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果果走天涯——2015年法瑞意窮游13天 7月25-27日 巴黎一地





這尊雕像於1863年發現於 希腊 愛琴海 北部的薩莫色雷斯島,又名為《薩莫色雷斯尼凱像》。最早只是碎塊,後經多年修複才得以重新站立起來,但仍然缺頭少臂(1950年僅有一隻手臂被找到)。創作年代至今也沒有最後定論,但大多數意見認為是創作於公元前200年左右,是小亞細亞的統治者德梅特裡奧斯一世為紀念他在海戰中打敗托勒密王國的艦隊而創作的,最早矗立在薩莫色雷斯島海邊的懸崖上,面對著茫茫大海。
這尊雕像原為純白色的雪花石雕塑,由於長期浸泡在 愛琴海 中,微生物的繁衍與海水的浸蝕,使得現有的雕像呈現出目前的歷史滄桑。
這座雕像整個動勢結構十分完美生動,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並以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力量為其特征。
雖然勝利女神是 希腊 雕塑中的常見題材,但這一尊卻與眾不同。雕像的構思十分新穎,底座被設計成戰船的船頭,勝利女神猶如從天而降,在船頭引導著艦隊乘風破浪沖向前方,既表現了海戰的背景,又傳達了勝利的主題。雖然女神的頭和手臂都已丟失,但仍被認為是古 希腊 雕塑家們高度藝術水平的傑作,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傾,那健壯豐腴、姿態優美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而碩大的羽翼,都充分體現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乎凱旋的激情。海風似乎正從她的正面吹過來,薄薄的衣衫隱隱顯露出女神那豐滿而富有彈性的身軀,衣裙的質感和衣褶紋路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作品的構圖也十分 成功 ,向後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態勢。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他仿佛賦予了冰冷的石頭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令後人在面對這部高度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傑作時不禁發出由衷的慨嘆。


維納斯是 羅馬 神話中的愛與美神,她掌管人類愛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動植物的生長繁殖。傳說誕生於大海的泡沫中,在三位時光女神的陪伴下,來到 奧林匹斯山 ,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後,遂把她嫁給了醜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並生下小愛神。


公元前2世紀,高202cm
盧浮宮這一件高達2米的維納斯雕像不僅是 希腊 藝術的傑作,也是盧浮宮三件鎮館之寶中最重要的一件。
維納斯是 希腊 的美之女神,她的 希腊 名字是阿佛洛狄忒,維納斯是 羅馬 帝國時代為她取的拉丁文名字,沿用至今。
1820年,這件雙臂殘破的雕像在 希腊 的米洛島被髮現,男爵把這件傑作送給了當時 法國 國王路易十八,後來捐贈給盧浮宮。
這件作品出土時已成好幾塊碎片,經過拼接複原,使19世紀的美術界大為震驚,認為是公元前2世紀大 希腊 劃時代的人體美學的精品,也奉其為美術素描的基礎,影響了全世界美術學習者的基本觀察。
許多人在探討女神殘破的雙手原來應該是什麼樣子,至今卻沒有找到答案。
———— 摘自《蔣勛的盧浮宮》















這個作品用花崗岩雕出的高達1.83米的獅身人面像。古 埃及 人常把法老王的頭部與 獅子 的屍體結合,表現出上古圖騰時代人與神獸結合的理想。 希腊 人把這種形象稱為“斯芬克斯”幻化成向人間施以符咒及謎語的魔幻象徵。
動物寫實的巨大軀體加上法老王權威的頭部,反映出古 埃及 神秘文化的魅力。
——摘自《蔣勛的盧浮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