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紀】深秋里的大不列顛 | 倫敦+東南英格蘭+愛丁堡+蘇格蘭高地+利物浦+北愛19日游記
觀眾里超過半數是老爺爺老奶奶,都隨著音樂快樂起舞,全場一起唱“All you need is love”,氣氛超級好。看著他們開心得像孩子一樣,我深深被感動到。我想此刻,他們一定在音樂中重返了青春,無比年輕。
第二天一早去機場,路上經過了約翰列儂小時候與姨媽一起住過的房子,《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中描繪的草莓花園也就在附近。可惜天還沒亮,偉大靈魂曾經成長過的房子在黑暗中一閃而過,來不及看清它的樣子。
當飛機從世界上唯一以一名搖滾歌手命名的“ 利物浦 約翰列儂機場”起飛時,我想起了在 利物浦 第二天的黃昏。雨後的晚霞燒紅整個 利物浦 的天空,巨大的彩虹橫跨在天邊。擁有這麼壯麗景色的城市,配得上成為一個偉大的樂隊的母親。 北愛爾蘭血腥衝突史飛機降落 貝爾法斯特 國際機場時,是早上8:55分。5點鐘就起床趕飛機一直還沒睡醒的我,一齣機艙門就精神了, 貝爾法斯特 下著綿綿細雨,冷風陣陣。
機場租車櫃臺設在行李提取處附近,非常方便。這回我是直接在租租車預訂好了手動檔,價格便宜很多。
北愛爾蘭 與 英國 的歷史恩怨以及北愛內部不同教派的衝突對立源遠流長,已有三百多年曆史。17世紀初 英國 完全控制 愛爾蘭 島後,國王詹姆斯一世向 愛爾蘭 大量移民,種下了信仰新教的 英格蘭 和 蘇格蘭 移民與信奉天主教的 愛爾蘭 原住民之間矛盾的種子。到了19世紀, 愛爾蘭 開展獨立運動,而居住在北部 愛爾蘭 的新教徒擔心 愛爾蘭 獨立後自己變成少數派,因此反對 愛爾蘭 獨立,主張 北愛爾蘭 留在 英國 內部。1921年, 愛爾蘭 獨立戰爭結束以後, 愛爾蘭 自由邦成立,北部6郡成為 北愛爾蘭 。 北愛爾蘭 議會選擇退出 愛爾蘭 自由邦,留在聯合王國之內。
1916年,以“南北統一”為宗旨的 愛爾蘭 共和 軍(IRA)成立,併發動 愛爾蘭 內戰。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IRA在北愛和 英國 境內進行了多起爆炸、暗殺等恐怖活動,直到2006年,才宣佈終止武裝鬥爭,放棄所有武器。IRA是20世紀最臭名昭著的恐怖組織之一,三十多年間造成3000多人死亡,而超過一半都是無辜平民。 愛爾蘭 的獨立鬥爭歷史對 愛爾蘭 人民來說是無法忘卻的,因此許多 愛爾蘭 電影、搖滾與流行歌曲中都會涉及這類話題。 比如 The Cranberries的歌曲《Zombie》,提到1916年4月24日 愛爾蘭 人民在 都柏林 舉行抗議針對 英國 政府拖延實施 愛爾蘭 自治法的“複活節起義”。4月30日,起義遭英軍鎮壓,幾百人被捕,起義領導人幾乎全部被殺。這次起義揭開 愛爾蘭 獨立鬥爭序幕。而1993年3月,IRA在 英國 沃靈頓 市中心引爆垃圾桶中的炸彈,導致12歲少年帕里(Tim Parry)和3歲兒童鮑爾(Jonathan Ball)身亡,憤怒的Doleres寫下這首控訴戰爭的歌曲,她不認為一直以 愛爾蘭 獨立為名義製造恐怖事件屠殺平民的 愛爾蘭 共和 軍能夠代表 愛爾蘭 人民,自1916年以來,獨立鬥爭已經走入歧途,演變成崇尚暴力的恐怖活動。 1994年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的電影《因父之名》,講述了一個小人物被卷入這個大背景事件之後的悲慘遭遇,刻畫了當時 英國 政治與司法系統的黑暗與執法人的草菅人命。該片曾獲得 柏林 金熊獎和奧斯卡多項提名。同時該片的電影原聲專輯也非常重量級,由U2樂隊主唱Bono親自參與創作,專輯最後一首歌曲《You made me the thief of your heart》由Sinéad O'Connor壓軸演唱。歌曲在電影結束時響起,看到網易雲上一句評論說,“當畫面向黑,字幕涌起,這首歌如 貝爾法斯特 的海浪一般翻騰而來。”
