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看天堂在人間的模樣|香格裡拉行記
↑石卡雪山 從石卡雪山山頂下來,我沒有直接坐索道去山腳下,而是停留在了山間的 亞拉青波牧場。
天空澄凈,山峰墨綠,一望無際的牧場上遍地都是金黃色的小花,牧人穿梭其間,把貪嘴的牛羊一隻只趕迴圈里。 不遠處的木屋裡,閑閑散散地坐著幾個卓瑪(“卓瑪”是藏族對女子的稱呼),燒著火,添著柴,聊著天。 我很想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刻,又覺得不大妥當,正猶豫著,一個卓瑪就對著我的鏡頭燦爛地笑起來,還比划著可愛的手勢。 突然間就有了勇氣。我走進屋裡,詢問她們是否可以拍照。沒有人拒絕我,她們只是理了理自己的衣服,害羞地擔心自己上鏡不夠好看。 回程的路上,我又看到了那數不清的瑪尼堆,總覺得自己應該去 噶丹•松贊林寺 一趟。 ↑噶丹·松贊林寺 被稱為“小佈達拉宮”的噶丹•松贊林寺,是 雲南 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遠望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堡,在海拔3300多米的高山上依山而建,在高原強烈的 日光 中熠熠生輝。 ↑噶丹·松贊林寺 香格裡拉 和 西藏 一樣,
是一個順時針運行的世界。
無論是去瞻仰神像、還是去轉經筒,
無一不是順時針旋轉環繞。 在這裡,除了瑰麗的壁畫,就是濃重的宗教氣息。信仰,是這片土地難以分割的一部分,你可以說它是一種風景,也可以說,它是 香格裡拉 的血脈。 傍晚時刻,我和船長在松贊林寺前的 拉姆央措湖 邊散步。樹枝飄動,光影細碎,炫目的 日光 里,一群紅袍僧人手握佛珠,帶著一身斑駁的日影,飄然而去。 ↑拉姆央措湖 ↑拉姆央措湖 那一刻,突然想起松贊林寺的一位小師傅說過的一番話:
“我學佛,是為了給自己創造一種遐想,一種物質之外的遐想。你們讀書與旅行,也是如此。”
我想, 香格裡拉 就是我的一份遐想。有人稱之為執念,我更願意叫它“天堂”。 這是我來 香格裡拉 的第一天,
我的身體貪婪地吸附著這片土地的靈光,
這一路上所見的人事物充盈著我的身軀,
在我腦海中反覆折騰,
直到我用文字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那些未知的元素才可以在體內安心停泊。 我想 這一天
我到達了
自己想去的地方
在這裡
雪山潔白 湖泊乾凈
連倒影都在為你唱情歌 DAY 2 ☁🏰 送你一匹馬我喜歡草原,從小就喜歡。 去依拉草原的那天,不甘心就這樣窩在車裡直接到達目的地。船長在香 巴拉 大道附近租來了電動車,就為了不錯過沿途的草原風光。 香格裡拉 是花草的世界。一路上,隨著草原舒展開的柔美的曲線,各色野花瘋長著,香花野草,浪漫了一路。 琉璃草開得最旺盛的地方就是依拉草原。撲面而來的,是牛羊的氣息。 我們在路上逛著,總是不時地遇上一群氂牛。
它們神情篤定地搖晃在路的兩邊或中央,不會刻意給你讓路,也不抬眼看你,只是低著頭靜靜地走著,仿佛覺察不到我們的存在。
或許對於它們,我們的出現,就像它在 日光 下的影子,稀疏平常而已。 在這裡,
人與牛是互不打擾的。
同一條道上,人聊著天,牛走著路,
沒有吆喝,也沒有驅趕。 路上不斷地有牧民經過,船長總是第一時間熱情地跟他們打招呼。讓我吃驚的是,這些牧民也總是回報以燦爛的笑容,和一句同樣熱情的“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在藏語中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是藏族人表示歡迎的用語。這一路上我們聽了許多遍,自然也學會了。 在 香格裡拉 ,我最佩服船長的一點,就是不論在雪山還是草原,他都可以用僅會的一句藏語“扎西德勒”,贏得男女老少的笑容。
