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久聞汝之美,不語矣無眠(從維也納到薩爾茨堡)
我從來不曾抗拒你的美麗,我曾無數次聽聞你美好,直到我真的遇見你,感知你,瞭解你,我才發現語言的蒼白無力。10天的相處,潤物無聲,在離開的時候,驀然迴首,才發現你的一切早已令我們輾轉反側,魂牽夢繞~這是 奧地利 ,這是關於她的故事… 註意拼寫前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同志在 維也納 舉辦的某個會議上感謝錯了主辦方,卻是千真萬確,導致 澳大利亞 無名躺槍,成為了當時的一大笑柄。
當我在朋友圈分享下一站是Austria的時候,英語專業的姑姑也留言到:還要去 澳大利亞 ?看來,這的確是兩個容易混淆的地方啊。Anyway,如果你也打算去 奧地利 ,請千萬要註意它的正確拼寫~
▼ 一些花絮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戈紹小鎮 ↑戈紹小鎮 ↑戈紹小鎮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薩爾茨堡 ↑薩爾茨堡 寫在前面的安利有人說, 奧地利 人最引以為傲的事情是:讓全世界都相信希元首是 德國 人,同時讓我們相信貝多芬是 奧地利 人。這個看似玩笑的概括,卻十分貼切地反映出了 奧地利 的特點,包容並蓄,鐵血好勝。包容的民族特點接納並孕育出了一批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鐵血的民族性格又造就了這個曾經叱吒 歐洲 ,強盛偉大的帝國王朝。 奧地利 的歷史,文化,建築,藝術都是如此出眾,以至於在大多數人眼裡, 奧地利 就是“古典音樂”和“美麗風景”的代名詞。但是當你真正走進這個國度, 奧地利 人無時無刻散髮出的那深入骨髓中的最正統的 歐洲 貴族“不求上進”的生活態度,又會讓你冥冥中想起,原來她擁有一段如此輝煌而又嗜血的過往。
奧地利 的確有自己驕傲的資本,你可知道,德意志、 法國 ( 勃艮第 )、 西班牙 、 荷蘭 (尼德蘭)和波西米亞( 捷克 )等很多國家都曾經是 奧地利 的裙下之臣。她可曾是掌管著大半個 歐洲 的“皇中之皇”—— 奧地利 歷史上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幾乎當過 歐洲 所有國家的國王,換句話說, 歐洲 所有王室都和這個皇室是血親(當然,這和哈布斯堡家族喜歡通婚也有莫 大關 系)。
奧地利 作家馬克斯·胡貝爾曾在書中自豪地描述到:“不同的 歐洲 文化,歷史,風景和語言,這一切在這裡都災難性的消失了,唯一一個例外就是 奧地利 。我們曾經擁有一個世界帝國,當它輝煌時,我們是它的主人,而當我們對多民族深感厭煩時,又利落的給自己減了肥。我們講一口不帶德意志口音的德語,除了很少幾場別人強加給我們的戰爭外,我們也從未輸掉過戰爭。”
是啊,那是一個多麼令人懷念的時代。正如猶太裔 奧地利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所描繪的那樣,“我的父母與祖父母生活的時代是多麼風平浪靜的時代啊!他們平靜、順利和清白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縱然是我們同類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也要比我們祖先中最睿智的祖先瞭解現實勝千倍。不過,我們卻沒有從中佔到什麽便宜,而是完全為此付出了代價。”
▼ 電影《 佈達佩斯 大飯店》參考了很多30年代(茨威格生活的時代) 東歐 的建築、繪畫與老照片。這個奇幻王國,更像是一個曾經存在過,但是卻已經消失、殞落的世界 以該小說改編的電影《 佈達佩斯 大飯店》,則更是把這種對舊帝國的懷念和情感演繹到了極致,正如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最後的那句話所說:「老實說,他的那個世界早在他步入之前就已經逝去了,只是他用超凡的優雅留住了這個假象。」
