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波蘭往事(扎莫希奇/盧布林/克拉科夫/弗羅茨瓦夫/波茲南/托倫/格但斯克/馬爾堡/華沙)
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朝聖園應該算是 波蘭 最冷門的世界遺產地之一,雖然離 克拉科夫 很近,但由於其獨特的宗教背景屬性,除了基督教信徒外,來這裡參觀的游人少之又少,而在無神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國人來這裡的更是寥寥無幾了。抱著對世界遺產名錄打卡探秘的初衷到訪這裡之後,沒想到更加深了對於宗教藝術的興趣,也許今後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再次拜訪這裡吧。 在中世紀的 歐洲 ,天主教徒間興起了一股朝聖的熱潮,他們會前往聖徒殉難或聖物所在地朝聖,其中最神聖之地莫過於 耶路撒冷 了,聖母 瑪利亞 就是在這裡長大,耶穌就是在這裡受難的。前往 耶路撒冷 朝聖的路途遙遠而漫長,以失敗告終的幾次十字軍東征之後,穆斯林重新奪取了 耶路撒冷 的統治權,基督徒的朝聖之路從此被切斷。在這樣的形勢下, 歐洲 各地開始模仿 耶路撒冷 的耶穌受難地興建各種聖所,以供信徒們在此朝聖,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朝聖園就是這樣一個大型聖所群。
朝聖園位於 克拉科夫 西南方44公里,瓦多維採南方14公里處,由 克拉科夫 總督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創建於17世紀初,是 波蘭 最受歡迎的朝聖地之一,也以其豐富的與自然和諧融為一體的宗教建築群而聞名全 歐洲 。每年聖周期間,數以千計的基督徒齊聚朝聖園內,參加紀念耶穌受難的儀式,這項儀式完全按照 耶路撒冷 當地修道士規定的程序進行。每年聖母升天節期間,信徒們會再次返回朝聖園,參加紀念聖母升天的儀式。
朝聖園內有一座巴 洛克 式 巴西 利卡(長方形)教堂,其內珍藏有卡瓦利聖母聖像,還有一座方濟各會修道院,一系列巴 洛克 式或風格主義的教堂和禮拜堂,它們都是以 耶路撒冷 的耶穌受難之路和聖母生平相關的建築群為原型而建成的,這些建築群完美融合於周圍六公里範圍內的自然景觀之中,使得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成為一座風景優美、風格獨特、內涵豐富的朝聖公園。 公元1600年,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首次在此建造了耶穌受難禮拜堂,這座教堂是以 耶路撒冷 聖十字教堂 為原型而建的,由此拉開了朝聖園的建造序幕。1601年,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又決定以 耶路撒冷 的聖墓教堂為原型建造一座新的耶穌聖墓禮拜堂。為了使得聖地能夠得到管理和照料,根據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的指示,朝聖園於1602年開始由方濟各小兄弟會的修士們接手管理。在此基礎上,他們繼續完善朝聖園的建築群,並以 耶路撒冷 耶穌受難所經過的所有聖地為原型,開始了大規模的建造活動。隨著近二十多座聖所建築的落成竣工,這裡立刻成為天主教徒的朝聖地,修士們也開始以 耶路撒冷 修士所指明的流程舉行耶穌受難的紀念儀式。
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去世後,他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朝聖園的建造工程。在擴建耶穌受難教堂的同時,一座新的聖母陵墓教堂開 始興 建,為了紀念聖母升天,另一條朝聖之路及其附屬的教堂建築群也開始動工。至此,朝聖園已經形成了紀念耶穌受難和紀念聖母升天的兩大朝聖之路,在道路兩側,則是跟 耶路撒冷 相同的紀念建築群。朝聖園也逐漸成為 波蘭 最著名的朝聖聖地之一, 波蘭 王國皇室家族成員, 奧地利 皇帝, 波蘭 主教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主教都曾來此朝聖過。