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風韻再現-即墨古城自駕游1日
早聞千年古城 即墨 古城重建,再現古城風韻。
2018年10月13日自駕游 即墨 古城一日,時空穿越,體驗古城新貌。
即墨古城即墨 ,始載於《戰國策》《史記》等典籍,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名邑,秦代置縣,隋朝建城, 即墨 大夫剛直不阿、田單破燕、田橫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讓 即墨 昭彰史冊。 即墨 縣治自公元596年遷至現址,至今已有 1400 多年曆史,棚戶區改造中誕生的 即墨 古城項目作為一種城市“再造”,成為 即墨 歷史文化演變的重要見證。
即墨 古城位於 山東 省 青島 市 即墨 區,占地43公頃,總建築面積約37萬平方米(地上約17萬平方米,地下約20萬平方米)。設計建造按照“一城兩街十景十三坊”的總體格局,城牆圍合, 三門 鼎立;青磚黛瓦,古樸大氣;商家鱗次,店鋪櫛比。古色古香的建築,襯以繁花綠樹,置身其中,宛若時空穿越,使人流連忘返。
即墨 古城正在成為千萬游客嚮往的 青島 旅游新名片、城市發展新地標。
目前, 即墨 古城大部分景觀已經竣工,對外迎客,縣衙和學宮尚未開放。
2018年10月13日晨從 青島 嶗山 區海爾路出發,距離約37公里,車程50分鐘。
↑即墨古城 青島 嶗山 區到 即墨 古城的路線
走青銀高速- 城陽 北出口-煙青公路-東關路-進入 即墨 古城停車場。古城停車場寬敞、停車位充裕,暫不收費。古城設計地下部分大於地上的優勢吧。停車場與景區連為一體。從停車場直接上行進入景區。停車場出入口很多,且隱蔽於景區建築之中。雖然停車場相同,但出來時註意出口名稱及其周圍建築,可以節省返回時尋找的時間。我們從 東北 D區2 通道 出來,直奔城隍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網頁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停車場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景點分佈圖 ↑即墨古城 城隍廟古城城隍廟位於古城的 東北 方,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1945年拆除,2017年夏復建。殿內祀 即墨 縣城隍、青霄元君等神像。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城隍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城隍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城隍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城隍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城隍廟
城隍廟的 西北 方就是財神廟。
財神廟財神廟- 即墨 財 富民 俗館原為春秋閣,位於古城縣衙東市井繁華生活中心。據清同治版《 即墨 縣誌》記載,縣署東鴨綠池有一春秋閣,祀關帝,清乾隆年間改建。 即墨 財 富民 俗館復建工程於2015年11月10日開工,2017年8月15日竣工,整組建築包括財神廟主殿、配殿、戲臺、連廊、鴨綠池等。
主殿為重檐歇山十字屋頂,坐落於台基之上,整個高度18.8米,面闊五間,長15.9米,深15.9米。規劃用地面積418平方米,建築面積379平方米(含配殿連廊)。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財神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財神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財神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財神廟
財神廟的北面為北戲臺。繼續向北就到了鴨綠池戲臺的南戲臺和廣場。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北戲臺 鴨綠池戲臺鴨綠池戲臺,為財 富民 俗館南側的景觀建築,周邊區域是 即墨 古城市民、游客進行公共活動、舉行財神民俗慶典的重要場所。戲臺為雙面,面北戲臺為單檐歇山頂,面南戲臺為捲棚頂。採用蘇式彩畫,以吉獸、人物、植物、山水、世俗故事為主。