▼ 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直到我看見茨威格的照片,才發現他們是如此相似 片中的“ 佈達佩斯 ”代表著茨威格對奧匈帝國最後榮光的一點理想寄托,遺憾的是,帝國於一戰後分崩離析,再也沒有回到茨威格理想中的狀態。二戰時,他又因為猶太人的身份而被迫遠走他鄉。1942年,在二戰結束前3年,茨威格認為他所信奉和守護的 和平 主義與 歐洲 精神已經不復存在,於是在 巴西 的 里約熱內盧 和第二任妻子服毒自殺。
▼《 佈達佩斯 大飯店》中的佈景將虛擬和現實結合起來,無疑是在致敬時代
這種懷舊情結,也反映出茨威格和大多數 奧地利 人的一個共同特點——保守,即便 維也納 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但沒有哪國人比 奧地利 人厭惡技術進步了。世界上第一臺印表機,第一臺汽車甚至第一臺縫紉機都是 奧地利 人製造出來的,卻全都不是他們自己發揚光大的。《 佈達佩斯 大飯店》中不斷映射出的這種復古情結的緣由或許就在於此。
▼ 電影《 佈達佩斯 大飯店》劇照 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則等一大批著名的 奧地利 心理學家也早已讓我心馳神往。如果說科學心理學誕生於 德國 萊比錫 ,那麼 奧地利 則無疑是現代心理學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的起源地。所以踏 上奧地利 的領土,也讓我懷著朝聖的心情…
▼ 奧地利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建了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作《夢的解析》,《癔症研究》等 當然,這個國家還有無數璀璨的文化和豐富的歷史等待你去發現,就像你一定不陌生的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的愛情故事一樣。曾經的 奧地利 帝國,和普魯士一道被譽為神聖 羅馬 帝國最繁榮和強大的兩個城邦,兩個國家同根同源,頗多相似之處。無數次, 德國 試圖與 奧地利 合併均以失敗告終。我想,在將來的某一天,當這兩個國家再次迎來合併的契機的時候,那藝術與工業的完美結合,將是一副多麼美妙的畫面啊… 主樂調 · 維也納 如淡茶也如烈酒我最愛德語中對 維也納 的稱謂——Wien,乍聽上去就像是一瓶年代久遠的烈酒,這也的確符合這個曾經作為德意志文化圈第一 大城 市的名號。然而,今天的旅行者提到 維也納 ,剩下的似乎只有“音樂之都”這一個詞彙,這讓如今的它看上去又似一杯淡茶,仿佛除了對文化的造詣,再無其他誘人之處。真的是這樣嗎?
小時候老街的街角有一家火鍋館,取名叫 維也納 。當時還是小朋友的我,只知道這是個 歐洲 的城市名稱,而且並不知道 歐洲 在什麼地方。因為兒時貪吃糖果導致時常需要跨過老街去補牙,在大學當老師的外公每次路過火鍋店總會問我:知道 維也納 在哪裡嗎?那裡世界的音樂之都哦,有個叫貝多芬的音樂家,雖然耳聾卻創作出了聞名世界的英雄交響曲。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外公也深知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常常在回到家後趁熱打鐵,拿出家裡老舊的錄音機放全是古典音樂的磁帶給我聽。於是,曾經我對 維也納 的全部印象就來自腦海中迴蕩著的不知名樂曲,以及貝多芬。直到開始準備 奧地利 的旅行,大量閱讀 奧地利 的歷史和相關資料後我才明白,原來在所謂的“音樂之都”背後,是 維也納 和 奧地利 這個國家的妥協與不甘。曾經雄盛的歐陸列強,馳騁 歐洲 的哈布斯堡王朝,盛極一時的 奧地利 王國,這一切的盛世圖景都在奧匈帝國解體後煙消雲散,在國運下降的時候,這個曾經輝煌的大帝國的後裔不得不選擇用藝術和文化作為國家式微的妥協,並以此作為對曾經繁榮帝國的精神寄托,勉強保存內心的尊嚴與驕傲。我想,也只有 維也納 人才能體悟到其中的辛酸與苦楚。不錯, 維也納 的藝術與文化水 平遠 非其他 歐洲 城市所能媲美,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你依然可以感受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高傲與倔強,那是一種真正強大過的民族,才會擁有的氣場。 a 維也納 初印象▼ 到達 維也納 時已近黃昏,乾凈整潔的街道,是我們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 維也納 中央火車站,時間是晚上9點。