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久聞汝之美,不語矣無眠(從維也納到薩爾茨堡)








▼ 卡默古特湖區沿途風光 卡默古特湖區,當你一進入這裡,滿眼的湖光山色鋪面而來,心情的恬適隨著綠意的延展而在體內歡快的舒展。這真是個治愈系的國家!這裡沒有奪人眼球的大景緻,有的都是那些可以沁人心脾的小細節
陶醉也罷,不陶醉也罷,我們的心已經毫無保留的被打開,我們喜歡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詠嘆調 · 薩爾茨堡 紅色的天空你可曾聽過“愛情就像薩爾斯堡的鹽樹枝”這個典故?這是 法國 小說家斯坦達爾(Stendhal)曾經在《論愛情》(Love)里提到的一個很有趣的概念——結晶,這是他對一個叫馬爾蒂的女子單戀而不得後創作的作品。斯坦達爾說在 薩爾茨堡 有一根禿樹枝掉到廢棄的鹽礦里,幾個月後,樹脂被拉出來,上面都被鹽的結晶所覆蓋。很小的一支樹枝,突然間像是鑲滿鑽石的一條銀河。斯坦達爾再也看不出這是一根樹枝。於是他進一步將這種物理的過程跟人類的心理過程類比:想象將改變愛人的形象。
斯坦達爾認為人在熱戀的過程就是一個“結晶”的過程,宛如把愛人全身都鑲滿了鑽石,然後愛人便蒙上了一層魅人的光暈。
現在還能不能找到樹枝不敢肯定,不過 薩爾茨堡 的確盛產鹽,Salz在德語中的意思就是鹽。曾經作為歷史交通要道的鹽河將 薩爾茨堡 這座歷史老城一分為二,兩座美麗的小山:僧侶山和卡普齊納山分別坐落在鹽河兩岸,如臂膀般環抱著建於中世紀保存完好的歷史老城。如果說, 奧地利 是音樂之國,那麼 薩爾茨堡 便是這音樂之國的明珠,也難怪 薩爾茨堡 被譽為 歐洲 最可愛的地方之一 a 沿著鹽河薩爾茨堡 的母親河薩爾察赫河又稱鹽河,這條河流天然地把城市一分為二。上了年紀的 薩爾茨堡 人今天依然習慣於把鹽 河南 岸稱為老城,用以區分與北岸的發展歷史。選一個舒適的清晨沿著鹽河漫步,新與舊,保守與開放,都隱藏在城市自己的語言里
▼ 清晨的 薩爾茨堡 ,早早從酒店醒來,遇見美麗的行道樹
















刻在大教堂門柵欄上的年代標誌了三個年份:“774”,“1628”,“1959”。於是我拿出手機開始查找三個數字的含義,才發現這座大教堂經歷瞭如此的苦難。744年大教堂落成,1598年毀於一場大火,1628年得以重建。1944年因為太過顯眼被戰火轟掉屋頂,1959年被修葺並擴建,才最終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規模。如果把大教堂想象成一個人,那麼它的一生註定是命運多舛,充滿荊棘。 ▼ 大教堂前的主教廣場,廣場中央的主教府噴泉是 中歐 最大的巴 洛克 式噴泉。此時的 薩爾茨堡 正值一天中最安靜的時刻





▼ 一位老人在虔誠祈禱,因為行動不便,不能完全跪下,身體顯得有些僵硬和佝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