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入南德煙水路 - 2017年秋德國南部游記
↑欣特塞湖
回到溫暖的住所,坐在暖氣旁好一會才緩過來,以為就要在家宅一天了。誰知午飯後,雨居然停了,於是鼓足勇氣,再次出發去看歷史迷的必去景點,Kehlsteinhaus 鷹巢。去鷹巢需要乘838路公交到Dokumentation站,然後坐景區大巴到隧道口,最後乘電梯登頂。在隧道口停車場需要預約回程大巴時間,一般兩個小時足夠。想仔細轉轉,多拍點照就三個小時。
鷹巢由馬丁.鮑曼在1937年下令建設。是納粹黨慶祝希特勒1939年50歲生日的禮物。建造它用了13個月,花費摺合今天的1.5億歐元,共有12位工人因意外喪生!為了能迅速到達峰頂,在堅硬的岩石上打出一個124米長的隧道,然後安裝了一個124米高的豪華電梯直達鷹巢。鷹巢內部有墨索裡尼贈送給希特勒的紅色 大理 石壁爐,1945年被美軍士兵拆散當作戰利品分了。此外裡面還配備著1937年稀有的電氣化廚房,不過一次都沒有用過。
希特勒並不是很喜歡這裡,有記載的拜訪此地只有14次。因為他恐高,這裡天氣經常不好,並且高山氧氣稀薄。他也不信任那個124米的電梯,總是擔心電梯的安全性,特別是屋頂 上高 聳的電梯絞盤會招致雷擊。馬丁.鮑曼必須很小心的不讓希特勒知道建造鷹巢時曾有過兩次嚴重的雷擊事故。 ↑鷹巢 希特勒在鷹巢,圖片來源: http://www.thirdreichruins.com/gutshofteehaus.htm 。
二戰末期,這座小房子逃過了盟軍的轟炸,後來被盟軍用作軍事指揮所。1960年,盟軍將它歸還給 巴伐利亞 州。今天,它由一家慈善基金所有,成為對公眾開放的餐廳,同時也因為其歷史成為熱門旅游地點。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鷹巢上沒見到鷹,只有烏鶇在裝模做樣。 ↑鷹巢 從鷹巢可以遠觀深藏群山中的國王湖。 ↑鷹巢 ↑鷹巢 也可以俯覽上 薩爾茨堡 的壯麗景色。 ↑鷹巢 ↑鷹巢 上鷹巢後再往山上爬200米就可以拍到明信片角度標準照了。 ↑鷹巢 山上陰雲密佈,坐在崖邊面對雲起雲滅,有種渺萬裡層雲, 千山 暮雪的豪氣。 ↑鷹巢 上/下鷹巢也可以靠徒步走山間小路,我覺得自己狀態不錯,上去走了5米,退回來了,腿軟。這已經不是旅游登山了,需要安全繩等技術裝備。網上關於這條線路的圖片是這樣的。 ↑鷹巢 圖片來源: www.jensunterwegs.de 。
回到 貝希特斯加登 ,趕赴願望清單上最後一個也是最沒有把握的一項,找到那個欣賞 貝希特斯加登 和 瓦茨 曼峰的最佳角度。 ↑貝希特斯加登 圖片來源: https://www.berchtesgaden.de/berge-gipfel/watzmann 。
根據圖片體現出的角度判斷這是在 貝希特斯加登 北面的某個山上所拍。於是就按著這個思路在 貝希特斯加登 北面的小山上兜兜轉轉,直到傍晚也沒有找到。不過一番幸苦也沒有白費,讓我無意中找到了並不為人廣知的Kirchleitn Kapelle 科希萊特小教堂。這個小教堂沒有悠久的歷史,絲毫不華麗,也談不上什麼特殊的建築風格。它只是孤獨的佇立在小山上,守望著 貝希特斯加登 的晨昏割曉。 ↑貝希特斯加登 如果你覺得下麵這張照片拍的毫無特色,那實在不是兄弟無能,而是天氣不給力。再往下你可以看到網上別人在Exactly同一角度拍的,有種別人家孩子的感覺 。 ↑貝希特斯加登 ↑貝希特斯加登 圖片來源: http://view.stern.de/ 。
如果上面那張還是不能令你滿意,那這張呢?是不是特別童話,特別溫暖? ↑貝希特斯加登 圖片來源: http://blog.berchtesgadener-land.com/2016/04/14/fruehling-am-emmausweg/ 。