1999年,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朝聖園被UNESCO收錄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由於時間有限,再加上當時對於基督教宗教背景知識的匱乏,我並沒有重走耶穌受難和聖母升天的朝聖之路,只參觀了朝聖園中最精華的建築——聖母大教堂,算是一大遺憾,也許在聖周或聖母升天節期間我應該再次拜訪這裡。 聖母大教堂門口的庭院稱作天堂廣場,順著廣場拾階而上可以進入到大教堂內。首先見到的是教堂的主殿,這是在原有教堂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施以了巴 洛克 風格的內部裝飾。 大殿兩側兩兩相連的方形雙壁柱及拱頂拱肋清晰地勾勒出了結構,帶有鮮花和水果裝飾的拱肋將拱頂分隔成四個區域,每個區域都繪製有一幅與聖母生平相關的天頂畫,由外向內分別描繪的是聖母誕生、天使報喜、聖母升天和聖母加冕四個主題,由沃齊米日‧蒂特邁傑創作於1914年。 聖母加冕天頂畫緊鄰的牆面上有一尊耶穌受難的雕塑,而入口後方與聖母誕生天頂畫緊鄰的則是巴 洛克 式的巨大管風琴。 方形雙壁柱將中殿的南北兩側內牆分隔成三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一座祭壇,北牆(入口右方)分別是 聖約翰 ·卡皮斯特蘭、大天使聖米迦勒和聖約瑟夫祭壇。 南牆(入口左方)分別是 聖迭戈 和 亞歷山大 聖 凱瑟琳 祭壇,中間是一間小禮拜堂,名為聖母無沾成胎禮拜堂。禮拜堂建於1749年,平面呈正方形,從室外可以看到聳立於禮拜堂上的圓形穹頂。禮拜堂的祭壇畫表現的是聖母的神聖形象,創作於18世紀。 南牆門廊處還有一座抹大拉的聖 瑪利亞 祭壇,祭壇畫抹大拉的聖 瑪利亞 由藝術家Jan Majer創作於1754年。 北牆門廊處則是 阿西西 的聖方濟各祭壇,創作於17世紀的祭壇畫描繪的是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正在驗明死去的聖方濟各的身份。 門廊進去是教堂的內殿,跟主殿相比顯得更為狹窄,交叉拱肋勾勒出半月形拱頂的清晰線條。 內殿中央是光彩奪目的巴 洛克 風格鑲金木雕主祭壇,製作於1732年,有正反兩面,將內殿和後殿區域分隔開來。主祭壇朝向內殿一側供奉了一尊聖母與聖子鑲銀雕像,創作於1590年。 主祭壇朝向後殿一側供奉有立於銀制卡瓦利朝聖園背景上的耶穌受難木雕像,這尊雕像是由朝聖園最早的一座教堂—耶穌受難禮拜堂所屬,後轉移至此。 內殿的北牆是唱詩班席位所在,可以看見其精緻的木雕裝飾,這些木雕製作於19世紀初期。上牆一幅巨大的壁畫描繪的是卡瓦利聖母聖像的加冕禮,由藝術家Karol Politynski創作於1887年。由於卡瓦利聖母禮拜堂內一直在舉行禮拜儀式,因此沒能拍到整座教堂中最為神聖的聖像,頗為遺憾,只能從壁畫中回味它的光彩。 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朝聖園最迷人的地方顯然不是這些教堂建築,在每年的大小宗教節日期間舉辦的耶穌受難和聖母升天紀念儀式才是重頭戲。朝聖園內共有宗教聖所41座,分佈於相鄰的兩座山頭之間,面積達6平方公里,其中耶魯受難之路涵蓋了朝聖園內的24處聖所,聖母升天之路涵蓋了朝聖園內的22處聖所,在紀念儀式期間,修士們會沿著特定的路線行進,重現耶穌受難之路及聖母升天之路,場面壯觀而神聖,這是常年生活在無神論環境中的我們所無法想象到的。 十一、弗羅茨瓦夫:2018歐洲最佳旅行目的地弗羅茨瓦夫 ,德語名為佈雷 斯勞 ,坐落於 波蘭 西南部的奧得河畔,是 下西里西亞 省的省會,僅次於 華沙 、 羅茲 和 克拉科夫 的 波蘭 第四 大城 市,也是 波蘭 最重要的工業、金融、教育、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這座城市曾先後被波西米亞、 奧地利 和普魯士統治, 捷克 、德意志、猶太、 波蘭 等民族都曾在此扮演過重要角色,因此這裡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建築景觀及文化風情。
