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慶之柬埔寨吳哥三日游之一(南京出發)
第八站 癩王台和鬥象台一樣,我們沿著平臺向著癩王台走去,不過倒是看到了不少癩王台精美的雕刻。 癩王台是當時的皇家火葬場所在地,因平臺頂端一座沒有性別的“癩王”雕像得名。但為什麼叫“癩王”則眾說不一,有人說因為發現是佈滿青苔,也有人說雕像是一位染上麻風病的國王。[1] 癩王台牆上有多達6到7層的橫列神像,底層由5頭、7頭或甚至8頭的Naga所支撐,令人目不暇給。觀賞東、南及北面之石雕刻,主題多是神祗及幽冥世界的故事。壁面石刻圖像精美,雕刻之內容一層一層,不同造型之神祗,有配劍的、合什的、吞劍的、作手印的。東面靠近北面之壁雕,最具觀賞價值。從西南角有一狹窄坑道,沿著步行至差不多 西北 角之地方,便可以到達隱蔽壁雕(HiddenRelief)。 第九站 周薩神廟因為之前已經看過巴戎寺,再來看周薩神廟什麼的就顯得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了,就是感覺 大同 小異。 周薩神廟建於公元12世紀初期索亞娃曼二世統治時期。與其北邊相距170米的托瑪儂神廟為同一時期建造,其建築佈局、結構形式完全一樣。但這兩組建築為何而建,目前尚不清楚。只是在19世紀後期,駐柬 法國 軍官迪科在發現這組建築時,從當地人口中得知該廟是供奉周薩神(ChauSay)的,故 法國 人將其命名為周薩神廟(ChauSayTevoda)。“Say”是一個高棉人的名,而“Chau”一詞是 印度 語“王”、“Tevoda”一詞是 印度 語“神仙”,則整個名稱的意思應是“Say王的神”。而“Say王”具體是誰,或是一種誤傳,尚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為紀念索亞娃曼一世而建,或是與舉行索亞娃曼一世遺留下的某種傳統儀式有關。 在20世紀上半葉, 法國 人也對周薩神廟進行了清理和搶險加固工作,進入20世紀70年代,吳哥古跡與這個國家一起歷經了近20年戰亂的浩劫。直至1993年 柬埔寨 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拯救吳哥古跡的國際行動。 周薩神廟為 印度 教寺廟,屬小吳哥建築風格。是吳哥古跡中一座較小的寺廟,然而其建築佈局所反映出來的宗教內涵又獨具特色: 其一,周薩神廟主體建築中的西塔門、中央聖殿、東塔門與高架甬路、十字平臺、神路貫穿於一條東西向的中 軸線上,其他建築物對稱分佈在中軸線兩側。同時在圍牆以內的主體建築又以象徵 須彌山 的中央聖殿主塔為中心 其二,周薩神廟遵循 印度 教山廟的傳統,將一座高約19米的中央聖殿主塔建於臺座之上,象徵著神在地上的山宅—— 須彌山 。其他建築圍繞在其周圍。其傳統 印度 教風格烘托出建築的莊嚴神聖。 由於建築體的組合極為緊湊、距離很近,使整個院落的空間較為狹小,人在其中,有一種森嚴而又神秘的感覺,同時又更顯中央主塔的峻偉氣勢。另外,由於受有限的結構跨度的制約,建築體內部的空間也極為狹小,通常情況下不適合居住。 其三,用於建造神廟的主要材料,砂岩石的質地較為密實,便於雕鑿,主要用於建築外側結構的砌築,並被雕 刻出各種花飾;紅色角礫岩石質地堅硬、孔隙較大,主要用於基礎內部結構和內襯牆的砌築。這種以石材為主體的建築構造體現出獨特的建築形式。 