這是科希萊特小教堂的位置。不做特別推薦,不過如果趕上天氣好,有時間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貝希特斯加登 夕 陽西 下,天空出現迷人的五彩晚霞,顏色最深處仿佛有火焰在燃燒,正是彩霞深處,明艷奪昭陽。 ↑貝希特斯加登 來到 貝希特斯加登 的旅游者往往都瞄準國王湖等著名景點而忽略身邊的小鎮,其實 貝希特斯加登 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其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1102年,1810年歸入 巴伐利亞 王國。一戰和二戰時, 德國 的山地部隊都在 巴伐利亞 組建,身處群山之中的 貝希特斯加登 人自然首當其衝。戰爭帶給小鎮的痛苦今天被反映在皇宮廣場的壁畫上。
依依惜別了家人,年輕人走上戰場;而家人最終等回的是冰冷的屍體。 ↑貝希特斯加登 在 貝希特斯加登 方濟會修道院的墓園牆壁上也紀念著許多年輕的生命,考慮到小鎮的人口規模,也許大部分甚至所有家庭都有在戰爭中死去的男孩。一個叫Lochner的家庭失去了他們全部三個兒子。 ↑貝希特斯加登 圖片來源: https://www.atlasobscura.com/places/the-german-war-graves-of-berchtesgaden 。
大部分年輕人都戰死在20出頭的年紀,鮮活的生命上了戰場,就如高山罌粟般剛剛盛開就行將枯萎。有一部分戰士標註了戰死地點例如斯 大林 格勒, 突尼斯 。更多的只有簡單的Russland(在俄國)或者Im Osten(在東線)。在 貝希特斯加登 的最後一天趕上 德國 統一日,是紀念1990年兩德重新統一的節日。東西德終有兄弟重逢的一天,而消逝的生命卻再不會回來。穿過墓地,相片中一張張年輕、笑容燦爛的面孔伴隨著 阿爾卑斯山 的美景,向我們講述著已逝的生命,戰爭的無情,還有 和平 的美好。
~ 華麗與沉重的交織 —— 慕尼黑 ~慕尼黑 (德語:München,英文:Munich)最早的居民是一群隱修的僧侶,所以München在中古高地德語中就是修道院之地的意思。自古至今,無論時代如何, 慕尼黑 市徽上總有一位修道士出現。 ↑慕尼黑 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nic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at_of_arms_of_Munich
最初的那個修道院幾經重修,形成了今天的St. Peter‘s Church,老彼得教堂。教堂的91米高塔是 慕尼黑 的標緻性建築,可攀登306級臺階登頂,很考驗體力。登頂福利自然是飽覽 慕尼黑 風光。 ↑慕尼黑老彼得教堂 ↑慕尼黑老彼得教堂 1175年, 慕尼黑 正式建市,在超過一百年的時間里,作為將 薩爾茨堡 出產的鹽轉運到 歐洲 內陸的“食鹽之路”的一環。一直這麼發展下去,也許 慕尼黑 就像茶馬古道上的 麗江 ,成為另一個古城而已。1328年,出身 慕尼黑 的路易四世加冕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他批准了故鄉 慕尼黑 的食鹽專賣權,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城市的財力。1488年, 慕尼黑 最大的哥特式教堂:Frauenkirche(聖母教堂)建成,除了兩個塔尖。等到十六世紀再修塔尖時,哥特式尖頂已經過時了,於是人們給它加上了文藝復興風格的圓頂,成了今天的樣子。
遠處那兩個綠頂就是聖母教堂塔樓後加的“帽子”。 ↑慕尼黑 從1618年三十年戰爭到1745年, 慕尼黑 被 巴伐利亞 公爵和哈布斯堡王朝反覆爭奪,成為帝王野心的角逐場。1745年,馬克西米安三世放棄了稱帝野心,將註意力轉到科學和藝術的發展。1759年,建成了 巴伐利亞 科學院,1789年拆除了中世紀要塞後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之一: 英國 花園。19世紀是 慕尼黑 大發展的黃金時代,歷代王公都 大興 土木建造宮殿,改造街道,引入新式交通工具。到1901年, 慕尼黑 由十九世紀初的5萬人口增加到50萬。今天瑪麗安廣場上華麗的新市政廳也是建於繁榮的19世紀。