面南戲臺前面時一個大廣場,是市民休閑、會友和娛樂的主要場所。這裡不定期有地方戲曲-柳腔的演出。可惜,柳腔現在不那麼流行,演員真情投入,多數觀眾聽聲不達意,問了不少大哥大姐也不知道究竟唱什麼戲曲,光聽個動靜。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
從鴨綠池戲臺出來,右轉向西,走過世步青雲坊和四世一品坊就見到了 即墨 縣衙。
縣衙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為一衙三堂六房具備的衙署建築群,屬 山東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修飾。目前尚未開發(預計2019年)。
縣衙位於 即墨 古城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前面有影壁和山海名邦坊。前臨古城主大道,東、西、南門內大街及屹立的群多牌樓。 ↑即墨古縣衙 即墨 古城-縣衙 ↑即墨古縣衙 即墨 古城-縣衙 ↑即墨古縣衙 即墨 古城-縣衙 ↑即墨古縣衙 即墨 古城-縣衙 ↑即墨古縣衙 即墨 古城-縣衙
西城內大街景觀主要有西城門·通濟門- 懷遠 樓及各種牌坊(牌坊較多,單列為一個部分分述)。
【城牆】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建城。元至正十一年,土築成牆,明萬曆二十八年,易土以磚。至清 咸豐 九年,先後修整了10次。1958年前後,城牆全部拆除,2017年在原遺址復建竣工。城牆東西長608米,南北長492米。由雉堞(垛牆)、墩台(馬面)等組成,為再現防禦功能,東、西城門建有瓮城。
即墨 古城沒有北城門和城樓,北面為坐北朝南的縣衙所占據。
厚重的青磚堆砌起一道巍峨的城牆,登上城牆,極目遠眺,古城的建築、牌坊鱗次櫛比,與來來往往的人群,構成一幅飽有生活詩意的畫捲。
古城的東、西、南均已經完工。可以繞城牆環行。
西城門號‘通濟門’建 懷遠 樓。城樓兩側有登城臺階,60歲及以上老年人,憑身份證通行。 ↑即墨古城 西城門-通濟門· 懷遠 樓 ↑即墨古城 西城門-通濟門· 懷遠 樓 ↑即墨古城 西城門-通濟門· 懷遠 樓 ↑即墨古城 西城門-通濟門· 懷遠 樓
2018年10月13日自駕游 即墨 古城一日,時空穿越,體驗古城新貌。
即墨古城即墨 ,始載於《戰國策》《史記》等典籍,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名邑,秦代置縣,隋朝建城, 即墨 大夫剛直不阿、田單破燕、田橫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讓 即墨 昭彰史冊。 即墨 縣治自公元596年遷至現址,至今已有 1400 多年曆史,棚戶區改造中誕生的 即墨 古城項目作為一種城市“再造”,成為 即墨 歷史文化演變的重要見證。
即墨 古城位於 山東 省 青島 市 即墨 區,占地43公頃,總建築面積約37萬平方米(地上約17萬平方米,地下約20萬平方米)。設計建造按照“一城兩街十景十三坊”的總體格局,城牆圍合, 三門 鼎立;青磚黛瓦,古樸大氣;商家鱗次,店鋪櫛比。古色古香的建築,襯以繁花綠樹,置身其中,宛若時空穿越,使人流連忘返。
即墨 古城正在成為千萬游客嚮往的 青島 旅游新名片、城市發展新地標。
目前, 即墨 古城大部分景觀已經竣工,對外迎客,縣衙和學宮尚未開放。
2018年10月13日晨從 青島 嶗山 區海爾路出發,距離約37公里,車程50分鐘。
↑即墨古城 青島 嶗山 區到 即墨 古城的路線
走青銀高速- 城陽 北出口-煙青公路-東關路-進入 即墨 古城停車場。古城停車場寬敞、停車位充裕,暫不收費。古城設計地下部分大於地上的優勢吧。停車場與景區連為一體。從停車場直接上行進入景區。停車場出入口很多,且隱蔽於景區建築之中。雖然停車場相同,但出來時註意出口名稱及其周圍建築,可以節省返回時尋找的時間。我們從 東北 D區2 通道 出來,直奔城隍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網頁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停車場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景點分佈圖 ↑即墨古城 城隍廟古城城隍廟位於古城的 東北 方,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1945年拆除,2017年夏復建。殿內祀 即墨 縣城隍、青霄元君等神像。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城隍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城隍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城隍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城隍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城隍廟
