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雲天水間,織夢日月里——雲南十九天行記

小葵:“ 當倫家沒說汪......你繼續凹吧,讓倫家也凹會兒。”
小葵:“啊!澄黃的樹葉遍地!和煦的陽光灑滿村落!倫家和麻麻背靠著一顆百年銀杏那斑駁而粗壯的樹樁!然後,呃,然後......”
麻麻:“誰讓你平時不好好學習,就知道吃飯。”
小葵:“麻麻,話可不是這樣說的汪。倫家平時是沒有好好學習,可是卻一直乖乖吃飯!......呃,好像哪裡不對,可究竟是哪裡呢 ”

小豬乙:“快看快看,這個穿紅衣服的樣子真傻!哈哈哈拱拱!”
小豬甲:“那個小狗也獃頭獃腦的,哈哈哈笑死本豬了!拱拱!”
小豬乙:“那拍照的也一樣!哈哈哈拱拱!”
小豬丙:“拱拱!你們說,他們是喜歡咱們呢,還是喜歡咱家門前那串兒玉米呀?”
小豬甲、乙:“......”


所到之處,這裡、那裡,滿目儘是斑駁粗壯的樹幹支撐起一層層、一枝枝、一片片的銀杏葉,頭頂澄黃至極,上有湛藍無邊。

不管如何,世間事物都無法盡善盡美,因此 銀杏村 也就不存在所謂最為美好的一天。然而這種殘缺,才是最真實的風景。如果有一天你的內心能接受它,並學會欣賞它,不再因為風景的易逝而忿忿不平。那麼縱使你依然不完美,但這一定意味著你已開始能夠接受自身的殘缺,並用正確的方式去平衡這種不完美。

若問店家何處有,澄黃當中一點紅。
寫這首詩,其實是有原因的。拍完下麵這張照片,某狗先生告訴我,他唯獨不滿意畫面中的紅燈籠。當然,他的本意是覺得燈籠破壞構圖,但這並不是我想說的重點。

我是由這個紅燈籠,聯想到了 銀杏村 的商業化。因為這些紅燈籠,大都是農家樂的招牌。村裡的紅燈籠越多,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代表 銀杏村 的商業化越重。這些年很多人開始抱怨,村子顯然已遭過多商業元素滲透,“每家人都開店營業”、“ 銀杏村 不值得去了”、“真心沒意思”、“連個照相的地方都找不到,全是人” 、“村子已沒有本來的樣子了” 云云負面評價,此起彼伏。
我不禁想問——大家認為村子本來的樣子究竟是什麼?
是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一樣,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把踏足這篇土地的游客當空氣?每個人其實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城市的人生活好了,環境卻污染了,於是大家都蜂擁而至,都希望在短暫的逃離中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抹生動色彩;鄉村的人看到城裡的人來了,燒水殺雞炒菜煮飯,再拾掇好屋子供客人休息,於是一來一往,雙方各取所需,提高了家庭經濟收入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
這些行為都沒有錯,這也是村子本來該有的樣子。
銀杏樹還在,只是其間點綴了一抹抹鮮艷的紅色。
有人可能認為,幾年前的 銀杏村 才不是現在這樣。其實仔細想想,這並不太對,因為如果幾年前就有游客,那麼村裡一定也會有相應的商業行為存在。甚至更早,當第一位外鄉人因機緣巧合踏上這片金黃色的土地時,村裡人的商業意識就開始萌發了。
還有的游客苦於人太多,覺得沒有地方可以好好休閑拍照了。其實我們走了一天,發現這也不太對。首先大部分人都集中於 銀杏村 後 來興 建的廣場上,一個本來就不大的壩子被圍得水泄不通,每棵近年來才種植的銀杏樹下少說也有三五人等著拍照,多的甚至十來人;其次還有一部分人集中在村子的主幹道上。村裡的小徑支路縱橫好幾條,卻很少有人問津。所以想要安安靜靜拍美照,只需多走幾步就可以了。
銀杏因其本身的特殊性,每年的“黃金時刻”只有短短二十來天, 銀杏村 人氣爆棚是很正常的,只要放平心態,相信每個人都能發現屬於自己的美景。好比我就很喜歡 銀杏村 的紅燈籠,這絕不是什麼阿Q精神,而是真心覺得:這正是 銀杏村 區別於其他銀杏林場的鮮明標誌。
題外話扯多了,如有冒犯之處,諸君請海涵,實在所經之地越多,越喜好直抒胸臆。
另,實在不喜歡有商業氛圍充斥周圍的小伙伴,下文采採也為各位準備了驚(乾)喜(貨),想看請直接戳目錄“壩心村”一節。
啰嗦完畢。開始曝照。
纏綿相交的樹枝,村落里比比皆是,每一顆這樣的樹,都仿佛訴說著滄海桑田。

老樹,落葉,庭院,燈籠,一個微笑的人兒,正是這裡發生著的一切 組成瞭如此與眾不同的村落。













餐畢,於庭院中踱步,或就著陽光小睡一會兒,白果土雞湯的滋味在心間慢慢升華,最後才品出一種絕妙的滋味。

一路上雖也有農家在 大興 土木,但總體很安靜,越往壩心村,游人越少,待進入村子,就幾乎看不到外來者了。
話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偏要在這貨面前凹這種造型。


壩心村依然是澄黃遍地,和陳家寨( 銀杏村 本名,下同)同樣是處在最美好的季節,感覺卻像我們不小心闖入了平行世界。

春聯兒、門神、童趣,斑駁的木門、院里的老銀杏,這一切又組成了獨一無二的壩心村。


偶爾倆仨熟人見面,寒暄兩句;遠處一個年輕媽媽帶著孩子經過我們身邊,小朋友還好奇地望著我們。

站立在村子中心,斜陽里,銀杏下,舞動長髮,肆意灑脫;輝光旁、輕風中,沉澱情緒,放飛心靈。


當地人就地取材,用一雙巧手做出了種種朴實而靈動的飾品,有花環、項鏈等。是他們把每個佩戴這些飾品的女孩兒,都變成了這個銀杏王國里的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