其四,蓮花、天鵝尾等體現宗教色彩的裝飾性雕刻,則使人感覺到無處不在的宗教的神秘,其精美的石刻藝術 展現出久遠神秘的高棉文化。 遺憾的是,結構存在的缺陷也反應出建築設計中的不足。吳哥建築以其宏偉的氣勢、細膩的雕刻著稱於世,代 表了9世紀至15世紀 東南亞 建築的最高水平。然而,這些建築在結構方面也存在諸多的缺陷; 首先,建築構造的整體性較差。吳哥建築的結構多以石構件為主,構件之間沒有任何粘接材料,只有局部用鐵 件連接。一旦建築體出現傾斜,上部構件很容易坍塌。 其次,基礎結構薄弱。建築體的臺座建在由砂、生混合的夯土層上,外側為石構件砌築的結構,內側為回填土。 而臺座上面的牆體部分是直接座在回填土上,並不是與臺座的石結構部分為一體。由於回填土多為砂、土混合 物,十分鬆散,經雨水沖刷、蟲蟻搬運和樹木生長,造成回填土的流失,承載力下降。從而導致上部結構的傾斜、坍塌。 第三,部分構件的截面較小。吳哥建築的建造,通常是先將大塊石料進行堆砌,然後再根據建築的形狀雕鑿石 料。這樣,經常會出現為了使石料鑿成特定形狀而造成構件受力截面變小,從而導致這一部分的結構成為建築體的薄弱部位。 按照現今普遍被人們接受的觀點,吳哥時期建築的發展先後經歷了古蘭風格、布里可風格、巴肯風格、庫苛風 格、布萊魯風格、女王宮風格、柯林風格、巴芳風格、小吳哥風格和巴揚風格。每一種風格不僅反映了一個時期吳哥建築技術發展的水平,同時也反映了這一時期古 柬埔寨 人用自己的理解對傳統宗教的釋譯和對高棉藝術的追求。 而在這一發展歷程中,周薩神廟所體現的小吳哥風格達到了吳哥建築發展的頂峰,充分展現了高棉藝術的輝煌。 第十站 托瑪儂神廟就在周薩神廟的對面,規模也不是很大,大約10多分鐘就可以參觀完畢,還是有旅行團會帶游客到這裡的。 遺址平面圖托瑪儂神廟在大吳哥城的東門口與塔高寺( 茶膠 寺)的中間,與周薩神廟隔著一條勝利之路相望,不過勝利之路是後來才興建的,因此不是特地將兩座廟蓋在路的兩旁。寺廟四周的城牆已經消失,但是看到寺廟的本體雕刻細緻,有班蒂絲蕾宮(女王宮)的影子,而這裡的麗華塔女神非常迷人。 雕工精細的托瑪儂神廟,小而美,供奉著濕婆和毗濕奴。和女王宮一樣,托瑪儂神廟也有體態豐滿的麗華塔女神,不過主塔的麗華塔女神站比較比直,沒有舞蹈的動作,感覺比較莊重,身上的裝飾品很多,頭上還有帶著棕糖樹花,是吳哥地區的重要農作物,露出豐滿的胸部,細腰長裙,手上還拿著蓮花,長耳下還垂掛著耳飾,可以說非常的莊嚴華麗。 第十一站 塔內寺(ta nei)這是一處鮮為人知的景點,游客稀少,阿東師父估計看我們時間相對比較寬裕特地帶我們來到此處,整個景點沒有人,有點完全原汁原味的味道的感覺,通行的有朋友講在廢墟中看到蛇了。 塔內寺建於12世紀末,1181-1219年,是一座平地寺院。因為它座落在叢林和巨樹中間,所以最初考古學家並沒有發現它,雖然面積不大,但很有靈性,小廟外部的大部分區域都被青苔和像觸角一樣的根系所覆蓋。樹木也高大。目前吳哥和 暹粒 地區的保護管理局培訓機構的所在地。 塔內寺到處是倒蹋的巨大 石柱 ,寺廟有的蹋了一半,有的還在堅持著,有的用木架支撐著,還有滿地的零部件和巨大的樹根,白色的樹根像打開的摺扇一樣,鋪在石基上。地上還有和佛像一樣是被供奉的水漕,有一個格的和三個格的,地上還有蓮花座。牆上有精美的雕刻,窗戶上的 石柱 和別處的不太一樣,這裡是封死的。夕陽下寺廟特漂亮。 第十二站 茶膠寺相對於吳哥其他的建築, 茶膠 寺顯得很朴素,並沒有太多的裝飾,我們玩 茶膠 寺大約6分鐘就結束了,並沒有登頂,天氣太過於炎熱了。 