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久聞汝之美,不語矣無眠(從維也納到薩爾茨堡)
↑維也納市政廳 ↑維也納市政廳 ▼ 市政廳旁,藍天下的 維也納 城堡劇院。 ↑城堡劇院 在今天的中文世界里,相比於名聲在外的 奧地利 國家大劇院和金色大廳,城堡劇院似乎不太有名。但事實上始建於1741年的城堡劇院在建成以來的200多年裡都一直深受 維也納 市民的喜愛,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座劇院的原址是在 霍夫 堡宮外的米歇爾廣場,1888年,為了輓回皇室在建造大歌劇院時的失敗所受損的聲譽,才決定把這座頗具人氣的劇院“整體搬遷”至環城大道上。 ↑城堡劇院 e 卡爾教堂 交際舞會在 歐洲 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慘絕人寰的大瘟疫事件,這也是為什麼如今許多的 歐洲 城市都建有“黑死病紀念柱”等紀念碑。而坐落在 維也納 戒指路旁的卡爾教堂也與一場疾病頗有淵源。1713年,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宣佈,如果可怕的鼠疫能夠結束,他將在 維也納 修建一座紀念教堂,以示對上帝恩典的回饋。果然,瘟疫很快結束,這座教堂也就拔地而起了。
▼ 卡爾教堂坐落在戒指路旁,金色大廳的對面。每個天氣晴好的下午,陽光灑在環城大道上的時候,總會把它兩旁的金色大廳和卡爾教堂照亮。我們完全是因為在金色大廳門口看見了這個美麗的穹頂而被吸引過來的 ↑卡爾教堂 ▼ 卡爾教堂前是一個巨大的噴水池,噴水池旁的公園裡,夕陽下聊天看書的人們,此刻都被一場交際舞會所吸引。他們的舞姿優雅,伴奏輕鬆。這一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深深吸引了我們,我想這又將是一段很多年後回憶起來依然歷歷在目的記憶 ↑卡爾教堂 ▼ 坐在水池邊,感受微風吹佛,讓自己變成一個 維也納 人去感受城市 ↑卡爾教堂 ↑卡爾教堂 ▼ 維也納 之行非常喜歡的一張照片。“老娘也想跳舞” “我們老了” 這個配文你覺得如何? ↑卡爾教堂 ↑卡爾教堂 ↑卡爾教堂 卡爾教堂 f 聖史蒂芬大教堂如果說有什麼樣的建築會驚艷到我,那麼 聖斯蒂芬 大教堂一定算一個。哥特式的建築隱藏在繁華的大街背後,有種不一樣的混搭感。在整個城市的建築擁擠緊湊的 維也納 ,只有 聖斯蒂芬 大教堂的四周有幾十米的空地 我喜歡 日本 建築學家佐藤達生對於 歐洲 建築的劃分方式。他從 歐洲 的地理特點出發,以 阿爾卑斯山 為界把 歐洲 建築劃分為起源自 阿爾卑斯山 南麓的古典式(古 希腊 、古 羅馬 )建築風格和起源於 阿爾卑斯山 北麓的日耳曼人的中世紀建築風格。古典建築的特點是以“柱”為中心的建築風格,而中世紀風格則是以“牆”為核心的。古典建築的外牆特點是以柱式為原型建造的, 比如 雅典 衛城,主要體現建築的“支撐”作用,而中世紀建築主要是以牆為核心,構建起一種“圍擋”的作用。哥特式建築就是一種典型的中世紀建築,其主要理念是以牆形成圍擋而盡可能地營造出內部空間。所以當我遠遠看到斯蒂芬教堂那哥特式的建築外牆尤其是它那一百三十七米高的尖塔的時候,瞬間被它震撼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每一個走進教堂的人,都會為其建築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兩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從聖壇背後唯一的兩塊免遭摧殘的玻璃窗畫射進了一縷縷五彩繽紛的光線,為巴 洛克 的聖壇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氣氛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 大教堂兩側各有一個高塔,但奇怪的是,南塔北塔居然是完全不對稱的,北塔高68.3m、南塔高136.4m,差了整整一倍。北塔在蓋了60米的時候因為國庫困窘而做了文藝復興式的巴 洛克 綠圓頂收尾,沒有蓋完,這個聽起來很囧的故事也成了今日雙塔不對稱的一大特色
在教堂內部有電梯直達北 塔塔 頂,而當我在排隊等電梯的時候聽到一個旅行團的導游說教堂外有樓梯可以爬上南塔。作為一個爬樓專業戶(參見 布拉格 游記 ),果斷哼著口哨離開隊伍,背著我那輕(chen)盈(zhong)的器材開(zuo)心(si)地向南塔走去。343級樓梯,螺旋狀不斷上升,我可以分享一個真實感受,當我爬到一半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因為不停的螺旋上升動作讓我產生了眩暈的幻覺,那一刻似乎置身在一個無限迴廊中,仿佛這個樓梯永遠也到不了盡頭!
