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出品】被低估的墨西哥和失望的哈瓦那:15天獨行古巴墨西哥(全文完)
小小的酒館里,擠滿了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游客,藍色的牆壁寫滿了世界各地的簽名筆跡。不光海明威, 智利 前總統 薩爾瓦多 ·阿連德和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等名人也都光顧過這裡,寫下了“自由的 古巴 , 智利 在等待”的留言。 但近些年來,這家酒館的質疑聲越來越大了。有一些筆跡鑒定專家認為酒館里的牌子並非海明威的筆跡,在一次對創始人Angel的採訪中,也無意中透露出海明威並非這裡的常客。但真實與否已經不再重要,它的名氣早已超過了海明威的作品。 在 哈瓦那 的炎炎烈日下,手捧一杯莫吉托,讓薄荷的清香和檸檬的酸爽在口腔里碰撞,熱辣的朗姆酒化作緋紅爬上臉頰,就是海明威鐘愛的 哈瓦那 。
作為80後, 古巴 給我的最初印象,只有女排、老爺車和格瓦拉的頭像,雪茄和朗姆酒還是最近幾年才留意到的。在去 哈瓦那 之前,我也已經從身邊人的口中聽聞了不少關於這個國家的故事:旅游業蓬勃發展,觀光客的涌入,兩極分化的物價……這個正在改變的社會,當地人的熱情淳樸尚未被完全磨滅,更是街拍愛好者的天堂。
太多的評價塞滿了我的大腦,一點點擠掉了我對於 哈瓦那 的好奇和想象。我想,我需要親自去看一看。
但是從未有人同我提起過,美麗的 哈瓦那 ,是一座令人惋惜的城市。
破舊,是我對這裡的第一印象。 幾乎所有描寫 古巴 的文字,都會提及“這裡的時光停留在了半個多世紀前”,先被 西班牙 殖民統治,後又作為 美國 的傀儡, 哈瓦那 老城今天讓旅行者們驚嘆不已的老建築,大多都是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所建造的。在整個 拉丁美洲 , 西班牙 殖民的痕跡都完整地通過建築的形式所保留下來, 哈瓦那 也不例外,伙同著那一輛輛色彩艷麗的老爺車,宛如從時光隧道中穿越而來,給這片土地披上了一層復古的外衣。 初到 哈瓦那 ,滿眼都是破舊不堪的街道和建築,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破舊得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說,我連把相機拿出來的心情都沒有。 哈瓦那 人每天看到這些破房子不知道是視而不見還是習以為常,抑或是無可奈何的一種麻木? 當我游走於 哈瓦那 的老城,透過那些歪斜的門窗,可以看出昔日 哈瓦那 的輝煌。高聳塔樓的教堂, 希腊 風格的拱形門廊,法式落地窗後是矗立著高大 羅馬 柱的殿堂;步入庭院,牆壁上依然遺留著精美的浮雕,那些殘敗接近坍塌的一幢幢建築中,依然可以看出昔日的 哈瓦那 有 巴黎 的浪漫, 羅馬 的永恆, 希腊 的典雅, 西班牙 的風情萬種,外牆上一個個的小陽臺,又像極了神秘的 西西里 ……可以想象到,這座城市曾經的主人們沐浴著 加勒比海 明媚的陽光,從肥沃的土地上收穫到豐饒的物產,過著衣食無憂的愜意生活。“美麗的 哈瓦那 ”,不是一個傳說。 隨著大批世界各地游客涌入 古巴 ,逐步開放了與旅游相關的私營經濟,甚至一些“先富起來”的人開始修葺自己破舊的房屋。然而,那些“面子工程”把外牆刷的五顏六色,看上去卻顯得那樣的突兀。在過去的一百年間, 哈瓦那 經歷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游走在如同老電影片場一般的 哈瓦那 街頭,回味之餘,只是覺得有些惋惜,它是我見過最破舊的首都,只不過這座城市的破舊不像 波黑 的 薩拉熱窩 因戰爭而導致,卻因半個多世紀以來內憂外患,經濟封鎖而導致。 哈瓦那 老城區不大,一天足可以走的過來。我曾經說過,每一座 拉丁美洲 的 大城 市都有一處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 哈瓦那 也不例外。它作為 哈瓦那 最古老的廣場,修建於1519年,瀕臨 加勒比海 , 西班牙 殖民者最早從此登陸,從此拉開了殖民的序幕。 