荼膠寺並沒有經過很多裝飾,這讓它在裝修精美的 柬埔寨 建築作品中奪目而出。但也正是它的簡潔建築風格讓它享有一定的建築地位,它的藍圖顯示了人類精神和欣賞品味的發展 茶膠 寺原本是闍耶跋摩五世為自己興建的葬廟。但是他在位時期,很多寺廟都沒有完工。 茶膠 寺便是其中之一,在做到裝飾工序的時間停工。作為一座未完成的建築, 茶膠 寺記錄了吳哥建築的建造工藝:先用石塊築起整座建築,再在牆壁錶面雕刻佛像、浮雕。 這座寺廟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還未完工,至於未完工的原因還未查明。如建完的話, 茶膠 寺無疑是 吳哥窟 建築群中最美好的一座寺廟。這座寺高達22米(72英尺),氣勢驚人。 此寺建造過程中跨越兩個王朝,因此四面門中僅有東面大門有雕刻,旅客在此處可輕鬆瞭解到所有 吳哥窟 遺址群的建築都是先將石頭堆積再行雕刻,證明當時建築技術為“先堆後雕”。 1863年杜達爾·特拉格萊在其繪製的地圖中標出了 茶膠 寺,這是 茶膠 寺首次出現在人們面前。1873年安鄴發表了“ 印度 支那探險旅行”(Voyaged'ExplorationenIndochine)的報告中對 茶膠 寺進行了簡單的描述。 1880年德拉波特在《 柬埔寨 之旅——高棉建築》(VoyageauCambodge—L’Architecturekhmère)中發表了第一張 茶膠 寺平面圖,由 拉特 (Ratte)1873年繪製 第十三站 斑黛喀蒂寺這裡已經接近外圈了,因為外圈也有一個寺廟是以斑黛起名的。斑黛喀蒂寺是 柬埔寨 吳哥的一個佛教寺廟,位於塔普倫寺東南,吳哥城之東。建造於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的闍耶跋摩七世時期,建築風格為巴戎風格,與塔布蘢寺和聖劍寺接近,只是規模和複雜度較小。這裡由於不是團隊游的必去之地,所以游客相對比較少。 第十四站 皇家浴池僅剩一片湖水,一座台基,供給各位緬懷。 吳哥窟 旅游景點 皇家浴池是一個 大湖 (700X300米,2297X984英尺),有大規模的優美平臺。 皇家浴池內一直都有蓄水,周圍綠葉環繞。按一位 法國 建築師的話說:它在黃昏時分帶給人以最美麗的吳哥園林景觀。浴池建於十二世紀末,由醛耶跋摩七世下令建成,用來供奉 菩薩 ,屬拜雲式建築。 皇家浴池是 吳哥窟 看日出的最佳地點之一,在這裡看日出的人不多,而可供作為前景陪襯的水面比吳哥寺大多了。 皇家浴池位於班提卡黛東入口的馬路對面。可以從這條路上進出皇家浴池。 有一個大型平臺通向池中,這個平臺由紅土沙岩建成,呈十字形,周圍是巨蛇欄桿和兩樽 石獅 。前面有一隻揭路荼騎在一條三頭蛇上。後面是一幅傳說中的畫像,由一條三頭蛇、低一點的地方是一隻揭路荼,蛇尾有更多的小蛇頭。蛇身在一個檯子上方,這個檯子由傳說中的和尚們舉著。 第十五站 豆蔻寺景點如其名,規模很小,不過很有特色,主塔內的雕刻之精美風格之迥異令人嘆為觀止。 豆蔻寺(PrasatKravan)是 柬埔寨 吳哥古跡中的一座 印度 教寺廟,現代名字為“CardamonSanctuary”,位於皇家浴池(SrahSrang)之南。豆蔻寺建於921年,19世紀由 法國 人重建。主塔壁上的浮雕,描繪 印度 神話中毗濕奴騎大鵬金翅鳥(Garuda),西塔壁上浮雕描繪毗濕奴的神妃吉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