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膠東半島:煙臺篇 一、山上盡看萬國風 海邊逐浪夕照紅
↑煙臺山 現在已成為冰心紀念館。冰心與 煙臺 ,有著割不斷的歷史淵源。1903年,冰心的父親謝葆璋奉命在 煙臺 創辦海軍學校,年僅4歲的冰心隨全家一起來到 煙臺 ,開始了她長達8年的有趣的童年生活。冰心一直稱 煙臺 是她靈魂上的故鄉。
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的館名。 ↑煙臺山 冰心紀念館院前風景如畫。 ↑煙臺山 在冰心紀念館東邊,有一幢體量較大的建築,原為“ 東海 關副稅務司官邸”,建於十九世紀末,兩層磚木結構,東側有外廊,屬 英國 在 亞洲 的早期“券廊式”建築。 ↑煙臺山 副稅務司官邸舊址現為“ 煙臺 京劇藝術館”,前任總理題的字。 ↑煙臺山 茂林修竹,幽靜雅緻。 ↑煙臺山 沿著山道上行,路右有棟單層別墅,原是 英國 領事館附屬建築,建於十九世紀中葉,磚木結構,四坡頂,東有外廊,屬 英國 “外廊式”風格。 ↑煙臺山 自 煙臺 開埠後,在風景優美的 煙臺 山及周圍,相繼建有17處外國領事館。其中,以 英國 建館最早,占地最多,規模最大,幾乎將 煙臺 山山麓的三分之二劃為其有,由此可見當時 英國 人在 煙臺 的勢力和地位。 ↑煙臺山 這棟單層別墅,現為“ 煙臺 方志史料陳列館”。 ↑煙臺山 順著 燈塔 的方向,循著歷史的過往。
途中還經遇抗日烈士紀念碑、忠烈祠等建築物。寫此游記時才發現古欒樹、旗語桿、燕台石等著名景觀或被疏忽或被遺漏,有點可惜。
再往上登,山頂一座白色的 燈塔 特別引人註目。1905年7月, 英國 人在烽火臺原址建起一座 燈塔 ,一直使用了80餘年。1986年,海事部門在其西側 新建 了古堡式 燈塔 。 ↑煙臺山 新 燈塔 由清華大學設計,1988年建成。塔高49.25米,通體乳白,是 煙臺 市的地標式建築,被譽為“黃海夜明珠”。 煙臺 市是全國首個以 燈塔 作為地標的城市。 ↑煙臺山 沿 燈塔 下的路往下走,可以看到被大火吞噬的 德國 領事館遺址,德領館的旁邊是 丹麥 領事館。 ↑煙臺山 領事館居高臨下,依山傍海,古樹掩映,既可觀海聽濤,又可漫步賞花,牆面全部採用粗獷的咖啡色花崗岩毛鼓石砌築;屋頂為登臨式平臺,護欄、護柱也均為石塊砌築,處處給人以固若金湯的感覺。 ↑煙臺山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說到了, 丹麥 領事館做到了。 ↑煙臺山 在 丹麥 領事館南面,有座“龍王廟”,這是 煙臺 山上最早也是最稀有的中式建築了。明末天啟年間,天大旱,民眾在此建廟祈雨,事如人願,龍王廟從此香火不斷,廟宇也得到不間斷的修繕。 ↑煙臺山 站在龍王廟前,已可望見大海了,這條長堤為攔浪壩,由 荷蘭 治港公司於1915年修建,長近八百米。 ↑煙臺山 此後的道路是沿著海灣緩緩蜿蜒的山道,面臨大海。
又一處差一點錯過的景觀——“造化奇觀”石刻,即 煙臺 山上的石船石帆所在處。石船今已不存(石船於2003年4月的一個晚上,突然墜落海中,令人扼腕!)而石帆依然屹立,就像百多年前一樣。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關中舉人、福山縣令祁國祚到芝罘(當時,芝罘轄於福山),看到這緣於同一巨石的石船和石帆,感慨自然奇景,遂在石帆寫下“造化奇觀”四個大字。1872年(同治壬申年), 江南 文人丁錦堂從 北京 來到芝罘,看見這石船和石帆,留下詩句:“一帆萬里乘長風,壯志雄添海浪中。片石巍峨參造化,天工端不藉人工。”落款為:“同治壬申年冬月由京返棹芝罘,觀石船題句”。