廣場中央矗立著 古巴 國父 卡洛 斯·曼努埃爾·塞斯佩德斯(CarlosManuel de Céspedes)的雕塑,他曾是 古巴 富有的地主和律師,解放了自己的奴隸們,在1868年10月10日發動了史稱“亞拉呼聲”的起義,宣佈 古巴 獨立,開啟了十年戰爭。 武器廣場西側是 哈瓦那 總督府(Palacio de losCapitanes Generales),1773年由當時的 古巴 總督費利佩·馮斯維拉(Felipe de Fondesviela y Ondeano)提議修建。那時的 哈瓦那 雖然處於殖民時期,建築材質可一絲不苟,磚石都是從 西班牙 、 意大利 運來,再由奴隸修建。這樣一來工期可就長了,直到第六任總督才開始入駐。但建造時間長使用壽命也長,1898年, 西班牙 把 古巴 割讓給 美國 ,最後一任 古巴 總督搬離總督府,1902年 古巴 共和 國在此宣告成立,直到1920年都是 古巴 的總統府,今天成為 哈瓦那 城市博物館。 既然曾作為殖民地, 西班牙 國王的雕塑也豎立於此。這兩座分別為 西班牙 國王 卡洛 斯三世(Carlos III)和費 迪南 德七世(Ferdinand VII)。 朗姆酒是 古巴 最著名的飲品,“Havana Club”這個牌子早已風靡全球。你是否註意過它的標誌:一名窈窕淑女手持一枝長矛,這個標誌就位於廣場 東北 側的皇家力量城堡(Castillode la Real Fuerza)里。 它是 哈瓦那 的第一所要塞,又叫皇家軍隊城堡,修建於1558-1577年,是美洲最古老的防禦建築之一,也是美洲第一個為守衛城市而建造的城堡。當時 古巴 所有男性只要沒有雇主都必須參與修建,否則就要受100鞭刑。 其實城堡內可看的不多,但它是遠眺對岸 卡薩布蘭卡 的最佳地點。1632年,城堡建造起鐘塔,兩年後在塔頂豎起一座風向標,就是Havana Club的標誌。 城堡內的沙盤 西班牙 殖民者的帆船模型 這個風向標也有自己的名字,叫做“La Giraldilla”,它的原型是 西班牙 探險家埃爾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的妻子Inés de Bobadilla。 對岸就是 拉卡 瓦尼亞城堡(Castillo de San Carlosde la Cabaña)和大耶穌像(El Cristo de La Habana) 城堡對面武器廣場東側有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小殿堂El Templete,建成於1827年,前方的紀念碑為紀念1519年這個地方一座名為“San Cristóbal”的小鎮而建,頂端是聖母懷抱耶穌,下麵是 哥倫布 的半身像。左側的木棉樹被 古巴 人視為神樹,曾經第一屆 哈瓦那 議會就在這裡召開。不過,就像 北京 景山公園那棵號稱“崇禎皇帝自縊處”的樹一樣,最早的那棵木棉樹早就死了,今天看到的是1960年重新栽種的,每年11月16日都有 哈瓦那 人繞著這棵樹轉三圈,投下一枚硬幣許願。 殿堂里有 法國 畫家讓·巴蒂斯特·維爾梅(Jean·Baptiste·Vermay,1786-1833)繪製的三幅油畫,中央最大的一幅是埃 斯帕 達(Espada)主教在這座殿堂里的就任典禮,畫家也把自己畫了進去,右下角坐著的那個人就是他本人。 畫家的雕像,1833年他因霍亂離世後就葬於殿堂中。 小殿堂旁邊是聖伊莎貝爾酒店(Santa Isabel) ,它的前身是舉行重要慶祝活動的聖多文尼亞宮。 廣場北側建於1772-1776年的第二端點宮(El Palacio del Segundo Cabo)在1902-1929年間曾是 古巴 議會所在地,今天是文化部下屬兩家出版機構的駐地。 任何一個國家或是一座城市,都有鮮明的兩面性。即便是一直被我吐槽破舊無趣的 哈瓦那 ,當地人依然用他們的熱情洋溢感染著每一個來訪者。漫步於老城區,從那些年久失修的建築中,還可以想象出這裡半個多世紀前的輝煌。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當地人的花銷極為便宜,幾元人民幣就能在國營餐廳里飽餐一頓,除去需要排隊之外,味道還很不錯。(既然是從大天朝過去的,排個隊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
