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環繞勃朗峰(四)

阿爾卑斯山 的景緻多姿百態,回一下頭,換一個角度,都能給你全然不同的感覺。 比如 ,剛翻過一座雪山,眼前一片無盡的綠色讓你恍惚,怎麼這兒成了春天?剛氣喘吁吁地登上山頂,周圍直聳藍天的峻峭山峰讓你感嘆,難道自己只是爬上了一個小山坡?剛淌過一條激流瀑布,再遙望遠山,無數寬寬細細的瀑布如一條條白色的飄帶,披掛在高山峻嶺上,這景緻哪裡會讓你想到剛纔置身於激流瀑降的膽戰心驚?我想,再廣角的照相機也留不住這多彩的景色。

我從來沒有見過那種漫山的翠綠,每一片葉子,甚至每一根小草都翠綠的透亮。沒有一根枯枝,沒有一片枯葉,在樹林和松杉的墨綠襯托下那綠色顯得格外明媚。山上一塊塊沒有融化的雪,如形態各異的裝束點綴著連綿的山脈。冬天與春天,白雪與綠色,神奇地縱橫交錯在 阿爾卑斯山 脈,仿佛一切生命始終都那麼旺盛。路邊五彩繽紛的花朵讓我想到 倫敦 的花園,原來 英國 人是將大自然的“花園”搬進了自家的後院。 阿爾卑斯山 上的雪水和陽光滋潤著那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植物,讓它們個個都精神飽滿,仰脖挺胸地傲視著我們。

我曾讀過一篇關於盧梭與 阿爾卑斯山 的文章,作者是國內的一位學者。文中說“盧梭其實並不熟知山川,書中的 阿爾卑斯山 區景色只是被他用來作為底色,一幅展示他情感的背景畫。∙∙∙∙∙∙盧梭沒有分析風景;他幾乎沒有看風景,他在感覺風景。”我猜想這位作者也許沒有到過 阿爾卑斯山 ,沒有真正感受過那裡的景色。“分析風景”如用文字去描寫一種味道,而文字的表達是很有限的,味道需要嘗 、需要聞。風景則需要身歷其境,需要去感受。

“感受”從個人體驗來說遠比“熟知”(山川)更有價值。“熟知”是知識,感受是人生體悟,是發自內心更深的情感,是心靈的對話。我相信杜甫必是先看到了蕭蕭而下的木葉,奔流不息的江水,才有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宏闊詩句。孟浩然必是先聽見了清晨鳥雀的啼鳴聲,才留下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動人情懷。盧梭也必是置身於 阿爾卑斯山 中,才由情選景,去“感覺(那裡的)風景”。

盧梭在他的《懺悔錄》中寫道,他最喜歡“激流、峰岩、蒼翠的松杉、幽暗的樹林、高山、崎嶇的山路以及在我兩側使我感到膽戰心驚的深谷。”如果不是親歷其中,我是不會對他筆下描寫的這番景色有所感動,更不 會理 解他對 阿爾卑斯山 的那份情愫。我終於明白那些讓我和盧梭都膽戰心驚的深谷,為什麼又都深深地吸引我們,這恰恰是 阿爾卑斯山 的魅力。在途中我們七個人時常相互調侃,一個莫奈二誕生了,一個專業攝影師誕生了。在比畫還美的景色中,我們至少明白了一件事, 歐洲 為什麼能孕育出那麼多偉大的畫家,為什麼會留下那麼多流芳百世的風景畫。

爬山的游客中,並不是以年輕人為主,恰恰是中年人居多,還有不少老人。大家見面都會相互說一句法文“Bonjour”(你好),發音有點象“笨豬”。無論你喘得怎麼上氣不接下氣,這“笨豬”都不能省。即便到了 意大利 和 瑞士 的地界兒,人們還是“笨豬,笨豬”地打招呼,可見 法國 人有多驕傲。法文是十七十八世紀上流社會的通行語言,是時尚。我聽一位學過法文的朋友說, 法國 人最不能容忍不地道的法文。我始終沒學好“Bonjour”的發音,索性說英文,我相信人家聽得懂。有一次迎面過來一個中年人,他正低頭說:“笨豬”,一聽見我說“Good morning”,立馬抬起頭問“你們從哪裡來的?”我說:“加州”。“嗨,我們是從 加拿大 來的,咱們是鄰居啊。”他那份親熱,好像我們真是鄰裡。