市政廳的鐘樓上有全 德國 最大的木偶鐘,每天的11、12、17及21點,就會有真人大小的32個木偶配合音樂魚貫而出表演歷史場景,內容是1558年威廉5世大婚慶典的勝景。 ↑瑪麗亞廣場 ↑瑪麗亞廣場 新市政廳樓下,是名為Ratskeller的餐廳,這家開業於1874年的地下室餐廳是 慕尼黑 最文明遐邇的餐廳之一,我們也在這裡吃了此行最貴的一頓飯 - 連小費共80歐元 !不過老婆評價她在這裡吃到了最好吃的三文魚,看來這錢花的值。Ratskeller餐廳的另一個看點是其幽默的裝修,餐廳壁畫由Heinrich Schlitt完成,主題是“啤酒與紅酒的戰爭”。 ↑Ratskeller
瑪麗安廣場中間聖母瑪麗亞金色雕像柱的基座上有四尊天使斬殺怪獸的雕塑,四個怪獸代表人類需要戰勝的四種災難: 獅子 代表戰爭、蜥蜴代表瘟疫、龍代表饑餓、蛇代表無信。 ↑瑪麗亞廣場 一戰之後, 慕尼黑 成為 德國 政治動蕩的中心和極端思想的溫床,國王出逃,總理遇刺,共產黨的短暫執政,自由軍團的鎮壓,納粹的啤酒館政變,瑪麗安廣場的激戰...... 1933年,納粹黨最終攥取了 德國 的大權, 慕尼黑 成為納粹黨總部所在地。第一個納粹集中營 - 達豪 集中營就設在 慕尼黑 西北 16公里。 ↑達豪 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 。
1938年9月,英、法綏靖政策的(醜惡)極致 - 《 慕尼黑 協議》在 慕尼黑 國王廣場附近的元首之屋簽訂, 英國 首相張伯倫和 法國 總理達拉第贊成將 捷克 斯洛伐克 的蘇台德區“轉讓”給 德國 ,並且逼迫 捷克 政府要麼同意協定,要麼自己對抗 德國 。希特勒宣稱這是他對西方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而張伯倫回到 倫敦 後在機場揮舞著協定對民眾宣佈:“我帶回了一代人的 和平 。”一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在機場興高采烈揮舞著 慕尼黑 協定的張伯倫。(也許他在想:“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慕尼黑 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 。
同在瑪麗安廣場的老市政廳始建於1392年,經過多次加蓋和重建,形成了漂亮的文藝復興,哥特式混合風格。當然和新市政廳一比,老市政廳只能稱作朴素,它的出名是因為一次歷史事件。1938年11月9日夜,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老市政廳的大廳發表排猶演說,一夜之間, 德國 境內所有的1574間猶太會堂和超過7500間猶太商店被縱火和破壞。在 德國 各地,破碎玻璃在月光照射下如水晶般閃光,史稱“水晶之夜”,是納粹 德國 有組織迫害猶太人的開端。
又一個月光下的的 慕尼黑 夜晚,不再有喧囂,不再有火焰,也不再有暴力,只有廣場上留連的游人。 ↑瑪麗亞廣場
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 慕尼黑 活躍著一支名叫Weiße Rose(白玫瑰)的學生抵抗組織。他們自己編寫,印刷和散髮超過15000份傳單,呼籲人們反抗納粹的專制和暴政。他們的傳單中最為人稱道的部分是明確道出了納粹在戰場的失敗和屠殺猶太人的暴行。在1943年2月散髮傳單時,白玫瑰的重要成員Hans Scholl (漢斯.肖爾)和Sophie Scholl(蘇菲.肖爾)被捕,這導致組織的核心成員被蓋世 太保 逮捕並於同年被送上斷頭臺。審判他們的法官是羅蘭德.弗萊斯勒,那個喜歡對被告大聲咆哮,如同作秀般的“人民”法院院長。他和其滑稽、醜惡的“人民”法院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人唾棄。