▼ 從南 塔塔 頂俯瞰整個 維也納 ↑聖斯蒂芬大教堂 ▼ 聖斯蒂芬 大教堂的屋頂,用23萬塊琉璃瓦片鋪成(可不是 馬賽 克哦),我想要是天氣晴好,清晨的陽光灑在琉璃頂上,一定很美 ↑聖斯蒂芬大教堂 ▼ 不遠處的 聖彼得 大教堂的巴 洛克 綠色圓頂,與史蒂芬大教堂“爛尾”的北塔綠色圓頂遙相呼應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 塔樓更像是一個旁觀者,註視著城市的變遷,王朝的更替。唯一不變的是它與這座城市的故事早已融為一體,相輔相成 ↑聖斯蒂芬大教堂 相比於舒適的電梯,我更愛樓梯。只有在樓梯的旋轉上升中,才能感受到古代工匠們的勤勞與智慧。對於建築美感的執著與高度的不懈追求,是我們人類對於改造自然的雄心,這種精神孕育出的璀璨文明絕不會因為地域或民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也絕不會因為這裡長眠著的哈布斯堡的貴族們而改變。這座城市 和美 麗的建築,永遠只屬於偉大的 維也納 人民… g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作為 維也納 各種藝術形式的最高載體,國立歌劇院一定是全世界藝術家心目中的最高殿堂。
其實 維也納 帶給我們的最大的感受差異不是來自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而是東亞文化間的區別。在 布拉格 和 克魯姆洛夫 ,我們能看到的東亞面孔基本上都是國人和 韓國 人。當時我還覺得很奇怪,經濟如此發達,天天喊著要“脫亞入歐”口號的 日本 人,怎麼難覓其蹤影呢?直到我來到 維也納 才發現,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門口排隊的都是清一色的 日本 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在 維也納 藝術史博物館,一個拿著講解器邊走邊聽還不斷從嘴裡發出“嗯~~”的贊同聲的 日本 人,對於藝術的熱愛完全體現在那沉醉的表情中,直到現在我都沒有忘記。 維也納 歌劇院為游客提供參觀服務,遺憾的是服務團只有英語,法語, 西班牙 語和日語的講解,而作為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中文卻不在其列,所以我們只能混跡在英語團中,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國人的興趣或許的確不在於此。雖然 維也納 滿大街的支付寶廣告牌從某個方面反映出了國家的強大,但論軟實力,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 國立大劇院內部
▼ 卡爾教堂坐落在戒指路旁,金色大廳的對面。每個天氣晴好的下午,陽光灑在環城大道上的時候,總會把它兩旁的金色大廳和卡爾教堂照亮。我們完全是因為在金色大廳門口看見了這個美麗的穹頂而被吸引過來的 ↑卡爾教堂 ▼ 卡爾教堂前是一個巨大的噴水池,噴水池旁的公園裡,夕陽下聊天看書的人們,此刻都被一場交際舞會所吸引。他們的舞姿優雅,伴奏輕鬆。這一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深深吸引了我們,我想這又將是一段很多年後回憶起來依然歷歷在目的記憶 ↑卡爾教堂 ▼ 坐在水池邊,感受微風吹佛,讓自己變成一個 維也納 人去感受城市 ↑卡爾教堂 ↑卡爾教堂 ▼ 維也納 之行非常喜歡的一張照片。“老娘也想跳舞” “我們老了” 這個配文你覺得如何? ↑卡爾教堂 ↑卡爾教堂 ↑卡爾教堂 卡爾教堂 f 聖史蒂芬大教堂如果說有什麼樣的建築會驚艷到我,那麼 聖斯蒂芬 大教堂一定算一個。哥特式的建築隱藏在繁華的大街背後,有種不一樣的混搭感。在整個城市的建築擁擠緊湊的 維也納 ,只有 聖斯蒂芬 大教堂的四周有幾十米的空地 我喜歡 日本 建築學家佐藤達生對於 歐洲 建築的劃分方式。他從 歐洲 的地理特點出發,以 阿爾卑斯山 為界把 歐洲 建築劃分為起源自 阿爾卑斯山 南麓的古典式(古 希腊 、古 羅馬 )建築風格和起源於 阿爾卑斯山 北麓的日耳曼人的中世紀建築風格。古典建築的特點是以“柱”為中心的建築風格,而中世紀風格則是以“牆”為核心的。古典建築的外牆特點是以柱式為原型建造的, 比如 雅典 衛城,主要體現建築的“支撐”作用,而中世紀建築主要是以牆為核心,構建起一種“圍擋”的作用。哥特式建築就是一種典型的中世紀建築,其主要理念是以牆形成圍擋而盡可能地營造出內部空間。