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塔橋
倫敦 塔橋Tower Bridge是 英國 倫敦 泰晤士 河口的第一座橋,也是 倫敦 僅有的三個世界文化遺產之二。無論是在影視劇還是紀錄片中,只要是和 倫敦 有關,塔橋的出鏡率都非常高。
原本出門時看著是個大晴天,結果一到塔橋周圍便是烏雲密佈,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
右側的龐大建築群是 倫敦 塔,最早是 羅馬 皇帝克勞狄烏斯建造的用來保護 倫敦 的要塞。過, 倫敦 塔最為出名的原因是因為這裡後來變成了著名的“死獄”,專門用於關押和處決王公貴族 和政 界名人。也無怪乎這裡總是籠罩著烏雲,給人陰森森的感覺。
塔橋的藍色就看起來令人愉悅多了,如果是在晴好的天氣碰上藍天白雲,塔橋的景觀會更迷人。
找到了很多攝影師拍過的海豚雕像前的機位,暗黑風格的來一張。
本來還在等待烏雲散開,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 倫敦 的天氣果然是難以預料的,連忙躲進旁邊的星巴克避雨。領桌坐著的小男孩可愛又無奈地嘆氣說道,明明天氣預報說好今天不下雨的,居然還是下雨了,為什麼每天都是這樣。他的心情也是我現在的心情,也許關於天氣的好人品,都在鄉村和 愛丁堡 用光了吧!
沒和塔橋合影不開心,旁邊的小吃攤倒是色彩不錯,留念一張吧。
大本鐘的百年迴響
從威斯敏斯特地鐵站一齣來,擁擠的人潮瞬間把我們帶回到了這裡可是屈指可數的國際化大都市的現實中來。
看到高高矗立的150歲高齡的大本鐘, 倫敦 的形象越發清晰明朗了起來。
這座1858年4月10日就建成的大本鐘,是 英國 最大的鐘。而它所在的鐘樓就是威斯敏斯特宮的附屬建築。說起它的名字,來源於時任工務大臣也是鑄鐘的監造者本傑明·霍爾爵士的名字,大家也親切地把這座鐘樓命名為Big Ben,十分接地氣。
大本鐘每隔一小時報時,敲響的鐘聲都會讓路人不禁抬頭註目,深沉渾厚的百年迴響,即使在數英里之外,也能傾聽它的鐘聲。正因為這樣,大本鐘對於 英國 人民而言可是有著極高的地位,每年通過BBC廣播和電視臺將迎接新年的第一聲鐘聲送達至整個不列顛!
我們去的7月初,大本鐘所在的鐘樓正在修葺。
最有 倫敦 氣質的大本鐘,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古老與現代融合的畫面!
天荒地老流連在 倫敦 眼 天荒地老流連在倫敦眼想要俯瞰 倫敦 全景,沒有比 倫敦 眼更適合的地方了。這個坐落在 泰晤士 河畔的巨型摩天輪高達135米,於2000千禧之年正式對游人開放,因此又稱“Millennium Wheel -千禧之輪”。有32個全封閉的座艙,每個可乘坐約20人,乘坐一圈約半小時。
【這座與 倫敦 的整體氣質略有相悖的現代化建築,奇妙地給古老的 倫敦 帶來了不一樣的活力。】
友情提醒,旺季一定要提前買票!!因為一開始 倫敦 的三天行程沒有確定好,擔心提前買的 倫敦 眼的票趕不上,自信地認為坐最晚的摩天輪總不至於像白天游人那麼多了吧。直到到了現場才傻眼,排成好幾圈的隊伍長龍也就罷了,現場的快速 通道 票居然要比窮游最世界的貴一倍不止!所以大家還是乖乖地提前買好吧。而且網上預訂只規 定日 期,不限具體乘坐時間,靈活性還是很大的。
當年很喜歡陳奕迅的《幸福摩天輪》,除了林夕娓娓道來的歌詞,也因為恰好是在兩人戀愛的甜蜜期,對於摩天輪這種滿足浪漫的東西,自然也是更有觸動。
天荒地老流連在摩天輪
在高處凝望世界流動
失落之處仍然會笑著哭
人間的跌蕩 默默迎送
當生命似流連在摩天輪
幸福處隨時吻到星空
驚慄之處仍能與你互擁
彷佛游戲之中 忘掉輕重
跟我們同在一個膠囊艙的分別來自 印度 、 蒙古 、 非洲 和南美,也契合 倫敦 這一文化大熔爐的身份。儘管彼此膚色語言都不同,卻都一樣帶著憧憬和驚喜,跟隨 倫敦 眼一起欣賞 倫敦 全景的體驗。
倫敦 眼的32個膠囊以每秒0.26米的速度追逐緩緩上升,追追趕趕,高高低低。
在 倫敦 眼緩緩轉動的時間里,你可以從不同高度去品味這座城市的美。
最經典的大本鐘和西敏寺。
碎片大廈一側,現代化的高樓和腳手架鱗次櫛比。
對面膠囊里的一群中學生小朋友,看到我們的鏡頭後熱情地揮手歡呼,不得不被他們的活力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