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芬蘭,赫爾辛基乍暖還寒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一個落木蕭蕭的場景中,一直猞狸突然從樹叢中竄出,右前爪撲在落葉上的一隻鳥上,鳥迅速掙扎,但尾巴已經被猞狸死死地按住。另一個場景中,一隻灰熊在水邊守株待兔,只等魚躍上來便立即捉住,而不遠處另一隻灰熊則半身在水中,前爪和牙齒用力撕扯自己的獵物。
非洲 的獅群捕獲一隻斑馬,其他斑馬趕緊四散逃逸;松鼠在落葉里撿拾松果,旁邊隱蔽的樹旁卻有一隻蛇探出頭來。斑駁的樹皮,細碎的冰碴,因脫水而自然卷曲的落葉……
每一個場景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絕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充分還原生態環境本身——水土、生物、氣候、食物鏈,一個場景勝過千言萬語。翻開每個場景前的介紹卡,詳盡的介紹足以回答許多疑問。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在博物館里見到許多父母帶著孩子來參觀,有的看起來才兩三歲,大一些也不過七八歲。然而在博物館里,並沒有聽到孩子們的吵鬧聲,而是看到他們和父母一起安靜地觀看,時不時地低聲交談。孩子們的眼中迸發著興奮的光,有著認識這個世界最純粹的渴望。
參觀過後,我不停地和老公感慨,如果我小時候參觀過這樣的博物館,沒準大學就去學生物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已經聽到俗氣,但真正在教育里,興趣卻是最難激發的。在這一點上, 芬蘭 是我們的老師。 芬蘭 雖不是教育第一大國,卻是公認的教育強國。我在這家博物館里的所見所聞,只是對 芬蘭 教育的匆匆一瞥,別說冰山一角,可能連那一角都還沒有看到。但我能感受到,這強大的教育並不是刻意為之的結果,而是源於這個國家骨血中對每一個體和自然的尊重。 哈利波特的海德薇~~ ↑自然歷史博物館 精靈王的坐騎啊!!! ↑自然歷史博物館 尼安德特人時期用猛獁象的牙齒建造的穴居: ↑自然歷史博物館 現代社會裡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小動物,那張報紙嘛。。。有點 芬蘭 人的小情緒和冷幽默在裡面。。。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歷經千萬年,人類走到今天,成為世界的主宰。和其他所有生物不同,人類不僅僅在適應自然,還在改變自然。有些生物因為我們而進化,有些因為我們而滅絕。適者生存,是殘酷而簡單的真理,但凡事皆有兩面。就像任何權力失去抗衡就會演變成獨裁,任何生物失去制約也會泛濫成災,獨裁和泛濫最終的走向都是毀滅。所以無論我們如何去改變世界,想讓它來適應我們,都不能忽視自然界本身的平衡、忽視物種多樣性的重要。這是 赫爾辛基 自然歷史博物館給我最直接的感觸。 ↑自然歷史博物館 世界現存最大的海上堡壘後知後覺地說一句: 芬蘭 堡一定要在夏季去!!只有在夏季去,才能真正領略它的美,深入瞭解它的文化底蘊。
在六到八月,不僅每天都有徒步導游,甚至還可以乘坐單桅帆船出海,更重要的是島上所有的博物館、景點、餐廳等等全部開放。而在其他季節則各不相同。 比如 ,我們去的時候,唯一開放博物館是 芬蘭 堡博物館,而且還我們剛到時就閉館了!而其他的五座博物館,全都不開。
對於在錯誤的時間去 芬蘭 堡,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心煩?無奈?惆悵?
不不不,都不是。
就一個字:冷!
冷到面部僵硬沒表情,冷到多說一句話都覺得是在散熱,冷到根本不想把手拿出來拍照。
其實站在 芬蘭 堡上,想象夏天花半天的時間在上面徒步、野餐、逛博物館和工作室,一定是非常難忘的美好體驗。而我們卻是在陰雲密佈、海風狂嘯、冷雨飄搖的時候踏上 芬蘭 堡,面對眼前一片荒蕪,“美好”的泡沫瞬間破碎,只剩下“難忘”了。
在渡輪上已經見 芬蘭 堡被密集厚實的陰雲覆蓋,那氣勢,好像隨時都要下妖怪一樣。 ↑芬蘭堡 下渡輪的地 方正 對一家便利店,先衝進去買個熱飲暖暖手。等出來時,本來船上就不多的乘客,已經稀稀落落地散開了。據說 芬蘭 堡全島只有500的常住人口,而面積卻有80萬平方米,人均1600平方米!!!