所以當我遠遠看到斯蒂芬教堂那哥特式的建築外牆尤其是它那一百三十七米高的尖塔的時候,瞬間被它震撼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每一個走進教堂的人,都會為其建築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兩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從聖壇背後唯一的兩塊免遭摧殘的玻璃窗畫射進了一縷縷五彩繽紛的光線,為巴 洛克 的聖壇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氣氛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 大教堂兩側各有一個高塔,但奇怪的是,南塔北塔居然是完全不對稱的,北塔高68.3m、南塔高136.4m,差了整整一倍。北塔在蓋了60米的時候因為國庫困窘而做了文藝復興式的巴 洛克 綠圓頂收尾,沒有蓋完,這個聽起來很囧的故事也成了今日雙塔不對稱的一大特色
在教堂內部有電梯直達北 塔塔 頂,而當我在排隊等電梯的時候聽到一個旅行團的導游說教堂外有樓梯可以爬上南塔。作為一個爬樓專業戶(參見 布拉格 游記 ),果斷哼著口哨離開隊伍,背著我那輕(chen)盈(zhong)的器材開(zuo)心(si)地向南塔走去。343級樓梯,螺旋狀不斷上升,我可以分享一個真實感受,當我爬到一半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因為不停的螺旋上升動作讓我產生了眩暈的幻覺,那一刻似乎置身在一個無限迴廊中,仿佛這個樓梯永遠也到不了盡頭!
▼ 從南 塔塔 頂俯瞰整個 維也納 ↑聖斯蒂芬大教堂 ▼ 聖斯蒂芬 大教堂的屋頂,用23萬塊琉璃瓦片鋪成(可不是 馬賽 克哦),我想要是天氣晴好,清晨的陽光灑在琉璃頂上,一定很美 ↑聖斯蒂芬大教堂 ▼ 不遠處的 聖彼得 大教堂的巴 洛克 綠色圓頂,與史蒂芬大教堂“爛尾”的北塔綠色圓頂遙相呼應 ↑聖斯蒂芬大教堂 ↑聖斯蒂芬大教堂 ▼ 塔樓更像是一個旁觀者,註視著城市的變遷,王朝的更替。唯一不變的是它與這座城市的故事早已融為一體,相輔相成 ↑聖斯蒂芬大教堂 相比於舒適的電梯,我更愛樓梯。只有在樓梯的旋轉上升中,才能感受到古代工匠們的勤勞與智慧。對於建築美感的執著與高度的不懈追求,是我們人類對於改造自然的雄心,這種精神孕育出的璀璨文明絕不會因為地域或民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也絕不會因為這裡長眠著的哈布斯堡的貴族們而改變。這座城市 和美 麗的建築,永遠只屬於偉大的 維也納 人民… g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作為 維也納 各種藝術形式的最高載體,國立歌劇院一定是全世界藝術家心目中的最高殿堂。
其實 維也納 帶給我們的最大的感受差異不是來自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而是東亞文化間的區別。在 布拉格 和 克魯姆洛夫 ,我們能看到的東亞面孔基本上都是國人和 韓國 人。當時我還覺得很奇怪,經濟如此發達,天天喊著要“脫亞入歐”口號的 日本 人,怎麼難覓其蹤影呢?直到我來到 維也納 才發現,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門口排隊的都是清一色的 日本 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在 維也納 藝術史博物館,一個拿著講解器邊走邊聽還不斷從嘴裡發出“嗯~~”的贊同聲的 日本 人,對於藝術的熱愛完全體現在那沉醉的表情中,直到現在我都沒有忘記。 維也納 歌劇院為游客提供參觀服務,遺憾的是服務團只有英語,法語, 西班牙 語和日語的講解,而作為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中文卻不在其列,所以我們只能混跡在英語團中,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國人的興趣或許的確不在於此。雖然 維也納 滿大街的支付寶廣告牌從某個方面反映出了國家的強大,但論軟實力,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 國立大劇院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