在近兩年整個 歐洲 都深受難民潮和恐怖主義威脅的大環境下, 維也納 的安定不止停留在錶面,而是給人內心一種實在的安全感。尤其是在游歷了 歐洲 其他城市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 ↑維也納 ▼ 盛夏的 維也納 ,空氣中的濕度剛好,氣溫也一直保持在令人舒適的26度左右,難怪被稱為全區最宜居的城市。這也給了我們相當的勇氣,用暴走去觸碰城市的邊界。為了尋找一家看起來不錯的進食地點,我們不知沿著指環路走了多遠 ↑維也納 ↑維也納 ▼ 每當看見超級奶爸推著嬰兒車路過,旁邊的某人總會向我投來暗示的目光。我懂,以後我也乖乖地推車便是! ↑維也納 ↑維也納 ▼ 途徑一處商業街,許多店鋪大門緊閉。周末不營業是 維也納 的特色,貴族的脾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維也納 ↑維也納 ▼ 教堂的塔尖倒影在百貨大樓的玻璃幕牆上,匆匆而過的行人又為畫面增添了一分趣味 ↑維也納 ▼ 來 維也納 之前就聽朋友說,會有住在 維也納 南邊的 奧地利 小城市的人,每星期開自己的卡車載著水箱到 維也納 接自來水回去用。因為這裡的直飲水水質潔堪比 法國 依雲 礦泉水…這樣的比喻或許有一點誇張的成分,不過下圖中這樣的水井可不是給人喝的,敬請註意,勿與寵物爭食… ↑維也納 ↑維也納 b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 藝術史博物館,是我們 奧地利 之行圈定的第一個目的地,也是我目前心中的博物館之王。
該博物館創立於1891年。由當時世界霸主——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茜茜公主的老公)命令建造,專門為收藏和對公眾展出帝國藏品而建。
盧浮宮是皇宮改建的、 大英 博物館是藏家建造的,而藝術史博物館則在一開始就給你皇室的觀展待遇!每個展廳都人性化到極致,觀展體驗舒服到哭泣。
拉斐爾、喬爾喬內、提香、貝利尼、丁托列托、韋羅內塞、小霍爾拜因、波斯、丟勒、委拉斯貴支、魯本斯、倫勃朗,只是聽到這些名字就令人神往。
這裡還有世界上最多的勃魯蓋爾,《雪地獵人》、《巴別塔》等都在這裡,下文我會詳細介紹。
▼ 在博物館門口等待開館,一個正在吃香蕉補充體能的小女孩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 藝術史博物館外景
當我在朋友圈分享下一站是Austria的時候,英語專業的姑姑也留言到:還要去 澳大利亞 ?看來,這的確是兩個容易混淆的地方啊。Anyway,如果你也打算去 奧地利 ,請千萬要註意它的正確拼寫~
▼ 一些花絮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戈紹小鎮 ↑戈紹小鎮 ↑戈紹小鎮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薩爾茨堡 ↑薩爾茨堡 寫在前面的安利有人說, 奧地利 人最引以為傲的事情是:讓全世界都相信希元首是 德國 人,同時讓我們相信貝多芬是 奧地利 人。這個看似玩笑的概括,卻十分貼切地反映出了 奧地利 的特點,包容並蓄,鐵血好勝。包容的民族特點接納並孕育出了一批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鐵血的民族性格又造就了這個曾經叱吒 歐洲 ,強盛偉大的帝國王朝。 奧地利 的歷史,文化,建築,藝術都是如此出眾,以至於在大多數人眼裡, 奧地利 就是“古典音樂”和“美麗風景”的代名詞。但是當你真正走進這個國度, 奧地利 人無時無刻散髮出的那深入骨髓中的最正統的 歐洲 貴族“不求上進”的生活態度,又會讓你冥冥中想起,原來她擁有一段如此輝煌而又嗜血的過往。
奧地利 的確有自己驕傲的資本,你可知道,德意志、 法國 ( 勃艮第 )、 西班牙 、 荷蘭 (尼德蘭)和波西米亞( 捷克 )等很多國家都曾經是 奧地利 的裙下之臣。她可曾是掌管著大半個 歐洲 的“皇中之皇”—— 奧地利 歷史上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幾乎當過 歐洲 所有國家的國王,換句話說, 歐洲 所有王室都和這個皇室是血親(當然,這和哈布斯堡家族喜歡通婚也有莫 大關 系)。
