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萬里只為曾允你一諾上篇
行走旅行
我將踏入另一個陌生的環境, 北京 飛 巴黎 轉飛 北非 再到 南歐 。
歐洲 是個籠統的概念,那些不屬於我們記憶的文化思想,那些看起來完整的藝術體系,那些不曾觸碰的如畫美景,都是讓人欲罷不能的渴望。隨便踏足的一方都曾有過輝煌的過去,太多的震撼蘊藏在一草一木之間,其實我知道,是遙遠和陌生賦予了這些風景別樣的意味,稍縱即逝的時光也讓行走的每一天充滿暢快的自由和全新的認識。 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行走的每一天,都是一個嶄新的自己。
歐洲 太大了(我這裡指的不是地域空間上的大),文化那麼龐雜,我們無法抱著一顆藝術的心,去解讀每一個流派,去介紹每一次沉澱,我們只能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親身的震撼。 歐洲 也著實美,我想大概是因為那裡並不是我們生活或瞭解的風貌,所以驚鴻一瞥的瞬間,會煥發出強烈的美感,我們也只好就我們的每一段行程總結出比較狹隘且主觀的陳詞。
肉體的禁錮與不自由是幾乎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的,上到國家主席達官顯貴,下到平民百姓販夫走卒,而精神的釋放與靈魂的飛揚卻是唯我獨尊任何人都約束不了的。很小的時候就對文學和歷史既敬畏又神往,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事通達的人有時間就身心一起放飛,沒時間就任思緒放飛。
出發前,總是擔心自己準備的東西不夠,陌生的城市完全沒有概念,要怎麼找路,要怎麼溝通,要怎麼游玩,似乎永遠也準備不完全。總想盡可能完美地走出每一步,可是路上那麼多未知的美好並不能提前被預料,即使遇到問題也可以憑藉人自身的能力去面對和解決,出發前的種種擔憂在自己到達的時候其實發現一切並沒有那麼複雜,卻可以收穫意想不到的美景和記憶,你走進的是生活,你走出的是閱歷,旅行,就是走進陌生的環境,體驗、感受,然後再走回自己的生活。去走,去看,就是行走的一種方式。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卡薩布蘭卡
很少有人能把日子過的像詩一樣,但是遠方如詩般的景色,讓我領悟了人們常說的詩和遠方。說不清是少年時代看三毛的 撒哈拉沙漠 留下的執念,還是電影《 卡薩布蘭卡 》烙印的,對 北非 土地的迷之嚮往,亦或是血液里的特立獨行,此次旅行的第一站, 摩洛哥 選擇了我。
可能是嚮往 西撒哈拉 的星空,或許是想置身異域,體味波濤洶涌的大西洋的海風……總之此時此刻我站在 卡薩布蘭卡 。
在 摩洛哥 ,看過一回美輪美奐的風景,寫過一篇酣暢淋漓的游記,與一個曾經給予無限美好的聖地錯肩,也就足夠了。 我走進了 卡薩布蘭卡 一路風雨的味道,我知道藍色的世界、多彩的盆栽、和三千年時空的變遷是一個夢開始的地方。我把記憶的快門鑲嵌在光陰里,若干年後,我回去取。
巴黎 到 卡薩布蘭卡 ,十多個小時的飛行,以每小時一千公里的速度回到了七個小時的從前( 北京 和 巴黎 時差)。沒來得及體驗時尚浪漫之都 巴黎 的妖嬈與嫵媚,在機場稍作逗留繼續飛。兩個多小時後,飛機到達 摩洛哥 ,第一次踏上 非洲 這塊曾經只能在屏幕里聞到神秘氣息的土地,滿是期待。透過雲層,終見黃綠相間的土地。我是個靠窗專業戶,每次都能坐在窗邊見證飛機穿梭在雲層與陸地間,塊狀的黃色天地,密密麻麻白紅拼接的樓房。你好,Morocco。顛簸兩個多小時終於相見了。
卡薩布蘭卡 ,位於 摩洛哥 西部的大西洋沿岸,距離首都 拉巴特 87公里,因一部電影成了全世界知名的城市。 卡薩布蘭卡 在 西班牙 語中,是“白色房子”的意思,白藍搭配,是這座 白城 的經典色調。來到這裡會讓你驚嘆,這竟然是 非洲 城市!蔚藍的大西洋、精美的清真寺、片片的白色房屋,在點綴上紅花和綠葉,在陽光的照耀下整個城市的色彩乾凈而明快,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海邊吹著海風獨自漫步,往前是 邁阿密 大道,迴首是世界大三大清真寺,一邊是伊斯蘭神秘的色彩,一邊是大西洋明媚的蔚藍,漫步在這樣的城市,內心都變得純凈。
