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阿富汗----我的阿富汗游記
↑巴米揚 東邊的一尊鑿於公元一世紀,高38米,身披藍色袈裟,名叫沙瑪瑪。
塔利班先是用坦克和大炮向佛像發射炮彈,但是沒有顯著效果,於是他們又抓25名囚犯來,在佛像上及周圍打孔過程用了25天,安放炸葯用了整整3天時間 ,導火索被一路鋪設到了附近的建築物,然後引爆。佛像終於被毀後,塔利班舉行了慶祝,他們向空中開火,他們跳舞,他們還屠宰了9頭牛作為祭品。
塔利班為什麼要炸毀 巴米揚 大佛?第一個原因是塔利班一直企圖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當時全世界只有3個國家( 巴基斯坦 、沙特和 阿聯酋 )承認它,西方國家拒絕承認塔利班領導 阿富汗 。此外,聯合國在9.11後加重對塔利班的製裁,以迫使它不再收留國際逃犯本·拉登。對奧馬爾來說, 巴米揚 大佛是他手中的一張牌,借助它可以改善與西方的關係。因此,奧馬爾決定挑戰國際社會:佛像要生存,必須先承認我們。另外還有一個更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遭受種族歧視的哈扎拉人一直視自己為 阿富汗 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併為“擁有的文化遺產”而自豪。 巴米揚 河谷居民的大多數是哈扎拉人,他們因長期受普什圖人的壓迫而敵視塔利班,2001年2月,哈扎拉人驅逐了 巴米揚 鎮上支持塔利班的學生。因此,毀掉哈扎拉人建立的 巴米揚 大佛,對塔利班的統治基礎至關重要。終於,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顧聯合國和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和巨大壓力,動用大炮、炸葯以及火箭筒等各種戰爭武器,摧毀了 巴米揚 大佛在內的所有佛像。 ↑巴米揚 大佛周圍有很 多佛 洞,這是大佛被毀之前,世界各地前來朝拜的佛教信徒以及來自 中國 和 印度 的僧侶居住的地方,最多時可達500人。在公元600年至700年期間,常有得道高僧在石洞中講經,信徒則圍聚在佛像前聆聽。原來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揚聲器,講經者的聲音可被放大數倍,清晰地傳到聽眾耳中。
如今, 巴米揚 已經見不到高大的佛像了。塔利班毀掉的不只是兩座 巴米揚 佛像,一同被毀掉的還有他們曾以旅游業為生的飯碗、還有他們童年溫馨的記憶,以及對 和平 的希望。
↑巴米揚 凝望傷痕纍纍、風雨侵蝕的大佛,讓人憂傷不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巴米揚 地區遭受了多少戰亂與苦難?公元1221年, 巴米揚 城被成吉思汗摧毀。1840年這裡又成為第一次英阿戰爭的戰場。但是 巴米揚 佛像都得以幸存,以庇護著當地哈扎拉人的心靈家園。但由於戰火的摧殘,加上自然的風化,佛像破損嚴重,由於內戰,這裡還曾被交戰的一方當成了彈葯庫,難民們也逃到這裡的佛洞里生活,造成佛像、佛窟的進一步損壞。
↑巴米揚 佛像的兩側均有暗洞,洞高數十米,可拾級而上,直達佛頂,其上平臺處可站立百餘人。 ↑巴米揚 巴米揚 佛窟,裡面佛像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只留下光禿禿的牆壁。 ↑巴米揚 佛窟里穹頂上仍殘留有精美的壁畫,可見當年之輝煌。現今的文化藝術學者皆認為 巴米揚 佛教遺址的藝術揉合了 印度 、波斯及殘存 希腊 、 羅馬 影響的犍陀羅風格,且是 中國 岩雕如 敦煌 石窟之原型。 ↑巴米揚 這個佛窟被以前居住的人生火做飯或取暖的煙熏的不成樣子。