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首紀念】北法自駕 | 從諾曼底到盧瓦爾河谷—印象派的朝聖之旅
↑翁弗勒爾 繼續深入小鎮,聖卡瑟琳教堂、鐘樓等印象派畫家曾著墨的經典場景紛紛呈現。街角處的鏤空櫥窗應時出現,讓我過足了油畫女主角的癮。 ↑翁弗勒爾 穿過逾今千年的石板道,徜徉在狹窄古街兩側的木筋彩屋,眺望海鷗穿梭於雪白錚亮的游船桅桿,印像派為何如此鐘愛這座小鎮,答案自然不言自明。 ↑翁弗勒爾 ↑翁弗勒爾 ↑翁弗勒爾 當晚選擇住在海濱小城 多維爾 (Deauville),重回大海的懷抱。一個在 法國 定居6年的好友極力向我推薦這裡,更將 多維爾 比作 法國 的Brighton,悄然喚醒我兒時記憶,思緒早已飛向英吉利海峽北岸,那潔白的沙灘,盛放的紫藤花,安逸的小城……無需贅言,即刻敲定行程。 ↑多維爾 十九世紀以高級療養地聞名的 多維爾 ,處處可見老式的 諾曼底 樣式、木質骨架結構的宅邸,相比摩登現代的Le havre和古典優雅的Honfleur,這裡更像是一座不諳世事的童話小鎮。 ↑多維爾 ↑多維爾 我們漫步到海邊,光腳走上沙灘。與以往到訪的海濱城市相比, 多維爾 的沙灘更綿長、空闊、平滑,更沒有在沿岸建滿度假村,人為將沙灘分割開來。 ↑多維爾 ↑多維爾 ↑多維爾 多維爾 聞之所以名於世,還因為此地是電影《男與女》(A Man and a Woman)的舞臺拍攝地,後被譽為“ 諾曼底 的嘎納”。遙遠的海面上,隱約有漁船,畫面好似靜止;迎面走來一對中年情侶,輓手相依,似乎空氣中都充盈著浪漫因子。這部在 多維爾 拍攝的 法國 電影,獲得了包括嘎納和奧斯卡在內五十多項國際大獎, 多維爾 在影迷們心中成為了恆久的浪漫集結地。 ↑多維爾 春寒料峭,海灘多少有幾分寂寥。然而陰郁了一整日的天空,此時卻呈現出光怪陸離的斑斕色彩,天際線被染成金黃,好似陽光在演出最後的舞蹈。 ↑多維爾 ↑多維爾 ↑多維爾 ↑多維爾 世界一線品牌都匯聚在RUE EUGENE COLAS大街兩側。1913年,Coco Chanel在此開設了首家品牌零售店。 ↑多維爾 ↑多維爾 入夜的小鎮,童話指數滿格。 ↑多維爾 想起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莎士比亞曾說:"love all, trust a few, do wrong to none". 多維爾 絕世而獨立於 諾曼底 眾多歷史城池,這個海濱小城沒有辜負奠基者的期望,沒有辜負自然與人文的歷史淵源,更沒有辜負最初的夢想。 ↑多維爾 ↑多維爾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願你有一個燦爛前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 D4:且聽風吟,在海盜的城池和修士的居所也許是大天使米歇爾感受到了來自北法 自駕 小分隊對陽光的虔誠禱告,他奮力振翅,帶走幾片雲彩和連綿陰郁,我們終於得償所願在 諾曼底 的享受了一餐陽光brunch。(只是翅膀揮動過猛,風力過於強勁,使我不得不全天都做好起飛準備)。
今日行程有兩處重頭戲:海盜之家的 聖馬洛 (St Malo)及世界三大天主教聖地之一 聖米歇爾山 (Mount-Saint-Michel)。
聖馬洛 和 聖米歇爾山 均修建於英吉利海峽南岸,同時也是 法國 最北側的海岸線,每逢漲潮時分,海水便將 聖馬洛 古城通往遠方島嶼的道路淹沒, 聖米歇爾山 也會被潮汐斬斷去路,形成一座海中孤島。有了tidal wave這般神力加持,這兩座城池無疑成為世上最奇特的海上要塞。 聖馬洛 曾是海盜的大本營,而 聖米歇爾山 則是修道士的庇護所,皆如金城湯池,守護的卻是人性的兩面。而在英法百年戰爭時期, 英國 曾經三次封鎖並圍攻 聖米歇爾山 ,兩座城池的主人在危難關頭共同禦敵。海盜也好,修士也罷,危難時刻惟有民族血性和家國情懷高於一切。
