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 風景這邊獨好









建國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葉劍英等,曾多次來該園視察觀光,毛澤東曾七次在越 秀山 游泳場游泳,朱德曾專門為越秀公園賦詩一首。曾接待過尼克鬆, 西哈努克 ,金日成等20多個外國元首及友好團體前來游覽。










紀念堂主體建築為大禮堂,高49米,鋼混結構的宮殿式建築,上部是八角重檐歇山頂,紅柱黃磚襯著寶藍鈀琉璃瓦蓋,富麗堂皇,顯得莊嚴肅穆。梁柱周圍裝飾著世族風格的彩畫圖案,金碧輝煌。
大禮堂正門上方,掛有“天下為公”四字橫匾,系孫 中山 所書,大禮堂的建築,充分顯示了我國高度的建築水平,禮堂內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撐,大屋頂的八根柱子隱藏在壁內,給人一種新穎,寬敞,明亮的感覺,禮堂的座席有上下兩層,可容納5000人。
紀念堂草坪上屹立著一尊五米高的孫 中山 全身塑像,像下的座基上刻有孫 中山 於1924年4月12日手書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
紀念堂建成後,經歷了一段非凡的歷史風雲,抗戰時期,日寇轟炸 廣州 ,炸毀了紀念堂的屋角,1945年9月17日,抗日戰爭勝利,駐 廣州 的日軍。在此簽字向 中國 政府投降。
新 中國 成立後按原樣修複並加建鐵欄圍牆,
西樓為孫 中山 史跡陳列館。




位於 廣州 市 番禺 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39號,距 廣州 約十七千米,餘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代同治三年,距今已有150多年曆史,占地面積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佈局精細的藝術特點著稱,充分表現了古代園林建築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佘蔭山房的佈局十分巧妙,園中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於方圓300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宇宙觀。
餘蔭山房,坐北朝南,以廊橋為界,將園林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吸收了蘇杭庭院建築藝術風格,整座園林佈局靈巧精緻,以“藏而不露”,“縮龍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分別建築了深柳堂,欖核廳,臨池別館,玲瓏水榭,來薰亭,孔雀亭和廊橋等,在面積並不大的山林里,濃縮了園林的主要設施和景緻,使有限的空間註入了幽深廣闊的無限佳景,餘蔭山房地雖小,但亭橋樓榭,曲徑迴廊,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 河池 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32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欲醉。
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臺青,臘梅花盛開, 石林 咫尺形,虹橋清輝映,卧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牆佈置了假山,水榭 東北 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周圍還有許多株 大樹 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半邊亭”半身倚牆而築,“卧瓢廬”幽闢北隅,“楊柳樓臺”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可謂匠心獨具,盡顯名園古雅之風。而園中“秀牆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游人在不足2000平方米的範圍內,可以欣賞兩個小時,且戀戀不捨,不願離去。
此外,餘蔭山房南面還緊鄰著一座稍小的瑜圓,瑜園是一住宅式庭院,建於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所造,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第二層有玻璃亭,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現已歸屬於餘蔭山房,兩園併在一起,起到了補弼作用。
餘蔭山房與 順德 的清暉園, 東莞 的可園, 佛山 的梁園一道,合稱為清代 廣東 四 大名 園,而且餘蔭山房是四 大名 園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園林,是典型的嶺南園林建築。給人們一種恬靜和淡雅的美感,如置身於“波暖塵香”之中,進入寫有餘蔭山房的正門後,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園門,門旁有對聯一副:
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正是此園點題之句。
以一箭之地來比喻一百步的距離。
弓即是箭,三弓就是300步的距離,指這個園林面積較小,
紅雨:暗指整個餘蔭山房四季花果又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