鴿子廣場有成百上千隻鴿子在這裡巡游和覓食,滿場飛奔的孩子們在和鴿子戲謔玩耍,不遠處廣場邊都是 卡薩布蘭卡 的政府部門,包括市政府,雖然古老但是一點也不奢華而且允許游人近距離拍照。
旅途顛簸,舟車勞頓,路過瑞克咖啡館,拖著疲憊的身體進入 卡薩布蘭卡 ,面對著索然無味,難以下咽的食物強迫著自己吃下去,然後回到房間倒頭便睡。醒來後寫下這些文字。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拉巴特經風沐雨 拉巴特
落地 卡薩布蘭卡 的下午,午餐後我們驅車前往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哈桑二十清真寺。 哈桑二世在 摩洛哥 的威望僅次於他的父親穆罕穆德五世,他與父親一起為國家獨立而鬥爭,共赴國難(被囚禁),死後與父親同葬在穆罕穆德五世王陵。哈桑二世在位三十多年,品德高尚,勤政愛民,國泰民安。在人民中極具威望。國王認為這一切都歸功於真主的指引,因此決定 摩洛哥 這個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謝真主,並將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參觀完哈桑二世大清真寺,回到酒店,前文已經敘述過,晚飯食物簡直難以下咽。第二天早上驅車奔赴 拉巴特 。作為四大皇城之一、世界文化遺產、 摩洛哥 的首都, 拉巴特 的國際知名度遠遠不如 卡薩布蘭卡 ,不可不說委實有些尷尬,類似這樣的尷尬,還有 土耳其 首 都安 卡拉 之於 伊斯坦布爾 , 巴西 首都 巴西利亞 之於 里約熱內盧 。 到了這裡的第一感覺就是這裡的環境真好啊,曾幾何時我們的天空應該也是這樣湛藍,街邊的圍牆上開滿了鮮花。 拉巴特 既承襲著阿拉伯的古老滄桑,又煥發著大都市的勃 勃生 機。等到下午我見到海時就被澎湃的海浪吸引的停了下來,這時風並不大,但海浪已經頗為壯觀。這才讓我理解為什麼當年麥澤倫見到平靜的太平洋時會那麼激動。更理解了他為何以“太平洋”這三個字為那片水域命名。 欣賞大西洋的海浪和日落,已經成為 拉巴特 市民的日常休閑方式。 進入 拉巴特 後,我們總算第一次在 摩洛哥 吃上了中餐,隨後前往皇宮,去過 北京 故宮很難再有其他宮殿能入眼內,匆匆拍了幾張站前即前往哈桑塔。
拉巴特 的美首先要在它的多元文化中去尋找,它看起來似乎就是一座單一的阿拉伯城鎮,實則它是經過多民族多文化融合而成。今天,流連在這座阿拉伯城市,我們依稀仍能找到中世紀遺存下來不同民族生活軌跡,你會感到一種異乎尋常的體驗,眼前明明是一座洋溢著阿拉伯風情的古城,卻處處滲透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從柏柏爾人的遺址到古 羅馬 人的廢物,從 葡萄牙 人的古堡到 西班牙 人的城樓,從阿拉伯人曲徑通幽的石板小巷到 法國 人寬闊筆直的林蔭大道。不管舊鎮和 新城 ,無論建築裝飾和生活方式,無不充分體現著民族進步與多元文化的相互促進作用。流連於此,俯瞰天地,覽古閱今,別有一番感慨。 拉巴特 ,真是一個讓你沉思歷史的地方。 ↑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 塗鴉之城艾西拉塗鴉之城—— 艾西拉
早餐後,沿著大西洋海邊驅車前往 艾西拉 , 拉巴特 距離 艾西拉 大約210公里,行車時間兩小時。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園前1500年,腓尼基人將此地作為貿易基地,大航海時代的 歐洲 人揚帆遠航開啟新世界, 艾西拉 1471年至1549年為 葡萄牙 人占領。在19世紀到20世紀這座小城成為海盜基地,甚至因此遭到了 奧地利 的報複性轟炸。在20世紀下半葉開始把 艾西拉 打造成迷人的旅游城市。 艾西拉 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座人不多,小巧,色彩鮮麗的小鎮。谷歌地圖顯示,整個麥地那(老城區)的範圍沿海邊,大約只有幾十分鐘。這裡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好安靜。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這裡的朴實和安靜讓我享受。這裡很乾凈很簡單,沒什麼游客,爬上老城牆,坐在牆頭處望著遠處的海天連接處,思緒也飄向了遠方。
