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紀】深秋里的大不列顛 | 倫敦+東南英格蘭+愛丁堡+蘇格蘭高地+利物浦+北愛19日游記
站在 大英 博物館收藏的國畫前,突然明白了國畫留白的魅力,對比西方濃重的油彩顏色和滿滿的畫面,國畫雖然看似很簡單很隨意,但是蘊含了非常高深的藝術造詣,真是很好的詮釋了simlple is the best。
希望我們的傳統一直能被繼承下去。
埃及 館里的貓木乃伊棺材,萌萌噠。 景點打卡作為游客,該打卡還是要打卡。單身狗獨行沒人拍照,那就自拍咯。 不知道積攢了多少運氣才遇到這樣一個天氣好到不尋常的 倫敦 。 倫敦 不僅僅有雨和霧,也有讓人美到流淚的夕陽。 只是大本鐘在維修,不免很遺憾,要等到2021年之後才能看到它了。 Abbey Road
對我來說 倫敦 最重要的一個打卡地:Abbey Road上的斑馬線,源自The Beatles 1969年的傳奇專輯《Abbey Road》,也是樂隊最後一張專輯。這張海報一直掛在我當年 德國 留學時客廳的牆上。
其實與50年前相比街景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但是站在曾經哥兒四個踏過的這條斑馬線上,心情還是很激動。
這條路很繁忙,游客們在這裡各種擺拍,感覺來往的車輛也是很無奈了。我讓一位 西班牙 大姐幫忙拍的,拍得很尷尬,不過至少來了朝聖過,也很滿意了。
波西米亞狂想曲從沒有一部電影的背景樂我每首都能跟著唱出來,從沒有一部電影讓我淚如雨下,《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個例外。這部電影講述了 英國 搖滾樂隊The 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生平,他的傳奇故事與他的嗓音一樣讓人著迷。 我不追星,即使很喜歡的歌手也從來不去關註他們的私生活,所以Queen和Freddie Mercury的傳記我也從來沒讀過。對這部電影期待已久,在 倫敦 的時候正好趕上電影上映,就去影院看了。感謝電影讓我瞭解到我的歐美搖滾啟蒙樂隊的故事,劇情的薄弱完全被鏡頭與音樂的震撼彌補,當最開始20世紀福克斯片頭音樂被激昂的電吉他演奏出來時,我就知道這是主音吉他Brian May沒錯了。當樂隊在一起演奏出熟悉的旋律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而看到最後的Live Aid演唱會響起Bohemian Rhapsody,我已經泣不成聲。我知道此生不可能再看到Queen的演出,我知道自己那個聽Queen的青春年代,也和Freddie一樣再也回不來了。 看完電影后又搜索找到了Freddie位於 倫敦 Kensington的故居Garden Lodge。以前牆上都是歌迷留言,大家把這裡當作了紀念Freddie的聖壇。後來主人Mary覺得備受騷擾,就重新刷漆抹掉了所有的留言。 西區音樂劇體驗倫敦 西區是著名的劇院聚集地,名聲不在 紐約 百老匯之下。這次本來沒有看劇的計劃,但是有一天從Tottenham Court Road地鐵站出來,抬頭就看到了Dominion Theatre樓上的巨型大摩托車。
當我多年前買到Meat Loaf的《Bat out of Hell》專輯時,並不知道這是一部音樂劇,更沒想到能親眼在 倫敦 看到演出。下午四點半,我用手機搜到售票網站,立馬下單買了一張七點半演出的票。 對比之前在 紐約 看過的《School of Rock》, 倫敦 這次15磅的票價簡直便宜太多,而且開演前三小時還有很多餘票。不過當我晚上進入劇院時,放眼望去也是座無虛席,看來 倫敦 人比較隨性,喜歡現場買票。坐在最後一排,並沒有覺得很遠。全場有專門攝影機跟拍演員表情和另一個副舞臺的畫面,投射在後方大屏幕上,即便最後一排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雖然現場不是Meat Loaf的嗓音,但是當“Object in the rear view mirror may appear closer than they are”響起時,還是禁不住感慨萬分。而最後的大高潮無疑是群體合唱的“I’d do anything for love”,這首幾十年前的歌,聽起來仍然浪漫到極致。 Thirsty Thursday在 英國 有個詞叫Thirsty Thursday,意思是到了周四大家就開始喝酒了,提前進入周末狂歡模式。 太喜歡 倫敦 人天還沒黑飯也不吃下班西裝革履就找一家酒館站在門口喝的這種行為。誰說 英國 人古板?一杯啤酒下肚,你會看到最真實的 英國 人。 到現在我還記得有天路過一家酒館,門口站著一個穿著馬甲打著領帶叼著煙斗端著啤酒目光堅定矍鑠的老爺爺。