強硬的伊斯蘭遜尼派塔利班分子90年代末期占領 巴米揚 地區,燒毀當地大片什葉派哈札拉族的居所,部分民眾失去家園,不得不逃到大佛雕像旁的洞窟避難。 ↑巴米揚 這個佛窟被煙熏火燎後,上面還印上了不計其數的鞋印,穹頂上和牆壁上密密麻麻,不知何人所為,有人說在伊斯蘭教中,丟鞋是對人最大的侮辱,我想只有內心恐懼的人才會有這種行為。 ↑巴米揚 順著暗道登上大佛頂部的平臺,可鳥瞰整個 巴米揚 市。 巴米揚 大佛曾日夜凝望著這裡世世代代生活的人們。 ↑巴米揚 通過大佛頂部的暗道凝望 巴米揚 市。 ↑巴米揚 我一步一迴首的回望大佛,內心充滿遺憾與憂傷,這令人震撼的人類文化遺產與精神文明就這樣被戰爭不斷的蹂躪、摧毀,難道消滅了這一切有形的東西就能證明你的強大嗎?不,真正的強大是擁有影響並包容一切的能力,真正的強大不是毀滅而是建立,真正的強大不是壓迫而是感召,真正的強大即使毀滅了也一樣給人以力量。
有人問: 巴米揚 大佛不是被塔利班炸毀了嗎?你還去看什麼?我說, 巴米揚 大佛雖然被炸毀了,但他的遺跡還在,就像我們的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燒毀了一樣,我們還是要去體會它當年的輝煌與侵略者的邪惡。 巴米揚 大佛雖然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氣場還在,他的強大影響力還在,他給人的力量仍讓暴行者不安,暴行者之所以摧毀、侮辱大佛,正是顯露出暴行者的不安與恐懼,顯示了強權統治者的局限性,統治者只有象大佛那樣以慈悲為懷,海納百川,才能使一方水土 長治 久安。 ↑巴米揚 巴米揚 土地上辛勤勞作的哈扎拉人,走在 巴米揚 ,你會看到那裡田地肥沃,人們勤勞善良,男女相對 阿富汗 其它地區要平等的多,不僅女性可以受教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從事勞動,一片和諧的生活景象。這裡幾乎沒有塔利班,因為哈扎拉人團結一致維護著自己的家園,他們不喜歡塔利班的殘暴統治,所以 巴米揚 是 阿富汗 少有的比較安全的地區,簡直可以用世外 桃源 來形容。
但安全都是相對的,在 巴米揚 旅行仍需要註意,最好有人陪同,畢竟四周都是塔利班的地盤,塔利班到處都有眼線,如果有人通風報信,一樣會有被綁走或槍殺的危險。 ↑巴米揚 瞻仰完 巴米揚 大佛,驅車來到 巴米揚 東南方向的一個小山坡上,這裡名叫shahr-e-gholghola(尖叫城市),尖叫城市是一個古城,古城裡面個別部分經過及其簡單地修複,大部分還是原始的殘垣斷壁。這裡距離 巴米揚 只有幾公里,土路彎曲,如果步行,路上有些地方的塵土厚的能淹沒鞋子。古城位於小土山上,沒有大門,入口處有個小房子,有持槍保安會詢問,經同意才能進入。 ↑巴米揚 這就是尖叫古城的外觀,這座古城大約始建於公元六世紀,公元十三世紀徹底毀滅。從建築形式上看,當時這裡是伊斯蘭教的立足之地,居住的都是穆斯林人,所以城市的選址與 巴米揚 大佛保持了一定距離。從公元八世紀佛教逐漸衰退之後,這個城市和伊斯蘭教成了 巴米揚 的中心。到了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入侵,整個城市慘遭屠城,男女老少皆被殺光。爬上古城,人們甚至仍能聽到源源不絕的尖叫聲,“尖叫之城”也由此而得名。 ↑巴米揚 裡面有幾間伊斯蘭式房子和一個小型清真寺經過簡單的修複。房子下麵有狹窄的暗道互通。 ↑巴米揚 簡單修複的城市軍事防禦系統。 ↑巴米揚 古城裡的殘垣斷壁,這些都是當年的住宅。望著這些廢墟,耳邊仿佛聽到了廝殺聲,慘叫聲,仿佛看到了 蒙古 人騎著高頭大馬,高舉火把和大刀在城裡瘋狂的燒殺搶掠。由此來看,當時成吉思汗對 巴米揚 大佛還是手下留情了,他對佛教應該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好感,聯想到 中國 的 西藏 當時在成吉思汗千軍萬馬的鐵蹄下也幸免遇難, 西藏 的大部分寺院及文物能得以保留,後來藏傳佛教又被引入到 蒙古 ,足以說明成吉思汗以及子孫後來接受了佛教,但這並不能說明成吉思汗屠城是因為他們是伊斯蘭教徒。