這是飽受歧視與壓迫、並用文藝作品對戰爭暴力進行深刻思考的 愛爾蘭 現代文化。 貝爾法斯特-逐漸逝去的舊日傷痕貝爾法斯特 的陰雨綿綿,和它與生俱來的悲劇氣質倒很契合。
大三文魚雕塑是城市地標,我喜歡它正面的樣子,甚至看不出來是一條魚,就像有時候我們換個角度看這個世界,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
開車來到曾經用於隔離新教徒與天主教徒聚居區的 和平 牆(Peace Wall),這裡硝煙早已散去,只剩下寂寥的街頭塗鴉。我不禁想起 柏林 牆,它們有著類似的歷史意義,不過 柏林 牆曾經代表的是世界兩大陣營的對立,比起北愛的局部衝突自然引起更多關註,但是兩堵牆背後,都是一部人類的血腥暴力衝突史。 作為北愛首府, 貝爾法斯特 這座城市的旅游資源並不豐富。恰恰又趕上下雨,整個城市籠罩在一種蕭條的氣氛里,我們匆匆在城裡逛了幾個小時,就向著名的黑暗樹籬出發了。 黑暗樹籬-國王之路作為《權利的游戲》粉絲,打卡黑暗樹籬是行程必須的環節。劇中那條從北境通往君 臨城 的“國王之路”,威嚴又陰暗,想來與今天這個陰沉的天氣也是很搭。 如果在清晨時分,升起一片霧靄沉沉,走在這片樹林中,想必一定會穿越時光、走入夢境吧。
倫敦德里-處女之城倫敦 德里的名字有點莫名。本來叫德里(Derry), 英國 人非要安上一個London,其實跟 倫敦 也沒什麼關係。德里在1690年的圍城之戰中屹立不倒,城門從未被攻破,因此得名“處女之城” 在城牆上散步,是領略這座 北愛爾蘭 最古老城市的最好方法。遙想起當年德里被圍城三個半月也沒有投降的場面,這些城牆自是功不可沒。 市政廳外表看起來像一座教堂,陽光透過花玻璃射進屋內,好似天堂的光芒。 在城牆上俯瞰德里城,一排排房屋,在藍天下整齊地站立著。 1972年1月30日, 英國 傘兵向正在游行的群眾開槍,造成14名德里市民死亡,史稱“血腥星期日”。約翰列儂專門創作了一首關於這件事的歌曲《Sunday Bloody Sunday》,U2樂隊也有一首同樣名字的《Sunday Bloody Sunday》,相對更為著名。直到2010年, 英國 政府才承認當時被射殺的市民是手無寸鐵的。 正巧今天也是星期日,德里城洋溢著 平和 安逸的氛圍,相信46年前的“Bloody Sunday”一定不會再重演了。
巨人之路-自然還是超自然?北愛爾蘭 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當屬北部海岸的巨人之路(Giant's Causeway)。
這段海岸很魔幻,成千上萬塊玄武岩 石柱 整齊緊密排列在一起,在海灘上朝大海的方向鋪開來, 石柱 均為異常工整的六邊形,就像被人工切割過。
科學解釋是火山爆發後熔岩結晶形成 石柱 ,後因為海浪沖蝕, 石柱 在不同高度被截斷,形成此景;而在古老的傳說中, 愛爾蘭 巨人修建此路是為了橫渡海峽前往 蘇格蘭 與 蘇格蘭 巨人決鬥。 蘇格蘭 巨人順路來到 愛爾蘭 ,自忖打不過 愛爾蘭 巨人,因此拆毀道路,只剩下海灘上這一小段。 你選擇相信哪個說法?我倒是更願意相信,是外星蜜蜂在地球留下的蜂巢。 從巨人之路往東再行駛半個小時,就會到達另一個著名景點:賈里克空中索橋(Carrick-A-Rede)。索橋本身並沒有什麼特點,就連周圍懸崖和海浪都沒什麼氣勢。但是當我知道這是幾百年前漁民為了在Carrick小島上停靠漁船後回到陸地所建時,頓時對這座現在已經變成游客用來挑戰膽量的橋肅然起敬。在機械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還需要靠人工拖拽橋梁。人類在自然面前雖然如此渺小,但是總會在這天地間頑強地生存下去。 離開索橋時已是日頭西斜,驅車趕回 貝爾法斯特 還車,夜裡乘坐大巴前往 愛爾蘭 都柏林 。接著便是 愛爾蘭 的五天之旅,也是對從小喜歡的 愛爾蘭 音樂的朝聖之旅。
謝謝你看到最後,喜歡的話請收藏。我們下一篇游記見!
