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吳哥,尋找佛的微笑 *(特別TIPS攻略參考)*
↑吳哥的微笑 ↑吳哥的微笑 ↑吳哥的微笑 第二天 外圈在 暹粒 游覽吳哥,有著經典的三圈游覽方式。
按行車路線的長短分為外圈,大圈與小圈。
外圈路線長,包小車是最佳選擇。如果坐嘟嘟車,灰塵滿天的同時,速度太慢,耗損在路上時間太多。
第一天行程走外圈,主要原因是我們前一天車馬勞頓剛到達,還沒休息恢復過來,坐小車比較舒適,外圈景點步行較少來考慮的。
我自己定的外圈行程點:
班提色瑪寺Banteay Samre ---- 女王宮(班蒂斯蕾)Banteay Srei ---- 崩密列Beng Mealea ---- 羅洛斯群Rolous(神牛寺Preah Ko) ----- 洞里薩湖 空幫魯(湖區日落)
其中精華之點:女王宮和崩密列
特別值得推薦的是班提色瑪寺。這座寺院不是常規熱門景點,但保護完整,游客稀少,清靜悠然。
外圈行程的開始之前,去游客中心買三日游門票。現場拍照打印在通行證上邊,憑此證在以後游覽的日子就暢通無阻了。
(看看我們身後的那位黑人版本道明寺~鳳梨頭)
【班提色瑪寺】Banteay Samre班提色瑪寺,我們此次吳哥之行的第一座寺院。
初次看到它的名字,是在某篇游記中,清凈無人的遺世獨立,小眾特別。從此入心,欲往。
這裡不是旅游團與普通游客的打卡點。遠離中心,沿著通往女王宮的道路來到Preah Dak村,它就在這兒。 ↑班提色瑪寺 果然,空寂的庭院,紅色的砂岩,翠綠的院草,一起迎著 朝陽 ,正慢慢地蘇醒過來。 ↑班提色瑪寺
它的外圍是紅磚砌起的牆,與其說像長廊,倒不如說像防禦工事,故名‘班提’(‘班提’在高棉文里意為‘堡壘、高牆’)。“色瑪”這個名字與山區的一個少數民族相關,他們住在庫倫山腳。“班提色瑪”即色瑪族修建的城堡。
建造者是12世紀的蘇利耶跋摩二世,建築風格同於 吳哥窟 。
鬥轉星移,歲月流逝,整個吳哥王城被廢棄之後,這裡也慢慢被周圍茂密的原始森林所吞噬,待到19世紀吳哥遺跡才得以重見天日,而因班提色瑪寺地處偏僻被髮現的比較晚,所以才逃過被洗劫破壞的命運,廟宇的中央區域保存的非常完好。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環寺的壕溝不在寺外,卻在寺內,這是此寺獨一無二之處。壕溝圍牆的高度約六七米,這樣的高度在一眾寺院中也是極為特殊的。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峻峭的臺階,從我們站立的對比圖可看出,幾乎接近90度。 ↑班提色瑪寺 中心寺廟和4座側殿均建立在地基平臺之上,所用的是青灰色磚石;而圍繞著寺殿群的四周迴廊和圍牆,是橙紅色的砂岩;色彩對比明顯。
↑班提色瑪寺 殿頂立著一排排林伽,把林伽建在屋頂上邊,這種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是在吳哥所有寺院中唯一的一座。
它們是當時人們對於生殖的崇拜,林伽這些 石柱 即是代表著男性生殖器官。
在此後三天游覽的每處寺院,都可看到各處豎立著大大小小的林伽。 ↑班提色瑪寺 寺內清涼無比,想來特別適合高僧於此冥想打座。 ↑班提色瑪寺 自在曬太陽的懶懶貓,成了小網紅。據說是這兒的鎮寺神貓。 ↑班提色瑪寺 【女王宮-班蒂斯蕾寺】Banteay Srei女王宮意為“女人的城堡”,名字由來卻源於誤解。
當時 法國 人在叢林中發現了這個小巧玲瓏的建築群,因為紅色砂岩材質的建築精美艷麗,仙女雕像優雅秀美,而門頭低矮更適合女性出入, 法國 人便理所當然的推測這裡是古代吳哥王嬪妃居住的宮殿。
而後來,據石碑銘記考證,女王宮實際上是闍耶跋摩五世(公元967 年)賞賜給國師退隱居住之地,僧舍。 ↑女王宮 享有“吳哥古跡明珠”的這座 印度 教寺廟供奉著婆羅門教三大神祉。濕婆居中,兩側祠塔分別為毗濕奴和梵天。梵天神像現藏於 金邊 博物館,其他兩尊失蹤。
既然是國師退隱避世之居,自然是遠離塵囂的避靜之處。
這點從女王宮所在的偏遠可以看得出來。
以現今的交通工具,從 吳哥窟 到這兒,尚且需要40多分鐘的車程。在數百年前,這裡自然更是人煙罕至,青山秀水圍繞,保護中的一片方外凈地了。
從兩邊豎立著林伽,長長的表參道,一步步慢慢走近它,心一點點地靜下來。
禪修的清凈聖地,氣場迥然不同於其他寺院,很能讓人靜心無憂。若你有緣來此,不妨親自體會默默感受下呢。 ↑女王宮 ↑女王宮 三層紅砂岩圍牆環護著居中的神塔梵宮。
紅色砂岩和紅土,在 南亞 烈 日照 射下,如同熊熊燃燒的紅色火焰。
↑女王宮 女王宮或許是吳哥著名古跡中面積最小的一個,連主體建築的尺寸也都是最小的,門的高度大概只有120-130釐米左右,像是一個迷你袖珍的精緻微縮景觀。
為什麼做得這麼小呢?