沿著總督府前的街道往東南方向走,不遠處就是慈愛之家(Casa de la Obra Pia)和 非洲 之家(Casa de Africa)。建成於1648年的慈愛之家有著鮮明的 西班牙 南部巴 洛克 風格,因曾經這裡每年都會收養5名孤兒而得名; 非洲 之家作為具有 古巴 和 非洲 風格的展覽館。
作為80後, 古巴 給我的最初印象,只有女排、老爺車和格瓦拉的頭像,雪茄和朗姆酒還是最近幾年才留意到的。在去 哈瓦那 之前,我也已經從身邊人的口中聽聞了不少關於這個國家的故事:旅游業蓬勃發展,觀光客的涌入,兩極分化的物價……這個正在改變的社會,當地人的熱情淳樸尚未被完全磨滅,更是街拍愛好者的天堂。
太多的評價塞滿了我的大腦,一點點擠掉了我對於 哈瓦那 的好奇和想象。我想,我需要親自去看一看。
但是從未有人同我提起過,美麗的 哈瓦那 ,是一座令人惋惜的城市。
破舊,是我對這裡的第一印象。 幾乎所有描寫 古巴 的文字,都會提及“這裡的時光停留在了半個多世紀前”,先被 西班牙 殖民統治,後又作為 美國 的傀儡, 哈瓦那 老城今天讓旅行者們驚嘆不已的老建築,大多都是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所建造的。在整個 拉丁美洲 , 西班牙 殖民的痕跡都完整地通過建築的形式所保留下來, 哈瓦那 也不例外,伙同著那一輛輛色彩艷麗的老爺車,宛如從時光隧道中穿越而來,給這片土地披上了一層復古的外衣。 初到 哈瓦那 ,滿眼都是破舊不堪的街道和建築,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破舊得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說,我連把相機拿出來的心情都沒有。 哈瓦那 人每天看到這些破房子不知道是視而不見還是習以為常,抑或是無可奈何的一種麻木? 當我游走於 哈瓦那 的老城,透過那些歪斜的門窗,可以看出昔日 哈瓦那 的輝煌。高聳塔樓的教堂, 希腊 風格的拱形門廊,法式落地窗後是矗立著高大 羅馬 柱的殿堂;步入庭院,牆壁上依然遺留著精美的浮雕,那些殘敗接近坍塌的一幢幢建築中,依然可以看出昔日的 哈瓦那 有 巴黎 的浪漫, 羅馬 的永恆, 希腊 的典雅, 西班牙 的風情萬種,外牆上一個個的小陽臺,又像極了神秘的 西西里 ……可以想象到,這座城市曾經的主人們沐浴著 加勒比海 明媚的陽光,從肥沃的土地上收穫到豐饒的物產,過著衣食無憂的愜意生活。“美麗的 哈瓦那 ”,不是一個傳說。 隨著大批世界各地游客涌入 古巴 ,逐步開放了與旅游相關的私營經濟,甚至一些“先富起來”的人開始修葺自己破舊的房屋。然而,那些“面子工程”把外牆刷的五顏六色,看上去卻顯得那樣的突兀。在過去的一百年間, 哈瓦那 經歷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游走在如同老電影片場一般的 哈瓦那 街頭,回味之餘,只是覺得有些惋惜,它是我見過最破舊的首都,只不過這座城市的破舊不像 波黑 的 薩拉熱窩 因戰爭而導致,卻因半個多世紀以來內憂外患,經濟封鎖而導致。 哈瓦那 老城區不大,一天足可以走的過來。我曾經說過,每一座 拉丁美洲 的 大城 市都有一處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 哈瓦那 也不例外。它作為 哈瓦那 最古老的廣場,修建於1519年,瀕臨 加勒比海 , 西班牙 殖民者最早從此登陸,從此拉開了殖民的序幕。 廣場中央矗立著 古巴 國父 卡洛 斯·曼努埃爾·塞斯佩德斯(CarlosManuel de Céspedes)的雕塑,他曾是 古巴 富有的地主和律師,解放了自己的奴隸們,在1868年10月10日發動了史稱“亞拉呼聲”的起義,宣佈 古巴 獨立,開啟了十年戰爭。 武器廣場西側是 哈瓦那 總督府(Palacio de losCapitanes Generales),1773年由當時的 古巴 總督費利佩·馮斯維拉(Felipe de Fondesviela y Ondeano)提議修建。