城隍廟的 西北 方就是財神廟。
財神廟財神廟- 即墨 財 富民 俗館原為春秋閣,位於古城縣衙東市井繁華生活中心。據清同治版《 即墨 縣誌》記載,縣署東鴨綠池有一春秋閣,祀關帝,清乾隆年間改建。 即墨 財 富民 俗館復建工程於2015年11月10日開工,2017年8月15日竣工,整組建築包括財神廟主殿、配殿、戲臺、連廊、鴨綠池等。
主殿為重檐歇山十字屋頂,坐落於台基之上,整個高度18.8米,面闊五間,長15.9米,深15.9米。規劃用地面積418平方米,建築面積379平方米(含配殿連廊)。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財神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財神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財神廟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財神廟
財神廟的北面為北戲臺。繼續向北就到了鴨綠池戲臺的南戲臺和廣場。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北戲臺 鴨綠池戲臺鴨綠池戲臺,為財 富民 俗館南側的景觀建築,周邊區域是 即墨 古城市民、游客進行公共活動、舉行財神民俗慶典的重要場所。戲臺為雙面,面北戲臺為單檐歇山頂,面南戲臺為捲棚頂。採用蘇式彩畫,以吉獸、人物、植物、山水、世俗故事為主。
面南戲臺前面時一個大廣場,是市民休閑、會友和娛樂的主要場所。這裡不定期有地方戲曲-柳腔的演出。可惜,柳腔現在不那麼流行,演員真情投入,多數觀眾聽聲不達意,問了不少大哥大姐也不知道究竟唱什麼戲曲,光聽個動靜。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 ↑即墨古城 即墨 古城-鴨綠池戲臺
從鴨綠池戲臺出來,右轉向西,走過世步青雲坊和四世一品坊就見到了 即墨 縣衙。
縣衙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為一衙三堂六房具備的衙署建築群,屬 山東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修飾。目前尚未開發(預計2019年)。
縣衙位於 即墨 古城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前面有影壁和山海名邦坊。前臨古城主大道,東、西、南門內大街及屹立的群多牌樓。 ↑即墨古縣衙 即墨 古城-縣衙 ↑即墨古縣衙 即墨 古城-縣衙 ↑即墨古縣衙 即墨 古城-縣衙 ↑即墨古縣衙 即墨 古城-縣衙 ↑即墨古縣衙 即墨 古城-縣衙
西城內大街景觀主要有西城門·通濟門- 懷遠 樓及各種牌坊(牌坊較多,單列為一個部分分述)。
【城牆】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建城。元至正十一年,土築成牆,明萬曆二十八年,易土以磚。至清 咸豐 九年,先後修整了10次。1958年前後,城牆全部拆除,2017年在原遺址復建竣工。城牆東西長608米,南北長492米。由雉堞(垛牆)、墩台(馬面)等組成,為再現防禦功能,東、西城門建有瓮城。
即墨 古城沒有北城門和城樓,北面為坐北朝南的縣衙所占據。
厚重的青磚堆砌起一道巍峨的城牆,登上城牆,極目遠眺,古城的建築、牌坊鱗次櫛比,與來來往往的人群,構成一幅飽有生活詩意的畫捲。
古城的東、西、南均已經完工。可以繞城牆環行。
西城門號‘通濟門’建 懷遠 樓。城樓兩側有登城臺階,60歲及以上老年人,憑身份證通行。 ↑即墨古城 西城門-通濟門· 懷遠 樓 ↑即墨古城 西城門-通濟門· 懷遠 樓 ↑即墨古城 西城門-通濟門· 懷遠 樓 ↑即墨古城 西城門-通濟門· 懷遠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