“人民”法院的某次開庭。中間納粹旗下的為羅蘭德.弗萊斯勒。
回到溫暖的住所,坐在暖氣旁好一會才緩過來,以為就要在家宅一天了。誰知午飯後,雨居然停了,於是鼓足勇氣,再次出發去看歷史迷的必去景點,Kehlsteinhaus 鷹巢。去鷹巢需要乘838路公交到Dokumentation站,然後坐景區大巴到隧道口,最後乘電梯登頂。在隧道口停車場需要預約回程大巴時間,一般兩個小時足夠。想仔細轉轉,多拍點照就三個小時。
鷹巢由馬丁.鮑曼在1937年下令建設。是納粹黨慶祝希特勒1939年50歲生日的禮物。建造它用了13個月,花費摺合今天的1.5億歐元,共有12位工人因意外喪生!為了能迅速到達峰頂,在堅硬的岩石上打出一個124米長的隧道,然後安裝了一個124米高的豪華電梯直達鷹巢。鷹巢內部有墨索裡尼贈送給希特勒的紅色 大理 石壁爐,1945年被美軍士兵拆散當作戰利品分了。此外裡面還配備著1937年稀有的電氣化廚房,不過一次都沒有用過。
希特勒並不是很喜歡這裡,有記載的拜訪此地只有14次。因為他恐高,這裡天氣經常不好,並且高山氧氣稀薄。他也不信任那個124米的電梯,總是擔心電梯的安全性,特別是屋頂 上高 聳的電梯絞盤會招致雷擊。馬丁.鮑曼必須很小心的不讓希特勒知道建造鷹巢時曾有過兩次嚴重的雷擊事故。 ↑鷹巢 希特勒在鷹巢,圖片來源: http://www.thirdreichruins.com/gutshofteehaus.htm 。
二戰末期,這座小房子逃過了盟軍的轟炸,後來被盟軍用作軍事指揮所。1960年,盟軍將它歸還給 巴伐利亞 州。今天,它由一家慈善基金所有,成為對公眾開放的餐廳,同時也因為其歷史成為熱門旅游地點。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鷹巢上沒見到鷹,只有烏鶇在裝模做樣。 ↑鷹巢 從鷹巢可以遠觀深藏群山中的國王湖。 ↑鷹巢 ↑鷹巢 也可以俯覽上 薩爾茨堡 的壯麗景色。 ↑鷹巢 ↑鷹巢 上鷹巢後再往山上爬200米就可以拍到明信片角度標準照了。 ↑鷹巢 山上陰雲密佈,坐在崖邊面對雲起雲滅,有種渺萬裡層雲, 千山 暮雪的豪氣。 ↑鷹巢 上/下鷹巢也可以靠徒步走山間小路,我覺得自己狀態不錯,上去走了5米,退回來了,腿軟。這已經不是旅游登山了,需要安全繩等技術裝備。網上關於這條線路的圖片是這樣的。 ↑鷹巢 圖片來源: www.jensunterwegs.de 。
回到 貝希特斯加登 ,趕赴願望清單上最後一個也是最沒有把握的一項,找到那個欣賞 貝希特斯加登 和 瓦茨 曼峰的最佳角度。 ↑貝希特斯加登 圖片來源: https://www.berchtesgaden.de/berge-gipfel/watzmann 。
根據圖片體現出的角度判斷這是在 貝希特斯加登 北面的某個山上所拍。於是就按著這個思路在 貝希特斯加登 北面的小山上兜兜轉轉,直到傍晚也沒有找到。不過一番幸苦也沒有白費,讓我無意中找到了並不為人廣知的Kirchleitn Kapelle 科希萊特小教堂。這個小教堂沒有悠久的歷史,絲毫不華麗,也談不上什麼特殊的建築風格。它只是孤獨的佇立在小山上,守望著 貝希特斯加登 的晨昏割曉。 ↑貝希特斯加登 如果你覺得下麵這張照片拍的毫無特色,那實在不是兄弟無能,而是天氣不給力。再往下你可以看到網上別人在Exactly同一角度拍的,有種別人家孩子的感覺 。 ↑貝希特斯加登 ↑貝希特斯加登 圖片來源: http://view.stern.de/ 。
如果上面那張還是不能令你滿意,那這張呢?是不是特別童話,特別溫暖? ↑貝希特斯加登 圖片來源: http://blog.berchtesgadener-land.com/2016/04/14/fruehling-am-emmausweg/ 。