弗羅茨瓦夫 最古老的區域是在座堂島,這是被奧得河環繞的眾多河心小島之一,早在公元6世紀時便有斯拉夫部落在此定居繁衍。直到公元10世紀時, 弗羅茨瓦夫 的名字第一次見於文獻記錄之中,當時它從屬於波西米亞王國,但不久後便被 波蘭 王國的第一任統治者梅什科一世納入版圖之中,並與 克拉科夫 、 桑多梅日 一起成為 波蘭 王國最早的三座首都。公元1000年, 羅馬 教廷在 波蘭 王國設立了 克拉科夫 、 弗羅茨瓦夫 、 科沃布熱格 三個教區,併在座堂島上建造起了 弗羅茨瓦夫 的第一座教堂。由此, 弗羅茨瓦夫 的地位逐漸上升,併發展成為 西里西亞 的行 政和 宗教中心。 隨著第一座教堂在座堂島的建成,這裡也成為 弗羅茨瓦夫 的城鎮中心區域。處於古代貿易路線上的 弗羅茨瓦夫 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市鎮也開始擴大到臨近的沙島和奧得河左岸區域。
1138年,為了避免爭奪繼承權而引發內戰,“歪嘴的”鮑萊斯瓦夫三世在臨終前將國土一分為四,分封給了自己的四個兒子,從此拉開了 波蘭 王國的分裂局面, 弗羅茨瓦夫 成為分裂後的 西里西亞 公國的首府。 1241年遭遇 蒙古 韃靼軍隊的洗劫是 弗羅茨瓦夫 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重建後的市鎮中心由座堂島轉移到奧得河左岸,城市的人口構成也由 波蘭 人占多數逐漸轉變為德意志民族占多數了。
隨著德意志移民的到來,這座城市被授予馬格德堡權利,正式設立了市議會,官方語言變為拉丁語和德語,城市名字也改為佈雷 斯勞 ,這是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歷史文獻記錄之中。 座堂島雖然不再是 弗羅茨瓦夫 的城鎮中心,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堂、修道院和宗教建築開始在此動工修建,使得這一區域逐漸成為整座城市乃至全 西里西亞 名副其實的宗教中心。 從1335年開始,一直到1526年, 弗羅茨瓦夫 都在波西米亞王國的統治轄區內,它還加入了 北歐 貿易城市漢薩同盟,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在這一時期,一系列新的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得以破土動工,其中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新的城鎮中心廣場和市政廳的修建。市政廳始建於1327年,斷斷續續直到1504年才得以完工。 市政廳的東立面非常漂亮,折射出了不同時代的不同藝術風格。它的中央和右側滿是哥特式的尖拱形窗戶,而左側和山牆上又是文藝復興式的圓拱形和方形窗戶。中央的三角形山牆最為亮眼,其上佈滿了精雕細琢的蔓藤狀裝飾,周圍一圈則覆以哥特時期十分典型的小尖塔裝飾。兩側的山牆則是哥特式山牆的變體,橫平豎直的區隔以及圓弧形的使用讓其具有文藝復興式的特殊風味。
朝聖園位於 克拉科夫 西南方44公里,瓦多維採南方14公里處,由 克拉科夫 總督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創建於17世紀初,是 波蘭 最受歡迎的朝聖地之一,也以其豐富的與自然和諧融為一體的宗教建築群而聞名全 歐洲 。每年聖周期間,數以千計的基督徒齊聚朝聖園內,參加紀念耶穌受難的儀式,這項儀式完全按照 耶路撒冷 當地修道士規定的程序進行。每年聖母升天節期間,信徒們會再次返回朝聖園,參加紀念聖母升天的儀式。
朝聖園內有一座巴 洛克 式 巴西 利卡(長方形)教堂,其內珍藏有卡瓦利聖母聖像,還有一座方濟各會修道院,一系列巴 洛克 式或風格主義的教堂和禮拜堂,它們都是以 耶路撒冷 的耶穌受難之路和聖母生平相關的建築群為原型而建成的,這些建築群完美融合於周圍六公里範圍內的自然景觀之中,使得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成為一座風景優美、風格獨特、內涵豐富的朝聖公園。 公元1600年,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首次在此建造了耶穌受難禮拜堂,這座教堂是以 耶路撒冷 聖十字教堂 為原型而建的,由此拉開了朝聖園的建造序幕。1601年,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又決定以 耶路撒冷 的聖墓教堂為原型建造一座新的耶穌聖墓禮拜堂。為了使得聖地能夠得到管理和照料,根據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的指示,朝聖園於1602年開始由方濟各小兄弟會的修士們接手管理。在此基礎上,他們繼續完善朝聖園的建築群,並以 耶路撒冷 耶穌受難所經過的所有聖地為原型,開始了大規模的建造活動。隨著近二十多座聖所建築的落成竣工,這裡立刻成為天主教徒的朝聖地,修士們也開始以 耶路撒冷 修士所指明的流程舉行耶穌受難的紀念儀式。