1978年,兩位出生於這座城市的藝術家提出了將 艾西拉 建造成這樣一個城市的理念,一個能作為各類藝術表現形式的共同背景的地方。於是他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11位朋友一起,在小城中各處牆壁上畫滿了彩繪,這些作品色彩鮮艷,藝術水平極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欣賞。於是, 艾西拉 在這之後的幾十年,一發而不可收的吸引了來自 歐洲 各地的藝術家們。小鎮民風恬淡,物價較低,朴實的生活節奏讓人不禁想駐留於此,享受美好時光。老城區的城牆,櫥窗。眼睛就是取景框,這趟 摩洛哥 之行原本就已經看到了太多不一樣的人文風景,旅行接近尾聲,心滿意足也有點疲憊的我只想慢慢走慢慢看,好好享受最後一天的 北非 時光,也許回憶起這次的旅程, 艾西拉 的這份愜意是我所最為留戀的。我心裡在想,如果以後還來 摩洛哥 , 艾西拉 一定是我想花時間好好體味欣賞的小鎮,在這裡看日出,賞日落。 艾西拉 是創意的,藝術家的思維是難以琢磨的,他們用細微的小節給我們帶來大的震撼,這裡,處處都有驚喜,普通的窗戶,可以外畫上簡單的簡筆畫,電錶外,可以畫上聖誕樹。深的淺的藍色,處處都充滿著活力和海洋的氣息。 艾西拉 深深地受著 地中海 文化的影響,整個城市在運用其他色彩的同時,都會以深深淺淺不同色調的藍色為基色。
看到我這篇文字的朋友,給你們一個忠告: 摩洛哥 雖然是 非洲 國家,但是不要先入為主的把它和窮,亂,黑人,差,臟,等聯繫在一起,它是一個美麗而安逸的 北非 珍珠。穆斯林不等同於恐怖分子,圍頭巾的婦女不一定受到壓迫,可能是真的需要防紫外線,或者真是為了好看。永遠永遠不要囿於道聽途說的偏見,否則你可能錯過了沿途的風景。 ↑艾西拉老城 ↑艾西拉 ↑艾西拉 ↑艾西拉 ↑艾西拉 ↑艾西拉 ↑艾西拉
我將踏入另一個陌生的環境, 北京 飛 巴黎 轉飛 北非 再到 南歐 。
歐洲 是個籠統的概念,那些不屬於我們記憶的文化思想,那些看起來完整的藝術體系,那些不曾觸碰的如畫美景,都是讓人欲罷不能的渴望。隨便踏足的一方都曾有過輝煌的過去,太多的震撼蘊藏在一草一木之間,其實我知道,是遙遠和陌生賦予了這些風景別樣的意味,稍縱即逝的時光也讓行走的每一天充滿暢快的自由和全新的認識。 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行走的每一天,都是一個嶄新的自己。
歐洲 太大了(我這裡指的不是地域空間上的大),文化那麼龐雜,我們無法抱著一顆藝術的心,去解讀每一個流派,去介紹每一次沉澱,我們只能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親身的震撼。 歐洲 也著實美,我想大概是因為那裡並不是我們生活或瞭解的風貌,所以驚鴻一瞥的瞬間,會煥發出強烈的美感,我們也只好就我們的每一段行程總結出比較狹隘且主觀的陳詞。
肉體的禁錮與不自由是幾乎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的,上到國家主席達官顯貴,下到平民百姓販夫走卒,而精神的釋放與靈魂的飛揚卻是唯我獨尊任何人都約束不了的。很小的時候就對文學和歷史既敬畏又神往,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事通達的人有時間就身心一起放飛,沒時間就任思緒放飛。
出發前,總是擔心自己準備的東西不夠,陌生的城市完全沒有概念,要怎麼找路,要怎麼溝通,要怎麼游玩,似乎永遠也準備不完全。總想盡可能完美地走出每一步,可是路上那麼多未知的美好並不能提前被預料,即使遇到問題也可以憑藉人自身的能力去面對和解決,出發前的種種擔憂在自己到達的時候其實發現一切並沒有那麼複雜,卻可以收穫意想不到的美景和記憶,你走進的是生活,你走出的是閱歷,旅行,就是走進陌生的環境,體驗、感受,然後再走回自己的生活。去走,去看,就是行走的一種方式。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卡薩布蘭卡