在上面走的兩個多小時里,我們見到的人,包括游客在內,不超過20個。常常是走了十幾分鐘,連個人影都見不著。 ↑芬蘭堡 ↑芬蘭堡 沿著路標往裡面走,最初見到的是一座路德宗教堂。教堂頂部的尖塔是一座 燈塔 ,這是 芬蘭 堡教堂最獨特的地方,既是教堂,又為海空交通引路。據說這個教堂也是 芬蘭 人最喜歡舉辦婚禮的地方。
再往裡面走,則來到大庭院,上面可以看到 瑞典 工程師奧古斯丁•厄倫斯 瓦德 的紀念碑。當年,在他的設計下,這裡的海上防禦體系主要用於抵抗 俄羅斯 的入侵。可惜,再堅固的堡壘也抵擋不住弱肉強食的法則。當 瑞典 國力衰微,而 俄羅斯 日益強盛,駐守這裡的 瑞典 軍隊向 俄羅斯 投降, 芬蘭 堡從此成為 俄羅斯 的軍事補給要地。 ↑芬蘭堡 芬蘭 堡(Suomenlinna)是建於1748年的海上堡壘,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 歐洲 軍事要塞。建造之時, 芬蘭 還不是現在這樣獨立的國家,而是 瑞典 王國的一部分,因此 芬蘭 堡在當時名字叫做Sveaborg,意思是“ 瑞典 堡”。
多次政權交迭中, 瑞典 、沙俄和 芬蘭 先後在這裡建立自己的防禦體系。雖然在1855年的 克裡米亞 戰爭中, 芬蘭 堡經過英法艦隊的炮擊遭受重創,但仍保留了當年的城牆、隧道和大量炮台。隧道綿延幾公里長,裡面非常昏暗。雖然它的防禦作用我體會不到,但體會到了防風的效果- -|| ↑芬蘭堡 ↑芬蘭堡 ↑芬蘭堡 繼續往下走來到國王大門,這是 芬蘭 堡的象徵,也是它的主入口。這是一個遠遠看去很窄小的 石門 ,走近了看還是很窄小的 石門 ……但不妨礙人家的名字很響亮啊!因為當年的 瑞典 國王Frederik於1752年視察堡壘時就是在此登岸,所以沾沾國王的霸氣,起名叫“國王大門”。 ↑芬蘭堡 (冷得沒好好拍照,只能勉勉強強挑一張照片出來示意一下,真是對不起 芬蘭 堡)
牆上的 大理 石碑上,寫著奧古斯汀留給後人的警句,大意是:後人們,憑你們自己的實力站起來,不要依靠外國人的幫助。自強自立的普世價值觀,是不受國界限制的。 ↑芬蘭堡 ↑芬蘭堡 【交通】
在農貿市場東側一間不大的小屋裡買票、等候渡輪,用Helsinki Card可以直接坐船。雖然外面很冷,但屋子裡暖氣開得很足,在裡面等也不難受。船靠岸時游客們就呼啦啦全出去了,理論上要刷卡上船,但我目之所及沒有幾個把卡拿出來刷的,也沒人查票。買票真是全憑自覺!乘船大概20分鐘就到 芬蘭 堡的主碼頭。渡輪是全年開放的,另在五月到九月開放水上巴士。 ↑芬蘭堡 ↑芬蘭堡 白教堂,紅教堂赫爾辛基 大教堂和烏斯別斯基東正大教堂,即為 芬蘭 著名的白教堂與紅教堂。之所以把這兩座教堂放在一起來寫,是因為場景很罕見。 西歐 多天主教, 東歐 多東正教, 北歐 多新教。一座新教教堂和一座東正教教堂同時出現在一個城市裡,並且相隔不遠,十分罕見,更何況二者同時建於十九世紀。
羅馬 帝國分裂時,基督教也分成了東西兩個教區,在11世紀宗教大分裂的時候徹底分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個分支,差不多一直是對立狀態。等到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新教從天主教中獨立出來,成為基督教的第三個分支,又和天主教敵對很多年。所以看到紅白教堂的時候,我腦中頗不應景地冒出來一句話: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啊!