那時的 哈瓦那 雖然處於殖民時期,建築材質可一絲不苟,磚石都是從 西班牙 、 意大利 運來,再由奴隸修建。這樣一來工期可就長了,直到第六任總督才開始入駐。但建造時間長使用壽命也長,1898年, 西班牙 把 古巴 割讓給 美國 ,最後一任 古巴 總督搬離總督府,1902年 古巴 共和 國在此宣告成立,直到1920年都是 古巴 的總統府,今天成為 哈瓦那 城市博物館。 既然曾作為殖民地, 西班牙 國王的雕塑也豎立於此。這兩座分別為 西班牙 國王 卡洛 斯三世(Carlos III)和費 迪南 德七世(Ferdinand VII)。 朗姆酒是 古巴 最著名的飲品,“Havana Club”這個牌子早已風靡全球。你是否註意過它的標誌:一名窈窕淑女手持一枝長矛,這個標誌就位於廣場 東北 側的皇家力量城堡(Castillode la Real Fuerza)里。 它是 哈瓦那 的第一所要塞,又叫皇家軍隊城堡,修建於1558-1577年,是美洲最古老的防禦建築之一,也是美洲第一個為守衛城市而建造的城堡。當時 古巴 所有男性只要沒有雇主都必須參與修建,否則就要受100鞭刑。 其實城堡內可看的不多,但它是遠眺對岸 卡薩布蘭卡 的最佳地點。1632年,城堡建造起鐘塔,兩年後在塔頂豎起一座風向標,就是Havana Club的標誌。 城堡內的沙盤 西班牙 殖民者的帆船模型 這個風向標也有自己的名字,叫做“La Giraldilla”,它的原型是 西班牙 探險家埃爾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的妻子Inés de Bobadilla。 對岸就是 拉卡 瓦尼亞城堡(Castillo de San Carlosde la Cabaña)和大耶穌像(El Cristo de La Habana) 城堡對面武器廣場東側有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小殿堂El Templete,建成於1827年,前方的紀念碑為紀念1519年這個地方一座名為“San Cristóbal”的小鎮而建,頂端是聖母懷抱耶穌,下麵是 哥倫布 的半身像。左側的木棉樹被 古巴 人視為神樹,曾經第一屆 哈瓦那 議會就在這裡召開。不過,就像 北京 景山公園那棵號稱“崇禎皇帝自縊處”的樹一樣,最早的那棵木棉樹早就死了,今天看到的是1960年重新栽種的,每年11月16日都有 哈瓦那 人繞著這棵樹轉三圈,投下一枚硬幣許願。 殿堂里有 法國 畫家讓·巴蒂斯特·維爾梅(Jean·Baptiste·Vermay,1786-1833)繪製的三幅油畫,中央最大的一幅是埃 斯帕 達(Espada)主教在這座殿堂里的就任典禮,畫家也把自己畫了進去,右下角坐著的那個人就是他本人。 畫家的雕像,1833年他因霍亂離世後就葬於殿堂中。 小殿堂旁邊是聖伊莎貝爾酒店(Santa Isabel) ,它的前身是舉行重要慶祝活動的聖多文尼亞宮。 廣場北側建於1772-1776年的第二端點宮(El Palacio del Segundo Cabo)在1902-1929年間曾是 古巴 議會所在地,今天是文化部下屬兩家出版機構的駐地。 任何一個國家或是一座城市,都有鮮明的兩面性。即便是一直被我吐槽破舊無趣的 哈瓦那 ,當地人依然用他們的熱情洋溢感染著每一個來訪者。漫步於老城區,從那些年久失修的建築中,還可以想象出這裡半個多世紀前的輝煌。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當地人的花銷極為便宜,幾元人民幣就能在國營餐廳里飽餐一頓,除去需要排隊之外,味道還很不錯。(既然是從大天朝過去的,排個隊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
沿著總督府前的街道往東南方向走,不遠處就是慈愛之家(Casa de la Obra Pia)和 非洲 之家(Casa de Africa)。建成於1648年的慈愛之家有著鮮明的 西班牙 南部巴 洛克 風格,因曾經這裡每年都會收養5名孤兒而得名; 非洲 之家作為具有 古巴 和 非洲 風格的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