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里不如你 一一揚州

吃的開心了,借興賦詩一首 :憶 江南 ,最憶是 揚州 , 獅子 樓品 獅子 頭,唇齒生津意未猶,只待瓊花飛渡時,把酒看花自風流。


一泓 曲水 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 杭州 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
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盛況。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為人們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後人在樹旁種了一棵藤,於是,藤穿過樹心,往上爬,開花長葉...與樹合二為一,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都說'藤纏樹',實則才是'樹纏藤'..
不知是樹賦予了藤的安身之所,還是藤還予了枯樹的勃 勃生 機,世間萬物就是如此,偶然地成全,長久地陪伴。





然而,湖水在遠遠的五亭橋畔 ,卻又漸次收窄 ,流過五亭橋後又漸次放開 ,一放一收 ,如同玉瓶收頸,又如美人束腰,在 小金 山上俯視,好似有一隻神來之筆 ,畫出了眼前的曲線和韻律,其柔美、其輕靈、令人心醉神迷!這神來之筆的落墨處,便是遐邇聞名的"五亭橋"。
"五亭橋"是俗稱。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為迎接乾隆第二次南巡,扒開湖上的蓮花埂,以便皇上的畫舫直達 平山 堂下。蓮花埂挖開了,為便利皇上的陸路回程,高恆又挾兩淮鹽業重資,在蓮花埂的原址上建成了這座橋,名為蓮花橋。


歷史上無數的文人騷客,贊美五亭橋,寫下了許多激賞之作。
如清人黃鼎銘的《 望江 南百調》:
揚州 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







自唐代的詩人杜牧寫出“二十四橋明月夜”的詩句後, 揚州 的“二十四橋”,就天下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