但 芬蘭 畢竟和 俄羅斯 接壤,宗教受其影響也屬正常。而且,精美的白教堂與古樸的紅教堂,組合在一起才更具有 芬蘭 獨特的宗教文化。 ↑議會廣場/赫爾辛基大教堂 白教堂前便是議會廣場,從這裡還要登上百級臺階才能真正到達教堂。遠遠望去,空曠廣場中聳立的白教堂,頗有遺世而獨立之感。古 希腊 科林斯 柱式的廊柱支撐起教堂主體,青綠色的鐘樓格外醒目。
教堂內飾簡約朴素,沒有天主教堂繁複華麗的裝飾,與新教面向普通人的宗旨一致。內部廊柱以愛奧尼柱式為主,整個建築的廊柱風格似乎是在向古 希腊 致敬。 ↑議會廣場/赫爾辛基大教堂 暖黃的吊燈溫和地照亮乳白色的牆,路德宗的幾位代表人物的雕像默默地佇立,視線盡頭的祭壇上懸掛起耶穌受難圖。我坐在前方,靜靜地看著這幅畫,竟莫名涌出一股哀傷的情緒。 ↑議會廣場/赫爾辛基大教堂
非洲 的獅群捕獲一隻斑馬,其他斑馬趕緊四散逃逸;松鼠在落葉里撿拾松果,旁邊隱蔽的樹旁卻有一隻蛇探出頭來。斑駁的樹皮,細碎的冰碴,因脫水而自然卷曲的落葉……
每一個場景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絕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充分還原生態環境本身——水土、生物、氣候、食物鏈,一個場景勝過千言萬語。翻開每個場景前的介紹卡,詳盡的介紹足以回答許多疑問。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在博物館里見到許多父母帶著孩子來參觀,有的看起來才兩三歲,大一些也不過七八歲。然而在博物館里,並沒有聽到孩子們的吵鬧聲,而是看到他們和父母一起安靜地觀看,時不時地低聲交談。孩子們的眼中迸發著興奮的光,有著認識這個世界最純粹的渴望。
參觀過後,我不停地和老公感慨,如果我小時候參觀過這樣的博物館,沒準大學就去學生物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已經聽到俗氣,但真正在教育里,興趣卻是最難激發的。在這一點上, 芬蘭 是我們的老師。 芬蘭 雖不是教育第一大國,卻是公認的教育強國。我在這家博物館里的所見所聞,只是對 芬蘭 教育的匆匆一瞥,別說冰山一角,可能連那一角都還沒有看到。但我能感受到,這強大的教育並不是刻意為之的結果,而是源於這個國家骨血中對每一個體和自然的尊重。 哈利波特的海德薇~~ ↑自然歷史博物館 精靈王的坐騎啊!!! ↑自然歷史博物館 尼安德特人時期用猛獁象的牙齒建造的穴居: ↑自然歷史博物館 現代社會裡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小動物,那張報紙嘛。。。有點 芬蘭 人的小情緒和冷幽默在裡面。。。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歷經千萬年,人類走到今天,成為世界的主宰。和其他所有生物不同,人類不僅僅在適應自然,還在改變自然。有些生物因為我們而進化,有些因為我們而滅絕。適者生存,是殘酷而簡單的真理,但凡事皆有兩面。就像任何權力失去抗衡就會演變成獨裁,任何生物失去制約也會泛濫成災,獨裁和泛濫最終的走向都是毀滅。所以無論我們如何去改變世界,想讓它來適應我們,都不能忽視自然界本身的平衡、忽視物種多樣性的重要。這是 赫爾辛基 自然歷史博物館給我最直接的感觸。 ↑自然歷史博物館 世界現存最大的海上堡壘後知後覺地說一句: 芬蘭 堡一定要在夏季去!!只有在夏季去,才能真正領略它的美,深入瞭解它的文化底蘊。
在六到八月,不僅每天都有徒步導游,甚至還可以乘坐單桅帆船出海,更重要的是島上所有的博物館、景點、餐廳等等全部開放。而在其他季節則各不相同。 比如 ,我們去的時候,唯一開放博物館是 芬蘭 堡博物館,而且還我們剛到時就閉館了!而其他的五座博物館,全都不開。
對於在錯誤的時間去 芬蘭 堡,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心煩?無奈?惆悵?
不不不,都不是。
就一個字:冷!
冷到面部僵硬沒表情,冷到多說一句話都覺得是在散熱,冷到根本不想把手拿出來拍照。
其實站在 芬蘭 堡上,想象夏天花半天的時間在上面徒步、野餐、逛博物館和工作室,一定是非常難忘的美好體驗。而我們卻是在陰雲密佈、海風狂嘯、冷雨飄搖的時候踏上 芬蘭 堡,面對眼前一片荒蕪,“美好”的泡沫瞬間破碎,只剩下“難忘”了。
在渡輪上已經見 芬蘭 堡被密集厚實的陰雲覆蓋,那氣勢,好像隨時都要下妖怪一樣。 ↑芬蘭堡 下渡輪的地 方正 對一家便利店,先衝進去買個熱飲暖暖手。等出來時,本來船上就不多的乘客,已經稀稀落落地散開了。據說 芬蘭 堡全島只有500的常住人口,而面積卻有80萬平方米,人均1600平方米!!!
