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艷陽東邊雨,臺灣九日環島行:山海篇——臺中~墾丁(120P)

大概跟本區溫度開的超低,缸內冰霜覆蓋,較為完美地重現了它們的真實生活環境有關吧!
曾見過有的場館在大夏天的依然以室溫飼養,簡直是造虐哦!
不過這些小精靈們在水下的動作實在太快太靈活,始終抓拍不到滿意的清晰照片,嚶嚶嚶……
(隔壁家的海豹也是同理,抓拍不到。)




看的大人們也心癢難耐,紛紛想要也買一隻來吃。

本地年輕人比較喜歡去南灣的船帆石附近;而 白沙 灘雖然位置較遠,但沙質出眾,且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中最後上岸一幕的取景地,因此人氣也是很高。
可惜我們預約了下午三點的龍坑導覽,時間太緊(啊啊啊),只能匆匆到此一游。


內有多達215種珊瑚礁海岸植物,也是許多鳥類和爬行類生物的家園。不論是珊瑚礁地形還是動植物生態都具有研究價值。因此已被列為生態保護區,每半天只接待非 臺灣 籍游客50人,每周二為園區休養日不對外開放。導覽時間約2個小時,每團收費1500NT。
團員最多可有15人,不過當天我我們的團只有7人,同行的是來自 杭州 的一對可愛小夫妻。而小毛的媽媽丹丹因為對路上不時閃現的紅色多足長蟲有著無法剋制的生理性恐懼,臨時意外退出,好可惜的。
保護區管理處是非常低調的單層小屋,總共只有一個大辦公室,感覺開展導覽業務對他們而言,也是宣傳教育目的遠遠大於盈利創收。

靠近海灘的路兩邊長滿了林投,也就是露兜,俗稱番菠蘿。上次在 北海 好奇買了一個直接啃,口感十分空虛。在這裡才知道了它的正確吃飯:煮湯。
當地人稱苦甘茶,寓意乾苦累活的勞動人民所能享受到的一口甘甜。

與之相對的則有另一些植物,剛生出的新葉是一整片,長大後反而分成了幾瓣。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還沒走上幾步,就開始下起了雨。
從這一刻起,我們的行程正式與艷陽天說了拜拜,受著外洋颱風“珊瑚”的影響,從此要與凄風苦雨相為伴了……啊,期待已久的海上日出啊!哽咽……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叔叔的肩膀真好騎~
小毛是個懂事的娃娃,他爸毛總說:“乖哦,好走的路你就自己走,危險的路爸爸再抱你好不好?”
他雖然很乖的點了頭。
但接下來大概每隔五分鐘就會聽到他奶聲奶氣地喊道:“爸爸~有危險~~~”


咳,走到洋邊的時候,其實雨已經不大了,但狂風帶著海浪,將咸苦的海水澆了我們滿頭滿臉。水珠砸在身上好像一顆顆小石子,生疼。我連相機都幾乎不敢拿出來了。

幸而如今只是季風期,如果遭遇颱風登陸,據說此處浪頭可達數十米高,最南端的觀景台都會被水衝過。




冬季海浪拍打著礁岸,旺盛的侵蝕作用下,造就了龍坑全區的崩崖、裙礁、峽谷等獨特的地形。由於形狀像條龍,所以得名龍坑。
但是,據白大姐說,是因為那條峽谷好似有人拿扁擔攏了一條坑出來,故稱攏坑, 天長 日久不知怎麼的就變成龍坑了呵呵。
據說這裡還常常會有山豬出沒哦!超凶的!

下圖蜘蛛就是傳說中的人面蛛,個頭約十幾公分。可惜當天她很不賞臉(或者說是太賞臉)地沒有用背對著我們。
蛛網左下角是體型與其懸殊的沒法看的雄蛛,感謝佳能70D,放大後基本還能看到長什麼樣子。
話說母蛛在交配後一般是會吃掉雄蛛的,可是,這隻個頭如此之小,都不夠女王大人塞牙縫的,她還會費力下手麽?(雄蛛再小也是肉?)
而雄蛛的反抗方式,大概真的只有“跳起來打你膝蓋”了……


有些品種有七種顏色,當然就叫七色櫻啦~
右圖的特色在在於葉片中間長了一排尖銳的硬刺,可以說是相當桀驁不馴了。
叫什麼名字我依舊忘了。
(๑´ㅂ`๑) ←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微笑

右圖則是離管理處不遠的路邊的一顆行道樹,因為形態很像正仰頭嗷嗚的山豬?熊?龍頭?總之蠢萌蠢萌的,已成為此地的吉祥物。

目前能幫助樹蟹的,大概也只有定期運送合適的人造螺殼過去了……
其實世界各地的寄居蟹幾乎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相似的問題, 臺灣 這邊就經常發現有些螃蟹甚至以飲料瓶蓋為家。
為了幫助此地的寄居蟹更好地生存,管理處為它們設立了官方的換殼大會場所,並會定期投放各種大小的海螺殼。
臨走前,我們也留下了親手繪製愛心圖案的海螺殼。

此處視覺上雖然確有幾分世界盡頭的寂寥,但只要把胸懷擴大到全國,想想再往南其實還有我們的 海南 島、 南沙群島 ,感覺一下子又不寂寥了呢!




塔高18米,塔底周長10米。塔內燈光每隔10秒鐘自動閃亮一次,光力可達20海裡,是遠東最大的海上 燈塔 ,有“東亞之光”的美稱。
鵝鑾鼻公園門票價格60NT。嗯, 臺灣 景點收門票的很少,而一般需要收取的往往也都很值得。 燈塔 園內有小陳列室,記錄了這座至今還在發揮功用的美麗 燈塔 的歷史與變遷。
我們來的較晚,雖然沒趕上日落時光(這天氣其實也看不到),卻也很幸運地等到了掌燈時分。
看著群鳥在晚霞中從 燈塔 邊飛過,真的好似穿越到了清新古典文藝片中一般。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歡迎戳大圖。



但是,這裡吃飯居然還要收停車費,不開森,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