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覓跡話瑪雅
在這樓頂上還可以清楚的看到小城一座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拉.莫賽德教堂(La Merced Church).它始建於1548年,曾被地震毀壞了兩次.1767年完成第二次重建,是一座極具 拉丁美洲 特有的巴 洛克 藝術風格(Barroco antigueño)的美麗教堂.這教堂離我們住的小旅館只有半條街之遠,出門走到街口就可以看到它.整座教堂被漆上了明亮的黃色,在正面的外牆上覆蓋著極為精緻的白色浮雕.不管是在旅館樓頂上遠觀它的全貌,還是在教堂近處細瞧它的局部,這座教堂之美艷總是讓我們不由自主的贊嘆一番. 雖是一個極為平凡的小旅館,雖然我們只在這裡住了兩天,但這裡溫馨的服務,以及在這裡欣賞到的非凡美景,都給我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至今難以忘懷. (十一) 色彩斑斕的世界文化遺產---棄都安提瓜在安提瓜溫馨的小旅館吃過早飯,我們帶上簡單的背包,走出了旅館大門.此時街上靜悄悄的沒有幾個行人.沿街兩側排列著五顏六色的房舍,看上去頗有些年頭了.腳下是石塊鋪成的古 老街 道,默默地展示著小城的歷史. 如果沒有人告訴,很難想象這個海拔1500米之上的小城曾是一座熱鬧的都城,是 西班牙 人1543年建造的統治中美洲的首府.在這之前, 西班牙 人曾在附近地區兩次建都,卻都因火災,地震,泥石流等天災人禍而廢棄.自安提瓜建都後的200多年裡, 西班牙 人把這裡打造成中美洲歷史上一座頗有名氣的都城.城市的網格狀佈局源於 意大利 文藝復興的啟發,城裡建有大量巴 洛克 風格的教堂,修道院 和政 府建築等.沒想到1717年一場7.4級大地震摧毀了城裡3000多個建築.地震之後,人們修複和重建了整個城市.然而1773年一場7.5級的地震再一次襲擊了安提瓜,小城幾乎全部被震毀.在遭遇了兩次大地震之後, 西班牙 殖民政府不得不於1776年再一次遷都,把首府遷到了 新建 的 危地馬拉 城(Guatemala City),也就是當今的 危地馬拉 首都.而安提瓜則被殖民政府下令徹底廢棄,並把廢墟中可搬運的一些精美建築材料運到了 危地馬拉 城,使安提瓜變成了一座鬼城.安提瓜現在的全名la Antigua Guatemala,是舊 危地馬拉 城之意.
在被廢棄了將近一個世紀之後,附近農業生產的發展才使安提瓜逐漸恢復了生氣.可幸的是,恢復後的小城還保留著當年棄城前的格局,包括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整齊的街道,古老的石頭路面,地震後的廢墟和古老建築.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此將安提瓜小城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我們在安提瓜只停留一天,今天打算在小城裡轉一轉,來感受一下這個世紀文化遺產的古都風采.
我們按照昨天旅行社給的小城街道圖,向小城的中央公園(Parque Central)方向走去. 當拐上第5大街的時候,一抬頭看見在街道的中間位置橫跨著一座圓拱橋式建築,建築的上方坐落著一個大時鐘.哇!這就是小城那個非常著名的地標建築---聖塔卡特琳娜圓拱門(Santa Catalina Arch). 為什麼在街道上修建這麼個拱門呢?說起來這裡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原來這拱門上面有一條秘密 通道 .1613年,在這條街道的一側建了一座女修道院,叫做"聖塔卡特琳娜女修道院"(Santa Catalina Convent).開始的時候女修道院里只有4位修女.後來修女逐漸增多,初期的女修道院不夠用了,於是女修道院擴展到了街道的對面.可是這樣一來修女們過街成了問題.因為那時的修女是不能隨便見到生人的,因此修道院就修建了這個圓拱形的過街天橋,以便修女們過街時不會被人看見.拱門上的那個大時鐘是19世紀30年代中美洲聯邦時期加上去的.如今"聖塔卡特琳娜女修道院"已是廢墟,而聖塔卡特琳娜圓拱門卻成為安提瓜的地標,是來小城旅行的人必去的地方.