在上面走的兩個多小時里,我們見到的人,包括游客在內,不超過20個。常常是走了十幾分鐘,連個人影都見不著。 ↑芬蘭堡 ↑芬蘭堡 沿著路標往裡面走,最初見到的是一座路德宗教堂。教堂頂部的尖塔是一座 燈塔 ,這是 芬蘭 堡教堂最獨特的地方,既是教堂,又為海空交通引路。據說這個教堂也是 芬蘭 人最喜歡舉辦婚禮的地方。
再往裡面走,則來到大庭院,上面可以看到 瑞典 工程師奧古斯丁•厄倫斯 瓦德 的紀念碑。當年,在他的設計下,這裡的海上防禦體系主要用於抵抗 俄羅斯 的入侵。可惜,再堅固的堡壘也抵擋不住弱肉強食的法則。當 瑞典 國力衰微,而 俄羅斯 日益強盛,駐守這裡的 瑞典 軍隊向 俄羅斯 投降, 芬蘭 堡從此成為 俄羅斯 的軍事補給要地。 ↑芬蘭堡 芬蘭 堡(Suomenlinna)是建於1748年的海上堡壘,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 歐洲 軍事要塞。建造之時, 芬蘭 還不是現在這樣獨立的國家,而是 瑞典 王國的一部分,因此 芬蘭 堡在當時名字叫做Sveaborg,意思是“ 瑞典 堡”。
多次政權交迭中, 瑞典 、沙俄和 芬蘭 先後在這裡建立自己的防禦體系。雖然在1855年的 克裡米亞 戰爭中, 芬蘭 堡經過英法艦隊的炮擊遭受重創,但仍保留了當年的城牆、隧道和大量炮台。隧道綿延幾公里長,裡面非常昏暗。雖然它的防禦作用我體會不到,但體會到了防風的效果- -|| ↑芬蘭堡 ↑芬蘭堡 ↑芬蘭堡 繼續往下走來到國王大門,這是 芬蘭 堡的象徵,也是它的主入口。這是一個遠遠看去很窄小的 石門 ,走近了看還是很窄小的 石門 ……但不妨礙人家的名字很響亮啊!因為當年的 瑞典 國王Frederik於1752年視察堡壘時就是在此登岸,所以沾沾國王的霸氣,起名叫“國王大門”。 ↑芬蘭堡 (冷得沒好好拍照,只能勉勉強強挑一張照片出來示意一下,真是對不起 芬蘭 堡)
牆上的 大理 石碑上,寫著奧古斯汀留給後人的警句,大意是:後人們,憑你們自己的實力站起來,不要依靠外國人的幫助。自強自立的普世價值觀,是不受國界限制的。 ↑芬蘭堡 ↑芬蘭堡 【交通】
在農貿市場東側一間不大的小屋裡買票、等候渡輪,用Helsinki Card可以直接坐船。雖然外面很冷,但屋子裡暖氣開得很足,在裡面等也不難受。船靠岸時游客們就呼啦啦全出去了,理論上要刷卡上船,但我目之所及沒有幾個把卡拿出來刷的,也沒人查票。買票真是全憑自覺!乘船大概20分鐘就到 芬蘭 堡的主碼頭。渡輪是全年開放的,另在五月到九月開放水上巴士。 ↑芬蘭堡 ↑芬蘭堡 白教堂,紅教堂赫爾辛基 大教堂和烏斯別斯基東正大教堂,即為 芬蘭 著名的白教堂與紅教堂。之所以把這兩座教堂放在一起來寫,是因為場景很罕見。 西歐 多天主教, 東歐 多東正教, 北歐 多新教。一座新教教堂和一座東正教教堂同時出現在一個城市裡,並且相隔不遠,十分罕見,更何況二者同時建於十九世紀。
羅馬 帝國分裂時,基督教也分成了東西兩個教區,在11世紀宗教大分裂的時候徹底分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個分支,差不多一直是對立狀態。等到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新教從天主教中獨立出來,成為基督教的第三個分支,又和天主教敵對很多年。所以看到紅白教堂的時候,我腦中頗不應景地冒出來一句話: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啊!
但 芬蘭 畢竟和 俄羅斯 接壤,宗教受其影響也屬正常。而且,精美的白教堂與古樸的紅教堂,組合在一起才更具有 芬蘭 獨特的宗教文化。 ↑議會廣場/赫爾辛基大教堂 白教堂前便是議會廣場,從這裡還要登上百級臺階才能真正到達教堂。遠遠望去,空曠廣場中聳立的白教堂,頗有遺世而獨立之感。古 希腊 科林斯 柱式的廊柱支撐起教堂主體,青綠色的鐘樓格外醒目。
教堂內飾簡約朴素,沒有天主教堂繁複華麗的裝飾,與新教面向普通人的宗旨一致。內部廊柱以愛奧尼柱式為主,整個建築的廊柱風格似乎是在向古 希腊 致敬。 ↑議會廣場/赫爾辛基大教堂 暖黃的吊燈溫和地照亮乳白色的牆,路德宗的幾位代表人物的雕像默默地佇立,視線盡頭的祭壇上懸掛起耶穌受難圖。我坐在前方,靜靜地看著這幅畫,竟莫名涌出一股哀傷的情緒。 ↑議會廣場/赫爾辛基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