一路上我們只見到一支 中國 人的隊伍,來自大陸。他們的路線是繞勃朗峰走半個圈,而且是扎帳篷露宿。這些人是在網上組織起來的,先前相互間並不認識,各走各的,前後能差出幾個小時。我們遇到走在最後的一個女孩兒,她很漂亮,背上有一個很大的背包,脖子上掛著一個高級照相機。她說“我是蝸牛,走得慢,不過我總會到的,無非就是晚點兒。”這女孩兒的心態真好。我們後來一直為她擔心,因為她是一個人,不象其他的三三兩兩的有個伴兒。萬一有點什麼事,怎麼辦呢?

我和丈夫也算是“老蝸牛”,可無論相距多遠,我們始終在朋友們的視線之內,這讓我們深深地感動。這裡我不得不說說我們的舵手了,我曾在第二篇文章中提到過他。這次下決心跑到 歐洲 爬山,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有他。

這位被我們大家稱為“舵手”的是加州一所大學的哲學教授。每次旅行他都先做很多調研。他下的功夫之細是我所不曾見過的,想來他做學問也是如此。舉個例子,他曾做了一份到 美國 某地的旅行計劃,因趕上突發事情沒去成。朋友聽說了,要了他的計劃,結果回來說誤差在15分鐘。跟隨他旅行你會誤以為他曾來過,他會告訴你,前面見到一棵 大樹 ,對面就是飯館。到了郵局,旁邊就是車站 ∙∙∙∙∙∙,這是因為他事先總會在GOOGLE上“走”一遍。

我們這次的爬山計劃從一年前就開始著手了。除了在時間,路線,經濟種種方面的綜合安排以外,舵手還記住了沿途所有的重要參照物,甚至將整個路線的經緯度都輸進手機里。 比如 ,我們下山的時候他會說,看見一所房子,再走幾個小時就該到某某地方了。在幾乎看不到人的大山中行走,很容易迷路。加上沿途的路線有太多的選擇, 比如 這條路線距離近,但風景一般;那條路線不好走,但風景美,全取決於你要什麼。舵手選擇的路線是既要看到風景,又不會透支體力。我們的路線始終在他掌控之中,沒走錯路,這非常幸運。在那種連續幾天高強度的體力消耗中,迷了路或多繞一段山路對大家的體力和精神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除了行程的安排,舵手無形中為每個人擔負了一份責任,很是感人。在橫跨一段比較艱險的雪山時,最後只剩我丈夫還沒過來,我看見舵手緊鎖著眉頭一直站在那兒等。誰都知道只要有一個人出點事,就會牽連到整個行程。舵手有時候也會“騙”我們說:“今天上山800米,不難。”等到了山頂,他說:“其實是900多米,少說點你們心裡負擔沒那麼重。”舵手也出過一次“錯”,那天大家都盡疲力竭了,走了幾個小時還不到頂。舵手說:“根據資料,再上10米的高度就到了。”結果我們又往上爬了至少30多米才到。原來是地圖提供的數據不對。能“抓住”舵手的“錯”太難了,我們幾個得意地好好戲弄了他一番。

景和人是旅途中兩個重要的因素,快樂也來自其中,而這是我最快樂的一次旅行。

回過頭來想爬山前的準備,哪些最重要呢?每一個細節都重要。鞋子對了不崴腳,走起來輕鬆;襪子對了腳不會起泡;背包對了能減輕壓力。但是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準備,我的背包就沒買對,也過來了。事實上我們幾乎所有的人都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狀況”, 比如 高山反應,嘔吐,暈雪。對將要發生什麼,誰都很難掐算的那麼準,所以在各種準備中,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心態吧。

阿爾卑斯山 雖是名勝之地,但並沒有因此淪入凡塵,游人雲集。它依然保持著原始的美和寧靜。這要感謝它那份“傲骨”,感謝它那份艱難。因為再多的錢到了那兒也無能為力,必得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必得吃點苦,方能看到它的真面貌。

全文完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勃朗峰 嘿, 先打個招呼:“笨豬”。
多可愛的父親和兒子。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滿山的野花,可美了。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阿爾卑斯山自助遊攻略
再見了,難忘的雪山,勃朗峰!

火熱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