國師認為國王送給他的土地是要用來敬拜神的,希望每個來到這裡的人在通過門的時候都可以低下頭、彎下腰,從而表現出一個謙卑的姿態,他不希望用雄偉的建築來歌功頌德,而是提倡推崇謙遜的態度。 ↑女王宮 門前的這座方形檯子是優尼,象徵著女性生殖器官,一端開口,正像子宮的產道。
印度 教常見的供奉聖物,林伽和優尼往往一起出現。 ↑女王宮 ↑女王宮 為保護古跡,其實寺中間區域全部拉線圍起來,無法進入欣賞了。借助鏡頭的拉伸,才得以清晰地看到這些細雕之美。那些雕刻繁複到這麼驚人的程度,刺繡般的雕工,無與倫比。
↑女王宮
班蒂斯蕾的圖案像波斯的織毯、像 中國 的絲繡、像中古 歐洲 大教堂的玻璃花窗、
吳哥王朝的工匠在這般堅硬的石頭上完成瞭如此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的驚世精緻作品。
無論歲月如何侵蝕,這一切將永世駐足在藝術的殿堂,永不褪色。
↑女王宮 ↑女王宮 寺里的浮雕大多取材自 印度 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
按行車路線的長短分為外圈,大圈與小圈。
外圈路線長,包小車是最佳選擇。如果坐嘟嘟車,灰塵滿天的同時,速度太慢,耗損在路上時間太多。
第一天行程走外圈,主要原因是我們前一天車馬勞頓剛到達,還沒休息恢復過來,坐小車比較舒適,外圈景點步行較少來考慮的。
我自己定的外圈行程點:
班提色瑪寺Banteay Samre ---- 女王宮(班蒂斯蕾)Banteay Srei ---- 崩密列Beng Mealea ---- 羅洛斯群Rolous(神牛寺Preah Ko) ----- 洞里薩湖 空幫魯(湖區日落)
其中精華之點:女王宮和崩密列
特別值得推薦的是班提色瑪寺。這座寺院不是常規熱門景點,但保護完整,游客稀少,清靜悠然。
外圈行程的開始之前,去游客中心買三日游門票。現場拍照打印在通行證上邊,憑此證在以後游覽的日子就暢通無阻了。
(看看我們身後的那位黑人版本道明寺~鳳梨頭)
【班提色瑪寺】Banteay Samre班提色瑪寺,我們此次吳哥之行的第一座寺院。
初次看到它的名字,是在某篇游記中,清凈無人的遺世獨立,小眾特別。從此入心,欲往。
這裡不是旅游團與普通游客的打卡點。遠離中心,沿著通往女王宮的道路來到Preah Dak村,它就在這兒。 ↑班提色瑪寺 果然,空寂的庭院,紅色的砂岩,翠綠的院草,一起迎著 朝陽 ,正慢慢地蘇醒過來。 ↑班提色瑪寺
它的外圍是紅磚砌起的牆,與其說像長廊,倒不如說像防禦工事,故名‘班提’(‘班提’在高棉文里意為‘堡壘、高牆’)。“色瑪”這個名字與山區的一個少數民族相關,他們住在庫倫山腳。“班提色瑪”即色瑪族修建的城堡。
建造者是12世紀的蘇利耶跋摩二世,建築風格同於 吳哥窟 。
鬥轉星移,歲月流逝,整個吳哥王城被廢棄之後,這裡也慢慢被周圍茂密的原始森林所吞噬,待到19世紀吳哥遺跡才得以重見天日,而因班提色瑪寺地處偏僻被髮現的比較晚,所以才逃過被洗劫破壞的命運,廟宇的中央區域保存的非常完好。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環寺的壕溝不在寺外,卻在寺內,這是此寺獨一無二之處。壕溝圍牆的高度約六七米,這樣的高度在一眾寺院中也是極為特殊的。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班提色瑪寺 峻峭的臺階,從我們站立的對比圖可看出,幾乎接近90度。 ↑班提色瑪寺 中心寺廟和4座側殿均建立在地基平臺之上,所用的是青灰色磚石;而圍繞著寺殿群的四周迴廊和圍牆,是橙紅色的砂岩;色彩對比明顯。