很少有人能把日子過的像詩一樣,但是遠方如詩般的景色,讓我領悟了人們常說的詩和遠方。說不清是少年時代看三毛的 撒哈拉沙漠 留下的執念,還是電影《 卡薩布蘭卡 》烙印的,對 北非 土地的迷之嚮往,亦或是血液里的特立獨行,此次旅行的第一站, 摩洛哥 選擇了我。
可能是嚮往 西撒哈拉 的星空,或許是想置身異域,體味波濤洶涌的大西洋的海風……總之此時此刻我站在 卡薩布蘭卡 。
在 摩洛哥 ,看過一回美輪美奐的風景,寫過一篇酣暢淋漓的游記,與一個曾經給予無限美好的聖地錯肩,也就足夠了。 我走進了 卡薩布蘭卡 一路風雨的味道,我知道藍色的世界、多彩的盆栽、和三千年時空的變遷是一個夢開始的地方。我把記憶的快門鑲嵌在光陰里,若干年後,我回去取。
巴黎 到 卡薩布蘭卡 ,十多個小時的飛行,以每小時一千公里的速度回到了七個小時的從前( 北京 和 巴黎 時差)。沒來得及體驗時尚浪漫之都 巴黎 的妖嬈與嫵媚,在機場稍作逗留繼續飛。兩個多小時後,飛機到達 摩洛哥 ,第一次踏上 非洲 這塊曾經只能在屏幕里聞到神秘氣息的土地,滿是期待。透過雲層,終見黃綠相間的土地。我是個靠窗專業戶,每次都能坐在窗邊見證飛機穿梭在雲層與陸地間,塊狀的黃色天地,密密麻麻白紅拼接的樓房。你好,Morocco。顛簸兩個多小時終於相見了。
卡薩布蘭卡 ,位於 摩洛哥 西部的大西洋沿岸,距離首都 拉巴特 87公里,因一部電影成了全世界知名的城市。 卡薩布蘭卡 在 西班牙 語中,是“白色房子”的意思,白藍搭配,是這座 白城 的經典色調。來到這裡會讓你驚嘆,這竟然是 非洲 城市!蔚藍的大西洋、精美的清真寺、片片的白色房屋,在點綴上紅花和綠葉,在陽光的照耀下整個城市的色彩乾凈而明快,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海邊吹著海風獨自漫步,往前是 邁阿密 大道,迴首是世界大三大清真寺,一邊是伊斯蘭神秘的色彩,一邊是大西洋明媚的蔚藍,漫步在這樣的城市,內心都變得純凈。
鴿子廣場有成百上千隻鴿子在這裡巡游和覓食,滿場飛奔的孩子們在和鴿子戲謔玩耍,不遠處廣場邊都是 卡薩布蘭卡 的政府部門,包括市政府,雖然古老但是一點也不奢華而且允許游人近距離拍照。
旅途顛簸,舟車勞頓,路過瑞克咖啡館,拖著疲憊的身體進入 卡薩布蘭卡 ,面對著索然無味,難以下咽的食物強迫著自己吃下去,然後回到房間倒頭便睡。醒來後寫下這些文字。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拉巴特經風沐雨 拉巴特
落地 卡薩布蘭卡 的下午,午餐後我們驅車前往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哈桑二十清真寺。 哈桑二世在 摩洛哥 的威望僅次於他的父親穆罕穆德五世,他與父親一起為國家獨立而鬥爭,共赴國難(被囚禁),死後與父親同葬在穆罕穆德五世王陵。哈桑二世在位三十多年,品德高尚,勤政愛民,國泰民安。在人民中極具威望。國王認為這一切都歸功於真主的指引,因此決定 摩洛哥 這個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謝真主,並將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參觀完哈桑二世大清真寺,回到酒店,前文已經敘述過,晚飯食物簡直難以下咽。第二天早上驅車奔赴 拉巴特 。作為四大皇城之一、世界文化遺產、 摩洛哥 的首都, 拉巴特 的國際知名度遠遠不如 卡薩布蘭卡 ,不可不說委實有些尷尬,類似這樣的尷尬,還有 土耳其 首 都安 卡拉 之於 伊斯坦布爾 , 巴西 首都 巴西利亞 之於 里約熱內盧 。 到了這裡的第一感覺就是這裡的環境真好啊,曾幾何時我們的天空應該也是這樣湛藍,街邊的圍牆上開滿了鮮花。 拉巴特 既承襲著阿拉伯的古老滄桑,又煥發著大都市的勃 勃生 機。等到下午我見到海時就被澎湃的海浪吸引的停了下來,這時風並不大,但海浪已經頗為壯觀。這才讓我理解為什麼當年麥澤倫見到平靜的太平洋時會那麼激動。更理解了他為何以“太平洋”這三個字為那片水域命名。 欣賞大西洋的海浪和日落,已經成為 拉巴特 市民的日常休閑方式。 進入 拉巴特 後,我們總算第一次在 摩洛哥 吃上了中餐,隨後前往皇宮,去過 北京 故宮很難再有其他宮殿能入眼內,匆匆拍了幾張站前即前往哈桑塔。