船長說,你滿臉笑容地跟別人說一句“扎西德勒”,即使言語不通,他人也總會報以燦爛的笑容。
的確,這些藏民遠比我們想象得要淳樸與熱情,只是我們在陌生的環境里與人交流時,總愛帶上自己的偏見與喜好。 草原人的豪爽與熱情讓人自在。也許就是這樣,見到卓瑪央宗的第一眼,就覺得莫名親切。 六月份的依拉草原,開滿了金燦燦的油菜花。這些藏族民居分佈其中,總是讓人聯想到草原人家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陽光彌散在油菜花的枝頭,也彌散在碧綠的草原里,遠遠望去,除了數不清的牛羊馬,就只有一條鮮艷的頭巾。 這是屬於卓瑪央宗的愜意的午後。她坐在石頭上,眯著眼望著身邊吃草的牛群,陪伴在她身邊的是還不會說話的孫兒。我們走近時,卓瑪央宗正一手撫摸著孫兒的頭,一手撥動著佛珠,喃喃地誦著經。 我們用不地道的藏語跟卓瑪打招呼,卓瑪用不流利的普通話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一起盤腿坐在草原上,描述著各自的生活。
我說, 香格裡拉 很美,依拉草原很美。
卓瑪點了點頭,黑紅的臉龐裝滿了笑容。她向遠處揮了揮手,兩個藏族小孩一路奔跑著就到了跟前。 這兩個藏族小朋友不會說普通話,但卻一點也不怕生。他們一會兒揪揪我的長裙,一會兒摸摸我的單反,然後開心得哈哈大笑,笑得在草原上直打滾。
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這麼陽光爽朗而自由的笑容了,他們黑紅的臉蛋溢滿了新奇和喜悅,純粹得就像草原上的陽光,在草葉的尖端閃閃發亮。 人的一生,
總有那樣一些讓你敞開靈魂的時刻,
就像這個神秘而慵懶的午後,
草原上的 日光 照得我有些暈眩,
但我卻像卓瑪手中的那串佛珠一樣,
靜靜地坐著,心無雜念地看著不遠處的雪山和牛群,感受著這片土地的生活與信仰。
天空澄凈,山峰墨綠,一望無際的牧場上遍地都是金黃色的小花,牧人穿梭其間,把貪嘴的牛羊一隻只趕迴圈里。 不遠處的木屋裡,閑閑散散地坐著幾個卓瑪(“卓瑪”是藏族對女子的稱呼),燒著火,添著柴,聊著天。 我很想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刻,又覺得不大妥當,正猶豫著,一個卓瑪就對著我的鏡頭燦爛地笑起來,還比划著可愛的手勢。 突然間就有了勇氣。我走進屋裡,詢問她們是否可以拍照。沒有人拒絕我,她們只是理了理自己的衣服,害羞地擔心自己上鏡不夠好看。 回程的路上,我又看到了那數不清的瑪尼堆,總覺得自己應該去 噶丹•松贊林寺 一趟。 ↑噶丹·松贊林寺 被稱為“小佈達拉宮”的噶丹•松贊林寺,是 雲南 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遠望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堡,在海拔3300多米的高山上依山而建,在高原強烈的 日光 中熠熠生輝。 ↑噶丹·松贊林寺 香格裡拉 和 西藏 一樣,
是一個順時針運行的世界。
無論是去瞻仰神像、還是去轉經筒,
無一不是順時針旋轉環繞。 在這裡,除了瑰麗的壁畫,就是濃重的宗教氣息。信仰,是這片土地難以分割的一部分,你可以說它是一種風景,也可以說,它是 香格裡拉 的血脈。 傍晚時刻,我和船長在松贊林寺前的 拉姆央措湖 邊散步。樹枝飄動,光影細碎,炫目的 日光 里,一群紅袍僧人手握佛珠,帶著一身斑駁的日影,飄然而去。 ↑拉姆央措湖 ↑拉姆央措湖 那一刻,突然想起松贊林寺的一位小師傅說過的一番話:
“我學佛,是為了給自己創造一種遐想,一種物質之外的遐想。你們讀書與旅行,也是如此。”