奧地利 作家馬克斯·胡貝爾曾在書中自豪地描述到:“不同的 歐洲 文化,歷史,風景和語言,這一切在這裡都災難性的消失了,唯一一個例外就是 奧地利 。我們曾經擁有一個世界帝國,當它輝煌時,我們是它的主人,而當我們對多民族深感厭煩時,又利落的給自己減了肥。我們講一口不帶德意志口音的德語,除了很少幾場別人強加給我們的戰爭外,我們也從未輸掉過戰爭。”
是啊,那是一個多麼令人懷念的時代。正如猶太裔 奧地利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所描繪的那樣,“我的父母與祖父母生活的時代是多麼風平浪靜的時代啊!他們平靜、順利和清白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縱然是我們同類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也要比我們祖先中最睿智的祖先瞭解現實勝千倍。不過,我們卻沒有從中佔到什麽便宜,而是完全為此付出了代價。”
▼ 電影《 佈達佩斯 大飯店》參考了很多30年代(茨威格生活的時代) 東歐 的建築、繪畫與老照片。這個奇幻王國,更像是一個曾經存在過,但是卻已經消失、殞落的世界 以該小說改編的電影《 佈達佩斯 大飯店》,則更是把這種對舊帝國的懷念和情感演繹到了極致,正如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最後的那句話所說:「老實說,他的那個世界早在他步入之前就已經逝去了,只是他用超凡的優雅留住了這個假象。」
▼ 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直到我看見茨威格的照片,才發現他們是如此相似 片中的“ 佈達佩斯 ”代表著茨威格對奧匈帝國最後榮光的一點理想寄托,遺憾的是,帝國於一戰後分崩離析,再也沒有回到茨威格理想中的狀態。二戰時,他又因為猶太人的身份而被迫遠走他鄉。1942年,在二戰結束前3年,茨威格認為他所信奉和守護的 和平 主義與 歐洲 精神已經不復存在,於是在 巴西 的 里約熱內盧 和第二任妻子服毒自殺。
▼《 佈達佩斯 大飯店》中的佈景將虛擬和現實結合起來,無疑是在致敬時代
這種懷舊情結,也反映出茨威格和大多數 奧地利 人的一個共同特點——保守,即便 維也納 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但沒有哪國人比 奧地利 人厭惡技術進步了。世界上第一臺印表機,第一臺汽車甚至第一臺縫紉機都是 奧地利 人製造出來的,卻全都不是他們自己發揚光大的。《 佈達佩斯 大飯店》中不斷映射出的這種復古情結的緣由或許就在於此。
▼ 電影《 佈達佩斯 大飯店》劇照 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則等一大批著名的 奧地利 心理學家也早已讓我心馳神往。如果說科學心理學誕生於 德國 萊比錫 ,那麼 奧地利 則無疑是現代心理學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的起源地。所以踏 上奧地利 的領土,也讓我懷著朝聖的心情…
▼ 奧地利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建了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作《夢的解析》,《癔症研究》等 當然,這個國家還有無數璀璨的文化和豐富的歷史等待你去發現,就像你一定不陌生的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的愛情故事一樣。曾經的 奧地利 帝國,和普魯士一道被譽為神聖 羅馬 帝國最繁榮和強大的兩個城邦,兩個國家同根同源,頗多相似之處。無數次, 德國 試圖與 奧地利 合併均以失敗告終。我想,在將來的某一天,當這兩個國家再次迎來合併的契機的時候,那藝術與工業的完美結合,將是一副多麼美妙的畫面啊… 主樂調 · 維也納 如淡茶也如烈酒我最愛德語中對 維也納 的稱謂——Wien,乍聽上去就像是一瓶年代久遠的烈酒,這也的確符合這個曾經作為德意志文化圈第一 大城 市的名號。然而,今天的旅行者提到 維也納 ,剩下的似乎只有“音樂之都”這一個詞彙,這讓如今的它看上去又似一杯淡茶,仿佛除了對文化的造詣,再無其他誘人之處。真的是這樣嗎?