第二天一早去機場,路上經過了約翰列儂小時候與姨媽一起住過的房子,《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中描繪的草莓花園也就在附近。可惜天還沒亮,偉大靈魂曾經成長過的房子在黑暗中一閃而過,來不及看清它的樣子。
當飛機從世界上唯一以一名搖滾歌手命名的“ 利物浦 約翰列儂機場”起飛時,我想起了在 利物浦 第二天的黃昏。雨後的晚霞燒紅整個 利物浦 的天空,巨大的彩虹橫跨在天邊。擁有這麼壯麗景色的城市,配得上成為一個偉大的樂隊的母親。 北愛爾蘭血腥衝突史飛機降落 貝爾法斯特 國際機場時,是早上8:55分。5點鐘就起床趕飛機一直還沒睡醒的我,一齣機艙門就精神了, 貝爾法斯特 下著綿綿細雨,冷風陣陣。
機場租車櫃臺設在行李提取處附近,非常方便。這回我是直接在租租車預訂好了手動檔,價格便宜很多。
北愛爾蘭 與 英國 的歷史恩怨以及北愛內部不同教派的衝突對立源遠流長,已有三百多年曆史。17世紀初 英國 完全控制 愛爾蘭 島後,國王詹姆斯一世向 愛爾蘭 大量移民,種下了信仰新教的 英格蘭 和 蘇格蘭 移民與信奉天主教的 愛爾蘭 原住民之間矛盾的種子。到了19世紀, 愛爾蘭 開展獨立運動,而居住在北部 愛爾蘭 的新教徒擔心 愛爾蘭 獨立後自己變成少數派,因此反對 愛爾蘭 獨立,主張 北愛爾蘭 留在 英國 內部。1921年, 愛爾蘭 獨立戰爭結束以後, 愛爾蘭 自由邦成立,北部6郡成為 北愛爾蘭 。 北愛爾蘭 議會選擇退出 愛爾蘭 自由邦,留在聯合王國之內。
1916年,以“南北統一”為宗旨的 愛爾蘭 共和 軍(IRA)成立,併發動 愛爾蘭 內戰。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IRA在北愛和 英國 境內進行了多起爆炸、暗殺等恐怖活動,直到2006年,才宣佈終止武裝鬥爭,放棄所有武器。IRA是20世紀最臭名昭著的恐怖組織之一,三十多年間造成3000多人死亡,而超過一半都是無辜平民。 愛爾蘭 的獨立鬥爭歷史對 愛爾蘭 人民來說是無法忘卻的,因此許多 愛爾蘭 電影、搖滾與流行歌曲中都會涉及這類話題。 比如 The Cranberries的歌曲《Zombie》,提到1916年4月24日 愛爾蘭 人民在 都柏林 舉行抗議針對 英國 政府拖延實施 愛爾蘭 自治法的“複活節起義”。4月30日,起義遭英軍鎮壓,幾百人被捕,起義領導人幾乎全部被殺。這次起義揭開 愛爾蘭 獨立鬥爭序幕。而1993年3月,IRA在 英國 沃靈頓 市中心引爆垃圾桶中的炸彈,導致12歲少年帕里(Tim Parry)和3歲兒童鮑爾(Jonathan Ball)身亡,憤怒的Doleres寫下這首控訴戰爭的歌曲,她不認為一直以 愛爾蘭 獨立為名義製造恐怖事件屠殺平民的 愛爾蘭 共和 軍能夠代表 愛爾蘭 人民,自1916年以來,獨立鬥爭已經走入歧途,演變成崇尚暴力的恐怖活動。 1994年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的電影《因父之名》,講述了一個小人物被卷入這個大背景事件之後的悲慘遭遇,刻畫了當時 英國 政治與司法系統的黑暗與執法人的草菅人命。該片曾獲得 柏林 金熊獎和奧斯卡多項提名。同時該片的電影原聲專輯也非常重量級,由U2樂隊主唱Bono親自參與創作,專輯最後一首歌曲《You made me the thief of your heart》由Sinéad O'Connor壓軸演唱。歌曲在電影結束時響起,看到網易雲上一句評論說,“當畫面向黑,字幕涌起,這首歌如 貝爾法斯特 的海浪一般翻騰而來。”
這是飽受歧視與壓迫、並用文藝作品對戰爭暴力進行深刻思考的 愛爾蘭 現代文化。 貝爾法斯特-逐漸逝去的舊日傷痕貝爾法斯特 的陰雨綿綿,和它與生俱來的悲劇氣質倒很契合。
