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雲天水間,織夢日月里——雲南十九天行記


去姐告,必然經過姐告大橋,而姐告大橋下麵,就是 瑞麗 江。
曾聽聞每逢日落之際,夕陽的輝光使江邊比人還高的蘆葦呈現出溫柔的一面,微風輕撫,葦草四處搖曳,朦朧迷離之間,依稀得見一位佳人佇立著,她在聆聽風聲、濤聲交織的旋律。她在等待星河的降臨,等待眼前的江水與星濤匯聚成一處時的感動......
但這樣的場景還是僅存於我的想象之中。
我所見之實景,是冬日的蘆葦褪去綠意,一抹抹枯黃與渾濁的江水融合。

但兩邊的蘆葦都在雜林陡坡前散落著,加之天色轉陰,我們流連了好幾次,也並未尋覓到江與蘆葦的美麗。

江邊有不少 緬甸 人在洗澡、洗衣;而河邊的空地上也散亂著一些私人耕地、或者雜物垃圾。
這不是我心中的 瑞麗 江,但這也許就是真實的 瑞麗 江。

樓房鮮艷的橙色與江水渾濁的黃色形成視覺上的反差,也帶來心靈上的反思。

這種茂密葳蕤對比別處的旖旎風光,也絲毫不遜色。
那時我終於明白了, 瑞麗 在我心中已不單單是一座普通的邊貿小城,她有秘密的美,也有美中不足;
她不再是別人眼中、筆下的 瑞麗 。
就像這些隨處可見,繁茂的牛油果實一樣,成為我心中一座立體的、有自己棱角的城市。

這裡說說晚餐,姐告不大,餐館不多,而且很多都是 緬甸 人開的,看上去都是做本國人生意。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國人開的餐廳。
點了一份當地特色過手米線,發現其實和在 保山 嘗到的撒撇差不多,味道不錯,香辣俱全,菜品豐富,推薦一試。

其中有一個小姑娘,大概剛來不久,不會說中文。她特別喜歡小葵,送菜時都會默默望著她微笑,我猜她很想摸摸小葵,但是苦於語言不通,也很害羞,最終只選擇站在一個角落,偷偷打量著。
要是我有拍立得,就讓姑娘抱著小葵合影一張,然後把照片送給她留作紀念。
可惜我沒有。
下次出發,一定記得帶上!

說這裡袖珍是真,說這裡博大也是真。
袖珍是相對景區占地面積來說,而博大是相對於老榕樹胸 懷來 說。

如果你抬頭,停下腳步,看榕樹的寬廣胸懷延伸向四面八方;
這樣博大的胸襟也一定能讓你仰慕,給你觸動。

他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爺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為來到這裡的游子遮風避雨。
如果靠著他挺拔的身軀,也能平靜安然地入睡吧。

但要說樹根之奇特、樹形之完美,相對我們後來去的莫里自然雨林景區,還屬獨樹成林的榕樹最好。
所以依然還是推薦前往。




二戰時,日軍封鎖了 中國 所有的出 海口 ,滇緬公路成了國際反法西斯陣營援助 中國 戰略物資的唯一陸上 通道 ,畹町就成了中美英三國盟軍的大本營,物資的集散地,每天無數軍車從這裡將物資運往內地,幾十萬 中國 遠征軍從這裡出入國境,畹町才開始發展起來。
畹町橋 不僅在抗日戰爭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還是中緬兩國邊境界橋。 瑞麗 畹町鎮和 緬甸 九谷鎮中間那僅20米寬的界河,還記著那段崢嶸歲月。
如今它靜靜流淌著,又續寫了兩國人民的 友誼 。
在320國道盡頭,色彩鮮艷的畹町口岸佇立一旁。
無論是在 畹町橋 上走一走,還是停下來閱讀橋碑旁邊書寫的歷史。到 瑞麗 ,都應該來 畹町橋 看看。
不忘歷史,努力今朝,昂首未來。


題記
翠湖人聲鼎, 滇池 鷗啼沸。
去日春城景,留痕心中佩。
去歲曾路過 昆明 ,時值十月, 滇池 中除了星星點點的帆船,一片淺綠的靜謐。後因工作原因,無奈提前結束春城之旅,即時立下誓約,待到來年鷗飛鷺走之際,定會再到故地一游。
依約而至,未曾想臘月的 滇池 由往日的安靜 平和 變為人聲鼎沸 ,而那時在我腦海中泛著淺淺綠色的湖水,好似因為海鷗的到來也有了生命,洋溢著生動的新綠。泛舟其上,行走岸邊,心生“花不同 人相似”之感,實在與古人所想相悖。遂也獻醜作詩一首,以抒己見。

年年歲歲景不同, 滇池 時而靜謐安然,時而熱鬧非凡,不變的是 在岸上看風景的 我們一家。
去歲滇 池上 ,靜湖白帆寥。

今朝風景異,鷗翔長天里。

神奇的自然賦予它們紅色的腳與喙,正是為了等到天際一束破雲的絕妙金色光芒來映襯。




走在城市邊緣,憩於山水之間。
與海鷗共享冬日的一段小時光,這是春城給予我們的獨特暖心體驗。




鷗鳥和我們共碧水長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