這就是我理解的英倫範兒。 倫敦 啊 倫敦 ,我想我還會再來的,希望你一直是初見的模樣。 東南英格蘭
此刻我坐在距離 倫敦 正南50英里以外的城市 布萊頓 的一家咖啡館門口,聽著“The 1975”的歌,看著街上人來人往。經過幾天連續開車,終於有一個節奏慢下來的午後,只可惜沒有陽光 - 這也是到 英國 以來唯一沒有陽光的一天。 自駕行程離開 倫敦 後我去Gatwick機場取車,在租租車平臺預訂的是自動擋( 歐洲 自動擋非常稀少),但是到達當地車行的時候因為晚了一點時間,庫存不夠了,只能給我手擋。因為根據車行流程還必須重新下單,之前租租車的訂單就必須作廢。聯繫了租租車工作人員,他們很配合,給我退了款。
一開始忐忑的我發現雖然十年沒摸換擋桿還是可以開起來無壓力,也算是因禍得福信心大增,連之後去 北愛爾蘭 的車也換成了手擋。 我的路線:從 倫敦 Gatwick機場取車出發,經過惠特斯特布爾(Whistable)到達 馬蓋特 (Margate),然後一路沿海岸線經過布羅德斯(Broadstairs)、 多佛爾 (Dover),達到 布萊頓 (Brighton)。最後Gatwick機場還車。 提醒:Gatwick機場離 倫敦 市區比較遠,而且不像希思羅機場有直達地鐵。需要先坐地鐵到Victoria火車站或者黑衣修士站,然後傳乘火車到達Gatwick機場。機場有南北兩個航站樓,有擺渡巴士往返其間。
四天時間,在 英格蘭 東南部畫一個小圈,涉足 肯特 和 東薩塞克斯 兩郡。這塊地方我把它們統稱東南 英格蘭 ,十一黃金周期間, 倫敦 游客人滿為患,但是在東南 英格蘭 ,其實路上沒見到幾個 中國 游客。 Whistable-生蚝之鄉傍晚時分才到達中午就該到達的Whistable。這是一個沿海的小漁村,據說全 英國 的大部分生蚝都產自這裡。
希望我們的傳統一直能被繼承下去。
埃及 館里的貓木乃伊棺材,萌萌噠。 景點打卡作為游客,該打卡還是要打卡。單身狗獨行沒人拍照,那就自拍咯。 不知道積攢了多少運氣才遇到這樣一個天氣好到不尋常的 倫敦 。 倫敦 不僅僅有雨和霧,也有讓人美到流淚的夕陽。 只是大本鐘在維修,不免很遺憾,要等到2021年之後才能看到它了。 Abbey Road
對我來說 倫敦 最重要的一個打卡地:Abbey Road上的斑馬線,源自The Beatles 1969年的傳奇專輯《Abbey Road》,也是樂隊最後一張專輯。這張海報一直掛在我當年 德國 留學時客廳的牆上。
其實與50年前相比街景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但是站在曾經哥兒四個踏過的這條斑馬線上,心情還是很激動。
這條路很繁忙,游客們在這裡各種擺拍,感覺來往的車輛也是很無奈了。我讓一位 西班牙 大姐幫忙拍的,拍得很尷尬,不過至少來了朝聖過,也很滿意了。
波西米亞狂想曲從沒有一部電影的背景樂我每首都能跟著唱出來,從沒有一部電影讓我淚如雨下,《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個例外。這部電影講述了 英國 搖滾樂隊The 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生平,他的傳奇故事與他的嗓音一樣讓人著迷。 我不追星,即使很喜歡的歌手也從來不去關註他們的私生活,所以Queen和Freddie Mercury的傳記我也從來沒讀過。對這部電影期待已久,在 倫敦 的時候正好趕上電影上映,就去影院看了。感謝電影讓我瞭解到我的歐美搖滾啟蒙樂隊的故事,劇情的薄弱完全被鏡頭與音樂的震撼彌補,當最開始20世紀福克斯片頭音樂被激昂的電吉他演奏出來時,我就知道這是主音吉他Brian May沒錯了。