↑聖馬洛 從 多維爾 啟程向西230公里,即抵達 布列塔尼 大區 東北 端的 聖馬洛 ,一座被高大完整城牆守護著的古城。 聖馬洛 在一千多年以前曾是 凱爾 特公國的領地,後被 法國 合併。16世紀起, 聖馬洛 逐漸發展成為重要港口和軍事要塞,海盜隊伍也在此匯聚壯大,故而獲名“海盜城”。1534年出生於 聖馬洛 的 法國 探險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便是從這裡啟航,行至 北美 洲發現了 加拿大 這片沃土。 ↑聖馬洛 當車子緩緩駛近,赫然屹立的寬厚城牆令人肅然起敬。 法國 文學家福樓拜曾經稱 聖馬洛 為波濤上的石皇冠,源於四周古城牆皆由石塊砌成,堅不可摧。 ↑聖馬洛 過城門洞,駛入熙攘的核心街區,中世紀的各式魁岸建築中開設了私人畫廊、買手精品店、冰淇淋小鋪、海鮮餐廳、cafe…數不勝數,周遭無不洋溢著文藝閑適的生活氣息。Déjà vu般的觸景生情,似是踏著優雅的弗魯特曲調,重回若干年前弗洛倫薩的的狹窄石板路。 ↑聖馬洛 ↑聖馬洛 細心的攝影師突然瞥見一處古建築正在翻新漆,上前詢問才得知原來城中建築都是不折不扣的“贗品”。二戰後期,盟軍得到情報認為 聖馬洛 老城內駐有大量德軍,用燃燒彈對老城進行了毀滅性轟炸,古建築80%被毀,只有古城牆在那次“瓮中捉鱉”行動中完整幸存。二戰後老城得以用修舊如舊的方式重建(la reconstruction se fera dans un style "historicisant" mais non "à l'identique" ),部分有案可查的建築更是按原樣復建的。 ↑聖馬洛 ↑聖馬洛
今日行程有兩處重頭戲:海盜之家的 聖馬洛 (St Malo)及世界三大天主教聖地之一 聖米歇爾山 (Mount-Saint-Michel)。
聖馬洛 和 聖米歇爾山 均修建於英吉利海峽南岸,同時也是 法國 最北側的海岸線,每逢漲潮時分,海水便將 聖馬洛 古城通往遠方島嶼的道路淹沒, 聖米歇爾山 也會被潮汐斬斷去路,形成一座海中孤島。有了tidal wave這般神力加持,這兩座城池無疑成為世上最奇特的海上要塞。 聖馬洛 曾是海盜的大本營,而 聖米歇爾山 則是修道士的庇護所,皆如金城湯池,守護的卻是人性的兩面。而在英法百年戰爭時期, 英國 曾經三次封鎖並圍攻 聖米歇爾山 ,兩座城池的主人在危難關頭共同禦敵。海盜也好,修士也罷,危難時刻惟有民族血性和家國情懷高於一切。
↑聖馬洛 從 多維爾 啟程向西230公里,即抵達 布列塔尼 大區 東北 端的 聖馬洛 ,一座被高大完整城牆守護著的古城。 聖馬洛 在一千多年以前曾是 凱爾 特公國的領地,後被 法國 合併。16世紀起, 聖馬洛 逐漸發展成為重要港口和軍事要塞,海盜隊伍也在此匯聚壯大,故而獲名“海盜城”。1534年出生於 聖馬洛 的 法國 探險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便是從這裡啟航,行至 北美 洲發現了 加拿大 這片沃土。 ↑聖馬洛 當車子緩緩駛近,赫然屹立的寬厚城牆令人肅然起敬。 法國 文學家福樓拜曾經稱 聖馬洛 為波濤上的石皇冠,源於四周古城牆皆由石塊砌成,堅不可摧。 ↑聖馬洛 過城門洞,駛入熙攘的核心街區,中世紀的各式魁岸建築中開設了私人畫廊、買手精品店、冰淇淋小鋪、海鮮餐廳、cafe…數不勝數,周遭無不洋溢著文藝閑適的生活氣息。Déjà vu般的觸景生情,似是踏著優雅的弗魯特曲調,重回若干年前弗洛倫薩的的狹窄石板路。 ↑聖馬洛 ↑聖馬洛 細心的攝影師突然瞥見一處古建築正在翻新漆,上前詢問才得知原來城中建築都是不折不扣的“贗品”。二戰後期,盟軍得到情報認為 聖馬洛 老城內駐有大量德軍,用燃燒彈對老城進行了毀滅性轟炸,古建築80%被毀,只有古城牆在那次“瓮中捉鱉”行動中完整幸存。二戰後老城得以用修舊如舊的方式重建(la reconstruction se fera dans un style "historicisant" mais non "à l'identique" ),部分有案可查的建築更是按原樣復建的。 ↑聖馬洛 ↑聖馬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