小時候老街的街角有一家火鍋館,取名叫 維也納 。當時還是小朋友的我,只知道這是個 歐洲 的城市名稱,而且並不知道 歐洲 在什麼地方。因為兒時貪吃糖果導致時常需要跨過老街去補牙,在大學當老師的外公每次路過火鍋店總會問我:知道 維也納 在哪裡嗎?那裡世界的音樂之都哦,有個叫貝多芬的音樂家,雖然耳聾卻創作出了聞名世界的英雄交響曲。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外公也深知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常常在回到家後趁熱打鐵,拿出家裡老舊的錄音機放全是古典音樂的磁帶給我聽。於是,曾經我對 維也納 的全部印象就來自腦海中迴蕩著的不知名樂曲,以及貝多芬。直到開始準備 奧地利 的旅行,大量閱讀 奧地利 的歷史和相關資料後我才明白,原來在所謂的“音樂之都”背後,是 維也納 和 奧地利 這個國家的妥協與不甘。曾經雄盛的歐陸列強,馳騁 歐洲 的哈布斯堡王朝,盛極一時的 奧地利 王國,這一切的盛世圖景都在奧匈帝國解體後煙消雲散,在國運下降的時候,這個曾經輝煌的大帝國的後裔不得不選擇用藝術和文化作為國家式微的妥協,並以此作為對曾經繁榮帝國的精神寄托,勉強保存內心的尊嚴與驕傲。我想,也只有 維也納 人才能體悟到其中的辛酸與苦楚。不錯, 維也納 的藝術與文化水 平遠 非其他 歐洲 城市所能媲美,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你依然可以感受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高傲與倔強,那是一種真正強大過的民族,才會擁有的氣場。 a 維也納 初印象▼ 到達 維也納 時已近黃昏,乾凈整潔的街道,是我們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維也納 ↑維也納 ↑維也納 ▼ 維也納 中央火車站,時間是晚上9點。在近兩年整個 歐洲 都深受難民潮和恐怖主義威脅的大環境下, 維也納 的安定不止停留在錶面,而是給人內心一種實在的安全感。尤其是在游歷了 歐洲 其他城市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 ↑維也納 ▼ 盛夏的 維也納 ,空氣中的濕度剛好,氣溫也一直保持在令人舒適的26度左右,難怪被稱為全區最宜居的城市。這也給了我們相當的勇氣,用暴走去觸碰城市的邊界。為了尋找一家看起來不錯的進食地點,我們不知沿著指環路走了多遠 ↑維也納 ↑維也納 ▼ 每當看見超級奶爸推著嬰兒車路過,旁邊的某人總會向我投來暗示的目光。我懂,以後我也乖乖地推車便是! ↑維也納 ↑維也納 ▼ 途徑一處商業街,許多店鋪大門緊閉。周末不營業是 維也納 的特色,貴族的脾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維也納 ↑維也納 ▼ 教堂的塔尖倒影在百貨大樓的玻璃幕牆上,匆匆而過的行人又為畫面增添了一分趣味 ↑維也納 ▼ 來 維也納 之前就聽朋友說,會有住在 維也納 南邊的 奧地利 小城市的人,每星期開自己的卡車載著水箱到 維也納 接自來水回去用。因為這裡的直飲水水質潔堪比 法國 依雲 礦泉水…這樣的比喻或許有一點誇張的成分,不過下圖中這樣的水井可不是給人喝的,敬請註意,勿與寵物爭食… ↑維也納 ↑維也納 b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 藝術史博物館,是我們 奧地利 之行圈定的第一個目的地,也是我目前心中的博物館之王。
該博物館創立於1891年。由當時世界霸主——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茜茜公主的老公)命令建造,專門為收藏和對公眾展出帝國藏品而建。
盧浮宮是皇宮改建的、 大英 博物館是藏家建造的,而藝術史博物館則在一開始就給你皇室的觀展待遇!每個展廳都人性化到極致,觀展體驗舒服到哭泣。
拉斐爾、喬爾喬內、提香、貝利尼、丁托列托、韋羅內塞、小霍爾拜因、波斯、丟勒、委拉斯貴支、魯本斯、倫勃朗,只是聽到這些名字就令人神往。
這裡還有世界上最多的勃魯蓋爾,《雪地獵人》、《巴別塔》等都在這裡,下文我會詳細介紹。
▼ 在博物館門口等待開館,一個正在吃香蕉補充體能的小女孩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 藝術史博物館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