拉巴特 的美首先要在它的多元文化中去尋找,它看起來似乎就是一座單一的阿拉伯城鎮,實則它是經過多民族多文化融合而成。今天,流連在這座阿拉伯城市,我們依稀仍能找到中世紀遺存下來不同民族生活軌跡,你會感到一種異乎尋常的體驗,眼前明明是一座洋溢著阿拉伯風情的古城,卻處處滲透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從柏柏爾人的遺址到古 羅馬 人的廢物,從 葡萄牙 人的古堡到 西班牙 人的城樓,從阿拉伯人曲徑通幽的石板小巷到 法國 人寬闊筆直的林蔭大道。不管舊鎮和 新城 ,無論建築裝飾和生活方式,無不充分體現著民族進步與多元文化的相互促進作用。流連於此,俯瞰天地,覽古閱今,別有一番感慨。 拉巴特 ,真是一個讓你沉思歷史的地方。 ↑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 塗鴉之城艾西拉塗鴉之城—— 艾西拉
早餐後,沿著大西洋海邊驅車前往 艾西拉 , 拉巴特 距離 艾西拉 大約210公里,行車時間兩小時。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園前1500年,腓尼基人將此地作為貿易基地,大航海時代的 歐洲 人揚帆遠航開啟新世界, 艾西拉 1471年至1549年為 葡萄牙 人占領。在19世紀到20世紀這座小城成為海盜基地,甚至因此遭到了 奧地利 的報複性轟炸。在20世紀下半葉開始把 艾西拉 打造成迷人的旅游城市。 艾西拉 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座人不多,小巧,色彩鮮麗的小鎮。谷歌地圖顯示,整個麥地那(老城區)的範圍沿海邊,大約只有幾十分鐘。這裡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好安靜。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這裡的朴實和安靜讓我享受。這裡很乾凈很簡單,沒什麼游客,爬上老城牆,坐在牆頭處望著遠處的海天連接處,思緒也飄向了遠方。
1978年,兩位出生於這座城市的藝術家提出了將 艾西拉 建造成這樣一個城市的理念,一個能作為各類藝術表現形式的共同背景的地方。於是他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11位朋友一起,在小城中各處牆壁上畫滿了彩繪,這些作品色彩鮮艷,藝術水平極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欣賞。於是, 艾西拉 在這之後的幾十年,一發而不可收的吸引了來自 歐洲 各地的藝術家們。小鎮民風恬淡,物價較低,朴實的生活節奏讓人不禁想駐留於此,享受美好時光。老城區的城牆,櫥窗。眼睛就是取景框,這趟 摩洛哥 之行原本就已經看到了太多不一樣的人文風景,旅行接近尾聲,心滿意足也有點疲憊的我只想慢慢走慢慢看,好好享受最後一天的 北非 時光,也許回憶起這次的旅程, 艾西拉 的這份愜意是我所最為留戀的。我心裡在想,如果以後還來 摩洛哥 , 艾西拉 一定是我想花時間好好體味欣賞的小鎮,在這裡看日出,賞日落。 艾西拉 是創意的,藝術家的思維是難以琢磨的,他們用細微的小節給我們帶來大的震撼,這裡,處處都有驚喜,普通的窗戶,可以外畫上簡單的簡筆畫,電錶外,可以畫上聖誕樹。深的淺的藍色,處處都充滿著活力和海洋的氣息。 艾西拉 深深地受著 地中海 文化的影響,整個城市在運用其他色彩的同時,都會以深深淺淺不同色調的藍色為基色。
看到我這篇文字的朋友,給你們一個忠告: 摩洛哥 雖然是 非洲 國家,但是不要先入為主的把它和窮,亂,黑人,差,臟,等聯繫在一起,它是一個美麗而安逸的 北非 珍珠。穆斯林不等同於恐怖分子,圍頭巾的婦女不一定受到壓迫,可能是真的需要防紫外線,或者真是為了好看。永遠永遠不要囿於道聽途說的偏見,否則你可能錯過了沿途的風景。 ↑艾西拉老城 ↑艾西拉 ↑艾西拉 ↑艾西拉 ↑艾西拉 ↑艾西拉 ↑艾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