我兩年前在 蒙古 旅行時曾尋找當時的 蒙古 首府哈拉合林,哈拉合林當時是世界的中心,雖然現在已經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上,但考古人發現,當時哈拉合林城裡有佛教、清真寺、基督教堂存在,這說明當時以成吉思汗為首的 蒙古 大汗們並不排斥任何宗教,但最後除了 蒙古 本土的薩滿教,能在草原上生根發芽成長的也只有佛教。後來有人把 蒙古 衰退怪罪到佛教信仰上,認為他們是因為信仰了佛教而失去的戰鬥激情,更有激進者要求鏟除佛教,重新發展自己本土的薩滿教,但無論如何,成吉思汗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無論選擇佛教或是薩滿教或是拋棄任何信仰, 蒙古 人只能在迷茫中尋找回真正的自己。有興趣的可以看我另外一篇《 蒙古 帝國獨行記》。 ↑巴米揚 古城最高處的一處房子,裡面空空的什麼也沒有。 ↑巴米揚 古城高處有一處高塔碉堡,也已經損壞,古代用於瞭望、防守之用。 ↑巴米揚 站在古城上,也能俯瞰 巴米揚 , 巴米揚 河北 岸、大佛以東有一片新的居民區,一排一排的房子密密麻麻並整齊有序的生長在山腳下。 ↑巴米揚 站在古城上俯瞰 巴米揚 河谷及對面的 巴米揚 大佛。 ↑巴米揚 遠處還有一些民居散落在山腳下。
關於尖叫古城,應該有更多的歷史秘密等待考古專家和歷史學家去解開,我所能掌握到的資料甚少,網上有一些英文介紹也極其簡單,但其和當年的赫 拉特 命運一樣,毀於成吉思汗的 蒙古 大軍之手已是不爭的事實,只是赫 拉特 如今又發展成為一個 阿富汗 大型城市,而尖叫之城還仍在戰爭後的廢墟中發出陣陣哀鳴。
↑班達米爾湖 如果說 巴米揚 大佛和shahr-e-gholghola(尖叫城市)孕育出了 巴米揚 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那麼 巴米揚 還有另外一個地方卻是上天賜予的美麗天堂,那就是 巴米揚 峽谷的班達米爾湖,(Lake Band-e-Amir),它是 阿富汗 人們心中的聖湖。
從 巴米揚 出發,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一路上都有路牌,路修的也非常好。 ↑巴米揚 司機帶我去班達米爾湖,我們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很好的路上偶爾才會遇到車輛通過,毛驢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巴米揚 司機帶我去班達米爾湖,我們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很好的路上偶爾才會遇到車輛通過,毛驢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巴米揚 司機帶我去班達米爾湖,我們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很好的路上偶爾才會遇到車輛通過,毛驢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巴米揚 司機帶我去班達米爾湖,我們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很好的路上偶爾才會遇到車輛通過,毛驢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巴米揚 司機帶我去班達米爾湖,我們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很好的路上偶爾才會遇到車輛通過,毛驢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巴米揚 沿途的居民。 ↑巴米揚 沿途的居民