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去世後,他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朝聖園的建造工程。在擴建耶穌受難教堂的同時,一座新的聖母陵墓教堂開 始興 建,為了紀念聖母升天,另一條朝聖之路及其附屬的教堂建築群也開始動工。至此,朝聖園已經形成了紀念耶穌受難和紀念聖母升天的兩大朝聖之路,在道路兩側,則是跟 耶路撒冷 相同的紀念建築群。朝聖園也逐漸成為 波蘭 最著名的朝聖聖地之一, 波蘭 王國皇室家族成員, 奧地利 皇帝, 波蘭 主教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主教都曾來此朝聖過。1999年,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朝聖園被UNESCO收錄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由於時間有限,再加上當時對於基督教宗教背景知識的匱乏,我並沒有重走耶穌受難和聖母升天的朝聖之路,只參觀了朝聖園中最精華的建築——聖母大教堂,算是一大遺憾,也許在聖周或聖母升天節期間我應該再次拜訪這裡。 聖母大教堂門口的庭院稱作天堂廣場,順著廣場拾階而上可以進入到大教堂內。首先見到的是教堂的主殿,這是在原有教堂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施以了巴 洛克 風格的內部裝飾。 大殿兩側兩兩相連的方形雙壁柱及拱頂拱肋清晰地勾勒出了結構,帶有鮮花和水果裝飾的拱肋將拱頂分隔成四個區域,每個區域都繪製有一幅與聖母生平相關的天頂畫,由外向內分別描繪的是聖母誕生、天使報喜、聖母升天和聖母加冕四個主題,由沃齊米日‧蒂特邁傑創作於1914年。 聖母加冕天頂畫緊鄰的牆面上有一尊耶穌受難的雕塑,而入口後方與聖母誕生天頂畫緊鄰的則是巴 洛克 式的巨大管風琴。 方形雙壁柱將中殿的南北兩側內牆分隔成三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一座祭壇,北牆(入口右方)分別是 聖約翰 ·卡皮斯特蘭、大天使聖米迦勒和聖約瑟夫祭壇。 南牆(入口左方)分別是 聖迭戈 和 亞歷山大 聖 凱瑟琳 祭壇,中間是一間小禮拜堂,名為聖母無沾成胎禮拜堂。禮拜堂建於1749年,平面呈正方形,從室外可以看到聳立於禮拜堂上的圓形穹頂。禮拜堂的祭壇畫表現的是聖母的神聖形象,創作於18世紀。 南牆門廊處還有一座抹大拉的聖 瑪利亞 祭壇,祭壇畫抹大拉的聖 瑪利亞 由藝術家Jan Majer創作於1754年。 北牆門廊處則是 阿西西 的聖方濟各祭壇,創作於17世紀的祭壇畫描繪的是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正在驗明死去的聖方濟各的身份。 門廊進去是教堂的內殿,跟主殿相比顯得更為狹窄,交叉拱肋勾勒出半月形拱頂的清晰線條。 內殿中央是光彩奪目的巴 洛克 風格鑲金木雕主祭壇,製作於1732年,有正反兩面,將內殿和後殿區域分隔開來。主祭壇朝向內殿一側供奉了一尊聖母與聖子鑲銀雕像,創作於1590年。 主祭壇朝向後殿一側供奉有立於銀制卡瓦利朝聖園背景上的耶穌受難木雕像,這尊雕像是由朝聖園最早的一座教堂—耶穌受難禮拜堂所屬,後轉移至此。 內殿的北牆是唱詩班席位所在,可以看見其精緻的木雕裝飾,這些木雕製作於19世紀初期。上牆一幅巨大的壁畫描繪的是卡瓦利聖母聖像的加冕禮,由藝術家Karol Politynski創作於1887年。由於卡瓦利聖母禮拜堂內一直在舉行禮拜儀式,因此沒能拍到整座教堂中最為神聖的聖像,頗為遺憾,只能從壁畫中回味它的光彩。 