我想, 香格裡拉 就是我的一份遐想。有人稱之為執念,我更願意叫它“天堂”。 這是我來 香格裡拉 的第一天,
我的身體貪婪地吸附著這片土地的靈光,
這一路上所見的人事物充盈著我的身軀,
在我腦海中反覆折騰,
直到我用文字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那些未知的元素才可以在體內安心停泊。 我想 這一天
我到達了
自己想去的地方
在這裡
雪山潔白 湖泊乾凈
連倒影都在為你唱情歌 DAY 2 ☁🏰 送你一匹馬我喜歡草原,從小就喜歡。 去依拉草原的那天,不甘心就這樣窩在車裡直接到達目的地。船長在香 巴拉 大道附近租來了電動車,就為了不錯過沿途的草原風光。 香格裡拉 是花草的世界。一路上,隨著草原舒展開的柔美的曲線,各色野花瘋長著,香花野草,浪漫了一路。 琉璃草開得最旺盛的地方就是依拉草原。撲面而來的,是牛羊的氣息。 我們在路上逛著,總是不時地遇上一群氂牛。
它們神情篤定地搖晃在路的兩邊或中央,不會刻意給你讓路,也不抬眼看你,只是低著頭靜靜地走著,仿佛覺察不到我們的存在。
或許對於它們,我們的出現,就像它在 日光 下的影子,稀疏平常而已。 在這裡,
人與牛是互不打擾的。
同一條道上,人聊著天,牛走著路,
沒有吆喝,也沒有驅趕。 路上不斷地有牧民經過,船長總是第一時間熱情地跟他們打招呼。讓我吃驚的是,這些牧民也總是回報以燦爛的笑容,和一句同樣熱情的“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在藏語中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是藏族人表示歡迎的用語。這一路上我們聽了許多遍,自然也學會了。 在 香格裡拉 ,我最佩服船長的一點,就是不論在雪山還是草原,他都可以用僅會的一句藏語“扎西德勒”,贏得男女老少的笑容。
船長說,你滿臉笑容地跟別人說一句“扎西德勒”,即使言語不通,他人也總會報以燦爛的笑容。
的確,這些藏民遠比我們想象得要淳樸與熱情,只是我們在陌生的環境里與人交流時,總愛帶上自己的偏見與喜好。 草原人的豪爽與熱情讓人自在。也許就是這樣,見到卓瑪央宗的第一眼,就覺得莫名親切。 六月份的依拉草原,開滿了金燦燦的油菜花。這些藏族民居分佈其中,總是讓人聯想到草原人家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陽光彌散在油菜花的枝頭,也彌散在碧綠的草原里,遠遠望去,除了數不清的牛羊馬,就只有一條鮮艷的頭巾。 這是屬於卓瑪央宗的愜意的午後。她坐在石頭上,眯著眼望著身邊吃草的牛群,陪伴在她身邊的是還不會說話的孫兒。我們走近時,卓瑪央宗正一手撫摸著孫兒的頭,一手撥動著佛珠,喃喃地誦著經。 我們用不地道的藏語跟卓瑪打招呼,卓瑪用不流利的普通話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一起盤腿坐在草原上,描述著各自的生活。
我說, 香格裡拉 很美,依拉草原很美。
卓瑪點了點頭,黑紅的臉龐裝滿了笑容。她向遠處揮了揮手,兩個藏族小孩一路奔跑著就到了跟前。 這兩個藏族小朋友不會說普通話,但卻一點也不怕生。他們一會兒揪揪我的長裙,一會兒摸摸我的單反,然後開心得哈哈大笑,笑得在草原上直打滾。
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這麼陽光爽朗而自由的笑容了,他們黑紅的臉蛋溢滿了新奇和喜悅,純粹得就像草原上的陽光,在草葉的尖端閃閃發亮。 人的一生,
總有那樣一些讓你敞開靈魂的時刻,
就像這個神秘而慵懶的午後,
草原上的 日光 照得我有些暈眩,
但我卻像卓瑪手中的那串佛珠一樣,
靜靜地坐著,心無雜念地看著不遠處的雪山和牛群,感受著這片土地的生活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