塔利班先是用坦克和大炮向佛像發射炮彈,但是沒有顯著效果,於是他們又抓25名囚犯來,在佛像上及周圍打孔過程用了25天,安放炸葯用了整整3天時間 ,導火索被一路鋪設到了附近的建築物,然後引爆。佛像終於被毀後,塔利班舉行了慶祝,他們向空中開火,他們跳舞,他們還屠宰了9頭牛作為祭品。
塔利班為什麼要炸毀 巴米揚 大佛?第一個原因是塔利班一直企圖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當時全世界只有3個國家( 巴基斯坦 、沙特和 阿聯酋 )承認它,西方國家拒絕承認塔利班領導 阿富汗 。此外,聯合國在9.11後加重對塔利班的製裁,以迫使它不再收留國際逃犯本·拉登。對奧馬爾來說, 巴米揚 大佛是他手中的一張牌,借助它可以改善與西方的關係。因此,奧馬爾決定挑戰國際社會:佛像要生存,必須先承認我們。另外還有一個更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遭受種族歧視的哈扎拉人一直視自己為 阿富汗 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併為“擁有的文化遺產”而自豪。 巴米揚 河谷居民的大多數是哈扎拉人,他們因長期受普什圖人的壓迫而敵視塔利班,2001年2月,哈扎拉人驅逐了 巴米揚 鎮上支持塔利班的學生。因此,毀掉哈扎拉人建立的 巴米揚 大佛,對塔利班的統治基礎至關重要。終於,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顧聯合國和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和巨大壓力,動用大炮、炸葯以及火箭筒等各種戰爭武器,摧毀了 巴米揚 大佛在內的所有佛像。 ↑巴米揚 大佛周圍有很 多佛 洞,這是大佛被毀之前,世界各地前來朝拜的佛教信徒以及來自 中國 和 印度 的僧侶居住的地方,最多時可達500人。在公元600年至700年期間,常有得道高僧在石洞中講經,信徒則圍聚在佛像前聆聽。原來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揚聲器,講經者的聲音可被放大數倍,清晰地傳到聽眾耳中。
如今, 巴米揚 已經見不到高大的佛像了。塔利班毀掉的不只是兩座 巴米揚 佛像,一同被毀掉的還有他們曾以旅游業為生的飯碗、還有他們童年溫馨的記憶,以及對 和平 的希望。
↑巴米揚 凝望傷痕纍纍、風雨侵蝕的大佛,讓人憂傷不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巴米揚 地區遭受了多少戰亂與苦難?公元1221年, 巴米揚 城被成吉思汗摧毀。1840年這裡又成為第一次英阿戰爭的戰場。但是 巴米揚 佛像都得以幸存,以庇護著當地哈扎拉人的心靈家園。但由於戰火的摧殘,加上自然的風化,佛像破損嚴重,由於內戰,這裡還曾被交戰的一方當成了彈葯庫,難民們也逃到這裡的佛洞里生活,造成佛像、佛窟的進一步損壞。
↑巴米揚 佛像的兩側均有暗洞,洞高數十米,可拾級而上,直達佛頂,其上平臺處可站立百餘人。 ↑巴米揚 巴米揚 佛窟,裡面佛像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只留下光禿禿的牆壁。 ↑巴米揚 佛窟里穹頂上仍殘留有精美的壁畫,可見當年之輝煌。現今的文化藝術學者皆認為 巴米揚 佛教遺址的藝術揉合了 印度 、波斯及殘存 希腊 、 羅馬 影響的犍陀羅風格,且是 中國 岩雕如 敦煌 石窟之原型。 ↑巴米揚 這個佛窟被以前居住的人生火做飯或取暖的煙熏的不成樣子。強硬的伊斯蘭遜尼派塔利班分子90年代末期占領 巴米揚 地區,燒毀當地大片什葉派哈札拉族的居所,部分民眾失去家園,不得不逃到大佛雕像旁的洞窟避難。 ↑巴米揚 這個佛窟被煙熏火燎後,上面還印上了不計其數的鞋印,穹頂上和牆壁上密密麻麻,不知何人所為,有人說在伊斯蘭教中,丟鞋是對人最大的侮辱,我想只有內心恐懼的人才會有這種行為。 ↑巴米揚 順著暗道登上大佛頂部的平臺,可鳥瞰整個 巴米揚 市。 巴米揚 大佛曾日夜凝望著這裡世世代代生活的人們。 ↑巴米揚 通過大佛頂部的暗道凝望 巴米揚 市。 ↑巴米揚 我一步一迴首的回望大佛,內心充滿遺憾與憂傷,這令人震撼的人類文化遺產與精神文明就這樣被戰爭不斷的蹂躪、摧毀,難道消滅了這一切有形的東西就能證明你的強大嗎?不,真正的強大是擁有影響並包容一切的能力,真正的強大不是毀滅而是建立,真正的強大不是壓迫而是感召,真正的強大即使毀滅了也一樣給人以力量。
有人問: 巴米揚 大佛不是被塔利班炸毀了嗎?你還去看什麼?我說, 巴米揚 大佛雖然被炸毀了,但他的遺跡還在,就像我們的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燒毀了一樣,我們還是要去體會它當年的輝煌與侵略者的邪惡。 巴米揚 大佛雖然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氣場還在,他的強大影響力還在,他給人的力量仍讓暴行者不安,暴行者之所以摧毀、侮辱大佛,正是顯露出暴行者的不安與恐懼,顯示了強權統治者的局限性,統治者只有象大佛那樣以慈悲為懷,海納百川,才能使一方水土 長治 久安。 ↑巴米揚 巴米揚 土地上辛勤勞作的哈扎拉人,走在 巴米揚 ,你會看到那裡田地肥沃,人們勤勞善良,男女相對 阿富汗 其它地區要平等的多,不僅女性可以受教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從事勞動,一片和諧的生活景象。這裡幾乎沒有塔利班,因為哈扎拉人團結一致維護著自己的家園,他們不喜歡塔利班的殘暴統治,所以 巴米揚 是 阿富汗 少有的比較安全的地區,簡直可以用世外 桃源 來形容。
但安全都是相對的,在 巴米揚 旅行仍需要註意,最好有人陪同,畢竟四周都是塔利班的地盤,塔利班到處都有眼線,如果有人通風報信,一樣會有被綁走或槍殺的危險。 ↑巴米揚 瞻仰完 巴米揚 大佛,驅車來到 巴米揚 東南方向的一個小山坡上,這裡名叫shahr-e-gholghola(尖叫城市),尖叫城市是一個古城,古城裡面個別部分經過及其簡單地修複,大部分還是原始的殘垣斷壁。這裡距離 巴米揚 只有幾公里,土路彎曲,如果步行,路上有些地方的塵土厚的能淹沒鞋子。古城位於小土山上,沒有大門,入口處有個小房子,有持槍保安會詢問,經同意才能進入。 ↑巴米揚 這就是尖叫古城的外觀,這座古城大約始建於公元六世紀,公元十三世紀徹底毀滅。從建築形式上看,當時這裡是伊斯蘭教的立足之地,居住的都是穆斯林人,所以城市的選址與 巴米揚 大佛保持了一定距離。從公元八世紀佛教逐漸衰退之後,這個城市和伊斯蘭教成了 巴米揚 的中心。到了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入侵,整個城市慘遭屠城,男女老少皆被殺光。爬上古城,人們甚至仍能聽到源源不絕的尖叫聲,“尖叫之城”也由此而得名。 ↑巴米揚 裡面有幾間伊斯蘭式房子和一個小型清真寺經過簡單的修複。房子下麵有狹窄的暗道互通。 ↑巴米揚 簡單修複的城市軍事防禦系統。 ↑巴米揚 古城裡的殘垣斷壁,這些都是當年的住宅。望著這些廢墟,耳邊仿佛聽到了廝殺聲,慘叫聲,仿佛看到了 蒙古 人騎著高頭大馬,高舉火把和大刀在城裡瘋狂的燒殺搶掠。由此來看,當時成吉思汗對 巴米揚 大佛還是手下留情了,他對佛教應該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好感,聯想到 中國 的 西藏 當時在成吉思汗千軍萬馬的鐵蹄下也幸免遇難, 西藏 的大部分寺院及文物能得以保留,後來藏傳佛教又被引入到 蒙古 ,足以說明成吉思汗以及子孫後來接受了佛教,但這並不能說明成吉思汗屠城是因為他們是伊斯蘭教徒。