清早路過拱門時還沒有多少游人,可惜光線不太好.下午回來時藍天白雲映襯下的拱門被陽光照耀的格外明亮,我們忍不住又拍了幾張照片,不過方向不一樣了.拱門的兩邊有不少色彩艷麗的餐館和小店,與黃色的拱門交相輝映,非常漂亮. 穿過圓拱門又往前走了兩個街區就來到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廣場,這就是中央公園了.其實這樣的廣場在中美洲和 南美 洲的城市中很常見,被稱為"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是 西班牙 殖民者興建城市中的標準建築形式.廣場上修建了大大小小的花壇,種植著鮮花和樹木,廣場中央有一個漂亮的人造噴泉.別看這噴泉不大起眼,它可是有些年頭了.1739年,安提瓜城裡一位小有名氣的建築師Miguel Porras設計了這個噴泉,取名叫"女妖噴泉"(Fuente de las Sirenas).在花壇之間設置了不少長椅,以供游人們休息.此時廣場上人不多,只有一些上學的學生和打工上班族匆匆而過.
在被廢棄了將近一個世紀之後,附近農業生產的發展才使安提瓜逐漸恢復了生氣.可幸的是,恢復後的小城還保留著當年棄城前的格局,包括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整齊的街道,古老的石頭路面,地震後的廢墟和古老建築.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此將安提瓜小城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我們在安提瓜只停留一天,今天打算在小城裡轉一轉,來感受一下這個世紀文化遺產的古都風采.
我們按照昨天旅行社給的小城街道圖,向小城的中央公園(Parque Central)方向走去. 當拐上第5大街的時候,一抬頭看見在街道的中間位置橫跨著一座圓拱橋式建築,建築的上方坐落著一個大時鐘.哇!這就是小城那個非常著名的地標建築---聖塔卡特琳娜圓拱門(Santa Catalina Arch). 為什麼在街道上修建這麼個拱門呢?說起來這裡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原來這拱門上面有一條秘密 通道 .1613年,在這條街道的一側建了一座女修道院,叫做"聖塔卡特琳娜女修道院"(Santa Catalina Convent).開始的時候女修道院里只有4位修女.後來修女逐漸增多,初期的女修道院不夠用了,於是女修道院擴展到了街道的對面.可是這樣一來修女們過街成了問題.因為那時的修女是不能隨便見到生人的,因此修道院就修建了這個圓拱形的過街天橋,以便修女們過街時不會被人看見.拱門上的那個大時鐘是19世紀30年代中美洲聯邦時期加上去的.如今"聖塔卡特琳娜女修道院"已是廢墟,而聖塔卡特琳娜圓拱門卻成為安提瓜的地標,是來小城旅行的人必去的地方.
清早路過拱門時還沒有多少游人,可惜光線不太好.下午回來時藍天白雲映襯下的拱門被陽光照耀的格外明亮,我們忍不住又拍了幾張照片,不過方向不一樣了.拱門的兩邊有不少色彩艷麗的餐館和小店,與黃色的拱門交相輝映,非常漂亮. 穿過圓拱門又往前走了兩個街區就來到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廣場,這就是中央公園了.其實這樣的廣場在中美洲和 南美 洲的城市中很常見,被稱為"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是 西班牙 殖民者興建城市中的標準建築形式.廣場上修建了大大小小的花壇,種植著鮮花和樹木,廣場中央有一個漂亮的人造噴泉.別看這噴泉不大起眼,它可是有些年頭了.1739年,安提瓜城裡一位小有名氣的建築師Miguel Porras設計了這個噴泉,取名叫"女妖噴泉"(Fuente de las Sirenas).在花壇之間設置了不少長椅,以供游人們休息.此時廣場上人不多,只有一些上學的學生和打工上班族匆匆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