這是科希萊特小教堂的位置。不做特別推薦,不過如果趕上天氣好,有時間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貝希特斯加登 夕 陽西 下,天空出現迷人的五彩晚霞,顏色最深處仿佛有火焰在燃燒,正是彩霞深處,明艷奪昭陽。 ↑貝希特斯加登 來到 貝希特斯加登 的旅游者往往都瞄準國王湖等著名景點而忽略身邊的小鎮,其實 貝希特斯加登 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其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1102年,1810年歸入 巴伐利亞 王國。一戰和二戰時, 德國 的山地部隊都在 巴伐利亞 組建,身處群山之中的 貝希特斯加登 人自然首當其衝。戰爭帶給小鎮的痛苦今天被反映在皇宮廣場的壁畫上。
依依惜別了家人,年輕人走上戰場;而家人最終等回的是冰冷的屍體。 ↑貝希特斯加登 在 貝希特斯加登 方濟會修道院的墓園牆壁上也紀念著許多年輕的生命,考慮到小鎮的人口規模,也許大部分甚至所有家庭都有在戰爭中死去的男孩。一個叫Lochner的家庭失去了他們全部三個兒子。 ↑貝希特斯加登 圖片來源: https://www.atlasobscura.com/places/the-german-war-graves-of-berchtesgaden 。
大部分年輕人都戰死在20出頭的年紀,鮮活的生命上了戰場,就如高山罌粟般剛剛盛開就行將枯萎。有一部分戰士標註了戰死地點例如斯 大林 格勒, 突尼斯 。更多的只有簡單的Russland(在俄國)或者Im Osten(在東線)。在 貝希特斯加登 的最後一天趕上 德國 統一日,是紀念1990年兩德重新統一的節日。東西德終有兄弟重逢的一天,而消逝的生命卻再不會回來。穿過墓地,相片中一張張年輕、笑容燦爛的面孔伴隨著 阿爾卑斯山 的美景,向我們講述著已逝的生命,戰爭的無情,還有 和平 的美好。
~ 華麗與沉重的交織 —— 慕尼黑 ~慕尼黑 (德語:München,英文:Munich)最早的居民是一群隱修的僧侶,所以München在中古高地德語中就是修道院之地的意思。自古至今,無論時代如何, 慕尼黑 市徽上總有一位修道士出現。 ↑慕尼黑 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nic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at_of_arms_of_Munich
最初的那個修道院幾經重修,形成了今天的St. Peter‘s Church,老彼得教堂。教堂的91米高塔是 慕尼黑 的標緻性建築,可攀登306級臺階登頂,很考驗體力。登頂福利自然是飽覽 慕尼黑 風光。 ↑慕尼黑老彼得教堂 ↑慕尼黑老彼得教堂 1175年, 慕尼黑 正式建市,在超過一百年的時間里,作為將 薩爾茨堡 出產的鹽轉運到 歐洲 內陸的“食鹽之路”的一環。一直這麼發展下去,也許 慕尼黑 就像茶馬古道上的 麗江 ,成為另一個古城而已。1328年,出身 慕尼黑 的路易四世加冕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他批准了故鄉 慕尼黑 的食鹽專賣權,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城市的財力。1488年, 慕尼黑 最大的哥特式教堂:Frauenkirche(聖母教堂)建成,除了兩個塔尖。等到十六世紀再修塔尖時,哥特式尖頂已經過時了,於是人們給它加上了文藝復興風格的圓頂,成了今天的樣子。
遠處那兩個綠頂就是聖母教堂塔樓後加的“帽子”。 ↑慕尼黑 從1618年三十年戰爭到1745年, 慕尼黑 被 巴伐利亞 公爵和哈布斯堡王朝反覆爭奪,成為帝王野心的角逐場。1745年,馬克西米安三世放棄了稱帝野心,將註意力轉到科學和藝術的發展。1759年,建成了 巴伐利亞 科學院,1789年拆除了中世紀要塞後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之一: 英國 花園。19世紀是 慕尼黑 大發展的黃金時代,歷代王公都 大興 土木建造宮殿,改造街道,引入新式交通工具。到1901年, 慕尼黑 由十九世紀初的5萬人口增加到50萬。今天瑪麗安廣場上華麗的新市政廳也是建於繁榮的19世紀。