當樂隊在一起演奏出熟悉的旋律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而看到最後的Live Aid演唱會響起Bohemian Rhapsody,我已經泣不成聲。我知道此生不可能再看到Queen的演出,我知道自己那個聽Queen的青春年代,也和Freddie一樣再也回不來了。 看完電影后又搜索找到了Freddie位於 倫敦 Kensington的故居Garden Lodge。以前牆上都是歌迷留言,大家把這裡當作了紀念Freddie的聖壇。後來主人Mary覺得備受騷擾,就重新刷漆抹掉了所有的留言。 西區音樂劇體驗倫敦 西區是著名的劇院聚集地,名聲不在 紐約 百老匯之下。這次本來沒有看劇的計劃,但是有一天從Tottenham Court Road地鐵站出來,抬頭就看到了Dominion Theatre樓上的巨型大摩托車。
當我多年前買到Meat Loaf的《Bat out of Hell》專輯時,並不知道這是一部音樂劇,更沒想到能親眼在 倫敦 看到演出。下午四點半,我用手機搜到售票網站,立馬下單買了一張七點半演出的票。 對比之前在 紐約 看過的《School of Rock》, 倫敦 這次15磅的票價簡直便宜太多,而且開演前三小時還有很多餘票。不過當我晚上進入劇院時,放眼望去也是座無虛席,看來 倫敦 人比較隨性,喜歡現場買票。坐在最後一排,並沒有覺得很遠。全場有專門攝影機跟拍演員表情和另一個副舞臺的畫面,投射在後方大屏幕上,即便最後一排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雖然現場不是Meat Loaf的嗓音,但是當“Object in the rear view mirror may appear closer than they are”響起時,還是禁不住感慨萬分。而最後的大高潮無疑是群體合唱的“I’d do anything for love”,這首幾十年前的歌,聽起來仍然浪漫到極致。 Thirsty Thursday在 英國 有個詞叫Thirsty Thursday,意思是到了周四大家就開始喝酒了,提前進入周末狂歡模式。 太喜歡 倫敦 人天還沒黑飯也不吃下班西裝革履就找一家酒館站在門口喝的這種行為。誰說 英國 人古板?一杯啤酒下肚,你會看到最真實的 英國 人。 到現在我還記得有天路過一家酒館,門口站著一個穿著馬甲打著領帶叼著煙斗端著啤酒目光堅定矍鑠的老爺爺。
這就是我理解的英倫範兒。 倫敦 啊 倫敦 ,我想我還會再來的,希望你一直是初見的模樣。 東南英格蘭
此刻我坐在距離 倫敦 正南50英里以外的城市 布萊頓 的一家咖啡館門口,聽著“The 1975”的歌,看著街上人來人往。經過幾天連續開車,終於有一個節奏慢下來的午後,只可惜沒有陽光 - 這也是到 英國 以來唯一沒有陽光的一天。 自駕行程離開 倫敦 後我去Gatwick機場取車,在租租車平臺預訂的是自動擋( 歐洲 自動擋非常稀少),但是到達當地車行的時候因為晚了一點時間,庫存不夠了,只能給我手擋。因為根據車行流程還必須重新下單,之前租租車的訂單就必須作廢。聯繫了租租車工作人員,他們很配合,給我退了款。
一開始忐忑的我發現雖然十年沒摸換擋桿還是可以開起來無壓力,也算是因禍得福信心大增,連之後去 北愛爾蘭 的車也換成了手擋。 我的路線:從 倫敦 Gatwick機場取車出發,經過惠特斯特布爾(Whistable)到達 馬蓋特 (Margate),然後一路沿海岸線經過布羅德斯(Broadstairs)、 多佛爾 (Dover),達到 布萊頓 (Brighton)。最後Gatwick機場還車。 提醒:Gatwick機場離 倫敦 市區比較遠,而且不像希思羅機場有直達地鐵。需要先坐地鐵到Victoria火車站或者黑衣修士站,然後傳乘火車到達Gatwick機場。機場有南北兩個航站樓,有擺渡巴士往返其間。
四天時間,在 英格蘭 東南部畫一個小圈,涉足 肯特 和 東薩塞克斯 兩郡。這塊地方我把它們統稱東南 英格蘭 ,十一黃金周期間, 倫敦 游客人滿為患,但是在東南 英格蘭 ,其實路上沒見到幾個 中國 游客。 Whistable-生蚝之鄉傍晚時分才到達中午就該到達的Whistable。這是一個沿海的小漁村,據說全 英國 的大部分生蚝都產自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