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朝聖園最迷人的地方顯然不是這些教堂建築,在每年的大小宗教節日期間舉辦的耶穌受難和聖母升天紀念儀式才是重頭戲。朝聖園內共有宗教聖所41座,分佈於相鄰的兩座山頭之間,面積達6平方公里,其中耶魯受難之路涵蓋了朝聖園內的24處聖所,聖母升天之路涵蓋了朝聖園內的22處聖所,在紀念儀式期間,修士們會沿著特定的路線行進,重現耶穌受難之路及聖母升天之路,場面壯觀而神聖,這是常年生活在無神論環境中的我們所無法想象到的。 十一、弗羅茨瓦夫:2018歐洲最佳旅行目的地弗羅茨瓦夫 ,德語名為佈雷 斯勞 ,坐落於 波蘭 西南部的奧得河畔,是 下西里西亞 省的省會,僅次於 華沙 、 羅茲 和 克拉科夫 的 波蘭 第四 大城 市,也是 波蘭 最重要的工業、金融、教育、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這座城市曾先後被波西米亞、 奧地利 和普魯士統治, 捷克 、德意志、猶太、 波蘭 等民族都曾在此扮演過重要角色,因此這裡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建築景觀及文化風情。
弗羅茨瓦夫 最古老的區域是在座堂島,這是被奧得河環繞的眾多河心小島之一,早在公元6世紀時便有斯拉夫部落在此定居繁衍。直到公元10世紀時, 弗羅茨瓦夫 的名字第一次見於文獻記錄之中,當時它從屬於波西米亞王國,但不久後便被 波蘭 王國的第一任統治者梅什科一世納入版圖之中,並與 克拉科夫 、 桑多梅日 一起成為 波蘭 王國最早的三座首都。公元1000年, 羅馬 教廷在 波蘭 王國設立了 克拉科夫 、 弗羅茨瓦夫 、 科沃布熱格 三個教區,併在座堂島上建造起了 弗羅茨瓦夫 的第一座教堂。由此, 弗羅茨瓦夫 的地位逐漸上升,併發展成為 西里西亞 的行 政和 宗教中心。 隨著第一座教堂在座堂島的建成,這裡也成為 弗羅茨瓦夫 的城鎮中心區域。處於古代貿易路線上的 弗羅茨瓦夫 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市鎮也開始擴大到臨近的沙島和奧得河左岸區域。
1138年,為了避免爭奪繼承權而引發內戰,“歪嘴的”鮑萊斯瓦夫三世在臨終前將國土一分為四,分封給了自己的四個兒子,從此拉開了 波蘭 王國的分裂局面, 弗羅茨瓦夫 成為分裂後的 西里西亞 公國的首府。 1241年遭遇 蒙古 韃靼軍隊的洗劫是 弗羅茨瓦夫 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重建後的市鎮中心由座堂島轉移到奧得河左岸,城市的人口構成也由 波蘭 人占多數逐漸轉變為德意志民族占多數了。
隨著德意志移民的到來,這座城市被授予馬格德堡權利,正式設立了市議會,官方語言變為拉丁語和德語,城市名字也改為佈雷 斯勞 ,這是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歷史文獻記錄之中。 座堂島雖然不再是 弗羅茨瓦夫 的城鎮中心,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堂、修道院和宗教建築開始在此動工修建,使得這一區域逐漸成為整座城市乃至全 西里西亞 名副其實的宗教中心。 從1335年開始,一直到1526年, 弗羅茨瓦夫 都在波西米亞王國的統治轄區內,它還加入了 北歐 貿易城市漢薩同盟,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在這一時期,一系列新的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得以破土動工,其中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新的城鎮中心廣場和市政廳的修建。市政廳始建於1327年,斷斷續續直到1504年才得以完工。 市政廳的東立面非常漂亮,折射出了不同時代的不同藝術風格。它的中央和右側滿是哥特式的尖拱形窗戶,而左側和山牆上又是文藝復興式的圓拱形和方形窗戶。中央的三角形山牆最為亮眼,其上佈滿了精雕細琢的蔓藤狀裝飾,周圍一圈則覆以哥特時期十分典型的小尖塔裝飾。兩側的山牆則是哥特式山牆的變體,橫平豎直的區隔以及圓弧形的使用讓其具有文藝復興式的特殊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