我兩年前在 蒙古 旅行時曾尋找當時的 蒙古 首府哈拉合林,哈拉合林當時是世界的中心,雖然現在已經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上,但考古人發現,當時哈拉合林城裡有佛教、清真寺、基督教堂存在,這說明當時以成吉思汗為首的 蒙古 大汗們並不排斥任何宗教,但最後除了 蒙古 本土的薩滿教,能在草原上生根發芽成長的也只有佛教。後來有人把 蒙古 衰退怪罪到佛教信仰上,認為他們是因為信仰了佛教而失去的戰鬥激情,更有激進者要求鏟除佛教,重新發展自己本土的薩滿教,但無論如何,成吉思汗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無論選擇佛教或是薩滿教或是拋棄任何信仰, 蒙古 人只能在迷茫中尋找回真正的自己。有興趣的可以看我另外一篇《 蒙古 帝國獨行記》。 ↑巴米揚 古城最高處的一處房子,裡面空空的什麼也沒有。 ↑巴米揚 古城高處有一處高塔碉堡,也已經損壞,古代用於瞭望、防守之用。 ↑巴米揚 站在古城上,也能俯瞰 巴米揚 , 巴米揚 河北 岸、大佛以東有一片新的居民區,一排一排的房子密密麻麻並整齊有序的生長在山腳下。 ↑巴米揚 站在古城上俯瞰 巴米揚 河谷及對面的 巴米揚 大佛。 ↑巴米揚 遠處還有一些民居散落在山腳下。
關於尖叫古城,應該有更多的歷史秘密等待考古專家和歷史學家去解開,我所能掌握到的資料甚少,網上有一些英文介紹也極其簡單,但其和當年的赫 拉特 命運一樣,毀於成吉思汗的 蒙古 大軍之手已是不爭的事實,只是赫 拉特 如今又發展成為一個 阿富汗 大型城市,而尖叫之城還仍在戰爭後的廢墟中發出陣陣哀鳴。
↑班達米爾湖 如果說 巴米揚 大佛和shahr-e-gholghola(尖叫城市)孕育出了 巴米揚 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那麼 巴米揚 還有另外一個地方卻是上天賜予的美麗天堂,那就是 巴米揚 峽谷的班達米爾湖,(Lake Band-e-Amir),它是 阿富汗 人們心中的聖湖。
從 巴米揚 出發,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一路上都有路牌,路修的也非常好。 ↑巴米揚 司機帶我去班達米爾湖,我們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很好的路上偶爾才會遇到車輛通過,毛驢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巴米揚 司機帶我去班達米爾湖,我們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很好的路上偶爾才會遇到車輛通過,毛驢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巴米揚 司機帶我去班達米爾湖,我們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很好的路上偶爾才會遇到車輛通過,毛驢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巴米揚 司機帶我去班達米爾湖,我們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很好的路上偶爾才會遇到車輛通過,毛驢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巴米揚 司機帶我去班達米爾湖,我們沿著A77公路一路向西,也就是通往Yakawalang的方向,很好的路上偶爾才會遇到車輛通過,毛驢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巴米揚 沿途的居民。 ↑巴米揚 沿途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