大三文魚雕塑是城市地標,我喜歡它正面的樣子,甚至看不出來是一條魚,就像有時候我們換個角度看這個世界,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
開車來到曾經用於隔離新教徒與天主教徒聚居區的 和平 牆(Peace Wall),這裡硝煙早已散去,只剩下寂寥的街頭塗鴉。我不禁想起 柏林 牆,它們有著類似的歷史意義,不過 柏林 牆曾經代表的是世界兩大陣營的對立,比起北愛的局部衝突自然引起更多關註,但是兩堵牆背後,都是一部人類的血腥暴力衝突史。 作為北愛首府, 貝爾法斯特 這座城市的旅游資源並不豐富。恰恰又趕上下雨,整個城市籠罩在一種蕭條的氣氛里,我們匆匆在城裡逛了幾個小時,就向著名的黑暗樹籬出發了。 黑暗樹籬-國王之路作為《權利的游戲》粉絲,打卡黑暗樹籬是行程必須的環節。劇中那條從北境通往君 臨城 的“國王之路”,威嚴又陰暗,想來與今天這個陰沉的天氣也是很搭。 如果在清晨時分,升起一片霧靄沉沉,走在這片樹林中,想必一定會穿越時光、走入夢境吧。
倫敦德里-處女之城倫敦 德里的名字有點莫名。本來叫德里(Derry), 英國 人非要安上一個London,其實跟 倫敦 也沒什麼關係。德里在1690年的圍城之戰中屹立不倒,城門從未被攻破,因此得名“處女之城” 在城牆上散步,是領略這座 北愛爾蘭 最古老城市的最好方法。遙想起當年德里被圍城三個半月也沒有投降的場面,這些城牆自是功不可沒。 市政廳外表看起來像一座教堂,陽光透過花玻璃射進屋內,好似天堂的光芒。 在城牆上俯瞰德里城,一排排房屋,在藍天下整齊地站立著。 1972年1月30日, 英國 傘兵向正在游行的群眾開槍,造成14名德里市民死亡,史稱“血腥星期日”。約翰列儂專門創作了一首關於這件事的歌曲《Sunday Bloody Sunday》,U2樂隊也有一首同樣名字的《Sunday Bloody Sunday》,相對更為著名。直到2010年, 英國 政府才承認當時被射殺的市民是手無寸鐵的。 正巧今天也是星期日,德里城洋溢著 平和 安逸的氛圍,相信46年前的“Bloody Sunday”一定不會再重演了。
巨人之路-自然還是超自然?北愛爾蘭 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當屬北部海岸的巨人之路(Giant's Causeway)。
這段海岸很魔幻,成千上萬塊玄武岩 石柱 整齊緊密排列在一起,在海灘上朝大海的方向鋪開來, 石柱 均為異常工整的六邊形,就像被人工切割過。
科學解釋是火山爆發後熔岩結晶形成 石柱 ,後因為海浪沖蝕, 石柱 在不同高度被截斷,形成此景;而在古老的傳說中, 愛爾蘭 巨人修建此路是為了橫渡海峽前往 蘇格蘭 與 蘇格蘭 巨人決鬥。 蘇格蘭 巨人順路來到 愛爾蘭 ,自忖打不過 愛爾蘭 巨人,因此拆毀道路,只剩下海灘上這一小段。 你選擇相信哪個說法?我倒是更願意相信,是外星蜜蜂在地球留下的蜂巢。 從巨人之路往東再行駛半個小時,就會到達另一個著名景點:賈里克空中索橋(Carrick-A-Rede)。索橋本身並沒有什麼特點,就連周圍懸崖和海浪都沒什麼氣勢。但是當我知道這是幾百年前漁民為了在Carrick小島上停靠漁船後回到陸地所建時,頓時對這座現在已經變成游客用來挑戰膽量的橋肅然起敬。在機械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還需要靠人工拖拽橋梁。人類在自然面前雖然如此渺小,但是總會在這天地間頑強地生存下去。 離開索橋時已是日頭西斜,驅車趕回 貝爾法斯特 還車,夜裡乘坐大巴前往 愛爾蘭 都柏林 。接著便是 愛爾蘭 的五天之旅,也是對從小喜歡的 愛爾蘭 音樂的朝聖之旅。
謝謝你看到最後,喜歡的話請收藏。我們下一篇游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