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名叫劉九標的貢士所作七律“誰將石壁劈成舟,屹立山腰海上頭,縱有風濤驚不到,雖無槳舵勢能悠,難供利客奔南北,止許高人宴夏秋。卻笑膠舟游楚水,問王空自動齊侯。”據載,刻在 煙臺 山石船“船舷”上。 ↑煙臺山 從石帆處下行,可一直下探到山北斷崖之海邊。
藍天碧水,如詩如畫。 ↑煙臺山 煙波浩渺,人間瑤臺。 ↑煙臺山 礁石成群,千姿百態。 ↑煙臺山 合璧石,它面臨著名的石帆和“造化奇觀”石刻,左右被聳立的礁岩所護圍。 ↑煙臺山 從側面看,像兩塊碧中泛黃的偌大玉璧,又如情人般緊緊相擁在一起,故也稱“鴛鴦石”。 ↑煙臺山 雪捲千堆,雷鳴萬陣。 ↑煙臺山 觀海坪是位於北側臨崖小路旁一片草坪,雖然面積不大,也無陪襯,但據說它在 煙臺 人的心中,卻有著相當重的分量,被譽為“萬景台”。
如若有亦夢亦幻般的海市蜃樓奇觀出現時,這裡便是最佳觀察點。在 煙臺 山觀海市蜃樓自古以來都“不須航海向 蓬萊 ”。 ↑煙臺山 這座象徵“連心”的吊橋,懸掛在岩石之間,因地處 煙臺 山“盟情崖”邊而名——盟情崖橋。 ↑煙臺山 中國 三環鎖具博物館。 ↑煙臺山 博物館的建築是 英國 領事館的附屬建築。 ↑煙臺山 煙臺 山東 北角 礁石盤上建有惹浪亭,該亭 臨海 而立,漸次躍於海面。 ↑煙臺山 惹浪亭聯:
身至瑤臺,賞一亭惹浪;心連寰宇,祈四 海安 瀾。 ——賀宗儀撰 徐明書 ↑煙臺山 惹浪亭處視野開闊,海岸路至濱海路 上高 樓林立,一派現代氣息。 ↑煙臺山 礁石與海浪,一靜一動,和諧地勾勒出了一副獨特的濱海圖譜。
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的館名。 ↑煙臺山 冰心紀念館院前風景如畫。 ↑煙臺山 在冰心紀念館東邊,有一幢體量較大的建築,原為“ 東海 關副稅務司官邸”,建於十九世紀末,兩層磚木結構,東側有外廊,屬 英國 在 亞洲 的早期“券廊式”建築。 ↑煙臺山 副稅務司官邸舊址現為“ 煙臺 京劇藝術館”,前任總理題的字。 ↑煙臺山 茂林修竹,幽靜雅緻。 ↑煙臺山 沿著山道上行,路右有棟單層別墅,原是 英國 領事館附屬建築,建於十九世紀中葉,磚木結構,四坡頂,東有外廊,屬 英國 “外廊式”風格。 ↑煙臺山 自 煙臺 開埠後,在風景優美的 煙臺 山及周圍,相繼建有17處外國領事館。其中,以 英國 建館最早,占地最多,規模最大,幾乎將 煙臺 山山麓的三分之二劃為其有,由此可見當時 英國 人在 煙臺 的勢力和地位。 ↑煙臺山 這棟單層別墅,現為“ 煙臺 方志史料陳列館”。 ↑煙臺山 順著 燈塔 的方向,循著歷史的過往。
途中還經遇抗日烈士紀念碑、忠烈祠等建築物。寫此游記時才發現古欒樹、旗語桿、燕台石等著名景觀或被疏忽或被遺漏,有點可惜。
