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早秋 | 漫步於青磚紅牆間,追一抹暖暖斜陽

這裡,有種獨特的祥和與令人心安的氛圍,我想,我相信地壇也是有靈魂的。


比起 天壇 的宏偉,地壇是朴素的,這裡的游客非常少,在這裡待了許久也沒有見到幾波游客。又是夕陽漸漸染紅天邊的時候,一切顯得空曠寂靜,我很安於當下的氛圍,在低矮的紅牆邊坐著,然後給自己拍起留影。
我在想,喜歡拍照的人總是不會寂寞的,拍景,拍人,拍自己,總有那麼多可以記錄下的事物。






而我此時,卻是一個旁觀者,但我也安心於當下,記錄下我也曾不經意參與到的生活中。



銀杏大道上聚集了很多前來拍照的人,拍的被拍的都是一副高興模樣,此時卻有點遺憾沒有同行人幫我拍幾張照片了。


看著夕陽,想起了史先生在《我與地壇》的文末寫到:“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散佈烈烈朝輝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此時此刻,地球的另一面,許是有正在期待 朝陽 的人群呢。



這是一個太過普通又平常的日子,地壇已不復寂靜,但它帶給人們的東西,也許一直都沒有改變。
心下的放鬆與安然,我想我感受到了。
故宮 | 歷盡滄桑,不改風姿初見 故宮 ,始於角樓。
在天氣正好的 北京 街道上走著,踢著路上的落葉,竟不經意間來到護城河附近,沒有刻意追尋的,一個轉身角樓便出現在我的視線中。
它在一片綠樹的簇擁下威嚴佇立,平靜的河水倒映著它的身姿,正是那最經典的一幕,曾在許多大師的照片中見到過的模樣。
此時的天真藍呀,屬於 北京 的深紅色從不顯得輕佻,在這天地之間,它已歷經滄桑。



即便已經在圖片上看到很多次,但當自己真正站在這裡時,也有幾分恍惚,是天安門啊。


我去時 故宮 的門票50元,現在稍有漲價,在網上買55元左右, 故宮 現在已實施電子門票,提前在網上購好票,直接拿身份證刷即可。
故宮 的門票售價實在非常良心,每每遇到動輒兩百多門票的景點我都不禁深深的贊美 故宮 ~

進入 故宮 ,尤其是在人少的地方,會有種穿越之感,也不禁傷古悲秋起來。歷來風雲變幻,一個朝代接著一個朝代的興起與衰敗滅亡,此處曾上演過多少故事,又有多少人從踏入這裡就再也沒有看過外面的世界。
現今的我們無法想象古人生活在此處的模樣,也正如曾生活在此處的皇族不會知道終有一天這裡會成為人人都可參觀的景點。
斯人已逝,唯有建築群看盡滄桑依舊不改其風姿。



古人對於建築是如此講究,一塊石欄上也會有靜美的雕花,一個屋檐更是不知花費了多少功夫,從結構、色彩的顏色,雕花的樣式都是一絲不苟,這是最 中國 的美。




你看僅是那牆上的裝飾,就不知花費過多少心思,如此精細又如此對稱,那是我所羡慕的工匠精神,不求速度,不圖省事,做一樣便成一樣。我相信也唯有真正用過心的東西,才能夠得以長存。