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果果走天涯——2015年法瑞意窮游13天 7月25-27日 巴黎一地










“奴隸”像原來是為教皇 尤里 烏斯二世的陵墓設計的,一共有六尊。
尤里 烏斯二世的陵墓計劃一再改變,因為需要經費,米開朗基羅就把先完成的兩件出售。它們被帶到 法國 ,成為盧浮宮收藏。其它四件則留在 佛羅倫薩 ,目前收藏在學術院美術館。
153年米開朗基羅創作《垂死的奴隸》,表現一個男體瀕臨死亡的狀態。米開朗基羅信仰新柏拉圖哲學,相信人的心靈與肉體在分離與融合為一的掙扎中。
這件《垂死的奴隸》也不完全是表達死亡,而是觸探人的靈魂要告別肉體的微妙狀態。
“垂死的奴隸”一隻手撫在胸口,面容上不是一般死亡的痛苦掙扎,卻似乎反而是一種解脫肉體的陶醉微笑。這是米開朗基羅對肉體解脫的獨特看法。。
從《垂死的奴隸》還看得出米開朗基羅前期作品講究細節、精雕細琢、打磨圓潤的風格。
—— 摘自《蔣勛的盧浮宮》















盧浮宮始建於1204年,當時只是菲利普·奧古斯特二世皇宮的城堡。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為了保衛北岸的 巴黎 地區,菲利普二世在1204年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納河的城堡,主要用於存放王室的檔案和珍寶,同時也存放他的狗和戰俘,那就是盧浮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