再往上登,山頂一座白色的 燈塔 特別引人註目。1905年7月, 英國 人在烽火臺原址建起一座 燈塔 ,一直使用了80餘年。1986年,海事部門在其西側 新建 了古堡式 燈塔 。 ↑煙臺山 新 燈塔 由清華大學設計,1988年建成。塔高49.25米,通體乳白,是 煙臺 市的地標式建築,被譽為“黃海夜明珠”。 煙臺 市是全國首個以 燈塔 作為地標的城市。 ↑煙臺山 沿 燈塔 下的路往下走,可以看到被大火吞噬的 德國 領事館遺址,德領館的旁邊是 丹麥 領事館。 ↑煙臺山 領事館居高臨下,依山傍海,古樹掩映,既可觀海聽濤,又可漫步賞花,牆面全部採用粗獷的咖啡色花崗岩毛鼓石砌築;屋頂為登臨式平臺,護欄、護柱也均為石塊砌築,處處給人以固若金湯的感覺。 ↑煙臺山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說到了, 丹麥 領事館做到了。 ↑煙臺山 在 丹麥 領事館南面,有座“龍王廟”,這是 煙臺 山上最早也是最稀有的中式建築了。明末天啟年間,天大旱,民眾在此建廟祈雨,事如人願,龍王廟從此香火不斷,廟宇也得到不間斷的修繕。 ↑煙臺山 站在龍王廟前,已可望見大海了,這條長堤為攔浪壩,由 荷蘭 治港公司於1915年修建,長近八百米。 ↑煙臺山 此後的道路是沿著海灣緩緩蜿蜒的山道,面臨大海。
又一處差一點錯過的景觀——“造化奇觀”石刻,即 煙臺 山上的石船石帆所在處。石船今已不存(石船於2003年4月的一個晚上,突然墜落海中,令人扼腕!)而石帆依然屹立,就像百多年前一樣。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關中舉人、福山縣令祁國祚到芝罘(當時,芝罘轄於福山),看到這緣於同一巨石的石船和石帆,感慨自然奇景,遂在石帆寫下“造化奇觀”四個大字。1872年(同治壬申年), 江南 文人丁錦堂從 北京 來到芝罘,看見這石船和石帆,留下詩句:“一帆萬里乘長風,壯志雄添海浪中。片石巍峨參造化,天工端不藉人工。”落款為:“同治壬申年冬月由京返棹芝罘,觀石船題句”。
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名叫劉九標的貢士所作七律“誰將石壁劈成舟,屹立山腰海上頭,縱有風濤驚不到,雖無槳舵勢能悠,難供利客奔南北,止許高人宴夏秋。卻笑膠舟游楚水,問王空自動齊侯。”據載,刻在 煙臺 山石船“船舷”上。 ↑煙臺山 從石帆處下行,可一直下探到山北斷崖之海邊。
藍天碧水,如詩如畫。 ↑煙臺山 煙波浩渺,人間瑤臺。 ↑煙臺山 礁石成群,千姿百態。 ↑煙臺山 合璧石,它面臨著名的石帆和“造化奇觀”石刻,左右被聳立的礁岩所護圍。 ↑煙臺山 從側面看,像兩塊碧中泛黃的偌大玉璧,又如情人般緊緊相擁在一起,故也稱“鴛鴦石”。 ↑煙臺山 雪捲千堆,雷鳴萬陣。 ↑煙臺山 觀海坪是位於北側臨崖小路旁一片草坪,雖然面積不大,也無陪襯,但據說它在 煙臺 人的心中,卻有著相當重的分量,被譽為“萬景台”。
如若有亦夢亦幻般的海市蜃樓奇觀出現時,這裡便是最佳觀察點。在 煙臺 山觀海市蜃樓自古以來都“不須航海向 蓬萊 ”。 ↑煙臺山 這座象徵“連心”的吊橋,懸掛在岩石之間,因地處 煙臺 山“盟情崖”邊而名——盟情崖橋。 ↑煙臺山 中國 三環鎖具博物館。 ↑煙臺山 博物館的建築是 英國 領事館的附屬建築。 ↑煙臺山 煙臺 山東 北角 礁石盤上建有惹浪亭,該亭 臨海 而立,漸次躍於海面。 ↑煙臺山 惹浪亭聯:
身至瑤臺,賞一亭惹浪;心連寰宇,祈四 海安 瀾。 ——賀宗儀撰 徐明書 ↑煙臺山 惹浪亭處視野開闊,海岸路至濱海路 上高 樓林立,一派現代氣息。 ↑煙臺山 礁石與海浪,一靜一動,和諧地勾勒出了一副獨特的濱海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