑海上公園 吊橋的南端出口。從這張圖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西邊是湖,東邊是沙灘。 ↑海上公園 ↑海上公園 終於來到這座橋邊了。它通常是我騎行海濱景觀帶的終點。
不知為什麼,我常在夢裡夢見它,夢見海浪拍打它弧形防波堤的聲音,夢見清冷的海風吹過它橋洞的聲音,夢見日落黃昏時海鷗繞著它盤旋鳴叫的聲音。 ↑海上公園 ↑海上公園 上橋看看。
當年,這裡行人稀少,景色冷清,太陽一偏西,立即會有種蒼莽凄清的感覺。現在人多多了,站了半天,也沒等到一個空曠的時候。 ↑威海 ↑威海 ↑威海 站在橋的拱頂處看 威海 。上圖向南,中圖向北,下圖向西。
南邊這片水域,並不是某條河流的入 海口 ,而是一個細長喇叭形海灣的口。它向內陸延伸了很長一段距離,越來越細,最終像沙漠里的河流一樣消失。我對這塊水域也有種莫名的喜愛,說不上原因,但常在夢裡見到它。 ↑海上公園 從橋上下去,走到橋的另一端,就出了 海上公園 的範圍。那裡仍大致保留著記憶中的樣子,一片荒蕪蕭瑟。
彼時那裡也有那麼幾個小攤位的,不過沒什麼客人光顧,攤主也有些無精打采。 ↑威海 過了那幾個小攤位,就是這片荒地,穿過它向南,還有一片城區。
這裡依然保持著記憶中荒蕪的模樣。 ↑威海 ↑威海 站在荒地上看海灣對面的城市。太陽偏西,霧霾增大,城市又太遠,實在拍不清楚了。不過霧中看那幾座樓,倒也挺有種“仙氣”。 ↑威海 ↑威海 ↑威海 逆光拍荒地上的蘆葦。
西斜的日光打在蘆葦叢上,光影輕輕搖曳。腦海裡忽然浮現譚維維那首《如果有來生》里的歌詞:我穿過金黃的麥田,聽稻草人唱歌。
這當然不是麥田,它只是蘆葦叢,沒有任何意義的蘆葦叢。然而我相信,若有一天我再次重游故地,發現它已經消失,必會熱淚盈眶。
因為它就是麥田啊,我二十歲時的麥田。 ↑威海 原路返回前,再看一眼大海。
海洋一旦在人們心目中變成“海景”,大約總是壯闊的,綺麗的,柔美的。然而那隻是景點,只是海岸線上很小的一部分。
更多的海岸其實都是這樣,它們是荒蕪的,蒼涼的,破敗的。我從中發現了另一種美。 ↑海上公園 返程時決定打車,要從海岸邊走到濱海大道(註意,這不是海濱路,它們是平行的兩條路,海濱路在它西邊)上,於是我們抄近道,穿湖而過。
在橋上,我看見這幅景象,於是隨手拍了幾張。
當年走到過湖那邊的別墅旁。那時想,這些別墅所處的地方未免太荒僻了,白天都很冷清,晚上怕是有些嚇人。如今它周圍已經是大片高樓。 ↑奇石苑 出了 海上公園 ,濱海大道路西是這個地方,它叫“ 奇石苑 ”。
我從來沒仔細逛過這個地方,只是很喜歡它那一排柱子一樣的燈。這次也懶得進去逛了,在邊上拍一張,就閃。
我們在它路對面打車返回市裡。濱海風光帶之行至此圓滿結束。 正文Part3·如今我們變了模樣 生命依然充滿渴望本段落標題來自 譚維維《往日時光》 ↑威高國際 返回市中心時,暮色還未完全降下,時間還早,就在住處附近逛逛。 ↑新威路 住處附近就是 新威路 ,這也是當年常逛的地方,自然要再來看看。
這張圖是站在 新威路 與 昆明 路的十字路口向北看,遠處山前臺階上的就是 威海 市政府,前文簡介中提到過它。這樣看,還真有點“佈達拉宮”的味道,而且那臺階比佈達拉宮還有氣勢呢。
我曾看過一番話,說在 歐洲 ,城市核心區最輝煌的建築是教堂;在 美國 ,是議會;在 日本 ,是科技館和博物館;而在 中國 ,是政府。我覺得北 方城 市在這一點上尤甚,尤其越是縣城,其政府大樓越是氣勢磅礴,似乎指望通過這樣,讓百姓感到敬畏。然而政府應該讓人民感到親切,而不是敬畏,它是服務人民的。不過說實話,我倒是真挺喜歡 威海 市政府這個設計。 ↑新威路 向南看 新威路 。
如此看來,這條“模範街道”似乎也不過如此,其實當年,它更“不過如此”。 ↑威高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