市政廳的鐘樓上有全 德國 最大的木偶鐘,每天的11、12、17及21點,就會有真人大小的32個木偶配合音樂魚貫而出表演歷史場景,內容是1558年威廉5世大婚慶典的勝景。 ↑瑪麗亞廣場 ↑瑪麗亞廣場 新市政廳樓下,是名為Ratskeller的餐廳,這家開業於1874年的地下室餐廳是 慕尼黑 最文明遐邇的餐廳之一,我們也在這裡吃了此行最貴的一頓飯 - 連小費共80歐元 !不過老婆評價她在這裡吃到了最好吃的三文魚,看來這錢花的值。Ratskeller餐廳的另一個看點是其幽默的裝修,餐廳壁畫由Heinrich Schlitt完成,主題是“啤酒與紅酒的戰爭”。 ↑Ratskeller
瑪麗安廣場中間聖母瑪麗亞金色雕像柱的基座上有四尊天使斬殺怪獸的雕塑,四個怪獸代表人類需要戰勝的四種災難: 獅子 代表戰爭、蜥蜴代表瘟疫、龍代表饑餓、蛇代表無信。 ↑瑪麗亞廣場 一戰之後, 慕尼黑 成為 德國 政治動蕩的中心和極端思想的溫床,國王出逃,總理遇刺,共產黨的短暫執政,自由軍團的鎮壓,納粹的啤酒館政變,瑪麗安廣場的激戰...... 1933年,納粹黨最終攥取了 德國 的大權, 慕尼黑 成為納粹黨總部所在地。第一個納粹集中營 - 達豪 集中營就設在 慕尼黑 西北 16公里。 ↑達豪 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 。
1938年9月,英、法綏靖政策的(醜惡)極致 - 《 慕尼黑 協議》在 慕尼黑 國王廣場附近的元首之屋簽訂, 英國 首相張伯倫和 法國 總理達拉第贊成將 捷克 斯洛伐克 的蘇台德區“轉讓”給 德國 ,並且逼迫 捷克 政府要麼同意協定,要麼自己對抗 德國 。希特勒宣稱這是他對西方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而張伯倫回到 倫敦 後在機場揮舞著協定對民眾宣佈:“我帶回了一代人的 和平 。”一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在機場興高采烈揮舞著 慕尼黑 協定的張伯倫。(也許他在想:“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慕尼黑 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 。
同在瑪麗安廣場的老市政廳始建於1392年,經過多次加蓋和重建,形成了漂亮的文藝復興,哥特式混合風格。當然和新市政廳一比,老市政廳只能稱作朴素,它的出名是因為一次歷史事件。1938年11月9日夜,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老市政廳的大廳發表排猶演說,一夜之間, 德國 境內所有的1574間猶太會堂和超過7500間猶太商店被縱火和破壞。在 德國 各地,破碎玻璃在月光照射下如水晶般閃光,史稱“水晶之夜”,是納粹 德國 有組織迫害猶太人的開端。
又一個月光下的的 慕尼黑 夜晚,不再有喧囂,不再有火焰,也不再有暴力,只有廣場上留連的游人。 ↑瑪麗亞廣場
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 慕尼黑 活躍著一支名叫Weiße Rose(白玫瑰)的學生抵抗組織。他們自己編寫,印刷和散髮超過15000份傳單,呼籲人們反抗納粹的專制和暴政。他們的傳單中最為人稱道的部分是明確道出了納粹在戰場的失敗和屠殺猶太人的暴行。在1943年2月散髮傳單時,白玫瑰的重要成員Hans Scholl (漢斯.肖爾)和Sophie Scholl(蘇菲.肖爾)被捕,這導致組織的核心成員被蓋世 太保 逮捕並於同年被送上斷頭臺。審判他們的法官是羅蘭德.弗萊斯勒,那個喜歡對被告大聲咆哮,如同作秀般的“人民”法院院長。他和其滑稽、醜惡的“人民”法院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人唾棄。
“人民”法院的某次開庭。中間納粹旗下的為羅蘭德.弗萊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