↑班提色瑪寺 殿頂立著一排排林伽,把林伽建在屋頂上邊,這種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是在吳哥所有寺院中唯一的一座。
它們是當時人們對於生殖的崇拜,林伽這些 石柱 即是代表著男性生殖器官。
在此後三天游覽的每處寺院,都可看到各處豎立著大大小小的林伽。 ↑班提色瑪寺 寺內清涼無比,想來特別適合高僧於此冥想打座。 ↑班提色瑪寺 自在曬太陽的懶懶貓,成了小網紅。據說是這兒的鎮寺神貓。 ↑班提色瑪寺 【女王宮-班蒂斯蕾寺】Banteay Srei女王宮意為“女人的城堡”,名字由來卻源於誤解。
當時 法國 人在叢林中發現了這個小巧玲瓏的建築群,因為紅色砂岩材質的建築精美艷麗,仙女雕像優雅秀美,而門頭低矮更適合女性出入, 法國 人便理所當然的推測這裡是古代吳哥王嬪妃居住的宮殿。
而後來,據石碑銘記考證,女王宮實際上是闍耶跋摩五世(公元967 年)賞賜給國師退隱居住之地,僧舍。 ↑女王宮 享有“吳哥古跡明珠”的這座 印度 教寺廟供奉著婆羅門教三大神祉。濕婆居中,兩側祠塔分別為毗濕奴和梵天。梵天神像現藏於 金邊 博物館,其他兩尊失蹤。
既然是國師退隱避世之居,自然是遠離塵囂的避靜之處。
這點從女王宮所在的偏遠可以看得出來。
以現今的交通工具,從 吳哥窟 到這兒,尚且需要40多分鐘的車程。在數百年前,這裡自然更是人煙罕至,青山秀水圍繞,保護中的一片方外凈地了。
從兩邊豎立著林伽,長長的表參道,一步步慢慢走近它,心一點點地靜下來。
禪修的清凈聖地,氣場迥然不同於其他寺院,很能讓人靜心無憂。若你有緣來此,不妨親自體會默默感受下呢。 ↑女王宮 ↑女王宮 三層紅砂岩圍牆環護著居中的神塔梵宮。
紅色砂岩和紅土,在 南亞 烈 日照 射下,如同熊熊燃燒的紅色火焰。
↑女王宮 女王宮或許是吳哥著名古跡中面積最小的一個,連主體建築的尺寸也都是最小的,門的高度大概只有120-130釐米左右,像是一個迷你袖珍的精緻微縮景觀。
為什麼做得這麼小呢?
國師認為國王送給他的土地是要用來敬拜神的,希望每個來到這裡的人在通過門的時候都可以低下頭、彎下腰,從而表現出一個謙卑的姿態,他不希望用雄偉的建築來歌功頌德,而是提倡推崇謙遜的態度。 ↑女王宮 門前的這座方形檯子是優尼,象徵著女性生殖器官,一端開口,正像子宮的產道。
印度 教常見的供奉聖物,林伽和優尼往往一起出現。 ↑女王宮 ↑女王宮 為保護古跡,其實寺中間區域全部拉線圍起來,無法進入欣賞了。借助鏡頭的拉伸,才得以清晰地看到這些細雕之美。那些雕刻繁複到這麼驚人的程度,刺繡般的雕工,無與倫比。
↑女王宮
班蒂斯蕾的圖案像波斯的織毯、像 中國 的絲繡、像中古 歐洲 大教堂的玻璃花窗、
吳哥王朝的工匠在這般堅硬的石頭上完成瞭如此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的驚世精緻作品。
無論歲月如何侵蝕,這一切將永世駐足在藝術的殿堂,永不褪色。
↑女王宮 ↑女王宮 寺里的浮雕大多取材自 印度 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